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舒肝解郁胶囊联合右佐匹克隆治疗卒中后睡眠障碍(SDS)的临床效果。方法将符合SDS诊断的82例病人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1例。对照组在卒中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右佐匹克隆3 mg睡前服用,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舒肝解郁胶囊,2粒,每天两次,疗程共3周。两组病人于治疗前后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定睡眠质量,采用中国卒中量表(CSS)评价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并观察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前对照组和治疗组在PSQI评分及CS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周后两组在PSQI评分(8.55分±3.45分vs 11.32分±4.23分)及CSS评分(10.64分±4.56分vs 13.12分±5.41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肝解郁胶囊联合右佐匹克隆治疗SDS效果优于单用右佐匹克隆,且无明显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右佐匹克隆按需治疗脑卒中后失眠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90例脑卒中后失眠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晚饭后服用右佐匹克隆2mg,连续服用1周,后根据病情按需服用。对照组每晚睡前0.5h服用阿普唑仑0.8mg,1周后根据患者反应调整剂量,两组观察周期均为4周。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周、2周、3周、4周末评定睡眠质量,疗效评定依据PSQI减分率判定,药物不良反应采用不良反应量表(TESS)于治疗每周末评定。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77.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2%,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8,P>0.05)。治疗1周后研究组患者PSQI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3、4周后两组PSQ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1、2、3、4周后TE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按需使用右佐匹克隆治疗脑卒中后失眠,与使用阿普唑仑相比,两者均有较好的疗效,但右佐匹克隆不良反应更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右佐匹克隆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卒中后睡眠障碍(PSSD)患者睡眠情况的影响及脑功能偏侧化与PSSD的关系。方法 将60例PSSD患者随机分为药物组及联合治疗组,30名健康受试者分为正常组。药物给予右佐匹克隆治疗,联合治疗组给予右佐匹克隆联合rTMS治疗。分析各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汉密尔顿抑郁(HAMD)量表、汉密尔顿焦虑(HAMA)量表、功能综合评定量表(FCA)评分及运动阈值(MT),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PSSD患者双侧大脑半球MT值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健康受试者左侧大脑半球MT值显著低于右侧(P<0.05),且健康受试者左侧大脑半球MT值显著低于PSSD患者(P<0.05);治疗后,联合治疗组左侧大脑半球MT值显著降低,且左侧大脑半球MT值显著低于右侧(P<0.05);治疗后药物组双侧大脑半球MT值较前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药物组和联合治疗组PSQI评分较前显著降低(P<0.05),且联合治疗组PSQI评分显著低于药物组(P<0.05);治疗后药物组和联合治疗组FCA评...  相似文献   

4.
目的明确右佐匹克隆片在脑梗死急性期的应用。方法选取脑梗死急性期情绪焦虑及失眠患者86例,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则加用右佐匹克隆片口服治疗,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1)分析,两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治疗后,研究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程度及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等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右佐匹克隆片在脑梗死急性期失眠及情绪焦虑的患者疗效较为显著,且无明显不良反应,较为安全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参松养心胶囊和佐匹克隆联用治疗老年慢性失眠的效果。方法 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老年慢性失眠患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给予佐匹克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参松养心胶囊。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焦虑自评量表(SAS)、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并分别以PSQI减分率、副反应量表(TESS)评价疗效和副反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42/45),高于对照组〔75.6%(34/45)〕(χ2=5.67,P<0.05)。两组治疗后SAS评分、SDS评分及PSQI总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TESS评分(3.5±2.2),对照组(6.4±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3,P<0.05)。观察组口苦、头晕和嗜睡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相比单独使用佐匹克隆,参松养心胶囊和佐匹克隆联用治疗老年慢性失眠可显著提高疗效,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减少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普拉克索联合高压氧舱治疗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合并睡眠障碍的疗效。