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腹膜后自体脾移植在严重脾外伤保脾手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及价值。方法 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将66例严重脾外伤病人分为腹膜后自体脾移植组例、大网膜自体脾移植组,其中腹膜后自体脾移植组32例,大网膜自体脾移植组34例。观察术后一般情况,术后1天~ 12个月血常规,血IgA、IgM、IgG、C3、Tuftsin水平变化。结果 腹膜后自体脾移植组手术时间短于大网膜自体脾移植组(P<0.05),术后其它一般情况变化、术后1天~ 12个月血IgA、IgM、IgG、C3、Tuftsin水平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 腹膜后自体带蒂脾移植术能够保留脾脏的部分免疫功能,且手术操作简便,在临床上推广应用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比研究远端脾肾分流术(Warren术)与远端脾肾分流术联合脾部分切除治疗门静脉高压症脾功能亢进的疗效。方法 选取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2010年以来22例获得完整随访资料的行外科手术治疗的门静脉高压症脾功能亢进病人,其中Warren术组(分流组)8例,Warren术+脾部分切除组(分流+切脾组)14例,比较观察两组术前、术后第7、30天的外周血象主要指标(白细胞、血小板)以及两组术前、术后第30天外周血免疫指标(IgG、 IgA 、IgM)。结果 Warren术+脾部分切除组病人术后白细胞及血小板恢复指标明显优于Warren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周血免疫球蛋白检测显示两组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Warren术联合脾部分切除治疗门静脉高压症脾功能亢进疗效优于单纯Warren术。在有效降低门静脉压力前提下很大程度上解决脾功能亢进,又保留了脾脏正常免疫功能。但切除脾脏比例以及适应证等需根据病人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尤其在切除脾脏比例方面需要进一步研究验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腹腔镜脾切除术(laparoseopic splenectomy,LS)治疗非创伤性脾脏疾病的安全性、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6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48例因非创伤性脾相关疾病行单纯性脾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3例行LS(LS组),25例行开腹脾切除术(open splenectomy,OS)(SS组),对比两组患者术中、术后情况,评价其手术疗效。结果:LS组中1例因术中出血中转开腹,余均顺利完成手术。LS组术中出血量、术后进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切口长度显著优于OS组(P〈0.05),手术时间稍长于OS组。LS组术后发生并发症2例,术中切除副脾3例;OS组发生并发症9例.术中切除副脾4例。术后随访5—48个月,平均(22.0±10.4)个月,均无远期并发症发生。结论: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的前提下,LS治疗非创伤性脾脏疾病安全、有效,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具有患者创伤小、术后康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保留脾上、下极的部分脾切除术在基层医院保脾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19例保留脾上极和(或)下极的脾部分切除术(保脾组)及20例脾全切除、脾片移植术(切脾组)患者术后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保脾组患者脾血小板升高幅度明显小于切脾组(P<0.05),免疫指标IgG、IgM、IgA较切脾组恢复快(P<0.05)。术后腹部B超或CT复查显示保脾组患者脾组织存活率高。结论:保留脾上、下极的部分脾切除术在保脾手术中安全可靠,较脾全切除、脾片移植术能更好保留脾脏功能,在基层医院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腹腔镜巨脾切除术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26例巨脾、脾功能亢进患者随机分为腹腔镜巨脾切除组(LS)12例和开腹脾切除组(OS)14例,比较两组病例术前、术后1、7 d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及免疫球蛋白变化.结果 腹腔镜组术后1、7 d的成熟T淋巴细胞(CD3)、辅助T淋巴细胞(CD4)、CD4与抑制淋巴细胞(CD8)的比值及免疫球蛋白IgG、IgA、IgM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开腹组术后1、7 d的CD3、CD4、CD4/CD8及IgG与术前比较明显下降(P<0.05).结论 腹腔镜巨脾切除术较开放脾切除术对患者免疫抑制程度轻.  相似文献   

6.
