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赵勇勇  吴松  刘思  李晓雯 《中国康复》2022,37(6):341-345
目的:探讨反应扩充疗法(RET)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脑卒中后非流畅性失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脑卒中后非流畅性失语患者90例随机分为2组各45例,对照组予以常规语言训练和低频rTMS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以反应扩充疗法训练,疗程均为4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西方失语症成套测验(WAB)评分、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工具(CRRCAE)中动作说明评分、画面说明评分和日常生活交流能力量表(CADL)评分及波士顿失语诊断测验(BDAE)分级。结果:治疗后,2组自发言语、听理解、复述、命名及AQ评分较治疗前增加(P<0.01),CRRCAE动作说明评分、画面说明评分和CADL评分均较治疗前增加(均P<0.01),BDAE分级显著改善(P<0.01)。治疗后联合组自发言语、听理解、复述、命名及AQ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CRRCAE动作说明评分、画面说明评分和CAD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BDAE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rTMS是非流畅性失语有效的康复治疗方法,RET联合rTMS有利于增加WAB评分、RRCAE动作说明、画面说明评分和CADL评分,改善BDAE分级,治疗脑卒中后非流畅性失语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治疗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疗效及对抑郁状态的影响。方法:将96例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给予神经内科的常规治疗并给予失语症刺激疗法(Schuell刺激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tDCS,共治疗6周。治疗前后用语言功能评分(包括言语表达、听理解力、阅读能力和文字书写)、波士顿诊断性失语症检查量表(BDAE)、功能性言语沟通能力评分(CFCP)、失语患者抑郁量表(ADRS)和卒中后失语抑郁问卷量表(SADQ-H)对2组患者进行评定,并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6周后,2组言语表达、听理解力、阅读能力、书写能力、CFCP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以上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2组ADRS、SADQ-H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均P<0.05),且观察组均更低于对照组(均P<0.05);2组BDAE分级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均P<0.05),且观察组更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tDCS有利于促进患者语言功能的恢复,改善患者的抑郁情绪,治疗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进阶式言语训练法对脑卒中后基底节性失语症患者的康复效果。方法:选取基底节性失语症 患者1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9例。对照组给予传统语言康复,治疗组给予进阶式言语训练法,均 治疗3周。于治疗前、后,采用波士顿诊断性失语检查法(BDAE)及西方失语测验量表(WAB)评价2组患者的 失语程度及言语功能。出院后随访3个月,采用BDAE量表评估失语程度并判定康复疗效。结果:治疗后,2 组的BDAE分级均较治疗前升高,且治疗组的BDAE分级高于对照组(P<0.05);2组的WAB量表各项评分均 高于同组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自发言语(信息量及流畅度)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3个月后, 2组的BDAE分级继续提高,治疗组的总有效率(88.89%)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7.78%),但2组间差异均无 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进阶式言语训练有助于改善卒中后基底节性失语症患者的言语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 采用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观察互动式头针对左侧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失语症的影响。 方法 选取左侧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互动式头针治疗。观察2组患者DTI感兴趣区(RIO)弓状束纤维形态及数量变化,采用中国康复研究中心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CRRCAE)评定患者的语言功能,采用日常生活交流能力测试(CADL)评定患者治疗前、后的言语功能状态。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弓状纤维束的形态及数量、CRRCAE评分、C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各项指标均有所改善(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治疗后弓状纤维束形态改善,数量较多,CRRCAE评分及CADL评分[(54.7±3.9)分]较优异(P<0.05)。 结论 互动式头针对左侧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的语言功能恢复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失语症患者应尽早采用互动式头针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Schuell刺激疗法配合针刺法对中风后运动性失语患者语言功能的影响。