方法选取符合修订Hoehn-Yahr(H-Y)分级≤3级且合并睡眠障碍的PD患者60例,根据治疗随机分为3组,20例普拉克索组;20例高压氧舱组;20例普拉克索联合高压氧舱治疗(联合)组,疗程均为2个月,记录患者治疗前后行全夜多导睡眠图监测参数、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QSI)及爱泼沃斯思睡量表(ESS)、统一PD评定量表运动检查(UPDRS-Ⅲ)及H-Y分级评分。结果与普拉克索组和高压氧舱组比较,联合组治疗后PQSI[(4.35±1.21)分vs(6.87±1.82)分和(6.53±1.67)分]、ESS降低[(2.18±3.51)分vs(5.62±4.32)分和(5.15±3.95)分],卧床时间[(501.24±76.92)min vs(421.38±69.82)min和(410.25±58.47)min]、总睡眠时间升高[(259.12±138.33)min vs(213.21±152.24)min和(215.39±149.55)min],3组睡眠效率、睡眠中觉醒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UPDRS-Ⅲ评分、H-Y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普拉克索联合高压氧舱治疗PD合并睡眠障碍患者时,在提高睡眠效率、合理改善睡眠结构等方面有更好的优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右佐匹克隆片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50例失眠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78例,对照组72例.对照组给予艾司唑仑,每次2 mg,每晚1次,服药时间为4周.治疗组给予右佐匹克隆片3 nag,每晚1次,服药时间为4周.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睡眠情况进行评定.结果 ①治疗前,两组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紊乱、日间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后,两组入睡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紊乱、日间功能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右佐匹克隆片能够显著改善失眠症患者的睡眠治疗,临床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右佐匹克隆治疗对2型糖尿病伴失眠患者疗效的影响,为2型糖尿病伴失眠患者临床用药治疗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选择该院2016年8月—2018年10月期间收治治疗的2型糖尿病伴失眠患者,总结80例。进行80例2型糖尿病伴失眠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治疗,在常规饮食、运动、降糖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40例患者接受阿普唑仑治疗,观察组40例患者接受右佐匹克隆治疗。比较两组2型糖尿病伴失眠患者治疗效果、不良反应、睡眠障碍评分变化情况以及血糖值变化情况。结果组间治疗效果以及血糖值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前后睡眠障碍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佐匹克隆治疗2型糖尿病伴失眠在控制血糖、临床疗效方面与阿普唑仑治疗效果接近,但从用药安全性比较,右佐匹克隆治疗安全性更高,是治疗优选药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采用多导睡眠图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睡眠结构的变化,并分析应用右佐匹克隆治疗后的有效性。方法观察组:选择符合急性脑梗死伴有睡眠障碍患者66例,男36例,女30例;对照组:选择同期急性脑梗死不伴有睡眠障碍患者50例,男性28例,女性22例。利用多导睡眠图监测指标,对两组患者睡眠结构进行分析对比,同时对观察组给予右佐匹克隆(3 mg/次,1次/晚)治疗2 w,于服药前1日及第14天评定患者睡眠结构变化、睡眠质量、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后通过多导睡眠图监测发现急性脑梗死患者入睡潜伏期缩短〔治疗前(53.24±8.69)min,治疗后(27.76±5.13)min;t=18.244,P<0.05〕、总睡眠时间延长〔治疗前(377.82±60.95)min,治疗后(428.90±68.19)min;t=7.933,P<0.05〕、睡眠效率提高〔治疗前(68.36±6.06)min,治疗后(81.68±3.79)min;t=14.132,P<0.05〕、减少觉醒次数、缩短觉醒时间、增加慢波睡眠时间〔治疗前(16.08±12.79)min,治疗后(31.35±15.83),t=8.594,P<0.05〕。睡眠质量好转,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明显恢复,日常生活能力显著提高(均P<0.05)。结论多导睡眠图能够较好地客观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睡眠结构的变化。给予药物干预可改变急性脑梗死睡眠结构,使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佐匹克隆对Ⅰ级原发性高血压合并睡眠障碍患者血压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收集Ⅰ级原发性高血压合并睡眠障碍患者,随机分为二组,非药物治疗组给予非药物治疗,即建议患者改善生活习惯,包括限盐、加强运动、戒烟酒、改善饮食结构等;佐匹克隆组是在非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佐匹克隆。观察和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血压的变化情况以及血浆肾素活性(PRA)、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和醛固酮(ALD)的浓度变化。结果佐匹克隆组PSQI随疗程的延长而明显下降,其下降程度显著大于非药物治疗组(P0.001)。随着睡眠质量的改善,佐匹克隆组在临床治疗第6周后,其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均显著低于同期非药物治疗组(P0.05,P0.01)。PRA、AngⅡ和ALD水平也均显著低于同期非药物治疗组(P0.001)。结论佐匹克隆能有效降低Ⅰ级原发性高血压合并睡眠障碍患者的血压,作用机制可能与其降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活性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伴与不伴睡眠障碍的中老年高血压患者规律服用降压药物后血压控制的差异,探讨主客观睡眠质量对血压的影响。