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erector spinae plane block,ESPB)和胸椎旁神经阻滞(thoracic paravertebral nerve block,TPVB)应用于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及术后联合PCIA的效果。方法选择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的患者60例,男38例,女22例,年龄18~64岁,BMI 18~24 kg/m^2,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ESPB组(E组)和TPVB组(T组),每组30例。E组术前0.4%罗哌卡因25 ml行超声引导下单次ESPB,T组术前0.4%罗哌卡因25 ml行单次TPVB。罗哌卡因注入20 min后用冰块测定阻滞平面。术毕两组均给予PCIA至术后48 h。记录穿刺时间、深度;记录术中血管活性药使用情况、丙泊酚、瑞芬太尼用量;记录镇痛泵首次按压时间、有效按压次数、曲马多补救例数;记录胸闷、皮肤瘙痒等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与T组比较,E组穿刺时间明显缩短(P<0.05),穿刺深度明显变浅(P<0.05),术中去氧肾上腺素使用率明显降低(P<0.05)。两组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用量、镇痛泵首次按压时间、有效按压次数、曲马多补救率及术后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引导下ESPB较TPVB操作更简单快捷,术中低血压发生率更低,术后两种阻滞联合PCIA均能为胸腔镜肺叶切术患者提供有效的镇痛。  相似文献   

2.
夏梦  孙杨  姚昊 《临床麻醉学杂志》2020,36(11):1073-1077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下前锯肌平面阻滞(SAPB)对老年患者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后心肌酶和肌钙蛋白T(cTnT)的影响。
方法 拟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老年患者60例,男24例,女36例,年龄65~78岁,BMI 19~26 kg/m2,ASA Ⅱ或Ⅲ级,随机分为两组:SAPB组(A组)和对照组(G组),每组30例。A组全身麻醉诱导后行超声引导下SAPB,注入0.375%罗哌卡因20 ml。两组术中均行丙泊酚、瑞芬太尼静脉麻醉。记录术中阿片类药物用量,麻醉诱导前、术毕、术后6、24、48 h的MAP、HR、CVP,同时抽取外周静脉血检测心肌酶和cTnT,包括磷酸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并评估术后6、24、48 h静息和咳嗽时VAS评分,记录术后48 h内PCIA给药总量、有效按压次数和补救镇痛次数。
结果 术后24 h内A组HR明显慢于、MAP明显低于G组(P<0.05)。术后24 h内A组静息与咳嗽时VAS评分明显低于G组,术后48 h内PCIA给药总量、有效按压次数和补救镇痛次数均明显低于G组(P<0.05)。与麻醉诱导前比较,术后6、24、48 h两组cTnT,术毕、术后6、24、48 h两组CK,术后6、24 h两组CK-MB和术毕、术后6、24 h LDH均明显升高(P<0.05)。术后6、24、48 h,A组cTnT明显低于G组(P<0.05)。
结论 超声引导下SAPB联合全麻有助于降低胸腔镜肺叶切除术老年患者术后肌钙蛋白T水平,起到一定的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陈旭  章蔚  王迪  谢言虎  王胜 《临床麻醉学杂志》2020,36(12):1173-1176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下横突-胸膜中点阻滞(MTPB)与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用于单孔胸腔镜手术术后镇痛的效果。
方法 选择择期行单孔胸腔镜手术患者80例,男36例,女44例,年龄18~65岁,BMI 19~28 kg/m2,ASA Ⅰ―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MTPB组(M组)和TPVB组(P组),每组40例。手术结束后M组行超声引导下MTPB,P组行TPVB,两组均注射0.5%罗哌卡因15 ml。两组患者术后均采用PCIA。记录神经阻滞操作时间、穿刺深度,记录术后2、6、12、24、48 h安静和咳嗽时VAS疼痛评分,记录镇痛泵首次按压时间、总按压次数、舒芬太尼使用量和补救镇痛例数,记录穿刺相关并发症、镇痛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 与P组比较,M组神经阻滞操作时间明显缩短(P<0.05),进针深度明显变浅(P<0.05)。