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频发的室性期前收缩导致心脏结构改变和左心室射血分数下降,称为室性期前收缩性心肌病。消除室性期前收缩后心脏结构和功能可恢复正常。回顾性研究显示,病程长及室性期前收缩负荷高是室性期前收缩性心肌病主要易患因素。其发生机制可能与室性期前收缩发生时心脏无法有效充盈及左右室收缩不同步导致心室腔扩大,心功能下降相关。射频消融术已成为根治室性期前收缩、逆转室性期前收缩性心肌病的唯一方法。  相似文献   

2.
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可导致心脏结构改变,左心室收缩功能降低,最终发展为心肌病,即室性期前收缩性心肌病。目前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室性期前收缩性心肌病发病机制以及其发展的危险因素。有效的药物或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可预防或逆转室性期前收缩性心肌病,射频导管消融逐渐成为一线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室性期前收缩是最常见的室性心律失常,不伴有器质性心脏病的室性期前收缩,通常被认为是良性的,但近10年的研究发现,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在某些条件下可导致左室重构,甚至诱发心力衰竭症状.这些条件包括患者年龄、病程长短、室性期前收缩负荷及室性期前收缩的起源部位和室性期前收缩QRS波的宽度.诱发心力衰竭的机制可能与室性期前收缩时左右心室失同步、心肌细胞能量储备耗竭、心内膜下至心外膜下血流比失调导致心肌缺血、钙平衡失调、氧自由基损伤,以及β受体密度下调、反应性下降等多种病理生理因素有关.近来有学者提出“室性期前收缩诱发的心肌病”的概念,和心动过速性心肌病一样,也可能成为一种独立的未分类心肌病.  相似文献   

4.
室性期前收缩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而近年来长期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引起的心肌病也得到大量研究的证实,即室性期前收缩性心肌病。此类心肌病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其预测因子仍是目前的研究热点。随着诊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有效的药物或射频导管消融治疗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或抑制室性期前收缩,并改善心功能,甚至可逆转心室重构。  相似文献   

5.
室性期前收缩是临床实践中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大多数室性期前收缩患者没有临床症状。没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无症状性室性期前收缩患者预后相对较好,然而,频发的无症状性室性期前收缩可能与多种心血管事件和死亡风险增加有关,而且这类患者可能更倾向于发展成心动过速诱导的心肌病。因此,对无症状性室性期前收缩患者进行合理的临床评估至关重要。决定是否针对无症状性室性期前收缩进行治疗主要基于3个因素:基础心脏疾病、室性期前收缩的负荷、心功能状况。治疗室性期前收缩的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导管消融治疗。导管消融治疗已经成为治疗室性期前收缩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射频消融患者中的室性期前收缩诱发性心肌病(PVC-ICM)发生情况和影响因素,以及患者术后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方法:连续选取2011年1月至2014年2月于北京安贞医院住院,并拟行射频消融术治疗的频发室性期前收缩患者322例。登记患者的年龄、性别、室性期前收缩病程、有无室性期前收缩相关症状,登记术前心电图(ECG)、24小时动态心电图(Holter)及超声心动图(UCG)的相关指标。心内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术后,记录早搏起源部位。所有患者在术后6个月时行Holter及UCG检查。入选患者分为PVC-ICM组(n=54)及无心肌病组(n=233),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左心室舒张末径(LVEDD)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的变化,并用多因素二元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PVC-ICM的影响因素。本研究PVC-ICM的诊断标准:射频消融术前LVEDD增大,消融成功后(室性期前收缩数目减少>80%)LVEDD恢复正常。结果:共287例患者符合入组标准并完成随访,PVC-ICM组54例(18.8%)。多因素分析显示,室性期前收缩负荷(%)(OR=1.040,P=0.007)、病程(年)(OR=1.057,P=0.015)、室性期前收缩QRS波时程(ms)(OR=1.021,P=0.034)及无症状室性期前收缩(OR=2.379,P=0.046)为PVC-ICM的独立危险因素。射频消融术前PVC-ICM组的LVEDD值明显大于无心肌病组[(55.8±3.7)vs.(47.7±3.5)mm,P<0.001],LVEF值明显低于无心肌病组[(58.6±8.0)vs.(63.1±5.1)%,P<0.001];术后PVC-ICM组患者的LVEDD[(47.1±2.8)vs.(46.9±3.1)mm,P=0.685]及LVEF[(62.0±3.9)vs.(63.2±5.0)%,P=0.086]均达到与无心肌病组一致的水平;两组间手术前后比较显示,PVC-ICM组患者的LVEDD(P<0.001)及LVEF(P<0.001)值均得到改善,而无心肌病组患者术后两项指标均无显著改变(LVEDD:P=0.053;LVEF:P=0.066)。结论:存在较大的室性期前收缩负荷、较长的病程、较长的室性期前收缩QRS波时程以及无症状的室性期前收缩患者更易发生PVC-ICM,射频消融术对PVC-ICM患者的心脏结构及心功能均有明显改善效果。  相似文献   

7.
一般认为心动过速性心肌病与各种心律失常有关,包括心房纤颤、心房扑动、室上性心动过速和室性心动过速。近来国内外也有少量报道频发性的单形性室性期前收缩(室性早搏,室早)也可导致心肌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正>室性期前收缩(premature ventricular contractions,PVCs)为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可见于多种器质性及非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对于非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称为特发性PVCs。以往研究认为,特发性PVCs是良性疾病,不需治疗,但近年来国内外多项临床研究及动物实验证明,频发PVCs可诱发可逆性心肌病变~([1-2]),并且提出了室性期前收缩诱发性心肌病(PVC-induced cardiomyopathy,PICMP)这一概念。PICMP被定义为:除外任何潜在心脏疾病,左室射血分数小于50%的  相似文献   