方法 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纳入门诊中老年高血压患者68例,主诉伴有睡眠障碍者为试验组(35例),不伴睡眠障碍者为对照组(33例)。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睡前问卷及睡醒问卷评估主观睡眠质量;使用多导睡眠图监测(PSG)评判客观睡眠质量,分析其对血压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PSQI得分较高(11.3±3.3比3.2±3.1)、主观入睡潜伏期延长[(57.4±46.3)比(27.6±27.9)min]、总睡眠时间缩短[(305.3±57.9)比(353.4±73.4)min]、睡眠效率降低[(56.7±10.3)%比(63.7±13.6)%];客观总睡眠时间缩短[(351.4±77.3)比(396.3±56.4)min]、睡眠效率下降(68.6%比77.0%)、微觉醒指数升高(28.5比15.7)、深睡眠时间缩短[N3:(39.2±10.1)比(55.0±20.1)min,均P0.05];睡眠知觉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8:00[(80.2±10.6)比(73.7±10.8)mm Hg]和20:00[(94.2±12.0)比(87.2±10.5)mm Hg]舒张压增高(均P0.05),两组间收缩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伴有睡眠障碍的中老年高血压患者较不伴有睡眠障碍患者舒张压增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银丹心脑通软胶囊联合佐匹克隆治疗老年慢性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6月-2013年6月于我院就诊的160例老年慢性失眠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80例,对照组给予佐匹克隆3.0 mg/d,口服,每天一次,连服4周;研究组给予银丹心脑通软胶囊(口服,4.0 mg/d,每天一次),联合佐匹克隆(口服,3.0 mg/d,每天一次),连服4周。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睡眠障碍自评量表(SDRS)评分和临床疗效。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 SDRS评分均显著下降(P〈0.05),研究组SDRS减分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有效率为91.25%,对照组有效率77.5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银丹心脑通软胶囊联合佐匹克隆治疗老年慢性失眠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脑梗死患者情绪障碍改善的有效性.方法 脑梗死患者120 例,分为研究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研究组增加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前后均采用Hamilton焦虑量表及Hamilton抑郁量表检测.结果 经1个月治疗后,研究组Hamilton焦虑量表中躯体性焦虑、精神性焦虑及总分均比治疗前减少[(8.13±5.72) 分vs (5.58±3.28)分,(14.98±6.29)分vs (7.47±4.68)分,(22.92±11.47)分vs (12.93±6.59)分](均P<0.01),Hamilton抑郁量表中焦虑、认识障碍、睡眠障碍、绝望感及总分均比治疗前减少[(6.70±3.73)分vs (4.93±3.73)分,(6.42±3.81)分vs (3.93±2.97)分,(3.53±2.22)分vs (2.80±1.88)分,(6.83±3.35)分vs (4.32±3.03)分,(20.63±9.74)分vs (16.73±7.78)分](P<0.05,P<0.01),两组治疗后比较,研究组Hamilton焦虑量表中躯体性焦虑、精神性焦虑、总分及Hamilton抑郁量表中焦虑、绝望感、总分均比对照组减少(均P<0.01).对两组不同程度病情的患者按总分分组比较,研究组中严重焦虑、明显焦虑、焦虑等患者,治疗后的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结论 肌电生物反馈疗法结合常规药物治疗可以改善脑梗死患者的情绪障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养心定悸法对心律失常伴失眠病人睡眠质量及5-羟色胺(5-HT)和多巴胺(DA)的影响。方法将90例心律失常伴失眠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美托洛尔和佐匹克隆治疗;在此基础上,研究组采用养心定悸法治疗,持续用药4周。对所有病人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评定,收集血液样本5mL,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5-HT、DA,治疗期间对所有病人进行随访,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4周后PSQI、SAS、SDS评分降低,血清5-HT升高,血清DA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研究组治疗4周后PSQI、SAS、SDS评分降低,血清5-HT升高,血清DA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改善率为73.33%,低于研究组的9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78%,高于研究组的13.3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养心定悸法有助于提高心律失常伴失眠病人的睡眠质量,治疗机制可能与提高5-HT水平及降低DA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及疗效,并观察对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作用。方法选择12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60例。分别于治疗前24h及治疗4周后采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NDS)及Barthel指数(BI)进行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治疗组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是15.25%,对照组为40.3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的MMSE[(19.58±6.68)分vs(23.58±5.32)分]、NDS[(18.20±7.39)分vs(11.58±6.28)分]和BI[(49.65±14.90)分vs(75.68±22.32)分]评分明显改善(P<0.05)。结论早期康复训练干预可减少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能改善脑卒中患者认知能力,提高ADL,促进患者神经功能康复。  相似文献   

16.