探讨腹腔镜二级脾蒂解剖法保脾术治疗外伤性脾破裂的临床效果。对2012年2月—2015年2月实施手术治疗的109例外伤性脾破裂(Ⅰ~Ⅲ级)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采用腹腔镜二级脾蒂解剖法保脾术治疗42例(观察组)、采用传统脾切除术治疗67例(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差异。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手术出血量、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手术费用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前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外周血中IgA、IgM、IgG、血小板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的外周血中IgA、IgM、IgG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小板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腹腔镜二级脾蒂解剖法保脾术治疗外伤性脾破裂(Ⅰ~Ⅲ级)手术效果可靠,同时有利于维持患者术后免疫学水平及血小板水平的正常。  相似文献   

7.
目的系统评价腹腔镜脾切除(LS)与开腹脾切除(OS)治疗肝硬变门静脉高压致脾功能亢进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了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Medline、Embase、CINAHL、CBM、CNKI、VIP和万方数据库中,所有关于LS术(LS组)与OS术(OS组)治疗肝硬变门静脉高压致脾功能亢进的随机对照试验和临床同期对照试验。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进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 5.1.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7篇临床同期对照试验和1篇随机对照试验。Meta分析结果显示:LS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1 d的白细胞水平均低(短)于OS组(P〈0.05);其手术时间、术后7 d的白细胞水平、术后血小板计数(1 d和7 d)、术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1 d和7 d)和术后总胆红素水平(1 d和7 d)与OS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S术有助于减少肝硬变门静脉高压致脾功能亢进患者的术中出血量,缩短术后住院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但目前的证据尚不能证明LS术能改善此类患者的肝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全腹腔镜巨脾切除术的安全性、可行性和手术技巧。方法:2007年3月1日—2009年5月31日实施腹腔镜脾切除术(LS)65例,以脾脏长径是否〉20cm分为巨脾组(n=24)和非巨脾组(n=41)。对2组术中出血量、中转开腹率、手术全程时间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对比。结果:2组均未发生严重手术并发症。与非巨脾组相比,巨脾组术中出血量、中转开腹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手术全程时间长(P〈0.05),并发症发生率高(P〈0.05)。结论:全腹腔镜巨脾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与非巨脾切除相比,手术时间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与原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腹腔镜脾切除治疗非外伤性脾肿大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1月至2013年6月因非外伤性脾肿大而进行脾切除的患者40例,其中22例行腹腔镜脾切除术为腹腔镜(LS)组,18例行传统开腹的脾切除术作为开腹组(OS),观察两组围手术期的相关指标,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LS组中2例(9.1%)患者因术中出血而中转开腹,6例患者于腔镜下同时行门奇静脉断流术,4例患者于腔镜下同时行胆囊切除术。OS组中7例患者同时行门奇静脉断流术,3例患者同时行胆囊切除术。两组患者的脾重量、体积以及长度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0.05)。LS组的平均手术时间长于OS组,但LS组术中失血量和术中输血的例数均也少于O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LS组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7.6±1.8(d),小于OS组的10.1±2.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0.01)。LS组术后并发症率为18.2%,要低于OS组的38.9%(P<0.05),两组均无死亡病例。结论腹腔镜脾切除术治疗非外伤性脾肿大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自体脾泥移植在创伤性脾破裂全脾切除术中的疗效。方法:对11例创伤性脾破裂患者行全脾切除及自体脾泥组织大网膜内移植术,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本组1例因合并严重肺损伤术后死于呼吸衰竭,1例继发腹腔感染失败,9例治愈;术后3个月复查B超或CT有移植脾存活,血清IgM,IgG恢复正常范围,无脾切除后暴发性感染(OPSI)发生。结论:对创伤性脾破裂行全脾切除患者,自体脾泥大网膜移植是一种新的、安全、有效的保脾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1.
