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依据术前MRI信号特点指导穿刺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单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分为观察组(PVP治疗中依据术前MRI信号特点指导椎体穿刺,20例)和对照组(PVP治疗中采用常规穿刺椎体中部,20例)。记录两组骨水泥注入情况、疼痛VAS评分、伤椎Cobb角以及伤椎前缘高度比。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12(7.5±3.2)个月。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水泥弥散情况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疼痛VAS评分:两组术后3 d、6个月均低于术前(P<0.05),术后3 d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伤椎前缘高度比:两组术后6个月均低于术前及术后3 d(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伤椎Cobb角:两组术后6个月均小于术前及术后3 d(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PVP治...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MRI成像短时反转恢复序列(short-tau inversion recovery, STIR)黑色线性信号、腰椎椎体CT值与骨密度值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9年3月~2021年12月本院收治的71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老年患者为研究组,40例老年骨质疏松症非椎体压缩骨折患者为对照组,采用Pearson相关或Spearman秩相关分析MRI STIR黑色线性信号、腰椎椎体CT值与骨密度T值的相关性。结果 研究组骨密度T值、CT值均低于对照组,MRI STIR出现黑色线性信号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女性患者骨密度T值、CT值均低于男性,MRI STIR出现黑色线性信号比例高于男性(P<0.05);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腰椎椎体CT值与骨密度T值呈正相关(r=0.691),MRI STIR黑色线性信号与骨密度T值、CT值均呈负相关(r=-0.689,r=-0.573)。结论 MRI STIR黑色线性信号、腰椎椎体CT值与骨密度值具有一定相关性,MRI STIR、腰椎椎体CT、双能X线骨密度检查可作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对比分析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患者和非OVCF患者腰椎MRI特征,脂肪浸润率(fatty infiltration,FI),探讨其与骨折发生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OVCF患者(70.67±11.99岁;男11例,女35例)的临床资料,以46例年龄(70.76±5.40岁)、性别(男11例,女35例)匹配的不伴OVCF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在腰椎MRI上测量椎旁肌FI、肌肉横截面积(cross-sectional area,CSA)和椎体骨质量(vertebral bone quality,VBQ)评分。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OVCF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并进行回归分析,探索OVCF发生的风险因素。结果:OVCF组患者的VBQ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椎旁肌FI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椎旁肌CSA无显著差异。VBQ评分(OR=1.963,P<0.01)和L4代表的椎旁肌FI(OR=1.203,P<0.01)是OVCF的独立风险因素。结论:OVCF患者的腰椎MRI参数与非OVCF的骨质疏松患者相比,VBQ评分及椎旁肌FI均较大,VBQ评分、椎旁肌FI是OVCF的独立风险因素,预防OVCF同时应重视对椎旁肌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4.
目的初步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骨质疏松患者以及无骨质疏松患者3者间椎体骨质的差别。方法对30例需要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进行分组,分别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组、骨质疏松患者组及无骨质疏松患者组,每组10例。在术中分别取出3组患者少许椎体样本,椎体样本大小相等,不影响手术疗效的同时亦不会对患者造成不良影响,患者均表示知情同意。随后分别对取出的椎体标本进行显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术(micro-computed tomography,Micro-CT)检测,以了解及对比3组患者之间椎体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骨矿含量(bone mineral content,BMC)和骨小梁情况。