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房颤患者脑卒中的风险显著增加。作为口服抗凝药的替代治疗,经皮左心耳封堵术已成为预防房颤脑卒中的重要手段。器械相关血栓是左心耳封堵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目前临床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拟对器械相关血栓的发生率、危险因素、预后及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血栓栓塞是心房颤动(房颤)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长期以来,口服抗凝药物一直是房颤患者预防血栓栓塞的主要方法。然而,口服抗凝药物的诸多弊端导致真实世界中房颤患者规范化抗凝治疗严重不足。左心耳是房颤患者发生血栓栓塞事件的重要起源部位,近年来左心耳封堵术已成为房颤患者预防血栓栓塞的新方法,本文就相关内容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心房颤动 ( 简称房颤 ) 患者具有更高的卒中风险。左心耳被证实是房颤患者血栓形成的主要部位。经皮左心 耳封堵术是近年来发展的通过微创导管术封堵左心耳以达到预防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新技术。许多左心耳封堵器 已经正式上市或者进入临床研究阶段。Watchman 是当前使用最广、循证医学证据最多的封堵器。Protect-AF 研究 是第一个头对头对比华法林预防卒中的随机对照研究。目前,Watchman 成为目前第一个经过美国 FDA 批准的左 心耳封堵器。与此同时,国产左心耳封堵器 LAmbre 及 Lefort 也崭露头角并相继进入临床研究。左心耳封堵术开启 了全球预防房颤患者卒中治疗的新模式,即由“局部封堵、单次手术”替代传统的“全身抗凝、终生服药”。  相似文献   


4.
正目前研究的热点是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的治疗。对栓塞并发症的主要预防措施为口服抗凝药物和左心耳封堵术。大量的研究证实,左心耳封堵术在预防栓塞方面的有效性不劣于口服抗凝药。但是,围术期的手术相关并发症导致左心耳封堵术临床应用受限,故左心耳封堵术主要用于出血风险较高不能耐受抗凝治疗或抗凝治疗情况下仍存在栓塞高风险的患者。现报道1例服用新型口服抗凝治疗情况下,左心耳局部仍存在血流淤滞现象,经左心耳封堵术成功隔离左心耳的房颤患者。  相似文献   

5.
左心耳封堵术是降低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风险的有效替代治疗方法。虽然左心耳封堵术经过多年临床应用已较为成熟,但仍有封堵器栓塞、器械相关血栓形成及血栓栓塞等不良事件发生。该文介绍了近年来有关左心耳封堵术后血栓及栓塞事件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6.
总结了房颤患者2例行ACP左心耳封堵术预防血栓栓塞的护理体会。主要包括术前护理、术中配合、术后护理及出院指导与随访等。认为ACP左心耳封堵术创伤小,闭塞成功率更高。通过提供优质护理服务,可以使患者积极主动的配合介入治疗,预防术后并发症,达到预防血栓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心房颤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血栓栓塞并发症是其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经食管超声检查发现,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心房内血栓90%位于左心耳。因此,预防左心耳血栓形成可能会减少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口服抗凝药是预防房颤血栓栓塞并发症的有效方法,但是很多患者不能耐受口服抗凝药药物治疗。随着心血管介入治疗和器械研发的进展,经皮左心耳封堵预防卒中越来越受到关注,已经成为一种替代华法林预防房颤并发卒中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对先天性房间隔缺损合并房颤的患者,同期进行经皮左心耳联合房间隔缺损封堵术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珠海市人民医院及四川省人民医院2016年1月-2018年6月收治的13例先天性房间隔缺损合并房颤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即刻评价封堵疗效,并于术后45天,90天随访观察左心耳和房间隔封堵器的位置、血栓形成以及残余分流情况及患者临床表现。结果 13例患者均成功植入WATCHMAN左心耳封堵器及双盘式房间隔缺损封堵器。术后即刻封堵效果满意,房缺封堵器封堵器位置满意,固定,无残余分流,WATCHMAN封堵器符合PASS原则,术中无器械表面血栓,无心包填塞及血管并发症。随访结果显示,13例患者无新发脑卒中者;未发现心功能恶化者;未发现封堵器移位;未发现左心耳封堵器残余分流加重及器械表面血栓。其中1例患者自行转为窦性心律。结论 对先天性房间隔缺损合并房颤患者,同期实施左心耳联合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具有操作安全简便的特点,近、中期的随访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 AF)患者发生血栓栓塞的风险较高,主要治疗方法包括抗凝、复律、控制心室率等。近年来,左心耳封堵术(left atrial appendage closure, LAAC)的开展大大减小了房颤患者发生血栓栓塞的风险,且术后无须长期服用抗凝药物,但目前对于左心耳封堵术后的患者是否应继续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尚无统一定论。胺碘酮是房颤患者最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之一,但因其较多的不良反应限制了在临床中的应用。本文报道1例左心耳封堵术后应用胺碘酮所致的间质性肺炎,分享临床诊断及治疗的经验,并结合病例复习相关文献,旨在为此类患者服用胺碘酮后出现不良反应的预防、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研究表明大部分卒中是心源性的,而心房颤动(简称房颤)血栓大部分起源于左心耳。左心耳的形态、容体及开口面积和深度,左心耳的功能均与血栓的发生相关;干预左心耳预防房颤血栓包括外科手术和使用封堵器封堵左心耳;但目前的临床试验表明在有效性和安全性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提示卒中是一种系统性疾病,病因治疗极为重要,干预左心耳预防房颤血栓必须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非风湿性慢性房颤患者最主要的并发症是血栓栓塞。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和外科手术可见绝大部分的血栓形成位于左心耳(LAA)内,只有少数位于左房(LA)内。经口服抗凝药物治疗可以明显减少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发生率。然而由于出血并发症、对双香豆素类药物过敏等原因,许多患者不适合抗凝治疗。这部分患者可通过介入途径行左心耳封堵术降低血栓栓塞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研究表明左心耳有不同的形态和结构,具有独立的舒缩功能,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时,这种舒缩功能消失,成为血栓形成的场所。因此,干预(封堵)左心耳可预防房颤患者脑卒中。目前封堵左心耳手术器械有PLAA.TO、WATCHMAN、Amplatzer,以及国产Lambre系统封堵器,在临床上均有应用,并能降低房颤患者的脑卒中。此外,左心耳也是一种分泌器官、封堵术有创,并会造成相应的有关并发症。因此,仍需大规模前瞻性临床试验证实其利弊。  相似文献   

