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方义新识张光灿高松寿河南省洛阳市第二中医院(471003)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为张仲景治疗瘀热发黄的方剂之一。近十余年来,我们根据其方剂的组成,对本方进行了多方位的研究,通过方义分析,认为本方具有宣肺平喘、解表散寒、祛瘀活血、清热化湿、解...  相似文献   

2.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为表里双解之剂,外可解表邪闭遏,内能清湿热蕴结郁蒸,《伤寒论》中用于治疗伤寒瘀热在里发黄。除急性黄疸初起外,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还广泛用于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荨麻疹、特应性皮炎、湿疹等皮肤瘙痒症。本文结合仲景论湿热发黄证治,解析了麻黄连轺赤小豆汤的方证要义、配伍规律和方-证要素对应关系、临床辨证要点、并佐以医案实录,以期为临床辨证选用、针对病机加减化裁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3.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是伤寒黄疸三方之一,但未受重视,方中连轺来源不明,地位作用难辨。本文首先对方中麻黄功用和全方证候进行剖析,确定了本方主要用来“清利湿热”以退黄;在此基础上考证“连轺”为“连翘之根”,而非“翘根”,今人以连翘代连轺使用效果相当;接着分析了方中“连翘”的重要地位,并根据连翘作用广泛但缺乏主治病证的特点对连翘药用、研究开发指出了一些有价值的方向,为深入开展连翘理论和实践研究提供了借鉴启示。  相似文献   

4.
王会丽  吴积华 《陕西中医》2010,31(12):1629-1629
目的:观察清热利湿、疏风解表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方法:采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麻黄、连翘、杏仁、桑白皮、生姜、赤小豆、炙甘草、大枣等)治疗慢性荨麻疹60例,并设对照组观察。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本方法对本病有清热利湿,疏风解表,散结消疹的功效。  相似文献   

5.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出自《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262条:“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湿热发黄无表里证,热者清之,小便不利者利之,里实者下之,表实者汗之,皆无非为病求去路也。方中以麻黄汤开其表,使黄从外而散;去桂枝者,避其热也;佐姜、枣者,和其营卫也;加连轺、桑白皮以泻其热,赤小豆以利其湿,共成治表实发黄之效也。连轺,即连翘根。无桑白皮则以茵陈代之。笔者临床将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用于治疗荨麻疹、湿疹、日光性皮炎、多形红斑等,每获佳效。现结合案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出自《伤寒论》第262条,原文为:“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方中麻黄开鬼门而泄在表之水气,汗泄则肌肉腠理之风湿热邪皆去;杏仁润大肠而利大便,使在里之湿气随糟粕而出;赤小豆除湿散热,利小便;桑白皮清肺利水,水道通则在里之湿热从小便而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合玉女煎结合调周法治疗肺胃蕴热型月经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入选的38例肺胃蕴热型的月经疹患者采用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合玉女煎加减结合调周法治疗,3个月后判定疗效。结果:治疗3个月后,患者治疗后综合证候积分明显低于治疗前积分(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效率为71.1%,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89%。结论: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合玉女煎加减结合调周法治疗肺胃蕴热型月经疹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8.
加味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皮肤病临床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扈有芹 《河北中医》2009,31(4):563-563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出自《伤寒论》262条:“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由麻黄、连翘、杏仁、赤小豆、大枣、生梓白皮、生姜、甘草组成,现在常以桑白皮代生梓自皮,此方能解表散邪,清热除湿退黄,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用治外有表邪,内有湿热的黄疸、水肿等病。笔者在临床用之于皮肤科疾病,举隅如下。  相似文献   

9.
慢性荨麻疹的中医病因病机复杂,追根溯源,不离“风邪”“表虚”“表郁”三因;病机以表虚营卫失和为本,风邪乘虚外袭为标,“风邪”“表虚”与“表郁”交互出现。《伤寒论》中的部分经方运用在慢性荨麻疹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效果。文章从慢性荨麻疹的病因病机入手,从“风邪”“表虚”“表郁”的角度,判断疾病的邪盛正虚程度,论述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越婢一汤、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小柴胡汤四首经方在慢性荨麻疹治疗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治皮肤病举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熊晓刚 《国医论坛》1996,11(4):15-16
1带状危疾钟某,男,61岁,1995年3月20日初诊.1周前无明显诱因左胸背部起红斑水疱,自觉灼热刺痛,继之腰部也出现皮疹.伴发热咳嗽,胸闷心烦,小便黄赤,大便吃干,舌红苦黄,脉弦滑.诊查:左腰背部沿胸4、5肋间神经分布区可见簇集成带状分布的粟位至绿豆大木疙,疱液澄清,基底部有水肿性红斑浸润.西医诊断:带状疱疹.中医诊断:缠腰火丹.中医辨证属湿热蕴肺,空降失职,湿热毒邪郁于肌肤。法宜清热空肺,除混用毒.方造麻黄连招赤小豆汤加减:麻黄6g,杏仁109,连翘、染白皮、车前革各159,赤小豆、板蓝根、大青叶各309。水煎服,…  相似文献   