结果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组对比骨质疏松患者组、无骨质疏松患者组其椎体皮质骨BMD、松质骨BMD、骨小梁BMD和总体BMD以及皮质骨BMC、松质骨BMC和总BMC均有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骨小梁BMD、皮质骨BMC、松质骨BMC和总BMC下降显著(P0.01);骨质疏松患者组对比无骨质疏松患者组其椎体皮质骨BMD、松质骨BMD、骨小梁BMD和总体BMD以及皮质骨BMC、松质骨BMC和总BMC均有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骨小梁BMD下降显著(P0.01)。结论较低的椎体BMD和BMC是椎体压缩骨折发生发展的主要原因,骨质疏松患者和暂无骨质疏松人群需要预防BMD、BMC的下降,防止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手法复位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与单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重度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1—2017-06诊治的143例骨质疏松性椎体重度压缩骨折,73例采用手法复位联合PVP治疗(观察组),70例单纯采用PVP治疗(对照组),比较2组术后即刻脊柱后凸角、伤椎楔形角、伤椎前缘高度、中段高度、后缘高度、后凸角复位百分比、楔形角复位百分比、椎体前缘高度恢复百分比、椎体中段高度恢复百分比、椎体后缘高度恢复百分比、骨水泥渗漏情况,比较2组术后1 d疼痛VAS评分、ODI指数。结果 143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至少12个月的随访。术后即刻观察组脊柱后凸角、伤椎楔形角较对照组小,伤椎前缘与中段高度较对照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伤椎后缘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后凸角复位百分比、楔形角恢复百分比、椎体前缘高度恢复百分比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椎体中段、椎体后缘高度恢复百分比、骨水泥渗漏情况、术后1 d疼痛VAS评分与ODI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骨水泥注射量较对照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法复位联合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重度压缩骨折较单纯采用PVP治疗具有良好的骨折椎体复位效果,但术中需注入更多的骨水泥。  相似文献   

6.
门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CT、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门静脉(PV)和肠系膜上静脉(SMV)血栓形成的CT、MRI征象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经手术与病理证实的PV-SMV血栓形成病例CT和MRI检查资料。结果PV-SMV血栓形成的直接征象CT表现为PV-SMV血管内充盈缺损,PV周围呈轨道样增强;MRI表现为PV和SMV正常流空信号消失;急性、亚急性期血栓T1WI呈等或高信号,T2WI呈高信号;GD-DTPA增强扫描静脉期PV-SMV管腔内对比剂充盈缺损。PV-SMV血栓形成的间接征象包括肠腔扩张积液,肠管积血,肠壁增厚,肠黏膜水肿,薄纸样肠壁,缆绳征,肠系膜积液,肠壁积气,腹腔积液,门静脉海绵样变,肝脏异常灌注。结论CT、MRI是诊断PV-SMV血栓形成最有效的影像检查方法,MRI对PV-SMV血栓形成的定位、定量及血栓的分期优于CT。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hepatic epithelioid hemangioendothelioma,HEHE)的CT/MRI影像学表现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温州市中心医院2015年6月至2020年2月5例经病理证实的HEHE患者的临床及CT/MRI资料,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特点。结果 本组男3例,女2例,年龄32~57岁,平均(47.8±9.6)岁。按病灶数量可分为单发结节型1例,多发结节型3例,弥漫融合型1例。5例HEHE患者共检出病灶90个,肝右叶65个,肝左叶25个,肝右叶病灶数量多于肝左叶,最大病灶直径约5.3 cm,最小病灶直径约0.4 cm。CT平扫除1例21个病灶中心可见斑点状钙化影,其余病灶均呈低密度影。MRI平扫T1WI均呈低信号,T2WI均呈中高信号,66个病灶中心可见更高信号;DWI均呈高信号。5例患者病灶均有沿肝包膜下分布趋势,79个病灶离肝包膜<2 cm,3例6个病灶可见“包膜皱缩征”,4例66个病灶可见“靶征”,2例3个病灶可见“棒棒糖征”,1例2个病灶可见“瘤内血管征”,1例弥漫融合型肝左右叶均可见肝内胆管扩张,1例多发结节型肝S5段可见肝内胆管扩张。增强扫描19个病灶呈均匀强化型,65个病灶呈环形强化型,6个病灶呈中心填充型。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7个月,1例单发结节型患者经手术切除病灶无复发,3例多发结节型患者经介入治疗病情稳定,1例弥漫融合型患者经介入治疗,病灶依旧明显进展,出现腹水。结论 HEHE以肝内多发病灶为主,病灶数越多,影像学表现越典型。