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食管压在临床上可用于肺应力的监测及指导肺保护性通气策略的实施,主要包括呼气末正压的滴定、吸气末跨肺压的监测及自主呼吸的评价,但食管压对肺保护性通气策略的实施仅是其临床应用的一部分,基于食管压对胸腔内压的反应,其对呼吸功的监测、人机同步性的评价、血流动力学跨血管壁压力的校正等均是食管压在临床应用的指征,因此,对重症患者进行食管压的监测,可以达到临床精准治疗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食管压在临床上可用于肺应力的监测及指导肺保护性通气策略的实施,主要包括呼气末正压的滴定、吸气末跨肺压的监测及自主呼吸的评价,但食管压对肺保护性通气策略的实施仅是其临床应用的一部分,基于食管压对胸腔内压的反应,其对呼吸功的监测、人机同步性的评价、血流动力学跨血管壁压力的校正等均是食管压在临床应用的指征,因此,对重症患者进...  相似文献   

3.
有创呼吸支持技术作为挽救危重症患者生命的重要生命支持手段之一,临床上通过动态观察反映肺应力的驱动压和跨肺压指标,评价肺的应变。并应用新的监测手段,如重症超声、电阻抗等,建立个体化动态评价有创呼吸支持的临床解决方案,指导肺保护性通气、呼气末正压(PEEP)滴定、肺复张、俯卧位通气、体外膜肺氧合等呼吸支持技术,在有效改善危重症患者有效氧合的同时尽量减少有创通气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4.
在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机械通气中,如何在减少肺泡塌陷和防止肺过度膨胀之间实现利益平衡依然充满挑战.通过测定食道压来估算跨肺压可能允许个体化设置呼吸机参数以适应不同患者在肺和胸壁力学特征上的差异,并有可能减少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进一步的肺损伤.  相似文献   

5.
目前,降低患者机械通气条件或脱机主要是根据肺的机械特征变化和临床情况来决定。除常规的标准脱机指标,呼吸功、口腔闭合压(P_(0.1))和RR/VT等参数亦认为能预测脱机,其中呼吸功被认为是指导脱机的最佳指标之一。作者通过测定24例患者的呼吸功,前瞻性的评价呼吸功对脱机的指导作用。 方法 在内科及外科ICU中,24例准备脱机的机械通气患者纳入观察组,原发病分别为ARDS、COPD、肺炎、肾衰。插入气囊食道导管测定胸腔内压,利用  相似文献   