术后2、6、12、24、48 h两组安静和咳嗽时VAS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镇痛泵首次按压时间、总按压次数、舒芬太尼用量和补救镇痛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MTPB或TPVB联合术后PCIA应用于单孔胸腔镜手术患者,术后均可取得良好的镇痛效果,但MTPB操作简单、安全,可作为单孔胸腔镜手术患者术后镇痛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椎板阻滞对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的患者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20例):椎板阻滞复合全身麻醉组(R组)和单纯全身麻醉组(G组)。R组患者全身麻醉前实施超声引导下椎板阻滞,阻滞20 min后测量患者感觉阻滞平面。两组患者全身麻醉方法相同,术毕两组患者均使用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记录术后2、6、18、24、48 h静息和活动时VAS评分,记录患者PACU停留时间、术后PCIA按压次数、术后舒芬太尼用量、补救镇痛情况、副作用发生情况、住院时间及患者满意度。结果R组椎板阻滞20 min后测量锁骨中线处感觉阻滞节段为(5.7±0.9)个,R组患者术后2、6、18、24、48 h静息和活动时VAS明显低于G组(P<0.05);R组患者PACU停留时间、术后PCIA按压次数和术后舒芬太尼用量明显少于G组(P<0.05),其中R组2例(10%)患者、G组13例(65%)患者追加了曲马多补救镇痛,两组补救镇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组患者术后满意度明显高于G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和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椎板阻滞可安全应用于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并能够提供良好的术后镇痛,患者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前锯肌平面阻滞与胸椎旁神经阻滞用于胸腔镜手术患者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选择择期行胸腔镜手术患者60例,男38例,女22例,年龄18~65岁,BMI 18~25kg/m2,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前锯肌平面阻滞组(S组)和胸椎旁阻滞组(T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支气管插管静脉全身麻醉,术后采用PCIA。S组于麻醉诱导前行超声引导下前锯肌平面阻滞,T组则行超声引导下胸椎旁阻滞,两组均使用0.4%罗哌卡因30ml,阻滞完成后30min使用针刺法测定并记录感觉阻滞平面;记录阻滞操作时间、起效时间、持续时间;记录术后2、4、8、12、24、48h的静息和咳嗽VAS评分;记录首次按压镇痛泵时间、术后48h内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舒芬太尼使用总量和哌替啶补救性镇痛例数;记录阻滞相关并发症、镇痛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T组比较,S组阻滞操作时间明显缩短,阻滞持续时间明显延长(P0.01);S组术后12h静息时和咳嗽时VAS评分明显降低(P0.01),S组PCIA首次按压时间明显延长,S组PCIA 48h内按压次数、舒芬太尼使用量明显减少(P0.01),两组气胸、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引导下前锯肌平面阻滞或胸椎旁阻滞均可为胸腔镜手术患者提供良好术后镇痛,但前锯肌平面阻滞较胸椎旁阻滞作用更持久、操作时间更短、并发症更少,且能有效减少患者术后对阿片类药物的需求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或肋间神经阻滞(INB)复合全麻对胸腔镜手术患者术后镇痛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90例,随机均分为:单纯全麻组(G组),采用静脉诱导,静-吸复合麻醉维持;全麻复合TPVB组(GP组),诱导前患者清醒时行TPVB,TPVB效果通过测定阻滞范围判断;全麻复合INB组(GI组),诱导前患者清醒时行INB,INB效果通过测定阻滞范围判断。三组均于术毕缝皮时启动镇痛泵行PCIA。分别于术后1h(T1)、2h(T2)、3h(T3)、24h(T4)、48h(T5)行VAS评分,记录术后24、48hPCIA泵按压次数及背景输注总量。观察嗜睡、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和呼吸抑制不良反应。结果三组患者对术后镇痛的效果均为满意。与GI组比较,静息和咳嗽时T1~T3时GP组VAS评分明显降低(P0.05);术后24、48hGP组术后24、48hPCIA泵按压次数明显减少(P0.05)。