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根据全身麻醉下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患者围手术期饮食管理的最佳证据,开展循证实践,并评价其应用效果。方法 2021年7月—2022年3月,采用乔安娜布里格斯研究所临床证据实践应用模式,根据前期获得的最佳证据制订审查指标,进行基线审查,分析障碍因素,制订最佳临床决策在临床应用,然后进行2轮临床审查。分别比较证据应用前(98例)、证据应用后第1轮审查(73例)、证据应用后第2轮审查(59例)中49名医护人员相关知识认知水平、审查指标的执行情况、全身麻醉下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患者术前禁食禁饮时长、术后禁食禁饮时长以及呛咳、口渴感、饥饿感、恶心或呕吐的发生率。结果 证据应用后,医护人员相关知识的认知水平提升,患者围手术期禁食禁饮时长明显缩短,口渴感、饥饿感发生率较应用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呛咳及恶心呕吐发生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3条指标的执行率从0~89.80%提升至81.36%~100%,除指标2和13,其余11条审查指标执行率均有显著提升(P<0.001)。结论 全身麻醉下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患者围手术期饮食护理的循证实践,有助于缩短...  相似文献   

2.
目的 将颅脑损伤患者目标温度管理最佳证据应用于临床实践并评价其效果。方法 遵循乔安娜布里格斯研究所循证护理中心应用模式,基于最佳证据制订16条审查指标,以基于证据的持续质量改进模式为理论框架,于2021年6月—2022年4月,按照基线审查、实践变革和证据应用后变革效果的再审查将循证实践应用于神经外科ICU颅脑损伤患者,比较循证实践前后护理人员审查指标的执行率、目标温度管理相关知识水平、循证实践能力、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及组织文化水平等。结果 循证实践后,各项审查指标第1、2轮审查执行率较基线均有提升,其中审查指标2~3、7~11、13执行率提升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审查、第1轮审查、第2轮审查3组患者的3级寒颤发生率显著降低(χ2=7.680,P=0.021);基线审查、第1轮审查、第2轮审查护士关于颅脑损伤患者目标温度管理的知识现状调查问卷、循证实践影响因素问卷得分均提高(F=3.827,P=0.025;F=4.997,P=0.009),循证实践后护士循证护理实践障碍量表得分较基线降低(F=4.174,P=0.018),组织文化水平较基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基于快速康复外科理念(ERAS)的Steward评分法对骨科全身麻醉术后患儿早期进食及术后应激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2021年7月—2021年12月收治的120例骨科患儿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干预方式不同分为常规组和康复组,每组60例。常规组给予全身麻醉术后常规护理,术后6 h进食。康复组应用基于ERAS理念的Steward评分法行全身麻醉术后干预,术后清醒1~3 h进食。比较两组患儿围术期相关情况、术后恶心呕吐(PONV)、疼痛情况、口渴、饥饿情况及家属焦虑程度。结果:康复组患儿术后首次饮水时间、术后首次进食时间短于常规组(P<0.05);康复组患儿PONV情况优于常规组(P<0.05),Wong-Baker面部表情疼痛量表(FPS-R)评分低于常规组(P<0.05);康复组患儿口渴、饥饿发生率为15.00%,低于常规组的68.33%(P<0.05);康复组家属焦虑程度评分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快速康复理念下Steward评分可调节骨科全身麻醉术后患儿围术期相关情况,改善PONV、疼痛情况,调节口渴、饥饿情况,减轻家属焦虑程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快速康复理念下小儿泌尿外科术后早期进食的效果。方法将623例泌尿外科疾病术后的患儿分成观察组(317例)和对照组(306例),观察组患儿基于快速康复理念术后返回病房时评估Steward苏醒评分及进食需求,评估合格即指导进水、进食,对照组患儿在术后6 h开始进水。比较两组患儿首次进水、进食的时间;术后6 h内和24 h内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术后6 h内口渴、饥饿的发生率;术后6 h 3分以上疼痛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后首次进水、进食的时间短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6 h内和24 h内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6 h内口渴、饥饿、疼痛评分3分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评估机制和预防措施完善的前提下,小儿泌尿外科术后早期进食能降低患儿术后口渴、饥饿及疼痛的发生率,且不会增加术后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实施术后恶心呕吐预防和管理的循证实践并观察其效果。方法:应用循证护理的方法形成最佳证据,以基于证据的持续质量改进模式为理论框架,按照证据获取、现状审查、证据应用和效果评价,于2021年3月—5月将证据应用于术后恶心呕吐病人的管理中,比较循证实践应用前后病人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恶心呕吐程度的改变等指标的变化。结果:循证实践应用了22条证据,证据应用组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和术后恶心呕吐的程度均明显低于基线审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循证护理对术后恶心呕吐进行管理,可有效减少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降低术后恶心呕吐反应的程度,同时规范了术后恶心呕吐管理的方法和护理措施,提高了护士循证实践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后患者早期运动康复方案的循证证据,并验证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以基于证据的持续质量改进模型为研究框架,于2020年12月—2021年12月通过证据获取、现况审查、证据引入和效果评价4个阶段将循证实践应用于TAVR术后患者,比较循证实践应用前后护士对审查指标的执行率、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肌力、移动能力、握力、焦虑、抑郁及虚弱情况。