6.
肺保护通气是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机械通气策略,包括小潮气量、有限的吸气平台压和呼气末正压、肺复张手法等,旨在减少外科手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驱动压是指克服呼吸系统弹性阻力促使肺泡开放的压力,其与机械通气患者的生存、病死率密切相关,机械通气期间较高的驱动压往往提示较差的预后,将驱动压控制在相对安全的范围可能是指导通气策略的新目标。深入探讨驱动压与小潮气量、吸气压力及肺复张手法等肺保护通气策略的关系,可为临床机械通气策略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不同跨肺压(PtP)指导下机械通气(MV)对ARDS患者呼吸功能及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RICU在2013年7月至2016年11月收治的ARDS患者75例,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根据设置不同的呼气末正压(PEEP)与胸腔内压(食道球囊测定法测得)计算得出不同的PtP,分别设定PtP为10cmH2O、15 cmH2O、20 cmH2O三个亚组;观察组三个亚组按照不同PtP指导下执行MV策略,对照组根据ARDS协作网(ARDSNet)意见制定MV策略;两组患者均严格按照《ARDS诊断与治疗指南》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机械通气后1h、24h、48h呼吸力学指标及血气分析结果,采用脉搏指示剂连续心排血量监测仪(PICCO)监测各时间点血流动力学指数,记录患者MV时间、RICU住院时间及28d病死率。结果:(1)75例患者住院48h内死亡1例,转院2例,最终纳入研究72例,其中观察组55例,对照组17例,三个亚组分别为19例、18例,18例,各组患者年龄、性别、APACHEⅡ评分等基线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两组患者随着通气时间延长,呼吸功能及血气分析指标逐渐好转,但对照组各时间点呼吸功能与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PtP20cmH2O亚组通气48h后肺容积、肺静态顺应性(Cst)、气道峰压(PIP)、气道平台压(Pplat)及PaO2、PaCO2、PaO2/FiO2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血流动力学指标MAP、CVP、CI与对照组比较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tP10cmH2O亚组通气48h后肺容积、肺静态顺应性(Cst)、气道峰压(PIP)、气道平台压(Pplat)及PaO2、PaCO2、PaO2/FiO2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流动力学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3)各组间28d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tP10cmH2O亚组、PtP15cmH2O亚组在MV时间、RICU住院时间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PtP20cmH2O亚组MV时间与RICU住院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明显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测得的食道压与设定的PEEP计算得出的跨肺压为10cmH2O时,对ARDS患者呼吸功能及通气效果较好,且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是安全可靠的保护性肺通气策略。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呼吸力学监测指导机械通气参数调节的临床意义.方法 纳入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入住RICU行有创机械通气的呼吸衰竭患者,随机选择进行有创机械通气患者60例,设为呼吸力学监测组,给予该组患者进行呼吸力学监测(监测参数包括气道阻力、顺应性、平台压、跨肺压等),根据监测指标指导其机械通气参数的调节;随机选择进行有创机械通气患者53例,设为对照组,该组患者按照经验进行机械通气参数设置和调节;统计两组机械通气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住RICU时间和气压伤的发生率.结果 与按经验进行机械通气设置的患者相比,进行呼吸力学监测指导机械通气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6.40±0.82)d vs (5.20±0.63)d(P<0.05)及住RICU时间(10.49土1.32)d vs (8.83±0.88)d(P<0.05)缩短,气压伤的发生率下降(11.32% vs 3.33%,P<0.01).结论 常规对有创机械通气患者进行呼吸力学监测可以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住RICU时间,提高机械通气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睡眠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上气道阻力及呼吸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选择19例COPD急性加重期住院患者,治疗后病情稳定,通过食道-胃囊管法,检测气道开口压、食道压和胃内压,层流速仪测呼吸流速和容量改变.同步监测多导睡眠图,采集患者在清醒、睡眠仰卧及侧卧位呼吸动力学的变化.结果 睡眠时吸气峰流速、平均吸...  相似文献   

10.
近20年来,医疗水平进展迅猛,但是包括ARDS在内的复杂疾病或综合征仍然有很高的病死率,主要是缺乏针对性治疗措施.ARDS的特点表现为功能残气量的下降和呼吸系统静态顺应性的增加,其中胸壁顺应性可能在ARDS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的发病机制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在治疗ALI和ARDS患者时,需要对肺顺应性和胸壁顺应性有充分的认识.测量食道压可以作为评估胸腔压的最佳手段,也可以对呼吸力学的研究提供可靠数据.为ARDS患者设定适宜呼气末正压的目的是保持肺泡持续膨胀,尽量避免肺泡进入膨胀-陷闭的循环中.在床旁应用食道气囊法来测量食道压并由此计算胸腔压和跨肺压是可行的,目前这种方法是研究ARDS病理学特点的最佳手段,同时也有助于选择最适宜的机械通气策略.  相似文献   