与G组比较,静息和咳嗽时T1~T3GP组和GI组VAS评分明显降低(P0.05);术后24、48hGP组和GI组PCIA泵按压次数、背景输注总量明显减少(P0.05)。G组术后嗜睡5例(16.7%),GP组和GI组无一例发生嗜睡(P0.05)。G组恶心、呕吐分别13例(43.3%)、4例(13.3%),GP组10例(33.3%)、3例(10.0%),GI组11例(36.7%)、2例(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组皮肤瘙痒1例(3.3%),GP组和GI组无一例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无一例患者出现呼吸抑制。结论与胸腔镜手术前行INB比较,胸腔镜手术前行TPVB其术后镇痛效果更优。与单纯全麻比较,胸腔镜手术前行TPVB或INB其术后镇痛效果更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单次竖脊肌平面(erector spinae plane,ESP)阻滞联合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患者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择期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40例,男20例,女20例,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单次ESP阻滞联合PCIA组(EP组)和单纯PCIA组(P组)。EP组麻醉诱导前行ESP阻滞,20 min后测定阻滞范围,术毕两组均采用PCIA。记录术后1、6、18、24、48h静息和咳嗽时VAS评分,镇痛泵按压次数,输注总量,氟比洛芬酯给药次数,以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ESP阻滞20min后可阻滞T_2~T_8或T_3~T_7脊神经支配区域,术后1~48h EP组静息和咳嗽时VAS评分明显低于P组(P0.05),镇痛泵按压次数、输注总量和氟比洛芬酯给药次数明显少于P组(P0.05)。两组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引导下单次竖脊肌平面阻滞联合PCIA的胸科手术辅助镇痛方式较单纯PCIA方式更为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胸段椎旁阻滞联合静脉自控镇痛系统与单纯静脉自控镇痛对腹腔镜肝癌切除术后镇痛和免疫功能的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12月于本院进行腹腔镜下肝癌切除术患者83例,男39例,女44例,年龄42~61岁, BMI 20~27 kg/m~2,ASAⅠ或Ⅱ级。根据术后镇痛方式分为胸段椎旁阻滞(thoracic paravertebral block,TPVB)联合患者静脉自控镇痛(patient-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 PCIA)组(T组,n=43)和单纯PCIA组(S组,n=40)。T组给予TPVB联合PCIA处理,S组给予单纯PCIA处理。分别于术前4 h、术后24、72 h和术后7 d记录疼痛强度量表(numeric rating scale,NRS)评分,同时抽取患者静脉血,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P物质(SP)、神经肽Y(NPY)、多巴胺(DA)和去甲肾上腺素(NE)等浓度,白细胞介素IL-1β(IL-1β)、白细胞介素IL-6(IL-6)、白细胞介素IL-8(IL-8)等浓度,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4~+T细胞、CD8~+T细胞比例并计算CD4~+/CD8~+。记录术后舒芬太尼用量和PCIA按压次数。记录术后睡眠不良、肺炎、肝功能延迟恢复等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术后24、72 h和术后7 d T组NRS评分明显少于S组(P0.05)。术后24和72 h T组的IL-1β、IL-6和IL-8浓度明显低于S组(P0.05),SP、NPY、DA和NE浓度明显低于S组(P0.05)。术后72 h时T组CD4~+/CD8~+明显高于S组(P0.05)。T组舒芬太尼用量和PCIA按压次数明显少于S组(P0.05),睡眠不良的发生率明显低于S组(P0.05)。结论与单纯PCIA比较,TPVB联合PCIA在减少术后阿片类镇痛药物使用量的同时提高腹腔镜肝癌术后患者的疼痛控制效果,并明显降低炎性因子和疼痛介质的释放,改善CD4~+/CD8~+倒置现象。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和比较超声引导下肋下前路腰方肌阻滞(QLB)与低位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用于后腹腔镜肾脏手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择期行后腹腔镜肾脏手术患者70例,男38例,女32例,年龄18~65岁,BMI 18~24 kg/m~2,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肋下前路QLB组(QLB组)和低位TPVB组(TPVB组),每组35例。