11.
于俊生教授认为风邪为患是肾脏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对于肾性水肿的治疗,除重视脾肾之外,亦重从风论治,擅长解表剂的应用。于教授将肾性水肿所见之表证分为风寒表证、风热表证、表证夹毒三种类型,对风寒表证者治以发汗解表、散寒除湿,方用麻黄加术汤加减;对于风热表证者,治以辛凉解表、宣肺行水,方用越婢汤加减;对于表证夹毒者,常用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加减治疗。此外,于教授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的不同,常在前述三方基础上合方加减,注重清补兼施、气血水同治、调畅枢机。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三种组方(简称“三方”)对体外肝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培养L-O2人肝细胞,采用H2O2(100 μmol·L-1)体外诱导肝细胞损伤,检测细胞上清中天门冬氨酸转换酶(AST)和丙氨酸氨基转换酶(ALT)、丙二醛(MDA)的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cck-8法检测细胞活性。结果 与阴性对照组比较,H2O2(100 μmol·L-1)可抑制肝细胞活性,增加MDA的生成和ALT、AST的水平,降低SOD的活力(P<0.01,P<0.05);与模型组比较,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三方均可拮抗H2O2对肝细胞的损伤作用,可促进细胞增殖,显著降低细胞上清ALT(除楸树皮方低剂量组)和AST水平(除楸树皮方高剂量组)及MDA含量(除梓白皮方低剂量组),明显提升SOD活力(P<0.01,P<0.05)。结论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三方对体外肝细胞损伤均有直接保护作用,该作用可能与其抗氧化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3.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出自《伤寒论》,原文为"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该方有解表、散寒、利湿之功,主要用于治疗风寒表邪未散、湿热蕴郁而致的黄疸。本方药物组合严谨、配伍精当,通过内治湿热、外散表邪,使表里证分途而解。水肿是慢性肾脏疾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肾炎、肾病综合征等肾脏疾病可归于中医学"水肿""关格""隆闭""虚劳""风水""尿浊""尿血"等范畴[1-3]。《金匮要略》载:"风水相搏,身体弥肿,汗出乃愈。"说明用宣  相似文献   

14.
麻黄连招赤小豆汤.见《伤寒论》262条(赵本,下同)。原文谓:”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招赤小豆汤主之。”对本条是否兼有表证,麻黄是否为表证而设,历来存在分歧。笔者愚见,方中麻黄为发越郁热、祛湿退黄而设,本条证为里热发黄而不兼表证。1张仲景爱用汗法治疗里热《索问·六元正纪大论》云:“火郁发之。”张仲景继承了《内经》这一治法,常用麻黄发汗达到发越郁热的目的。《伤寒论》第357条:“伤寒六七日……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本条方后注云“汗出愈”。本条的证候是上热下寒、正…  相似文献   

15.
连轺连翘不应混用齐河县人民医院(251100)滕吉岭贾相美付桂英关键词连轺连翘化学成分药理作用连轺,为木犀科植物ForsythiaSuspensa(Thunb.)Vahl的根,首见于《伤寒论》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一方中,其气寒,味苦,用于治疗伤寒瘀热在里...  相似文献   

16.
正仲景用梓白皮,仅见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一方。用量一升。豆汤主之。"方中梓白皮清热利湿。正如黄元御所云:"梓白皮苦寒清利,入胆胃而泄湿热,湿热消则黄自退。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方解:"生梓白皮苦寒清热除湿以退黄……惟梓白皮药肆不备,可代以桑白皮,或再加  相似文献   

17.
<正> 《伤寒论》曰:“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方由麻黄汤加减而成,以麻黄、杏仁、生姜宣散郁热,赤小豆、连翘、梓白皮清泄湿热,甘草、大枣调和脾胃,俾得湿热郁蒸之邪从表而散,故尤在泾谓本方为散热之剂。以方测证,除无汗,小便  相似文献   

18.
曹云 《四川中医》1998,16(4):16-16
银屑病为临床之痼疾顽商,笔者在辨证选用清热利湿、养血润燥、祛瘀通络等治法的基础上,加以辛散温通的麻黄、桂技、或解表清里、透邪于外;或从阴引阳、李药达表;或辛温通络,以行瘀滞,从而提高了疗效,兹介绍如下。显、解表清里,麻黄配伍清热利湿药银屑病临证,常可见到湿热蕴积兼夹风寒,外不得宣泄、内不能疏利,郁遏肌肤而发。治法单纯清利或解表,均非所宜。故可仿效仲景治疗阳黄兼表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选用麻黄配伍清热利湿药,以清利为主,宣发为辅。麻黄虽辛温,但如此配伍,并未见到助热碍湿之弊,而增加了宣泄郁热之功,使…  相似文献   

19.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方中麻黄、杏仁、生姜辛散表邪;连翘、赤小豆、梓白皮清泄湿热;甘草、大枣和中;共奏解表散邪,清热利湿之功。笔者以本方加减治疗外邪束表,湿热郁蒸而致肌衄、浸淫疮等病,收效颇佳,现介绍如下。肌衄:患者张××,女,14岁,1984年  相似文献   

20.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源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其组成中连翘之药用部位历代多有争议。基于经方在临床使用的普遍性及实用性,以及每味药的用药部位其所含之有效成份对该药物作用占有某种程度的影响。透过历代各种《伤寒论》传本以及相对应时代本草专著的对比研究,得知连翘用药部位的差异,与所用底本、所处时代之用药习惯及本草学发展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