梁映  刘敏东 《内科》2013,8(3):260-261
目的探讨小剂量喹硫平对帕罗西汀治疗疗效欠佳的广泛性焦虑症患者的增效作用及安全性。方法将42例帕罗西汀治疗4周但疗效欠佳的广泛性焦虑症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1例,研究组给予帕罗西汀联合小剂量喹硫平,对照组继续单用帕罗西汀,于入组前、入组l周末、8周末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入组1周末研究组患者PSQ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入组8周末HAMA评分、PSQ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总有效率为81.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47.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8周末TE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小剂量喹硫平片辅助帕罗西汀治疗广泛性焦虑症具有增效作用,能迅速改善患者睡眠障碍,不良反应无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相关睡眠障碍的临床特点和影响因素。方法选择PD患者133例(PD组),健康体检者51例(对照组),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爱泼沃斯嗜睡量表(ESS)和多导睡眠图监测2组的睡眠情况。PD组又根据睡眠情况分为睡眠障碍组75例,无睡眠障碍组58例。PD组给予Hoehn-Yahr分期、左旋多巴等效剂量、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14),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帕金森病睡眠量表2(PDSS-2)、8项帕金森病生活质量问卷(PDQ-8)、慢性疼痛评估,以观察PD相关睡眠障碍的影响因素。结果与对照组比较,PD组PSQI、ESS、觉醒次数、N1睡眠期、周期性肢体运动指数明显增加,慢波睡眠明显减少[(8.87±8.68)%vs(15.10±8.57)%,P=0.003]。睡眠障碍组Hoehn-Yahr分期、PDSS-2、ESS、HAMD-17、HAMA-14、慢性疼痛、PDQ-8评分较无睡眠障碍组明显增高(P<0.05,P<0.01)。Hoehn-Yahr分期、HAMD-17评分和疼痛是PD患者睡眠障碍的影响因素。结论伴有睡眠障碍的PD患者昼间思睡更严重,更容易出现抑郁、焦虑,更多的伴发疼痛且生活质量更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快步走对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睡眠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入选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北京老年医院精神心理二科收治的72例轻、中度AD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和运动组(常规治疗+快步走),每组各36例,对照组维持原有的生活习惯,采用常规药物进行治疗;运动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每日≥60 min、≥3次/周的快步走。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对睡眠障碍严重程度进行评估,以PSQI减分率评定疗效。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根据数据类型,组间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或χ2检验。结果治疗12周后,运动组PQSI总分及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日间功能障碍得分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对照组相比亦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仅PQSI总分较治疗前下降[(15.53±3.33)vs(14.94±3.5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各因子得分变化不明显。运动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55.6%(20/36)vs 19.4%(7/36);P0.05]。结论快步走辅助常规治疗可有效改善AD患者的睡眠障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老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合并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睡眠及脑功能状态特点。方法 招募2022年2月至2023年10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广西睡眠呼吸疾病诊疗中心就诊的OSA老年患者102例。采集患者多导睡眠监测参数、脑功能状态数据,使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估患者的情绪状态,通过匹兹堡睡眠量表(PSQI)评估患者的睡眠质量,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估老年人群认知功能损伤程度等。根据MMSE评分将患者分为OSA合并认知功能障碍组(<27分,60例)和单纯OSA组(≥27分,42例),比较两组间多导睡眠监测指标以及脑功能状态指标,分析MMSE评分与脑功能状态、多导睡眠监测指标以及其他量表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OSA合并认知功能障碍组的SDS、SCL90和PSQI评分均显著高于单纯OSA组(P<0.05),MMSE评分(包括定向力、记忆力、回忆能力、语言能力、注意力和计算力评分)及饮酒人数占比显著低于单纯OSA组(P<0.05)。OSA合并认知功能障碍组N2期占比和N2期睡眠时间高于单纯OSA组,...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右美托咪定对心外科术后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利用多导睡眠图对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长海医院心脏术后患者进行睡眠监测,选择最终符合条件的患者63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32例和对照组31例。试验组患者从晚上22:00试验开始时持续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定,次日晨6:00停止注射,连续注射3晚。镇静目标为镇静程度评估表(richmond agitation-sedation scale,RASS)评分-1~2分,右美托咪定的负荷剂量为0.5μg/kg,时间不超过20 min,然后以0.2~0.7μg/(kg·h)持续静脉注射,期间不使用其他镇静剂。对照组患者晚间不注射右美托咪定以及其他镇静药物。此段时间用多导睡眠仪监测两组患者的睡眠。观察目标为两组患者睡眠总时间、睡眠效率、觉醒次数、睡眠各阶段时间。试验期间白天的睡眠由床旁护士记录患者睡眠次数。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比,有更少的觉醒次数[(3.1~3.61)次vs.(8.87~9.77)次,P<0.01],更高的睡眠效率(68%~71.29%vs.25.1%~28.87%,P<0.01),更长的睡眠第二阶段[(249.55~266.89)min vs.(59.12~71.59)min,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睡眠第一阶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3.61~7.05)min vs.(56.37~63.33)min,P>0.05]。结论夜间持续输注右美托咪定显著提高了患者睡眠效率、减少睡眠觉醒次数、增加睡眠第二阶段的时间,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心外科术后患者的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