QLB组行超声引导下患侧肋下前路QLB,TPVB组行超声引导下患侧T_(10)横突水平TPVB,两组分别注入0.33%罗哌卡因30 ml,注药后20 min测定感觉阻滞平面。两组术后行羟考酮PCIA。记录术后0~24 h和24~48 h镇痛泵用量、有效按压次数、总按压次数;记录术后2、6、12、24、36、48 h静息时和运动时的NRS评分;记录术后48 h内补救镇痛和低血压、肌力减退、恶心呕吐、嗜睡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QLB组阻滞平面为T_5—L_2,TPVB组为T_5—T_(12)。QLB组术后0~24 h和24~48 h镇痛泵用量明显低于TPVB组(P0.05),有效按压次数和总按压次数明显少于TPVB组(P0.05),术后12、24、36、48 h运动时NRS评分明显低于TPVB组(P0.05),术后48 h内补救镇痛、恶心呕吐和嗜睡发生率明显低于TPVB组(P0.05)。两组低血压和肌力减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低位TPVB比较,超声引导下肋下前路QLB联合羟考酮PCIA在后腹腔镜肾脏手术后镇痛的效果更显著,持续作用时间更长,不良反应更少。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竖脊肌平面阻滞(ESPB)与单点胸椎旁阻滞(TPVB)用于乳腺癌根治术围术期镇痛的效果。方法 择期行乳腺癌根治术的女性患者80例,年龄28~65岁,BMI<35 kg/m2,ASA 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ESPB组和TPVB组,每组40例。ESPB组和TPVB组分别在麻醉诱导前行患侧超声引导下竖脊肌阻滞或胸椎旁阻滞,选择T5横突水平,注射0.5%罗哌卡因0.4 ml/kg。两组术毕皆采用舒芬太尼行PCIA。记录神经阻滞的操作时间、阻滞起效时间、阻滞平面,术中呼吸抑制、刺破胸膜、血管损伤情况,术中瑞芬太尼的用量,术后PCA首次按压时间,24 h内PCA有效按压次数,术后2、6、12、24、48 h的疼痛NRS评分,术后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TPVB组比较,ESPB组神经阻滞操作时间明显缩短,阻滞起效时间明显延长,阻滞平面明显扩大,术后PCA首次按压时间明显缩短,24 h内PCA有效按压次数明显增多(P<0.05)。两组术中均未发生呼吸抑制、刺破胸膜、血管损伤等并发症。两组术中瑞芬太尼用量、术后不同时点疼痛NRS评分、术后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ESPB和TPVB用于乳腺癌根治术的围术期镇痛时,都能取得满意的效果,TPVB阻滞时间持久,ESPB阻滞平面范围更大,操作更简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竖脊肌平面阻滞(ESPB)对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患者术中镇痛效果和炎性因子的影响。
方法 择期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患者80例,男54例,女26例,年龄40~65岁,BMI 18~25 kg/m2,ASA 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四组,每组20例。S1、S2、S3组行双侧ESPB,每侧分别注射0.25%、0.375%、0.5%罗哌卡因,随后行全身麻醉;C组行单纯全身麻醉。术中采用全凭静脉麻醉,术毕行舒芬太尼PCIA。记录阻滞起效时间和持续时间;记录术后2、8、12、24、48 h静息和运动时VAS疼痛评分;记录术中舒芬太尼用量、术后48 h内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和舒芬太尼追加情况。记录术后2、8、12、24 h血清IL-6和IL-10浓度;记录术后呼吸抑制、恶心呕吐、局麻药中毒等不良反应情况。
结果 与S1组比较,S2组、S3组阻滞起效时间明显缩短(P<0.05);与S2组比较,S3组阻滞起效时间明显缩短(P<0.05)。三组阻滞持续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C组比较,S1组、S2组、S3组术后2、8、12 h静息和运动时VAS疼痛评分明显降低(P<0.05);与S1组比较,S2组、S3组术后8 h静息和运动时VAS疼痛评分明显降低(P<0.05)。与C组比较,S1组、S2组、S3组术中舒芬太尼用量和术后48 h内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明显减少(P<0.05)。与S1组比较,S2组、S3组术后48 h内镇痛泵按压次数明显减少(P<0.05)。与C组比较,S2、S3组术后追加舒芬太尼例数明显减少(P<0.05)。与C组比较,术后8、12 h S1组、S2组、S3组IL-6浓度明显降低,IL-10浓度明显升高(P<0.05)。四组术后呼吸抑制、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3组术后有1例(5%)出现肌肉震颤的局麻药中毒反应。