HEHE病灶多沿肝包膜下分布,较大病灶可引起肝包膜皱缩,“靶征”“棒棒糖征”“瘤内血管征”均有助于提高该病的诊断,DWI序列可发现更多小病灶。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影术联合同机CT扫描图像融合技术(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SPECT-CT)与磁共振成像(MRI)在确定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s)疼痛责任椎体的一致性。方法 :选取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期间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46例OVCFs患者,其中28例患者病程在3周之内,属于急性期骨折;18例病程在3周以上,属于非急性骨折。患者均行SPECT-CT和MRI检查,根据MRI及SPECT-CT共同确定疼痛责任椎体,行PKP术,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评估手术治疗效果,使用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治疗前后VAS评分,从而判定责任椎体的准确性,应用Kappa检验和Mc Nemar检验分析两种检查法的一致性和差异性,并计算SPECT-CT诊断的准确性指标。结果:46例患者中,MRI检查出OVCFs的责任节段79个,SPECT-CT检查出责任节段83个,最终77个椎体行PKP手术治疗。术前VAS评分8.33±2.12分,术后3天评分0.89±1.86分,术后1个月评分0.30±0.94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急性期28例患者共36个椎体行PKP手术治疗,MRI检查符合诊断标准的37个节段,SPECT-CT检查36个节段。非急性期18例患者共41个椎体行PKP手术治疗,MRI检查出42个节段,SPECT-CT检查出47个节段。分别将骨折不同时期的MRI和SPECT-CT的诊断结果进行Kappa检验,结果提示结果提示急性期两种检查方法高度一致(Kappa=0.943,P0.05),非急性期一致性一般(Kappa=0.734,P0.05)。对比不同时期骨折的SPECT-CT与MRI检查结果的符合性采用Mc Nemar检验,结果提示两种检验方法之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骨折的不同时期尤其是急性期,SPECT-CT与MRI的诊断性试验指标一致性较高。结论:SPECT-CT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定位、定性上与MRI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尤其对于急性期骨折的患者,其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采用椎体成形术与椎体后凸成形术效果对比。方法选取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8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40例,PVP组实施经皮椎体成形术,PKP组实施椎体后凸成形术,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 2组患者术后活动能力、VAS评分均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PKP组椎体高度恢复优于PVP组(P0.05)。PVP组骨水泥渗漏率高于PK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应用椎体成形术与后凸成形术均可缓解疼痛,促进患者改善生活质量,但椎体后凸成形术伤椎高度恢复效果好,骨水泥渗漏率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三维CT及影像学分型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s)患者经椎体成形术(PVP)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6年4月至2018年3月在山东省临朐县人民医院住院行PVP治疗的90例OVCF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1例,女59例;年龄63~84(72.33±10.12)岁。对患者进行骨矿物质密度测量以确认骨质疏松症的存在,并且进行成像检查以确认椎体骨折的存在。术前通过MRI抑脂像确定骨折的区域,并进行三维建模,计算骨折区域的体积。于PVP术后对骨折区域内的骨水泥进行三维CT成像,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计算骨水泥在骨折区的体积比,然后分组研究。骨水泥在骨折区的体积比50%的患者为对照组(41例);骨水泥在骨折区的体积比≥50%的患者为观察组(49例)。观察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 d、术后3个月的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记录两组患者的骨水泥用量。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对照组发生骨水泥渗漏3例,观察组4例,患者均无明显临床症状。术后持续观察并随访3个月,无邻近椎体骨折、感染、骨水泥移位等并发症出现。