结果 最终纳入11条证据,制定26条审查指标。循证实践后,对于基线审查时执行率为0的审查指标(共18条,占69.23%),护士执行率均显著提升,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审查指标22执行率虽由循证实践前的100%降至81.2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共7条,占26.92%)在循证实践前后执行率皆为100%;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肌力及移动能力显著提高(均P<0.05),焦虑减轻(P<0.05)。结论 基于证据的循证实践能够促进TAVR术后患者的早期运动康复,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肌力及移动能力,缓解患者焦虑情绪。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骨科患儿全麻术后早期进食进水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方法 选取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小儿骨科的638例全麻手术患儿,按病区分为试验组(n=315)和对照组(n=323),患儿术后返回病房时予评估意识状态及吞咽功能恢复情况,试验组评估合格即指导其进食进水;对照组在回病房6 h后方可进食进水。 结果 试验组术后首次进水、进食和进普食的时间为返回病房后0.63 h、1.03 h和3.07 h,对照组为返回病房后6.42 h、6.88 h和8.79 h,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返回病房后6 h内和24 h内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严重程度和发生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返回病房后6 h时,试验组中度及以上程度口渴、饥饿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01),3分及以上疼痛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02)。 结论 在评估机制和预防措施完善的条件下,骨科全麻手术患儿返回病房后1 h内进水并在返回病房后3 h进普食,不会加剧恶心呕吐的发生,且能够缓解患儿术后口渴、饥饿及疼痛的程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 为胃肠肿瘤根治术后患者制定规范的患者自控镇痛管理循证实践方案。方法 检索国内外关于术后疼痛患者自控镇痛管理相关循证指南,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形成循证实践方案后,将证据应用于临床实践。比较证据应用前后审查指标执行率、护士对患者自控镇痛管理知识水平、患者术后疼痛评分。结果 除指标4、7在证据执行前后执行率为100%,其他8项指标在循证实践后均显著提升(P<0.05)。护士对患者自控镇痛管理知识水平由(60.02±16.06)分上升至(90.11±6.15)分(P<0.001)。证据应用后患者术后8 h、12 h、24 h及活动时疼痛评分低于证据应用前(P<0.05);术后4 h和48 h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证据应用后患者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由(57.04±19.78)h缩短至(37.31±13.20)h(P<0.05);术后首次排气时间、经口进食时间、术后住院天数较证据应用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胃肠肿瘤术后自控镇痛管理循证实践可规范术后疼痛管理,提高护士对患者自控镇痛管理知识水平,有效减轻患者术后疼痛。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病人静脉输液管理的循证护理实践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复旦大学循证护理中心的证据临床转化模式,通过基线审查、证据应用、证据应用后再审查3个阶段,比较应用证据前后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总结形成12条最佳实践证据,证据应用后12条审查指标执行率显著提高,病人输液并发症发生率低于证据应用前,护理人员SAP静脉输液管理知识水平高于证据应用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SAP病人的输液管理实施循证护理实践,可提高审查指标的执行率,降低静脉输液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护理人员相关知识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快速康复理论探讨婴幼儿及儿童全身麻醉下行非胃肠道择期手术后早期进饮食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选择240例骨科择期手术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20例。观察组患儿术后麻醉清醒、意识清楚后实施早期饮食指导,即无胃肠道和咽喉部不适,有进饮食需求,先少量饮水,无呛咳、恶心、呕吐再进食。对照组按常规术毕4h进饮食。分别于术后2h和进食后1h评估患儿口渴、饥饿、恶心、呕吐、呛咳、疼痛等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儿术后麻醉清醒及意识清楚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有90.0%的患儿术后2h内饮水,77.5%的患儿术后2h内进食。术后2h观察组患儿口渴、饥饿感的发生率分别为10.8%和22.