结论 超声引导下0.375%罗哌卡因ESPB可减少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的围术期阿片类药物用量,镇痛效果确切,同时减轻胃癌患者术后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thoracic paravertebral nerve block, TPVB)复合全麻对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苏醒质量及术后镇痛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52例,男34例,女18例,年龄25~65岁,BMI 19~28 kg/m~2, ASAⅠ或Ⅱ级。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全麻组(观察组)和单纯全麻组(对照组),每组26例。麻醉诱导前观察组在超声引导下行单次椎旁神经阻滞,注射0.375%罗哌卡因25 ml;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两组麻醉诱导后均采用全凭静脉麻醉,术后给予患者静脉自控镇痛。记录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术后镇静-躁动评分(SAS),记录术后1、6、12、24、48 h静息及咳嗽时VAS评分,记录镇痛药物使用及恶心呕吐、瘙痒、尿潴留、嗜睡、呼吸抑制和低血压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不同时点静息时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SAS评分、术后1、6、12 h的咳嗽时VAS评分明显降低(P0.05),术后48 h内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明显减少(P0.05)。两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TPVB联合全麻镇痛效果确切,术后苏醒质量高,可安全有效地用于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外侧弓状韧带上腰方肌前路阻滞(QLB-LSAL)和腹横肌平面阻滞(TAPB)对开腹子宫切除术患者镇痛效果及术后康复情况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开腹子宫切除术患者60例,年龄35~64岁,BMI 21~29 kg/m^(2),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两组:QLB-LSAL组(Q组)和TAPB组(T组),每组30例。麻醉诱导前,Q组在超声引导下行双侧QLB-LSAL,T组在超声引导下行双侧TAPB,两组每侧均给予0.375%罗哌卡因20 ml。术毕两组均行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记录阻滞后5 min、6、24、48 h的阻滞平面节段,阻滞后6、24、48 h静息和活动时VAS疼痛评分和阻滞后48 h静息时VAS疼痛评分大于4分的发生情况,术后48 h舒芬太尼用量、镇痛泵按压次数和补救镇痛情况,下床活动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术后进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皮肤瘙痒、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阻滞后5 min、6、24、48 h Q组阻滞平面节段明显多于T组(P<0.05)。阻滞后6、24、48 h两组静息和活动时VAS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阻滞后48 h时,两组静息时VAS疼痛评分>4分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48 h内Q组舒芬太尼用量、镇痛泵按压次数明显少于T组(P<0.05),补救镇痛率明显低于T组(P<0.05)。Q组首次下床活动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短于T组(P<0.05)。两组术后皮肤瘙痒、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腹横肌平面阻滞比较,超声引导下外侧弓状韧带上腰方肌前路阻滞能有效缓解开腹子宫切除术患者术后疼痛,减少术后镇痛药物用量,术后恢复更快。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单次胸椎旁阻滞(TPVB)联合持续TPVB在肺癌开胸肺叶切除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 60例行开胸肺叶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两组术前均给予0.5%罗哌卡因20ml行单次TPVB,SC组术中以0.2%罗哌卡因5ml/h持续泵注行TPVB,SP组术后行舒芬太尼PCIA。