两组患者骨水泥用量及骨水泥渗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VAS和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两组患者的VAS和ODI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并且观察组下降更明显(P0.05);术后3个月ODI和VAS评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能与术后3个月左右椎体骨折已基本愈合,疼痛不再明显有关。结论 :PVP可明显改善OVCFs的临床症状,骨折区域的骨水泥填充情况是影响PVP术后近期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我们自2003-08-2006-12应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65例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患者,所有患者均在术后行X线检查以评价骨水泥填充情况及有无渗漏。疗效判断按WHO标准进行,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手术成功率高,X线检查骨水泥充填良好,骨折复位满意,术后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3例骨水泥进入椎管。65例平均随访12个月,疼痛未见加重,仅2个椎体高度出现少量丢失,其余均正常。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是一种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疗效明显的微创治疗方法,可在短时间内解除患者痛苦,恢复正常活动,但手术者须有丰富的经验。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测探讨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并发缺血坏死不愈合的影像学表现。方法45例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并发缺血坏死不愈合病例,20例经X线平片和CT检查,24例仅摄X线片,1例仅作CT检查,对所有X线平片及CT影像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44例49个椎体的X线平片测量,最大压缩比(病变椎体最薄部位厚度与相邻椎体对应部位厚度均值之比) 为24. 2% ±7. 0%,楔变比为39. 1% ±8. 7%,所有病变椎体的最大压缩比均少于1/3。根据病变椎体X线平片是否见到椎体 “真空现象”,49个椎骨分为两个类型:(1)吸收压缩型,21例25个椎体,主要表现为椎体明显吸收压缩,密度不均匀;(2)假关节不愈合型,24例24个椎体,主要表现为椎体内存在裂隙,骨折不愈合,椎体两部分间有假关节形成。21例经CT扫描患者, 共26个椎体内见到该病变的所谓特征表现“真空现象”,气体多位于椎体裂隙内,其中的11个椎体在X线平片未见明显气体。结论 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并发缺血坏死和骨折不愈合,除了椎体内“真空征象”以外,有多项影像学表现对该病症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14):1324-1327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73例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病例,临床均给予PVP治疗。手术前后,评估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功能障碍指数(ODI)、活动能力评分(LAS)、椎体前缘、中线以及后缘高度比值、Cobb角及骨水泥渗漏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1 d,患者VAS、ODI、LAS评分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术后3、6个月、末次随访时VAS、ODI、LAS评分进一步降低(P<0.05)。术后1 d,伤椎前缘、中线、后缘高度比值均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Cobb角明显减小(P<0.05);术后3个月伤椎前缘、中线、后缘高度比值及Cobb角出现一定程度丢失(P<0.05);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中线、后缘高度比值以及Cobb角与3个月时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但显著优于术前(P<0.05)。3例(4.1%)患者术中发生骨水泥渗漏,但均未需进一步处理。[结论]PVP手术可有效改善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椎体畸形、残疾功能障碍指数及疼痛程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CT及MRI检查在椎体隐匿性骨折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回顾67例椎体隐匿性骨折的CT及MRI表现,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67例中共73个椎体骨折。CT诊断51个椎体骨折,表现为椎体骨皮质断裂、皱褶,椎体缘小骨折片,骨小梁断裂;22个椎体未见异常。MRI显示73个椎体内均见异常信号,表现为片状或水平线条状T1WI低信号、T2WI不均匀高、低、混杂信号,椎体形态未见异常。结论 CT及MRI检查是诊断椎体隐匿性骨折的有效方法,但阳性率CT(69.8%)低于MRI(100%),当CT检查未见异常时,应进行MRI检查。  相似文献   

15.