方法:60例中风后运动性失语患者按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2组均采用Schuell刺激疗法,观察组加用针刺法。训练前后采用西方失语症成套测验(WAB)评价患者语言功能。结果:治疗36d后,2组自发言语、口语理解、复述、命名等WAB各项评分及AQ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Schuell刺激疗法配合针刺法对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的语言功能有积极作用,且提示对自发言语、复述、命名等言语症状有治疗优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经颅交变电磁场联合言语训练治疗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症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30例。2组患者均常规给予对症处理,对照组在此基础上辅以Schuell语言功能刺激训练,连续治疗20d。观察组则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增加经颅交变电磁场治疗,每天治疗2次,治疗10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波士顿诊断性失语症检查(BDAE)、汉语失语成套测验(ABC)及日常生活交流能力(CADL)量表对2组患者疗效进行评定。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7%,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ABC、CADL量表评分均有不同程度进步,并且以观察组ABC量表评分[其语言流利性评分为(47.5±5.05)分,复述能力评分为(34.56±5.41)分,视命名评分为(35.68±5.34)分,反应命名评分为(47.50±9.10)分]、CADL量表评分[(86.2±22.3)分]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经颅交变电磁场联合语言功能训练治疗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症具有协同疗效,能进一步从谈话、复述、视命名、反应命名等多个方面提高患者语言功能,有助于增强患者日常交流能力,促其早日回归家庭及社会。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智能有声挂图结合语言康复训练对脑卒中运动性失语患者的疗效.方法 根据入组时间顺序进行编号排序,采用随机数字表,将86例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脑卒中常规护理,研究组在脑卒中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智能有声挂图结合语言训练的方法进行综合训练.失语程度评定采用失语症严重程度分级标准(BDAE),疗效评定采用北京大学汉语失语症检查法,语言功能评定采用北京医院“汉语失语症检查法”评定.两组患者在训练前及训练3个月后分别进行评定,比较两组的差异.结果 训练前两组患者失语程度、语言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3个月的训练,研究组的语言功能评分为(164.59 ±9.48)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38.42±9.6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5.72,P<0.01).两组患者训练后失语程度比较研究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训练后总有效率为88.37%(38/43),对照组为62.79% (27/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7.623,P<0.01).结论 采用智能有声挂图结合语言训练对脑卒中运动性失语患者语言功能的恢复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血氧水平依赖性功能磁共振成像(BOLD-fMRI)技术,观察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言语训练干预治疗脑卒中后恢复期外侧裂周失语症患者的疗效,探讨其最佳治疗方案。 方法纳入48例脑卒中后外侧裂周失语症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24例。对照组采用言语康复训练治疗,治疗组患者采用rTMS联合言语康复训练,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末、治疗8周末三个时间点对患者进行BOLD-fMRI检查,观察大脑语言功能区激活范围的变化。2组均采用汉语失语成套检查(CRRCAE)评分评估治疗前、后的言语功能。 结果①治疗前,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CRRCAE得分分别为(40.7±10.2)分和(41.2±11.4)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末,2组CRRCAE得分[(49.7±12.6)、(43.4±11.5)分]较组内治疗前有所提高(P>0.05),且组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末,2组CRRCAE评分[(70.6±12.2)、(52.7±12.5)分]较组内治疗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的CRRCAE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时间点(P<0.05)。②治疗2周末时,治疗组不同类型失语患者的CRRCAE得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有不同程度提高,且以Broca失语患者的改善最为明显(P<0.05),而Wernicke失语和传导性失语患者的改善相对较差(P>0.05);对照组不同类型失语患者的CRRCAE得分在治疗2周末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8周末时,治疗组不同类型失语患者的CRRCAE得分较组内治疗前均有提高(P<0.05),而对照组仅Broca失语患者的改善较组内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5);2组患者治疗8周末时的组内不同类型失语患者间CRRCAE得分比较,以Broca失语患者的改善最为明显(P<0.05),且治疗组Broca失语患者的CRRCAE得分明显高于同时间点的对照组的Broca失语患者(P<0.05)。