11.
根据床边压力-容积曲线测定指导机械通气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呼吸系统压力 容积 (P V)曲线能够反映呼吸系统机械力学特征 ,特别是呼吸系统的弹性特征。因曲线受气道阻力和自主呼吸用力等因素影响 ,以致于P V曲线监测长期应用于研究领域。近年来 ,机械通气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但缺乏有效监测和指导 ,对静态P V曲线与呼吸系统病理生理认识日益深入 ,实时静态P V曲线监测指导机械通气 ,实现个体化合理的机械通气 ,显得越来越重要。一、P V曲线的病理生理和特征1.P V曲线种类 :(1)部位分类 :①呼吸系统或胸肺P V曲线 :肺容积随气道压改变的曲线 ,反映肺胸廓弹性特征 ;②肺P V曲线 :肺容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无创正压通气(NIPPV)对清醒状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呼吸动力的影响.方法 选择19例COPD急性加重期住院患者,治疗后病情稳定,通过食道-胃囊管法,检测气道开口压、食道压和胃内压,层流速仪测呼吸流速和容量改变.监测患者在清醒状态下自主呼吸及NIPPV时呼吸动力的变化.结果 ①对呼吸流速和肺通气的影响:吸气峰流速(PIF)、平均吸气流速(VT/Ti)、潮气量(VT)、分钟通气量(VE)在自主呼吸及NIPPV时,两组间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对上气道阻力(Rua)和动态肺顺应性(CLdyn)的影响:自主呼吸时Rua(15.07±3.62)cm H2O·L-1·s-1、CLdyn(0.052±0.012)L/cm H2O,与自主呼吸比较,NIPPV时Rua减少6.91%(P>0.05)、CLdyn增加44.23%(P>0.05).③对呼吸肌肉活动和呼吸努力的影响:自主呼吸时跨膈压(Pdi)(19.85±4.00)cm H2O、食道负压(Pes)(-13.37±3.77)cm H2O,压力时间乘积(PTP)(287.79±95.14)cm H2O·s/min,与自主呼吸比较,NIPPV时Pdi下降61.96%(P<0.001),Pes负压减少67.83%(P<0.001),PTP下降58.80%(P<0.01).结论 NIPPV对清醒状态COPD患者吸气流速、肺通气量及上气道阻力无明显影响;NIPPV有效的降低了呼吸肌肉活动,减少呼吸努力,改善呼吸肌疲劳.  相似文献   

13.
气道压力释放通气是以持续气道正压为工作基础的压力控制机械通气模式,其从高气道压向低气道压释放压力产生通气量进行气体交换.它能在肺保护通气策略基础上维持肺复张、开放及减少呼吸机相关肺损伤.它对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在降低气道峰压及平均压、提高氧合、改善血流动力学和胃肠灌注、减少镇静和麻醉药物使用等方面产生广泛有利影响;而且,自主呼吸对重力依赖区塌陷肺组织的重新开放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其应用受到研究者和临床医师越来越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4.
生理死腔与潮气量比率测定的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杰  陈荣昌 《国际呼吸杂志》2007,27(20):1588-1592
生理死腔与潮气量比率(Vo/Vt)是反映肺通气效率的重要呼吸生理指标。近年来,通过同步测量气道流量及CO2浓度构成单次呼吸二氧化碳容积曲线图(SBT-CO2:singlebreath test for CO2)来测量Vo/Vt及死腔量,方便、快捷、重复性好。本文将近年来Vo/Vt及死腔量测定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血栓栓塞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疾病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动态监测、疗效评价和ICU通气管理等方面的临床应用研究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15.
口腔阻断压测定的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口腔阻断压是反映呼吸中枢气驱动水平的一个有效指标。本介绍了口腔阻断压的基本概念,生理意义及其在呼吸生理、病理生理、药理作用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着重介绍了它在指导机械通气脱机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口腔阻断压测定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口腔阻断压(P_(0.1)是反映呼吸中枢吸气驱动水平的一个有效指标。本文介绍了口腔阻断压的基本概念、生理意义及其在呼吸生理、病理生理、药理作用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着重介绍了它在指导机械通气脱机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不同跨肺压(Pt P)指导下机械通气(MV)对急性呼及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呼吸功能及血液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取ARDS患者7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55例)和对照组(17例)。根据设置不同的呼气末正压(PEEP)与胸腔内压(食管球囊测定法测得)计算得出不同的Pt P,观察组中,设定Pt P分别为10、15、20 cm H_2O 3个亚组,执行MV策略;对照组根据ARDS协作网(ARDSNet)意见制定MV策略;观察2组患者机械通气后1、24、48 h呼吸力学指标及血气分析结果,采用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仪(PICCO)监测各时间点血液动力学指标,记录患者MV时间、RICU住院时间及28 d病死率。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呼吸功能及血气分析指标均好转,但对照组各时间点呼吸功能与血液动力学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通气48h后,观察组中Pt P20 cm H_2O亚组肺容积、肺静态Cst、气道PIP、气道Pplat、PEEP及PaO_2、PaCO_2、PaO_2/FiO_2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 0. 05);血液动力学指标MAP、CVP、CI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 0. 05); Pt P10 cm H_2O亚组肺容积、肺静态顺应性(Cst)、气道峰压(PIP)、气道平台压(Pplat)、呼气末正压(PEEP)及PaO_2、PaCO_2、PaO_2/FiO_2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 0. 05);血液动力学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明显(P0. 05)。Pt P20 cm H_2O亚组MV时间与RICU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均P 0. 05);各组间28d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跨肺压为10 cm H_2O时的机械通气,对ARDS患者呼吸功能及通气效果较好,对血液动力学影响小,是安全可靠的保护性肺通气策略。  相似文献   

