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观察中医“理筋归槽”手法联合肌内效贴对产后腹直肌分离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80例,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单纯的中医“理筋归槽”手法治疗,试验组给予中医“理筋归槽”手法治疗后再进行肌内效贴治疗,每3天1次,共治疗5次。分别在治疗前后评估患者腰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腹围、超声下腹直肌分离距离。结果 两组治疗后,腰痛VAS评分、腹围、超声下腹直肌分离距离均有明显改善(P <0.05),试验组的各项数据均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 中医“理筋归槽”手法能够有效改善产后腹直肌分离,配合肌内效贴治疗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2.
〔摘 要〕 目的:探讨 Pilates 运动配合仿生物电刺激在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广州市第 一人民医院南沙医院 2019 年 9 月至 2020 年 9 月期间收治的 60 例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 组和观察组,各 30 例。对照组采取常规仿生物电刺激治疗,观察组采取 Pilates 运动配合仿生物电刺激治疗,记录两 组患者临床疗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腹直肌分离距离、下腰背疼痛改善情况及患者满意度情况。结果:治疗后两 组患者的脐上腹直肌分离宽度和脐下腹直肌分离间距均有不同程度缩短,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肚脐上腹直肌分离宽 度和肚脐下腹直肌分离间距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腰背疼痛占比均有不 同程度降低,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腰背疼痛占比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患者的满 意度为 93.33 %,高于对照组的 73.3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Pilates 运动结合仿生物电刺激可 提高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整体的治疗效果,有效降低下腰背痛程度,改善腹直肌分离间距及腰围恢复,增加整体满意度。  相似文献   

3.
〔摘 要〕 目的:探讨横纹肌联合平滑肌电刺激进行产后腹直肌分离治疗的疗效。 方法:选择 2019 年 1 月至 2019 年 12 月 期间产后 42 d 于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市妇幼保健院康复门诊检查的腹直肌分离距离> 2.0 cm 的妇女 135 例作为研究对 象,采取随机排列表分成为对照组、观察组 A 及观察组 B,每组 45 例。对照组予自主锻炼治疗,观察组 A 予横纹肌联合 平滑肌电刺激治疗,观察组 B 予单一横纹肌电刺激治疗,采取超声测量腹直肌分离距离及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疼 痛程度,检查研究对象治疗前和治疗后腹直肌分离的距离及疼痛变化并且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经过 1 个月的治疗后, B 超测量观察组 A、B 的腹直肌分离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 A 较观察组 B 治疗后改善效果更明显,差异 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三组妇女 VAS 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三组妇女之间的 VAS 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横纹肌电刺激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临床效果良好, 采用横纹肌联合平滑肌电刺激治疗则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4.
摘 要目的:研究康复理疗联合手法按摩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福安市医院 2020 年 5 月 至 2022 年 7 月期间收治的 200 例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100 例。对照 组患者采用康复理疗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康复理疗联合手法按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腹直肌分离 距离、腹直肌肌力占比情况、腹直肌肌电值、腹上角角度、腰腹疼痛情况、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 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 14 d 后、治疗 28 d 后观察组患者的腹直肌分离距离均 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患者Ⅱ级、Ⅲ级、Ⅳ级、Ⅴ级腹直肌肌力占比情况优于对照 组,具有统计学意义(Z = 4.764,P < 0.05)。治疗 14 d 后、治疗 28 d 后观察组患者腹直肌肌电值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 14 d 后、治疗 28 d 后观察组患者腹上角角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 学意义(P < 0.05)。治疗 14 d 后、治疗 28 d 后观察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 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 14 d 后、治疗 28 d 后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评价量表(SF–36)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 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康复理疗联合手法按摩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可促 进患者的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运用表面肌电生物反馈训练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的临床疗效。