脾切除对晚期食管胃结合部癌患者免疫功能及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联合脾切除对晚期食管胃结合部癌姑息性切除患者免疫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61例晚期食管胃结合部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0例因肿瘤侵犯脾脏、2例因术中损伤脾脏行姑息性全胃切除联合脾切除术(脾切除组,22例),其余均行姑息性全胃切除术(脾保留组,39例),分别检测术前、术后10 d及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免疫功能情况,并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情况.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结果 术后10d,脾切除组IgA、IgG、IgM、CD3、CD4较术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5,3.33,3.40,2.92,2.10,P<0.05);脾保留组IgA、IgG、IgM、CD3、CD4、CD4/CD8较术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3.35,5.29,3.33,2.60,3.53,3.12,P<0.05).术后6个月,脾切除组IgA、IgG、IgM、CD3、CD4、CD4/CD8较术后10 d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75,4.40,3.06,2.51,2.24,2.29,P<0.05);脾保留组患者IgA、IgG、IgM、CD4、CD8、CD4/CD8优于脾切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0,2.10,2.70,2.16,2.13,2.83,P<0.05).脾切除组患者手术时间为(152±26) min,脾保留组为(130±24) 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2,P<0.05);脾切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高于脾保留组,平均生存时间、1年生存率低于脾保留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38,x2=0.78,1.22,2.51,P>0.05).结论 对于不可根治的晚期食管胃结合部癌患者,保留脾脏对其免疫功能及预后可能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晚期血吸虫病巨脾切除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晚期血吸虫病巨脾切除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20例晚期血吸虫病巨脾病人切除前、术后两周、术后半年、术后一年分别抽取周围静脉血测IgG,IgA,IgM,C3,C4,TNF,sIL-2R,CD3^ ,CD4^ ,CD8^ ,用F检验作出显著性测定。结果 IgA,IgM,C3,C4,TNF,sIL-2R,CD8^ 切脾前后差异不显著(P>0.05),IgG,CD3^ ,CD4^ ,CD4^ /CD8^ 切脾后升高,差异显著(P<0.01-0.05)。结论 晚期血吸虫病巨脾切除后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均无不良影响,因而治疗性脾切除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3.
探讨CTA引导弹簧圈介入栓塞治疗脾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选取接受治疗的60例脾动脉瘤患者,按照手术方式将其分为介入组(30例)(采用CTA引导下弹簧圈介入栓塞法)、另外30例采用脾切除术治疗(切除组),对比两组手术创伤指标、手术前后的凝血功能、血小板、心肌酶学指标、手术并发症等。介入组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后下地时间、首次肠道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低于切除组(P<0.05);术后24 h介入组的Fib、APTT测定值均低于切除组(P<0.05);介入组在术后24 h、72h的PLT测定值低于切除组(P<0.05);术后24 h、72 h介入组患者的CK、CK-MB、LDH测定值均低于切除组(P<0.05);介入组的并发症率6.67%低于切除组患者的26.67%(P<0.05)。CTA引导弹簧圈介入栓塞治疗脾动脉瘤患者效果优于脾切除术,且对患者脾脏功能影响更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术(RFA)在外伤性脾破裂中的治疗效果。 方法:将收治的27例外伤性脾破裂患者根据收治入院的时间及术式分为射频组和传统组即:2012年 6月—2013年12月收治的行射频消融术-Habib 4X(RFA-Habib 4X)保脾患者17例为射频组;2011年1月—2012年6月收治的行传统脾裂伤缝合修补术保脾患者10例为传统组。观察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3、7、14、30 d的血小板(PLT)变化,比较射频组患者术前与术后1个月的IgG、IgM、IgA的变化,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首次进流质食时间、术后24 h腹腔引流量以及住院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术后非计划再次手术率。 结果:与传统组比较,射频组术后1、3、7、14、30 d PLT水平均有所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射频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首次进流质食时间、术后24 h腹腔引流量、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术后非计划再次手术率均较传统组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射频组患者较术前IgG、IgM、IgA均有所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RFA-Habib 4X治疗外伤性脾破裂,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可较好保留脾脏功能的优点,是一种安全、有效,可行的手术方法,具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5.