③治疗组患者在治疗2周末和治疗8周末,BOLD-fMRI显示右侧大脑半球激活区较同侧治疗前明显减小;治疗8周末时,亦较左侧半球同时间点明显减小(P<0.05)。 结论低频rTMS联合言语训练早期干预治疗可能会通过调节脑卒中后的语言功能重组,促进脑卒中后外侧裂周失语患者的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强制性诱导语言治疗(CILT)联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非流畅性失语的语言功能和交流能力的影响。方法:40例失语症患者随机分为4组各10例,分别采用常规治疗(常规组)、常规治疗+CIL T (CILT组)、常规治疗+1Hz rTMS(rTMS组)及常规治疗+CILT+1Hz rTMS(联合组)治疗10d ,治疗前后进行西方失语症成套测验(WAB)的自发言语、听理解、复述及命名前4项及日常生活交流活动检查(CADL )评定语言功能和交流能力。结果:治疗10d后,联合组WAB各项功能评分及CADL评分均较治疗前、CILT 组及常规组明显提高(P<0.05),联合组WAB评分自发言语、听理解和命名3项及CADL评分均较rTMS组明显提高(P<0.05), WAB评分复述项联合组与rTMS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TMS组WAB各项功能评分及CADL评分均较治疗前及常规组提高更明显(P<0.05);CILT组WAB评分自发言语、听理解和命名3项及CADL评分均较治疗前及常规组明显提高(P<0.05);常规组WAB评分仅自发言语较治疗前有提高(P<0.05),CADL评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强制性诱导疗法和低频重复性经颅磁刺激对非流畅型失语疗效优于常规治疗,两者联合运用疗效更优。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联合表面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将 96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8例。2组均给予常规吞咽训练及表面肌电生 物反馈治疗,观察组给予健侧阳极电流刺激,而对照组给予健侧假性电流刺激,均连续治疗6周。于治疗前、 后,进行吞咽功能障碍等级评定,进行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评分评价患者摄食能力,检测血清白蛋白 (ALB)和血清前白蛋白(PA)评价营养状态,进行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评估患者 情绪状态,记录肺部感染发生率。结果:治疗前,2组吞咽功能障碍等级评定和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 评分、营养状态、情绪状态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治疗6周后,2组的吞咽功能障碍等级评定和FOIS吞咽功 能评分均高于同组治疗前(P<0.05),血清ALB和PA水平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 (P<0.05);2组患者的SAS和SDS评分均低于同组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 组肺部感染率16.67%,低于对照组的35.42%(P<0.05)。结论:tDCS联合表面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脑卒中后 吞咽障碍的疗效优于单一疗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强制诱导性语言治疗(CILT)对脑卒中后亚急性期失语症患者语言功能和日常生活交流能力的临床效果。方法脑卒中后亚急性期失语症患者59 例分为对照组(n=29)和观察组(n=30),分别接受CILT和常规语言康复。于治疗前、治疗10 d和3 个月后,采用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法(CRRCAE)和日常生活交流能力评定(CADL)进行评测。结果观察组治疗后10 d 和3 个月后,在听理解、复述、命名、出声读、阅读理解和CADL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CILT可促进脑卒中后亚急性期失语症患者的语言功能和日常生活交流能力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头电针配合言语训练对脑卒中后失语症患者语言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取语言康复训练配合头电针治疗,对照组仅采用言语训练治疗,言语训练采用Schuell刺激法对患者进行一对一的训练,对不同类型的失语症患者训练类型有所侧重。每次30min,每周5次,2周为1个疗程。针灸治疗选取头部穴位,运动性失语取运动区,感觉性失语取感觉区,完全性失语取语言三区,并且配合百会、风府、哑门等穴位。每周治疗5次,2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语言功能评分采用《汉语失语成套测验》,就自发说话、语言理解、复述和命名四方面内容对患者治疗前后的评分进行比较。失语程度采用波士顿诊断性失语症检查法(Boston diagnostic aphasia examination,BDAE)分级标准进行评价,总疗效比较采用波士顿诊断性失语症检查法。结果:试验组患者治疗前后自发说话、言语理解、复述及命名的评分及失语程度评分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分别为0.01、0.03、0.02、0.02、0.02,P均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自发说话、言语理解、复述及命名的评分及失语程度评分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分别为0.02、0.03、0.01、0.02、0.03,P均0.05),且治疗后两组患者自发说话、言语理解、复述及命名的评分及失语程度评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分别为0.03、0.03、0.03、0.02、0.03,P均0.05)。两组总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为0.03,P0.05)。结论:头电针配合言语训练能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自发说话、言语理解、复述及命名的评分及失语程度,疗效优于单纯言语训练。  相似文献   

13.