方法:于2018年5月~2019年9月在我院产后康复门诊复查或盆底康复治疗的产妇中筛选研究对象25例,采用表面肌电生物反馈训练,每次训练15 min~30 min,1 d 1次,连续训练10次,每次治疗后记录腹直肌分离距离和肌电位值,评价其治疗效果。结果:25例患者治疗后腹直肌分离距离随着治疗次数不断缩小,治疗10次后,腹直肌分离距离≤2 cm,而肌电位值随着治疗次数增加不断变大。表面肌电生物反馈训练治疗有效率92.00%,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表面肌电生物反馈训练可有效改善腹直肌分离,且依从性高,临床治疗有效率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悬吊训练联合电刺激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40例,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治疗组接受悬吊训练联合电刺激治疗,对照组单用电刺激治疗。观察治疗2周后患者腹直肌分离距离变化情况,并评定综合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5. 0%(17/20),对照组为55. 0%(11/2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组腹直肌分离距离改善情况较对照组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悬吊训练联合电刺激疗法可有效缩短产后女性腹直肌分离距离,促进产后恢复,疗效明显优于单用电刺激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4D PRO悬吊训练联合Mulligan技术在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中的治疗效果及表面肌电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4月~2023年1月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120例为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保守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采用4D PRO悬吊训练联合Mulligan技术治疗,两组均完成4周治疗,疗程完毕后进行6个月的随访,比较两组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腰部功能ODI评分、表面肌电水平、临床疗效及复发率。结果:联合组治疗4周后VAS评分、腰部功能OD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治疗4周后多裂肌和腹横肌的表面肌电RMS、MF、MPF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4周疗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且疗效后6个月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4D PRO悬吊训练联合Mulligan技术用于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中可获得较高的近期疗效,改善患者腰部功能,减轻患者疼痛,降低远期复发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产后腹直肌分离症患者采用推拿治疗的技术要点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康复医学科2016年2月~2020年2月收治的产后腹直肌分离症患者120例,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研究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神经肌肉电刺激、自主功能锻炼,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推拿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治疗总有效率、腹围、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腹直肌分离距离,比较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腹直肌分离距离及腹围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研究组VAS评分、腹直肌分离距离及腹围各项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产后腹直肌分离症患者采用推拿治疗可促进腹直肌弹性修复,使分离的腹直肌逐渐合拢,减轻疼痛感,加快产后修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九宫腹部经络推拿法配合低频电刺激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0年8月~2021年8月曲靖市妇幼保健院产后保健与盆底康复科收治的96例患有产后腹直肌分离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利用随机数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治疗组患者采用九宫腹部经络推拿法配合低频电刺激进行治疗,隔日1次,10次为1个...  相似文献   

10.
李思明  王颖  陈兴娟  胡影  冯玲 《河北中医》2023,(10):1623-1626
目的 观察疼痛散中药火灸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收治的腰背肌筋膜炎患者94例,采用自身治疗前后对照研究,均给予疼痛散中药火灸治疗,每周治疗1次,4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比较患者每周治疗前后及治疗前、1个疗程后疼痛症状简式麦吉尔疼痛问卷表(SF-MPQ)评分变化情况,观察患者每周治疗时舒适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情况,观察患者治疗期间发生烫伤情况。结果 通过对比4次每周治疗前的疼痛症状SF-MPQ评分发现,治疗前的SF-MPQ评分呈逐渐下降趋势,且与每周治疗前比较,每周治疗后疼痛症状SF-MPQ评分均降低(P<0.05),与整个疗程治疗前比较,治疗后疼痛症状SF-MPQ评分明显降低(P<0.05)。患者每周治疗时对中药火灸治疗局部舒适度和全身舒适度的VAS评分均处于舒适范围内,且全部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烫伤。结论 疼痛散中药火灸治疗腰背肌筋膜炎患者疗效确切,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改善临床症状,且患者具有较好的依从性,安全性良好,操作简单方便。  相似文献   

11.
