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帝内经》与气象医学考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气象医学研究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发展较快的一个新领域,这一内容早在《内经》时期已经有详细论述。《内经》的作者通过对天体的运行、时间的推移以及与此相应的气候条件,做了长期的观察和研究,认识到自然界的气候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表现出有规律的循环变更,于是从天体的运转、气候的变化、自然界的各种物化特征中找出其内在规律,用以说明时间迁移与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对生物界的影响以及与人体重量病理用药的关系问题做了精辟论述,阐述气象对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影响以及气象与诊断治疗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气象医学研究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发展较快的一个新领域.这一内容早在<内经>时期已经有详细论述.《内经》的作者通过对天体的运行、时间的推移以及与此相应的气候条件,做了长期的观察和研究,认识到自然界的气候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表现出有规律的循环变更.于是从天体的运转、气候的变化、自然界的各种物化特征中找出其内在规律,用以说明时间迁移与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对生物界的影响以及与人体生理病理用药的关系问题做了精辟论述.阐述气象对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影响以及气象与诊断治疗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唐晓娟  孙文钟 《中医杂志》2012,53(4):354-356
对《黄帝内经太素》中的通别词语进行考释,辨释其通与别,对准确理解医理及相关文献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确立《黄帝内经》脾藏象理论相关术语的语义类型,为中医药语义类型研究提供思路与方法.方法:基于中医术语学研究方法,依托中医基础理论,经文献梳理、提取、规范、分类《黄帝内经》脾藏象理论相关术语,确立《黄帝内经》脾藏象理论术语的语义类型.结果:《黄帝内经》脾藏象理论相关术语共1506个,语义类型包括哲学、物质、解剖部位...  相似文献   

5.
傅海燕  潘桂娟 《中医杂志》2012,53(24):2078-2080
通过全面查找《黄帝内经》原文,筛查出24个有关人体鼻形态结构与部位名称的术语,详细分析了其中14个疑难术语的命名与内涵,在多个表达某一部位的同义词中提出了一词当作标准术语的建议,系统发掘出《黄帝内经》时代对鼻子形态结构与部位的认识,为深入探讨中医理论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文章通过全面查找《黄帝内经》原文,筛查出41个有关眼部形态结构与部位名称的术语,详细分析了其中14个疑难术语的命名之由与内涵,在多个表达某一部位的同义词中提出了一词当作标准术语的建议,并将41个术语进行了层次划分,首次系统发掘出《黄帝内经》时代对眼部形态结构与部位的认识,为深入探讨中医眼目理论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究《黄帝内经》中“神机”“气立”的术语内涵,对比分析不同英译本,对该组术语在实际语境中的翻译方法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关建议,为今后译者翻译中医药文化负载词提供参考思路。方法 通过文献分析,综述“神机”“气立”的实际内涵,并基于此对比分析李照国,文树德,与吴连胜、吴奇父子三者的《黄帝内经》英译本,结合各家所长,提出相关翻译建议与术语所在语境的参考译本。结果 神机气立学说与新陈代谢理论相仿,但“气立”侧重于描述生物存在的外在条件和外在表现,而“神机”侧重描述生物存在的内在条件和内在本质。基于对术语内涵的探究,可以发现有的译本存在误译,但不同译本也各有所长。结论 中医药文化术语翻译在实际应用当中不仅要表达出术语自身的含义,还应结合实际语境进行灵活调整。  相似文献   

8.
《内经》养神的八种方法是,怡神法,保持恰悦心态;少欲法,减少各种欲望;节制法,节制神志活动;顺志法,求得情绪顺畅;调志法,调理不良情绪;疏泄法,适当疏导宣泄;守神法,保持思想清静;顺时法,顺应天时变化。认为人体各种生理机能都受“神”的支配,神的活动正常,人的生命活动就正常;反之,就会失常。养神,就是通过各种调节的方法,进而使机体活动正常。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全面查找《内经》原文,筛查出21个有关耳部形态结构与部位名称的术语,详细分析了其中9个疑难术语的命名之由与内涵,在多个表达某一部位的同义词中提出了一词当作标准术语的建议,并将21个术语进行了层次划分,系统发掘出《内经》时代对耳部形态结构与部位的认识,为深入探讨中医耳的理论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从未病先防,已病防变,早期诊治,论述《黄帝内经》"不治已病治未病"。并对"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作了分析。指出:在治疗上切不可妄用活血化瘀,耗血动血之通利之品,而以滋阴增液、养血填精复其源,则血满而能溢也。  相似文献   