朱慧敏  张新颜  程欣欣  饶江  张羽  刘莉 《中国康复》2020,35(11):563-567
目的:探讨抑制性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镜像神经元训练系统(MNS)对脑卒中后完全性失语的临床疗效及其作用机制。方法:50例脑卒中后完全性失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16例、MNS组16例和联合组18例。对照组仅给予常规的言语康复训练,MNS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镜像神经元系统训练,联合组在MNS组的基础上给予右侧Broca同源区1Hz的rTMS刺激,于治疗前和治疗3周后评定3组患者西方失语成套测验(WAB)以及波士顿失语症程度分级(BDAE)评分。结果:治疗3周后,3组WAB各项评分和BDAE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联合组WAB各项评分及BDAE评分显著高于MNS组和对照组(P<0.05),MNS组WAB评分中自发语评分及AQ评分亦高于对照组(P<0.05),BDAE评分MNS组和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抑制性rTMS刺激右侧Broca同源区联合MNS训练系统对改善脑卒中后完全性失语患者的语言功能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认知康复在重型颅脑损伤失语症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将40例重型颅脑损伤失语症患者随机分为单纯语言组(n=20)和语言认知组(n=20)。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和语言治疗,语言认知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认知康复。每次治疗30 min,每天1次,共1个月。语言功能采用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失语症检查表(CRRCAE)进行评定,认知功能采用中文洛文斯顿作业疗法认知量表(LOTCA)电脑版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治疗后CRRCAE中的各项指标分值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CRRCAE中除听写(P>0.05)外,语言认知组治疗后其他指标分值均高于单纯语言组(P<0.05)。失语症患者CRRCAE及LOTCA中各项指标的相关性分析显示,听理解与定向、视知觉、空间知觉、动作运用、视运动组织及思维运作均存在相关性。结论认知康复可改善颅脑损伤后失语症的语言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中风失语症患者应用靳氏舌三针联合吡拉西坦的治疗效果。方法 源自我院2021年4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80例中风失语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疗法,治疗组采用靳氏舌三针联合吡拉西坦治疗,两组均治疗2周。对比两组临床疗效、语言功能、脑血流动力学指标、神经功能、血清学指标、生活质量和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中国康复研究中心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量表(CRRCAE)各项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中动脉、后动脉、前动脉平均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管内皮素(ET)水平低于对照组,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水平高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SF-36各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P>0.05)。结论 中风失语症患者应用靳氏舌三针联合吡拉西坦治疗效果较佳,且安全性好,利于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6.
陈艳  潘翠环  龚卓  王璇  陈卓铭 《中国康复》2013,28(5):336-338
目的:观察多奈哌齐联合言语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失语症(PSA)的临床疗效.方法:PSA患者60例,随机分入2组各30例,2组均给予语言障碍ZM2.1行进言语康复训练,观察组加用多奈哌齐治疗.采用中国康复研究中心标准汉语失语症检查量表对失语症康复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除漫画说明外,余各项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对照组除句子朗读外,余各项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5);观察组名词命名能力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语言障碍ZM2.1语言康复训练对PSA患者的语言功能改善有效,多奈哌齐与其联合应用对改善PSA患者命名能力可能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动作观察疗法(AOT)治疗卒中后非流利性失语的疗效。方法:随机将32例脑卒中后非流利性失语患者分为低频rTMS刺激组(简称rTMS组)和联合组。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包括药物治疗、言语训练),rTMS组在此基础上辅以低频rTMS治疗,联合组在rTMS组的基础上辅以AOT治疗。经颅磁刺激部位为右侧大脑半球Broca镜像区,磁刺激频率为1Hz。AOT为患者佩戴VR眼镜,观察180个词汇的口型以及动作视频,同时进行复述。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分别使用中国康复研究中心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量表(CRRCAE)评估患者的语言功能及改善情况,采用实用语言交流能力检查表(CADL)评价治疗前后失语症的严重程度分级,并计算显效率和有效率。结果:经过4周治疗,2组CRRCAE各项评分均明显提高(均P<0.01),联合组各项分值均更高于rTMS组(均P<0.01),联合组有效率显著高于rTMS组(P<0.05)。结论: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动作观察疗法可显著改善卒中后非流利性失语患者的语言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