摘 要目的:探讨高频超声联合经腹超声扩展视野成像(FOV)对初产妇产后早期腹直肌分离(DRA)的评估 价值。方法:选取 2020 年 9 月至 2021 年 3 月在深圳市罗湖区人民医院分娩并于产后 6 ~ 8 周行超声复查的初产妇 96 例, 按分娩方式分为顺产组 61 例和剖宫产组 35 例。采用高频超声联合经腹超声 FOV 在不同状态下(静息和卷腹)对脐 上 3 cm、脐上缘、脐下 3 cm 共 3 个体表定位的腹直肌间距(IRD)进行测量并比较。结果:96 例初产妇在 3 个体表 定位测量的 DRA 发生率分别为:脐上 3 cm 53.13 %,脐上缘 83.33 %,脐下 3 cm 2.08 %。在静息状态下两组在脐下 3 cm 处 IRD 分别为 2.30(4.75)mm 和 6.80(7.50)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在卷腹状态下两组产 妇在脐上 3 cm 处 IRD 分别为 15.20(11.85)mm 和 18.10(7.80)mm,在脐下 3 cm 的 IRD 分别为 1.00(2.90)mm 和 3.60(4.10)mm,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高频超声联合经腹超声 FOV 在初产妇产后早期 DRA 评估中有良好应用,可方便准确评估 DRA,为妇女产后康复干预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电针结合腰腹肌训练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疗效。方法:将200例确诊的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以下简称对照组)和电针结合腰腹肌训练组(以下简称治疗组),分别采用电针法和电针结合腰腹肌训练法治疗。治疗前后采用指地距离(FFD)、疼痛视觉类比评分(VAS)、改良JOA腰痛疗效问卷评分以及腹背肌耐力四项指标进行评定。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JOA问卷记分、FFD指标、腹背肌耐力均显著升高(P〈0.05),疼痛视觉类比评分(VAS)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JOA问卷记分、FFD指标显著升高(P〈0.05),疼痛视觉类比评分(VAS)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治疗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结合腰腹肌训练法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疗效显著,其疗效优于单纯电针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从生命质量角度评价骨碎补总黄酮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效果。方法选择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低转换型)者70例。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分为治疗组(口服骨碎补总黄酮)36例,对照组(口服钙尔奇D)34例,依据对腰背痛及腰痛综合评分进行动态观察;依据"疼痛VAS线段分级法"对腰背痛进行量化动态观察;依据"Barthel指数评定法"对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进行观察,评价骨碎补总黄酮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效果。结果 "疼痛六点行为评分法(BRS-6)"观察显示,治疗前患者的腰背痛及腰痛多在Ⅲ~Ⅴ级之间,疼痛无法忽视,对日常生活有一定的影响。运用骨碎补总黄酮治疗3个月后疼痛分级多降至Ⅰ~Ⅱ级,自觉疼痛基本消失。"疼痛VAS线段分级法"观察显示,治疗前静止时腰背痛、久坐时腰背痛、步行时腰背痛均呈现中度疼痛,翻身时腰背痛、起身时腰背痛、弯腰时腰背痛、腰背压痛与叩击痛多表现重度疼痛,而以弯腰时腰背痛、腰背叩击痛尤为显著,部分病人腰背痛对睡眠会有一定影响。运用骨碎补总黄酮治疗3个月后,各种行为方式引起的腰背痛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Barthel指数评定法"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进行观察显示:治疗前多数病人Barthel指数评分为60~40分,表现中度残疾,有功能障碍,生活需要帮助;治疗3个月后积分可达到90分以上,生活基本自理,生活独立性有一定程度的改善,生活质量有很大提高。结论骨碎补总黄酮能够全面提高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生命质量,缓解腰背痛,提升独立性生活水准。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俞募配穴针刺法配合腰腹部核心肌群动态训练治疗非特异性腰背痛(NLBP)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NLBP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予腰腹部核心肌群动态训练治疗,观察组在腰腹部核心肌群动态训练的基础上配合俞募配穴针刺法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数字评价量表(NR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量表评分,检测腰椎前屈/后伸最大活动度和最大肌力、腹横肌收缩压力下降值、多裂肌等长收缩时间,比较2组治疗后1、3个月复发率。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NRS评分和ODI评分均明显降低,腰椎前屈/后伸最大活动度和最大肌力、腹横肌收缩压力下降值、多裂肌等长收缩时间均明显提高(P<0.01),观察组提高或降低程度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治疗后1、3个月复发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俞募配穴针刺法联合腰腹部核心肌群动态训练可有效改善NLBP患者腰椎活动度,提高腰腹部深层稳定肌群的肌力和耐力,维持腰椎稳定性,改善腰部功能障碍,缓解疼痛。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调神针法"对产后腰痛的影响。方法:将98例产后腰痛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9例。对照组脱落4例,45例进入统计分析,观察组脱落2例,47例进入统计分析。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配合"调神针法",穴取百会、内关、太冲,每次治疗30 min,每周5次,共治疗10次。