13.
心房颤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快速性心律失常,其最严重的并发症脑卒中有很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研究发现,90%以上的心源性血栓来源于左心耳,因此在评估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风险时,应密切关注左心耳。目前左心耳封堵术已成为脑卒中高危心房颤动患者的重要治疗方法。然而,左心耳结构复杂,个体间存在相当大的形态学变异,将左心耳封堵术推广到所有患者有一定的挑战,因此了解左心耳的基本特征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现对左心耳的结构、功能及无创评估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血栓栓塞事件是心房颤动最为严重的并发症,其传统预防方法为长期口服抗凝药物。近年来,左心耳封堵术 已成为预防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的新方法。未来仍需进一步提高左心耳封堵预防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的 治疗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导管射频消融联合左心耳封堵术"一站式"治疗房颤患者围手术期的有效护理措施,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方法对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我院行导管射频消融联合左心耳封堵术的房颤患者70例,在术前给予患者充分心理支持,在术后加强病情监测,同时做好并发症的预防性护理及健康教育工作,患者出院后随访6个月。对护理全过程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70例患者均能顺利完成射频消融联合左心耳封堵术,术后房颤症状得到有效控制,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出院后随访6个月,患者无脑血管意外、死亡及其他相关事件发生。结论射频消融联合左心耳封堵术是一项技术较新、操作较复杂的手术,围手术期护理要求较高,科学护理有助于患者术后恢复,减少并发症发生,获得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对非瓣膜性房颤合并冠心病的患者,同期进行经皮左心耳封堵术联合冠脉介入一站式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珠海市人民医院2017年4月-2018年6月收治的5例房颤合并冠心病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后采用阿司匹林100mg Qd+氯吡格雷75mg Qd双抗1年,阿司匹林/波立维单抗长期使用的方案。术后即刻评价左心耳封堵及冠脉介入疗效,并于术后45天,90天随访观察左心耳封堵器的位置、血栓形成以及残余分流情况及患者临床表现。结果 5例患者均成功植入WATCHMAN左心耳封堵器及冠脉支架。术后即刻封堵效果满意,WATCHMAN封堵器符合PASS原则,冠脉介入治疗效果满意。术中无器械表面血栓,无心包填塞及血管并发症。随访结果显示,5例患者无出现脑卒中、心功能恶化者、封堵器移位、封堵器残余分流加重及器械表面血栓、心绞痛或心梗事件,且亦未发现皮肤瘀斑、消化道出血、脑出血等出血事件。结论 对非瓣膜性房颤合并冠心病患者,同期实施左心耳封堵术联合冠脉介入一站式治疗的安全性可,有一定的可行性,近、中期的随访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7.
心房颤动(房颤)与慢性肾脏病密切相关,二者并存时血栓栓塞和出血风险明显增加。左心耳封堵术是预防有长期抗凝治疗禁忌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血栓栓塞风险的有效方法,并能明显降低出血风险,但在房颤合并慢性肾脏病(尤其是终末期肾病)患者中的作用尚不清楚。现就房颤合并慢性肾脏病患者的左心耳封堵治疗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经皮左心耳介入封堵术已经成为脑卒中与出血均高危的房颤患者的重要处理方法之一。传统手术模式是在全麻+食管超声指导下完成,而采用心内超声技术则可以在局麻下完成。临床研究证实采用心内超声指导下进行左心耳介入封堵不仅安全有效,还能大大降低并发症风险。在心内超声指导下左心耳封堵术中心脏CT图像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术前CT测量左心耳相关参数对于选择合适的封堵器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9.
既往左心耳内血栓是左心耳封堵的禁忌证。该文报道1例心房颤动患者,有反复脑梗死病史,合并糖尿病、肾功能不全及冠心病,心脏CT血管成像诊断左心耳血栓,因抗凝治疗不耐受,故行左心耳封堵术。术后予抗凝和/或抗血小板治疗仍反复发生器械相关血栓。提示心房颤动合并左心耳血栓患者应慎行左心耳封堵术,术后需个体化调整抗栓方案、密切随诊。  相似文献   

20.
心房颤动患者发生卒中的血栓来源,一是左心耳,二是动脉性疾病,如主动脉弓、颈动脉或颅内动脉疾病等。而大部分心房颤动卒中均与左房血栓有关,90%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颅内血栓来源于左心耳。目前,左心耳封堵术是预防左心耳血栓形成及脱落栓塞的重要治疗手段,因此认识左心耳结构及功能、左心耳与心房颤动卒中的关系、左心耳封堵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至关重要。本文将对左心耳相关问题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