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2 毫秒
1.
应用核仁组成区相关蛋白(AgNoRs)染色观察52例不同类型肠上皮化生(简称肠化生),11例中重度异型增生、30例胃窦癌及4例正常胎儿胃粘膜和20例正常胃粘膜AgNOR量的变化,发现Ⅲ型肠化生AgNOR计数显著高于Ⅰ、Ⅱ型肠化生(P<0.05)。从正常胃粘膜上皮,经肠上皮化生到中重度异型增生到胃癌,AgNOR计数随细胞异型程度的加重而递增,各组间均见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表明,Ⅲ型肠化生与胃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具有较高AgNOR计数的中重度异型增生是重要的癌前病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胃粘膜活检组织多基因表达及AgNOR 联合检测在胃良、恶性病变间的关系,胃癌的生物学行为和预后。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 P 方法对120 例胃粘膜活检组织行P53 、C- erbB2 、PCNA基因表达和AgNOR 定量分析。结果:P53 、C- erbB2 在胃粘膜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中的表达明显低于胃癌组织,差异显著( P< 0-005) ,PCNA 平均指数在肠上皮化生为17-63 ±4-3 ,异型增生27-36 ±5-3 ,胃癌56-8 ±19-7 ;随着胃粘膜病变细胞增生活跃程度的增强PCNA 平均指数呈上升趋势。AgNOR 其量的变化在胃癌病变中明显高于异型增生和肠化生,其差异亦十分显著( P< 0-001) 。结论: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需要两个或两个以上癌基因的激活或( 和) 失活。PCNA 与AgNOR 的变化在细胞周期中呈同步性,且存在着明显的平行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EGF-R、PCNA、bcl-2和P53蛋白表达在胃粘膜组织恶性转化进程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60例胃癌,34例异型增生,36例肠上皮化生和26例正常胃粘膜进行EGF-R、PCNA、bcl-2和P53蛋白检测。结果 EGF-R和PCNA表达,胃癌和异型增生组显著高于肠上皮化生以及正常胃粘膜组(P<0.01);bcl-2表达:胃癌组显著低于肠上皮化生组(P<0.05)和正常胃粘膜组(P<0.01);P53表达;胃癌组显著高于异型增生组(P<0.05)、肠上皮化生和正常胃粘膜组(P<0.01)。结论 EGF-R、PCNA、bcl-2和P53表达,在胃粘膜组织恶性转化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联合检测这些指标有助于判断癌前病变和早期胃癌。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胃癌及癌前病变中P16蛋白表达的情况,探讨p16基因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收集正常胃粘膜组织标本43例,肠上皮化生组织标本35例,异型增生上皮组织标本50例及新鲜胃癌组织标本40例,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以上组织的P16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P16蛋白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正常胃粘膜86%,肠上皮化生69%,轻、中、重度异型增生分别为83%、71%和35%,胃癌为23%(肠型29%、弥漫型19%)。其中正常胃粘膜、肠上皮化生、轻、中度异型增生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重度异型增生和胃癌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两大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P16蛋白表达异常是胃癌发生的早期事件,且随着胃癌的发展而逐步增加。  相似文献   

5.
用MG7-Ag和AgNOR法对30例胃癌,20例胃粘膜上皮中重度异型增生,31例肠上皮化生及20例正常胃粘膜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胃癌组MG7-Ag阳性率高于异型增生和肠上皮化生。胃癌细胞核内AgNOR形态和计数与良性病变明显不同。以MG7-Ag强阳性表达和细胞核内AgNOR计数明显增多,或大小不等呈团块状分布为阳性指标,MG7-Ag和AgNOR联用,胃癌检出率达90%,显著高于单项使用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6.