记录术后1、6、12、18、24、48h的VAS疼痛评分,患者满意度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术后18、24、48h,SP组VAS评分明显高于SC组(P0.01)。SC组患者镇痛效果满意率为87%,明显高于SP组的63%(P0.05)。SC组和SP组各有1例(3.3%)呕吐。SP组有1例嗜睡。两组均无一例呼吸抑制发生。结论与单次TPVB联合PCIA相比,超声引导下单次TPVB联合持续TPVB在开胸肺叶切除术后镇痛效果更好,不良反应更少,患者满意度更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低位前锯肌平面阻滞(SAPB)和腰方肌阻滞(QLB)用于腹腔镜肾癌根治术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行腹腔镜肾癌根治术患者90例,男55例,女35例,年龄18~80岁,BMI 19~28 kg/m~2,ASAⅠ或Ⅱ级。将患者随机分为三组:SAPB联合全麻组(S组)、QLB联合全麻组(Q组)和单纯全麻组(G组),每组30例。记录神经阻滞操作时间、神经阻滞起效时间、神经阻滞范围、神经阻滞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记录术后0.5、2、12、24、48 h静息和活动时VAS疼痛评分。记录术中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补救镇痛例数、术后48 h内镇痛泵按压次数及患者镇痛满意度评分。结果 S组阻滞操作时间和阻滞起效时间明显短于Q组(P0.05)。术后0.5、2、12、24 h S组和Q组静息和活动时VAS疼痛评分以及术后48 h活动时VAS疼痛评分明显低于G组(P0.05)。S组和Q组术中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明显少于G组(P0.05),补救镇痛率明显低于G组(P0.05),镇痛泵按压次数明显少于G组(P0.05),镇痛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G组(P0.05)。S组阻滞平面集中在T_6—T_(11),Q组阻滞平面集中在T_7—L_1。结论低位SAPB和QLB均可有效缓解腹腔镜肾癌根治术患者术后早期切口痛,减少术中全麻药物用量以及术后镇痛药物用量。与QLB比较,低位SAPB操作更简单、起效时间短,适宜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超声引导下腰方肌阻滞中罗哌卡因复合地塞米松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镇痛的疗效。
方法 选择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90例,男40例,女50例,年龄65~78岁,ASA Ⅰ或Ⅱ级。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分成罗哌卡因复合地塞米松组(D组),罗哌卡因组(Y组)和单纯静脉自控镇痛(PCIA)组(R组),每组30例。D组术后以罗哌卡因100 mg复合地塞米松0.1 mg/kg为药液行腰方肌阻滞同时联合PCIA作为术后镇痛,Y组术后以单纯罗哌卡因100 mg为药液行腰方肌阻滞并联合PCIA为术后镇痛,R组则采用单纯PCIA作为对照。记录三组术后4、6、12、24和48 h静息和活动时VAS疼痛评分以及术后48 h内镇痛泵按压次数及曲马多补救例数。同时记录术后48 h内恶心呕吐、呼吸抑制和术后谵妄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记录患者对术后镇痛的满意度。
结果 术后4、6、12、24和48 h D组和Y组静息和活动时VAS疼痛评分明显低于R组(P<0.05),术后12、24 h D组的静息和活动时VAS疼痛评分明显低于Y组(P<0.05)。术后48 h D组和Y组内镇痛泵按压次数和曲马多补救例数明显少于R组(P<0.05),且D组明显少于Y组(P<0.05)。术后48 h内D组和Y组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低于R组(P<0.05),且D组明显低于Y组(P<0.05)。三组均未发生呼吸抑制和术后谵妄。D组术后镇痛的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Y组和R组(P<0.05)。
结论 超声引导下罗哌卡因复合地塞米松腰方肌阻滞对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镇痛的效果好,不良反应少,提高患者对术后镇痛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前层胸腰筋膜下和前层胸腰筋膜外实施腰方肌阻滞(QLB)对剖宫产术后镇痛的影响。