18.
通常情况下肺通气是通过呼吸肌收缩、肺及胸廓的扩张,使空气进入肺而实现的。呼吸肌衰竭则导致气体交换障碍。此时可应用机械呼吸器维持肺泡通气、肺容量及其弹性。常用的有间歇正压呼吸(IPPB,亦称吸气期正压呼吸)、呼气末正压呼吸(PEEP)和连续气道正压呼吸(CAPA)3种。本文旨在阐述各种机械呼吸器实现肺泡通气的方法,以及机械呼吸和气道正压对肺、心及全身的影响。【机械呼吸和气道正压的生理学】为便于理解机械呼吸的作用,先对正常自主呼吸作一简要复习。正常自主呼吸是由延髓呼吸中枢发动的。其神经冲动经膈神经及传出神经传出,引起膈肌及肋间外肌收缩使胸腔扩张,胸腔内负压增大,产生跨肺正压(跨肺压(P_(tP))=口腔内压(P_m)—胸腔内压(P_(pl)),此压  相似文献   

19.
目的综合性分析单纯疏水型PALLBB25S和复合型DAR352/5805呼吸过滤器在人工机械通气中的生物性能。方法建立模拟机械通气环路,利用标准菌株对呼吸过滤器的滤过膜进行细菌滤过作用测试;同时选择ICU连续2d以上行人工通气治疗的40例患者进行2种呼吸过滤器滤菌实验;在全麻机械通气100例患者中,测定2种呼吸过滤器的保温作用及对气道压的影响。结果模拟机械通气环路中,种植标准菌株的呼吸过滤器膜的模拟肺侧细菌培养阳性率为100%,而呼吸过滤器膜的呼吸机侧无菌落生长;ICU患者机械通气24h后,呼吸过滤器膜的患者侧培养出大量呼吸道正常菌群和条件致病菌,而呼吸过滤器膜的呼吸机侧无菌落生长。与对照组比较,PALL组气道温度可上升并维持在33℃以上,而DAR组可达35℃,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应用2种呼吸过滤器3h后气道压上升值均小于2cmH2O,气道压实际测量值均在临床正常范围内。结论疏水型和复合型呼吸过滤器能有效滤除患者呼吸环路内的细菌;对气道压力无明显影响,并具有保温、保湿作用。其中,复合型呼吸过滤器保温效果更好,更有利于保护呼吸系统功能,预防呼吸道感染。  相似文献   

20.
肺保护性通气策略是目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标准治疗措施之一,旨在提供足够的通气需求,同时最大限度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随着对呼吸机相关肺损伤的深入认识,目前更多关注驱动压、应变、跨肺压、机械能等指标变化。超保护性肺通气能达到更低的潮气量和气道压力,达到更好的肺保护。由于超保护性肺通气的应用往往受到呼吸性酸中毒的限制,因此以体外膜肺氧合和体外二氧化碳清除技术为代表的体外生命支持是保证超保护性肺通气实施的关键。文章简要阐述体外生命支持下超保护性肺通气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总结其实施要点及目前存在问题,旨在提高对超保护性肺通气的认识,并提出未来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