【摘要】〓目的〓对比腹腔镜脾切除术(LS)与开腹脾切除术(OS)在外伤性脾破裂治疗的临床疗效,探讨LS的可行性、安全性。方法〓将45例外伤性脾破裂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腹腔镜组(LS组)和开腹组(OS组)。LS组18例,OS组27例,比较2种术式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LS组的平均手术时间与OS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O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脾切除术治疗外伤性脾破裂的临床疗效优于传统开腹手术,在临床上是可行、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腹腔镜引导下的二级脾蒂离断切脾术在创伤性脾损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8年1月本院收治的创伤性脾破裂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常规组和腹腔镜组,每组34例;腹腔镜组患者行腹腔镜引导下的二级脾蒂离断切脾术,常规组采用常规开腹脾切除手术;统计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术后短期并发症;术后随访1年,统计两组患者严重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治疗满意度。结果与常规组相比,腹腔镜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显著增加(P0.05),但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引流管带管时间及住院时间显著缩短(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显著减少(P0.05);治疗满意度显著增加(P0.05)。结论腹腔镜引导下的二级脾蒂离断切脾术在创伤性脾损伤中的应用效果良好,术后并发症少,治疗满意度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探讨脾破裂患者脾保留手术的应用价值。脾破裂患者80例,分为脾切除组(35例)和脾保留手术组(45例)。观察两组患者手术一般情况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和手术后3个月时免疫功能指标和生活质量。结果显示,脾保留手术组手术时间较脾切除手术组长,而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较脾切除手术组少(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的IgG、IgM和IgA水平无明显差别,术后3个月,脾切除术组的上述指标较手术前无明显改变,而脾保留手术组的上述指标较术前明显增高(P0.05);两组患者术后发热、再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别;两组患者手术前生活质量评分无明显差别,术后3个月时,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均较手术前增高,脾保留手术组增高更明显(P0.05)。结果表明,脾保留性手术可维持脾破裂患者的免疫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腹腔镜脾切除(LS)治疗门脉高压脾功能亢进患者术后血栓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选取2015-02—2016-02间接受脾切除术的66例门脉高压脾功能亢进患者,依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2组,每组33例。A组行腹腔镜手术,B组行开腹手术。比较2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血小板计数(PLT)、PLT变化率及术后血栓相关并发症。结果 A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明显多于B组,手术切口长度明显短于B组(P0.05);2组术后PLT均较术前明显升高,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PLT变化率、门脉系统血栓总出现率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相对于开腹术,LS术后患者更易产生门脉系统血栓,LS术暂时无法完全替代开腹术治疗门脉高压性脾功能亢进。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腹腔镜肝癌切除术联合脾脏切除对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的早期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5月接受腹腔镜手术治疗的54例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临床资料。将肝癌切除同时行脾脏切除者纳入切脾组(25例),仅行肝癌切除术保留脾脏者纳入保脾组(29例)。临床数据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 24.0分析,术中术后各项指标、肝功能及免疫指标采用( ±s)表示,独立样本t检验;术后并发症等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检验标准。 结果两组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切脾组手术时间明显较保脾组更长(P=0.003),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两组患者外周血WBC、PLT均较术前明显升高,且切脾组显著高于保脾组(P<0.05);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ALT、AST、Tbil均较术前明显升高,保脾组较切脾组更高(P<0.05);术后免疫功能指标切脾组CD4、CD4/CD8显著升高,而CD8显著降低,且明显优于保脾组(P<0.05)。切脾组及保脾组患者早期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6.0%及17.2%,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腹腔镜肝癌切除联合脾脏切除治疗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安全可行,降低了手术创伤,早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0.
自体脾腹膜后移植在创伤性脾破裂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自体脾组织移植在治疗创伤性脾破裂的应用.方法对本组于2000年1月至2005年4月22例脾破裂行全脾切除后,再行自体脾组织腹膜后移植术.通过检测外周血IgM、IgA、IgG水平和B超,CT、99mTc扫描来观察移植脾片成活和吞噬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随访均显示移植脾存活良好,脾功能满意.结论自体脾组织移植可作为严重脾外伤全脾切除术后保留脾功能的一个重要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