方法 选择择期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剖宫产手术的产妇113例,年龄23~39岁,体重50~90 kg,ASA Ⅰ或Ⅱ级,孕期>37周。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产妇分为两组:前层胸腰筋膜下阻滞组(S组,n=57)和前层胸腰筋膜外阻滞组(E组,n=56)。所有产妇腰-硬联合麻醉用药相同,术毕连接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泵,S组术毕行超声引导下前层胸腰筋膜下阻滞,E组行超声引导下前层胸腰筋膜外阻滞。记录首次按压PCIA时间,术后24 h内PCIA有效按压次数以及布托啡诺用量。记录QLB实施后6、9、12、24、48 h静息和活动时VAS疼痛评分、BCS舒适度评分以及阻滞平面存在情况。记录头晕、恶心呕吐、肌力减退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 两组首次按压PCIA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组术后24 h内PCIA有效按压次数、布托啡诺用量明显少于E组(P<0.05)。QLB阻滞实施后不同时点静息和活动时VAS疼痛评分、BCS舒适度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S组QLB实施后24 h阻滞平面存在的产妇比例明显高于E组(P<0.05)。S组头晕发生率明显低于E组(P<0.05)。
结论 超声引导下前层胸腰筋膜下实施腰方肌阻滞应用于剖宫产术后镇痛效果好,不良反应少,是剖宫产术后镇痛更适宜的阻滞层面。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连续前锯肌平面阻滞(SAPB)和静脉自控镇痛(PCIA)两种镇痛方式在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减少肺部并发症、改善肺氧合功能方面的有效性。方法择期行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患者126例,年龄18~70岁,BMI 18.5~30.0 kg/m~2,ASAⅠ–Ⅲ级,随机分为两组:连续SAPB组(S组)和PCIA组(P组),每组63例。术毕S组行超声引导下前锯肌平面阻滞,注入0.375%罗哌卡因20 ml,留置导管予0.2%罗哌卡因行自控镇痛;P组行舒芬太尼常规PCIA。麻醉诱导前(T_0)、术毕即刻(T_1)、拔管后2 h(T_2)、拔管后6 h(T_3)、拔管后24 h(T_4)抽取桡动脉血记录PaO_2并计算氧合指数(OI)。记录T_2—T_4时静态和活动VAS评分,并记录肺部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T_0时比较,T_2、T_3时两组OI明显降低,且P组明显低于S组(P0.05)。T_2—T_4时S组VAS评分明显低于P组(P0.05),但两组补救镇痛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P组比较,S组低氧血症、肺不张、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连续SAPB较PCIA能够改善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患者肺氧合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下前锯肌平面阻滞(SAPB)与胸椎旁阻滞(TPVB)对胸外科手术患者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 检索Cochrane、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维普、万方和中国生物医学全文数据库,纳入SAPB与TPVB在成人胸外科手术后镇痛比较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按照Cochrane指导手册选择文献、提取资料及评价研究质量。采用RevMan 5.4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8篇RCTs,共计434例患者,其中SAPB组217例,TPVB组217例。两组术后1、2、4、6、12、24、48 h的静息及活动时VAS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APB组术后48 h内阿片类药物用量明显低于TPVB组(MD=-9.34μg, 95%CI-17.1~-1.58μg,P=0.02),低血压发生率明显低于TPVB组(RR=0.23, 95%CI 0.07~0.76,P=0.02)。结论 超声引导下SAPB与TPVB对胸外科手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相当,但采用SAPB患者术后阿片类药物用量明显减少、低血压发生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Meta分析方法评价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thoracic paravertebral nerve block, TPVB)和竖脊肌平面阻滞(erector spinae plane block, ESPB)用于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