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95.0%和9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66.5,47.0;P〈0.01),观察组术后2h疼痛评分为(4.73±0.13)分,低于对照组(5.70±0.1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6,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儿术后2h和进食后1h恶心、呕吐和呛咳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骨科全身麻醉手术患儿术后4h进食的常规可修改,评估患儿术后麻醉清醒、意识清楚后,根据患儿需求术后早进饮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基于最佳证据制定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及管理的循证实践方案,并评价其在临床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成立循证实践项目小组,通过循证获取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及管理的最佳证据并进行应用。通过查看病志和现场查看等方式收集资料,在证据应用前后分别对两组患者及医护人员进行基线调查和两轮审查,并对证据应用进行障碍因素分析,制订针对性的改进措施。结果 共形成19条质量审查指标,证据应用前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证据应用前后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围手术期早期活动锻炼、自我监测及术后注意事项3个维度依从性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证据应用前后医护人员各审查指标执行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最佳证据制定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及管理的循证实践方案,可规范科室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管理流程,提高患者早期下床活动的依从性,提高医护人员对证据的执行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制订基于证据的术后恶心呕吐(PONV)管理方案, 为规范麻醉科PONV管理、降低患者PONV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提供参考。方法 2021年1—11月, 基于证据临床转化模式图, 通过证据检索、质量评价、证据总结、障碍因素分析等方法制订麻醉科PONV管理方案, 并在临床开展2轮实践变革, 评价医护人员的质量审查指标执行情况和患者术后恶心、术后呕吐、PONV的发生率及术后恶心、术后呕吐的严重程度。结果基线、第1次审查、第2次审查, 医护人员各质量审查指标的执行率逐渐提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2次审查后, 患者术后恶心、术后呕吐、PONV的发生率及术后恶心、术后呕吐的严重程度较第1次审查降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证据的PONV管理方案可规范麻醉科医护人员的PONV管理行为, 降低患者术后恶心、术后呕吐、PONV的发生率及术后恶心、术后呕吐的严重程度, 提高PONV管理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脊柱骨科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预防及管理护理证据临床应用现状并分析其障碍因素,促进最佳证据在临床中的应用;构建深静脉血栓预防及管理的标准化流程以提高临床护理质量。方法纳入项目前期脊柱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预防及管理护理证据24条,制定审查指标9条,进行护理实践临床审查,根据审查结果分析障碍因素,并制定改进对策。结果 9条审查指标临床执行率为0~100%,其中5条指标执行率80%。障碍因素主要为深静脉血栓预防流程不完善、医护人员培训不足、缺乏有效健康宣教等。结论脊柱骨科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预防及管理的护理证据与临床实践有较大差异,应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促进证据向临床的有效转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将经股动脉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介入术后制动时间的最佳证据运用于临床实践,提高患者舒适度和满意度,减少护理工作量。方法 2017年6-12月,我院心内科采用JBI证据应用与转化模式,进行证据应用前基线审查、证据临床应用和应用后再审查。采用现场观察法、问卷调查法、查阅护理文书进行资料收集。基于现有最佳证据,制定2条审查指标。(1)指标1:护士正确评估患者术后出血风险:年龄80岁,导管直径≥10F,收缩压180mmHg(1mmHg=0.133kPa)或舒张压105mmHg。(2)指标2:经股动脉先心介入术后6h解除制动。并将证据应用于临床护理,分析应用过程中的障碍因素,寻找可利用的资源及解决方案,之后进行两轮的质量再审查。证据应用前后共纳入109例行经股动脉先心介入术的患者。结果证据应用之后,2条循证依从性较差的审查指标执行率均有显著性提高,且并没有增加患者出血、血肿、排尿困难、腰背部疼痛的发生率。结论经股动脉先心介入术后制动6h不会增加患者发生出血、血肿的风险,并可减少患者发生排尿困难及腰背部疼痛的风险,今后应扩大证据的临床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实施日间病房妇科腹腔镜手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的循证实践.方法 以基于证据的持续质量改进模式为理论框架,于2020年4-11月,按照证据获取、现状审查、证据引入和效果评价4个阶段将循证实践应用于日间病房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比较循证实践应用前后日间病房妇科腹腔镜手术后患者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循证实...