9.
起源于右心室流出道的室性期前收缩称为右心室流出道性室性期前收缩。1969年Rosenbaum就曾报道过该类室性期前收缩。无器质性心脏病的顽固性单形性室性期前收缩多起源于右心室流出道。  相似文献   

10.
龚仁泰 《心电学杂志》2009,28(5):303-304
在加长记录某一心电图导联时,有时可以间歇性出现偶联间期相等、形态相同的室性期前收缩.当各显性室性期前收缩之间夹有窦性心搏数目符合某种数学规律时,应考虑有些室性期前收缩呈隐匿性状态而未在体表心电图上显现,此称为隐匿性室性期前收缩.……  相似文献   

11.
<正>室性期前收缩(VPB)是临床上很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可见于器质性心脏病(病理性室性期前收缩)患者,亦可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俗称功能性室性期前收缩。病理性室性期前收缩与功能性室性期前收缩在临床治疗策略的选择及预后上有很大的区别,因此,正确鉴别病理性室性期前收缩与功能性室性期前收缩有着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从流行病学、VPB的危险分层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稳心颗粒联合美托洛尔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室性期前收缩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7年6月新桥医院心内科和江津佳华医院内二科收治的扩张型心肌病室性期前收缩患者6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4例。对照组患者予以美托洛尔治疗,观察组患者予以稳心颗粒联合美托洛尔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30d。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并观察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稳心颗粒联合美托洛尔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室性期前收缩的临床疗效确切,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3.
射频消融治疗频发室性期前收缩的随访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治疗频发室性期前收缩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经常规体检、生化检查、X线胸片、心脏彩超、长程心电图等各种检查后,入选室性期前收缩患者98例,其中右心室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82例,左心室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10例,左心室流人道室性期前收缩6例,分别采用起搏或起搏与激动结合的方法进行标测消融,对临床效果和安全性进行总结.结果:手术成功有90例,好转有6例(再次手术成功5例,1例室性期前收缩较前减少),手术失败2例.术后随访6个月~7年,未发生任何手术并发症.结论:射频消融治疗室性期前收缩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该技术可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4.
一般认为心动过速性心肌病与各种心律失常有关,包括心房纤颤、心房扑动、室上性心动过速和室性心动过速。近来国内外也有少量报道频发性的单形性室性期前收缩(室性早搏,室早)也可导致心肌病的发生[1~3]。2000年10月~  相似文献   

15.
定义 缺血性室性期前收缩是指急性心肌缺血时发生的室性期前收缩,缺血缓解后室性期前收缩随之消失。急性缺血性室性期前收缩是引起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的始动因素,是诱发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将急性缺血时发生的室性期前收缩称为具有危险性的室性期前收缩。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肥厚性心肌病的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特点。方法对经超声心动图诊断确诊的88例肥厚性心肌病患者的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最常见的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异常是ST-T改变,达73.86%~92.05%,其次是左心室肥大,达59.09%。动态心电图显示,肥厚型梗阻性与非梗阻性心肌病的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发生率分别为30%与2.g%,多形和成对的室性期前收缩、RonT现象发生率分别为45%与16.2%,短阵室性心动过速速发生率分别为40%与13.2%,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肥厚型心肌病心电图的主要表现为ST—T改变和左心室肥大,动态心电图有助于室性心律失常的诊断。  相似文献   

17.
右室流出道是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易起源位置,右室流出道起源的室性期前收缩占所有室性期前收缩的80%以上。起源于该处的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经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的成功率在75%~100%,而且并发症风险低。右室流出道解剖上毗邻左室流出道,尤其是主动脉窦,又是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心脏发育不良三角的一部分,其自身又分为前间隔、后间隔和游离壁,术前对此区体表心电图的鉴别诊断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中医治疗室性期前收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初步探讨中医治疗室性期前收缩的理论与方法,并对室性期前收缩病人证候进行分析,据此以宁心安神、活血化瘀法治疗并进行临床疗效评价.室性期前收缩病因多为心神不安,血瘀阻络,病杌多为心神失养和心神受扰.宁心安神、活血化瘀法能减少心律失常病人室性期前收缩的发生,改善病人临床状况.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心电图QRS波终末变形对室性期前收缩性心肌病病人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2月—2015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室性期前收缩性心肌病病人98例,根据病人12导心电图检查是否有QRS波终末变形将病人分成观察组(有QRS波终末变形,n=49)和对照组(无QRS波终末变形,n=49)。观察记录两组病人心电图与心功能状况,同时进行预后调查与判断。结果观察组ST段抬高导联数与QRS积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所有病人随访6个月,观察组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再发心绞痛、心源性死亡等严重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电图QRS波终末变形不仅可评价室性期前收缩性心肌病的心功能状况,也可预测预后。  相似文献   

20.
室性期前收缩的治疗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室性期前收缩(PVC)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是起源于心室的电活动在窦性激动之前发生引起的心脏搏动.正常人与各种心脏病患者均可发生室性期前收缩.根据室性期前收缩的类型、所导致的症状程度,其治疗方法不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