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采用简式McGi1l疼痛问卷(SF-MPQ)评价疼痛情况,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功能障碍程度,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评价抑郁程度,并观察治疗前后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结束后,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SF-MPQ中疼痛分级指数(PRI)评分、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与现有疼痛强度(PP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均P0.001),ODI评分及EPDS评分也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均P0.001),观察组治疗前后各项评分下降值明显大于对照组(P0.001,P0.01)。结论:"调神针法"配合常规针刺与单纯常规针刺均可有效改善产后腰痛患者的疼痛、功能障碍及抑郁等症状,且前者明显优于后者。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腰椎-骨盆-髋关节整体调整疗法治疗产后腰痛的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6例产后腰痛患者分为治疗组34例和对照组32例。治疗组采用腰椎-骨盆-髋关节整体调整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推拿手法治疗,每周治疗5次,2周为一个疗程。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VAS评分、ODI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VAS评分及ODI评分均明显降低(P <0.001),2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降低更明显(P <0.001)。结论 腰椎-骨盆-髋关节整体调整手法治疗产后腰痛的效果优于传统推拿手法,可有效改善腰部功能,缓解疼痛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普通针刺法联合恢刺针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普通针刺法联合恢刺针法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普通针刺法治疗。2个疗程后比较2组治疗前后M-JOA下腰痛评分和简化Mc Gill疼痛量表(SF-MPQ)评分,并进行疗效评定。结果:2组治疗后M-JOA下腰痛评分、SF-MPQ的疼痛分级指数(PRI)、视觉模拟评分(VAS)和现时疼痛强度评分(PPI)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1)。治疗组M-JOA下腰痛评分、SF-MPQ的PRI、VAS和PPI下降程度优于对照组(P0.01,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0.0%,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普通针刺法联合恢刺针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优于普通针刺法,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汤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气滞血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5例。治疗组予益气活血汤口服治疗,对照组予颈痛颗粒口服治疗;3周为1个疗程;治疗后观察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及治愈率,记录治疗前、后两组患者颈椎功能障碍(NDI)指数、CSR20分量表评分、简式McGill疼痛量表(SF-MPQ)评分变化并评估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7.8%,治愈率46.7%,对照组总有效率80.0%,治愈率17.8%,组间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 <0.01);组内治疗前与治疗后相比,NDI、CRS、SF-MPQ评分明显改善(P <0.01);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 <0.01)。结论:益气活血汤可显著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上肢、手部、颈部疼痛不适等临床症状,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核心肌群稳定性训练联合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的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复医学科招募40例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使用随机数表法随机分配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两组均接受经皮神经电刺激,观察组辅以核心肌群稳定性训练,每周5d,1次/d,共持续2周。于治疗前后使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简体中文版Oswestry失能问卷(Simple Chinese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SCODI)对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的腰部疼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VAS、SCODI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VAS、SCOD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核心肌群稳定性训练联合经皮神经电刺激可以短期内有效改善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的腰背部疼痛,提高日常活动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针刺脐周四边穴结合悬吊下核心肌群训练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60例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简单随机数表法将纳入的60例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脐周四边穴加悬吊下核心肌群训练治疗,对照组采用悬吊下核心肌群训练。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表(ODI)评分。结果 治疗组临床有效率为90.00%,高于对照组的76.67%(P <0.05);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VAS评分、ODI指数均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 针刺脐周四边穴结合悬吊下核心肌群训练对改善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疼痛症状、腰部功能障碍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