11.
在术语学视角下,查检《黄帝内经》中与下肢相关的术语,选取髀骨等28个术语加以考辨,其中包括单音节术语10个,双音节术语18个.按照由上至下的顺序,28个术语可分别归入股(大腿)膝胫(小腿)足(脚)四大类.围绕中医学术语溯源这一核心,综合运用中医学、术语学、训诂学等理论,探讨《黄帝内经》中与肢体相关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总结《黄帝内经》中医术语翻译研究现状、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从而为该领域的后期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VIP)等数据库自建库以来至2021年5月收录的相关文献,利用CiteSpace和VOSviewer软件对文献的发文年度、发表期刊、作者、研究机构以及关键词等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并绘制可视化知识图谱。结果 共获得530篇文献,其中期刊文献412篇,硕博士论文118篇。通过分析发现,在年度发文量方面,期刊文献的发文量呈逐年上升趋势,硕博士论文自2016年起开始呈现缓慢下降趋势。在发表期刊方面,有7家期刊发文量超过10篇。该领域论文共涉及作者112名,其中发文量超过10篇的作者有6人,涉及科研机构39家,大部分为中医院校。近年来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文化负载词、隐喻、修辞格、翻译策略等方面。结论 《黄帝内经》中医术语翻译研究正处于上升发展阶段,对翻译策略的研究有可能是未来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13.
《黄帝内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典籍,是历代中医学术发生发展的根源和基础。该书在描述人体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时,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大量的人体解剖结构,因此就自然而然地需要采用一套公认的解剖学姿势和方位术语来进行规范,以方便统一认识和传承交流。这些概念和术语在使用原则上与现代解剖学是基本一致的,因此明确地了解这些概念和术语对于正确理解相关条文的经义是至关重要的。通过对《内经》原文涉及的解剖学姿势和上下、左右、前后、内外、阴阳,以及三阴三阳等方位术语的初步整理,为正确解读《黄帝内经》中与人体解剖结构有关的条文提供线索,为进一步深入理解和探索条文提供解剖学支持。  相似文献   

14.
通过归纳总结<黄帝内经>所论温法之要点,发现其主要针对寒邪而施,亦强调借助天地温和之气,以及人体的自温施治,而人之性情温和为<黄帝内经>温法的又一特点,提出通过调和情志以使气血温和来防治疾病.  相似文献   

15.
《黄帝内经》以前的文献否(痞)、满、胀多并用互释,直至《黄帝内经》将痞、满与胀分论。文章以《黄帝内经》420例相关术语为研究对象,运用语料库驱动与认知语义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术语框架构建的角度探求其异同,深度挖掘语义内涵和认知理据。研究认为,《黄帝内经》时代“痞”“满”“胀”术语体系已完整构建,“壅实郁结之证”是该术语体系的核心义。“痞”在胃脘,“满”在心下、胸胁及五脏,“胀”在五脏、六腑、皮肤、经脉。水令“满”,有生理和病理两种意义。气令“痞”“胀”,仅有病理意义。“痞”“满”“胀”术语在认知上主要显示出认知视点差异和容器隐喻整体倾向。  相似文献   

16.
《黄帝内经》奠定了养生学的基础,其理论特征、养生原则、养生方法都具有现实意义。其在养生理论上汲取了《周易》对立统一的阴阳观、儒家“法先王”的为政观、道家抱朴守真的自然观,确立了顺应自然与强调养神的养生原则。其养生方法可分为养神和养形两个方面。养神包括顺应四时养神、恬淡无为养神、调节情志养神;养形包括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以及虚邪贼风避之有时。《黄帝内经》注重形神一体,尽管养神和养形有不同的方法,但强调形神一体共养。  相似文献   

17.
《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血理论的基础,为血证治疗提供了理论支持,但后世研究仍存在一定偏颇,对血的渊源未形成系统研究。因此,血的发生研究对补充《黄帝内经》理论有重要意义。此文以血理论发展的历史时期为线索,对《黄帝内经》血理论发生学、体系建立以及临床应用进行系统对比整理,尽可能丰富血理论的科学内涵,为解决现今临床实践中的问题提供不同视角。  相似文献   

18.
《周礼》与《黄帝内经》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周礼》、《黄帝内经》两书从季节与疾病关系、四季所主五味、医生职业的等级、脏腑所主五味以及五气、五声、五色与生死关系等内容作比较研究,说明儒家学说对中医理论的渗透与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黄帝内经》中的教育观。方法:阅读文献,就《内经》对受教育者的素质标准、医学态度、经典学习、授业方法、学习方式、道德规范等方面做了系统地总结。结果:《黄帝内经》中的教育理念为当代医学教育模式奠定了基础。结论:我国的医学教育思想始于《内经》,经历代医家的传承与发展,已形成了丰富完善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20.
马月香 《国医论坛》2009,24(3):42-43
《黄帝内经》简称为《内经》,是中医学理论的奠基之作,其内容基本上概括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学术思想,是中医药院校的必修课程,是继承和发扬中医学的基础。但因其篇幅浩大,内容繁多,且文字古朴,义理深奥,更因其去世久远,辗转传抄,以致讹误脱简,文注纷错,因此,给《内经》的教与学带来了一定困难。特别是近年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