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子宫肌瘤全麻术后患者首次进食时间提前的可行性。方法:将入院后在全麻下行子宫肌瘤切除术的32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60例。观察组术前禁饮食8 h,术后1 h即开始进食评估,合格者即给予少量饮水,适应者由少到多、由细到粗慢慢过度至医嘱饮食。对照组为常规方法,术前禁饮食8 h,术后禁饮食6 h。术后6 h观察两组口渴、饥饿、恶心、呕吐及患者自身总体舒适情况;术后3 d观察两组急性胃痛发生率及术后7 d便秘发生率情况。结果:两组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口渴、饥饿、不适感、便秘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急性胃痛发生率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子宫肌瘤全麻术后患者在进食评估安全的前提下提前首次饮食时间,可减少胃肠道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切实有效的儿童中心静脉导管维护的培训方案,提高护士依据证据进行中心静脉维护的执行力及相关知识知晓率,避免因导管移除不当导致的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方法]遵循JBI循证护理中心的临床证据实践应用系统(JBI-PACES)的标准程序,包括证据应用前基线审查、证据的临床应用和证据应用后的再审查,在JBI在线临床治疗及护理证据网络(COnNECT+)数据库中获取中心静脉置管移除的相关证据并制定相应审查标准,分析每条证据应用存在的障碍因素并拟定可获得的解决方法。以护士对每条审查标准的执行率评价证据应用的有效性。[结果]证据应用前后纳入192例次接受中心静脉导管的患儿,参与质量审查的护士30人。第1轮质量审查后,基线审查中第1条体位的标准执行率由证据应用前的12.5%升至75.0%;第2条查看血小板计数在证据应用后护士执行率达到33.0%;第3条Valsalva呼吸指导在证据应用后护士执行率达到40.0%;第4条检查导管完整性执行率由基线审查84.3%上升至93.0%,第5条应用闭合性敷料和第6条细菌培养执行率均为100.0%。第2轮质量审查后,第2条查看血小板计数在证据应用后护士执行率达到95.0%;第3条Valsalva呼吸指导在证据应用后护士执行率达到93.0%,其余4条执行率均达到100.0%。[结论]儿科中心静脉置管移除最佳证据的临床应用,可规范护士移除中心静脉导管的护理行为,并提高临床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神经重症患者气管插管管理的最佳证据并探讨其应用效果。方法采用澳大利亚乔安娜布里格斯研究所临床证据实践应用系统, 检索并总结最佳证据, 结合临床情景和专业判断, 制订相应的审查指标, 辨析证据应用的障碍因素, 构建最佳行动策略。采用便利抽样法, 选取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神经外科监护室68名护士、2022年1—4月开展基线审查时的98例气管插管患者和2022年9 —12月开展证据应用后的99例气管插管患者为研究对象, 比较循证实践前后审查指标的执行率、护士对神经重症患者气管插管管理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患者气道并发症(口腔黏膜溃疡、气道黏膜出血、气管食管瘘、肺部感染)发生率。结果共总结28条最佳证据并制定了相应审查指标, 除了6项审查指标(指标11、13、19、20、27、28)由开展循证实践前的97.96%~100.00%提升至100.00%,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其余22项审查指标的执行率在开展循证实践后均有所提高, 其中有8项指标(指标5、6、9、14、18、21、25、26)执行率从0提升至89.90%~100.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19.
目的将基于循证的儿科外周静脉导管建立的最佳证据应用于临床实践,规范儿科护士外周静脉导管穿刺的护理行为,提升静脉治疗专科临床护理质量。方法确定循证问题,通过文献检索、文献评价等进行证据总结及质量审查指标的制订。遵循JBI循证护理中心的临床证据实践应用系统的标准程序开展证据应用项目,即基线审查、实践变革和证据应用后变革效果的再审查。同时,比较最佳证据应用前后最佳证据的执行率、一次穿刺成功率、外周静脉导管留置时间、护士静脉导管置入的相关知识及患儿家长满意度。结果在最佳证据的执行率中,最佳证据应用后指标1、指标3、指标4、指标6、指标8、指标9、指标10、指标11及指标12的执行率高于应用前,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最佳证据应用后一次穿刺成功率、外周静脉导管留置时间、护士静脉导管置入的相关知识得分及患儿家长满意度高于应用前,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临床护理中应用基于循证的儿科外周静脉导管建立的最佳证据,可规范护士外周静脉导管建立的护理行为,提高患儿家长的满意度和儿科静脉治疗专科临床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骨科全麻和椎管内麻醉术后早期适宜的饮食时间及其对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3月~8月在本科室行全麻和椎管内麻醉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术后6 h饮食;观察组:术后神志清、肠鸣音恢复、吞咽反射正常、无恶心和呕吐等现象且主观上有进食欲望时,即可逐步饮食。观察2组口渴、饥饿感、恶心、呕吐、腹胀、饮食的时间、排气的时间。结果对照组术后2 h、4 h、6 h的口渴、饥饿感发生率高于观察组,术后6 h恶心、腹胀发生率高于观察组,观察组术后饮水时间、进食时间、排气时间均早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骨科全麻和椎管内麻醉患者术后评估达到饮食标准,即早期进食,是安全可行的,能增加肠道蠕动,且可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和满足其人性化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