应用嗜银染色法对40例不同病变胃粘膜的肠化腺体中AgNOR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慢性胃炎和轻度异型增生胃粘膜肠化腺体中AgNOR颗粒小而分散,中、重度异型增生肠化腺体AgNOR颗粒较大,常聚合成团,类似胃癌细胞中的分布。提示胃粘膜肠化生是细胞增生活跃的现象,AgNOR颗粒有随病变加重而由散在逐渐聚合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胃癌及癌前病变EGF—R、PCNA、bcl—2和P53的表达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EGF-R、PCNA、bcl-2和P53蛋白表达在胃粘膜组织恶性转化进程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60例胃癌,34例异型增生,36例肠上皮化生和26例正常胃粘膜进行EGF-R、PCNA、bcl-2和P53蛋白检测。结果:EGF-R和PCNA表达,胃癌和异型增生组显著高于肠上皮化生以及正常胃粘膜组(P<0.01);bcl-2表达:胃癌组显著低于肠上皮化生组(P<0.05)和正常胃粘膜组(P<0.01);P53表达;胃癌组显著高于异型增生组(P<0.05)、肠上皮化生和正常胃粘膜组(P<0.01)。结论:EGF-R、PCNA、bcl-2和P53表达,在胃粘膜组织恶性转化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联合检测这些指标有助于判断癌前病变和早期胃癌。  相似文献   

8.
绒毛蛋白在胃癌及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绒毛蛋白(villin)在胃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的表达特点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观察villin在20例正常胃粘膜、20例肠上皮化生、30例异型增生和60例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Villin在正常胃粘膜中无表达,在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和胃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5.0%(17/20),66.7%(20/30)和48.3%(29/60);胃癌中villin的表达与肿瘤的大小、浸润及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而在高-中分化胃癌中较在低分化胃癌中表达明显增高(P<0.05)。结论Villin在胃粘膜癌变过程中表达下调,且与肿瘤的分化程度密切相关,是研究胃癌分化程度及预后的指标,可以作为肠上皮化生的标志物,对早期癌及重度异型增生的临床筛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胃粘膜细胞内叶酸水平的变化。方法 :胃镜取活组织经病理证实为胃癌 3 0例、胃癌癌前状态 3 8例 (胃粘膜结肠型肠上皮化生 1 8例 ,中度非典型增生 2 0例 )、正常胃粘膜 3 0例 ,测定以上组织中叶酸水平。结果 :胃癌组织细胞内叶酸水平明显低于正常胃粘膜细胞和癌前状态细胞 ,而癌前状态细胞内叶酸水平又明显低于正常胃粘膜细胞 ,胃粘膜结肠型肠上皮化生和中度非典型增生细胞内叶酸水平无明显差异。结论 :胃粘膜细胞内叶酸水平从正常胃粘膜到胃癌癌前状态及胃癌呈依次性递减 ,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胃粘膜结肠型肠上皮化生和中度非典型增生细胞内叶酸水平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0.
用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AgNOR)银染技术对72例常规石蜡包埋的胃粘膜活检标本进行研究。标本包括10例正常胃粘膜,20例异型增生和42例胃癌。结果异型增生组的AgNOR计明显高于正常组(P<0.001),但低于胃癌组(P<0.02);中、重度异型增生的计显高于轻度异型增生(P<0.02),但低于胃癌组(P<0.05);不同分化程度的胃癌间无明显差别。异型增生标本的AgNOR计范围和胃癌标本有部分重叠。提示该方法可能为异型增生的评价提供一个辅助定量指标,且有助于胃粘膜良、恶性病变的鉴别。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正常胃粘膜、轻、中、重度不典型增生及胃癌等54例标本的细胞核进行AgNORS计数和DNA含量的图象分析,籍以探讨这两项指标的相关性以及在胃癌早期诊断中的可能价值。结果发现随病变的进展AgNO正S均值及DNA含量有明显递增的趋势,各组AgNORs及DNA均值间均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且各组AgNORS及DNA值之间有良好的相关性(P<0.01)。正常胃粘膜及轻度不典型增生未见有非整倍体DNA细胞(> 5 c)。中、重度不典型增生及胃癌> 5 8细胞比率依次增高、分别为6.8%, 12.8%及35.填%。作者认为AgNORs计数和DNA图象分析是在原位、直视下客观评价细胞增殖状态的敏感的定量指标、高计数AgNORs细胞及非整倍体DNA细胞的出现在筛选胃癌高危入群,进行胃癌的早期诊断及区别其良恶性病变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应用胃癌单克隆抗体MG7、高铁二胺-阿尔新蓝(HID/AB)及核仁组成区(AgNORs)等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与组织化学(组化)染色方法,对90例胃粘膜及胃癌组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MG7在胃癌原发灶及淋巴结转移灶癌细胞的阳性率分别为76.7%和100%,萎缩性胃炎为25%,胃癌与非癌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在各组的病变组织中,AgNORs计数均值随异型程度的加重而递增,胃癌与非肿瘤病变组间有明显的差异(P<0.05)。16例HID阳性的大肠型肠上皮化生(肠化)病变中有8例MG7抗原表达,占50%,在15例HID阴性的小肠型肠化中,无1例呈MG7阳性反应,两者之间也有明显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3.