椎体骨质疏松骨折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疾患,应用影像学检查和诊断,是临床诊断骨质疏松的重 要方法之一。与椎体骨质疏松相似的发生在椎体的相关骨疾患,需要和椎体骨质疏松相鉴别,本文从 临床影像学载线平片、计算机断层扫描、磁共振成像技术等方面对椎体病变与骨质疏松的鉴别进行 介绍。旨在提高在临床工作中对发生在椎体骨质疏松引起的骨折与其他骨病变在影像学方面的鉴别 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CT及MRI在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中的应用现状和前景。方法收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的影像学诊断文献并作一综述。结果在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的诊断上,CT除了敏感性较MRI高之外,特异性和准确性都要低于MRI。CT灌注成像、动态增强MRI和弥散加权成像作为诊断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的新技术,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结论CT和MRI都是重要且有效的诊断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的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分析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影术(SPEC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影术联合同机CT扫描图像融合技术(SPECT-CT)与磁共振成像(MRI)对新鲜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1 1年10月~2012年4月因OVCF就诊而又同时接受了胸腰椎MRI、SPECT及SPECT-CT检查的20例老年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女12例,男8例,年龄60~80岁,平均73.5岁,平均病程21d.根据MRI表现确定最终诊断,MRI上出现骨髓水肿像的椎体定义为新鲜骨折椎体,椎体形态有压缩改变但MRI信号无异常者定义为陈旧骨折.由2位核医学医师分别评估SPECT及SPECT-CT检查,记录出现核素浓集的椎体,并给出疾病诊断意见.采用Kappa检验对比MRI与SPECT-CT判断新鲜骨折及陈旧骨折的一致性以及定性诊断能力.参考MRI发现,采用卡方检验分析SPECT与SPECT-CT定位病椎能力的异同.结果:根据MRI或SPECT-CT,20例患者均确诊为新鲜OVCF,其中MRI发现32个椎体存在新鲜OVCF,SPECT-CT发现34个椎体存在新鲜OVCF;根据SPECT诊断新鲜OVCF 12例,疑似新鲜OVCF但难以与肿瘤、感染相鉴别8例,共发现34个椎体存在核素浓集.MRI发现新鲜OVCF 32个椎体、陈旧OVCF 10个椎体,SPECT-CT发现新鲜OVCF 34个椎体、陈旧OVCF 8个椎体,两者之问具有良好的一致性(Kappa=0.0577,P<0.05).在对病椎定位的准确性上,以MRI定位的病椎节段为参考,SPECT与MRI定位相同24个椎体,SPECT-CT与MRI定位相同30个椎体,SPECT-CT定位准确性优于SPECT(P<0.05).SPECT-CT检查还发现了MRI未能显示的骨骼病损,其中骶尾椎骨折1例,肋骨骨折2例,骶髂关节炎1例,胸锁关节良性病变1例.结论:SPECT-CT在OVCF的定位、定性诊断上与MRI的价值相似,其准确定位病椎的性能优于传统SPECT检查;SPECT-CT还可以发现一些MRI未能显示的合并骨骼病损.SPECT-CT是患者不能接受MRI时的可靠选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型术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的18例患者采用经皮椎体成型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手术在C臂机监测下,经皮向椎体内穿刺并注入骨水泥,并对患者术后椎体疼痛症状及椎体前缘高度进行分析。结果术后全部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18个月,平均11个月,患者腰背部疼痛明显好转,椎体前缘高度无明显继发丢失,椎体后凸角度无明显增大。结论经皮椎体成型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安全有效,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9.
目前关于椎体骨软骨病的临床报道均多局限于儿童及青少年,但对于该类患者成年后的随访和影像学表现国内外均缺乏充足资料,现将1例椎体骨软骨病患者成年后椎体压缩骨折报道如下。1病例报道患者,男,40岁,因重物纵向压伤致腰背部疼痛剧烈就诊,行DR检查提示胸腰椎体多发性楔形变(图1),查体主要为圆背畸形,腰背部叩痛局限,无下肢放射痛。追溯病史,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椎体单纯性骨挫伤的临床与MRI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椎体单纯性挫伤的临床及0.35T MRI资料。结果 40例累及75个椎体,临床均表现为病变椎体后缘皮下疼痛。X线或CT显示椎体形态正常,除4例6个椎体CT可疑轻微骨折外,余X线及CT均阴性。MRI检查示病变椎体呈不同程度T1 WI低信号、T2 WI及脂肪抑制序列高信号。予以制动、休息及特定电磁波理疗1周~3个月后症状多消失。结论对于X线或CT阴性的可疑椎体损伤患者,进一步的MRI检查可发现可能存在的椎体单纯性挫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