对137例肝脏良恶性病变分别进行嗜银蛋白核仁形成区(AgNORs)定量计数及其乙型肝炎病毒(HBV)表面抗原(HBsAg)的检测。结果显示:肝细胞癌(HCC)、肝硬化和不典型增生肝细胞(LCD)的AgNORs数量均明显高于正常肝细胞,慢性持续性肝炎和慢性活动性肝炎(p<0.001),HCC与肝硬化之间差异也非常显著(p<0.001),提示AgNORs定量对鉴别肝脏良恶性病变有重要参考价值,而有无HBV感染与AgNORs定量无明显关系,故可能HBV不影响核仁形成区而致癌变。  相似文献   

14.
应用银染技术,对鼻咽上皮不典型增生病变及3种组织类型的鼻咽癌银染核仁组成区(AgNORs)的数量、大小、形态和分布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在不典型增生病变的细胞核内,AgNORs计数低于分化差的癌细胞,而且多为规则型颗粒,甚少见到大型颗粒;但在癌组织中,分化越差的癌细胞,其核内AgNORs量越多、大型颗粒所占比例越高、规则型颗粒所占比例越低。提示AgNORs技术有助于癌前病变的诊断和肿瘤恶性程度的分级.  相似文献   

15.
应用核仁组成区相关嗜银蛋白(AgNORs)染色技术对10例肺部良性病变和29例肺癌(12例鳞癌、9例腺癌和8例小细胞肺癌)进行核仁组成区定量研究,结果表明:肺癌各组平均每核含AgNORs量均显著高于肺部良性病变组(P<0.01),在肺癌各组中,小细胞肺癌平均每核含AgNORs量显著高于鳞癌(P<0.05)和腺癌(P<0.01),鳞癌平均每核含AgNORs量显著高于腺癌(P<0.01)。此外,AgNORs在不同病变细胞核中有一定的分布形式,恶性肿瘤中,AgNORs以聚合型和分散型为主,良性病变中,AgNORs以规则型为主。提示AgNORs定量研究有助于肺部良、恶性病变以及不同病理类型肺癌的鉴别。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核仁组织形成区嗜银蛋白(AgNORs)染色技术对10例正常宫颈粘膜上皮及50例宫颈粘膜良、恶性病变进行研究,发现10例正常宫颈粘膜上皮的AgN。Rs计数为1.98±0.24/细胞。20例宫颈粘膜良性病变和30例鳞癌的AgNORs计数分别为2.01±0.32/细胞和4.20±0.32/细胞。结果表明正常宫颈粘膜上皮与宫颈粘膜良性病变的AgNORs计数无显著性差异(t=0.288,P>0.05),而正常宫颈粘膜上皮及宫颈粘膜良性病变与宫颈鳞癌的AgNORs计数有非常显著性差异(t=13.22P<0.001)。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16例胃癌手术切除标本(其中高分化癌4例,中分化癌2例,低分化癌7例,未分化癌3例)进行Ag-NORs计数和细胞核DNA含量的FCM测定,探索这两种指标的相关性以及在胃癌病理诊断中的意义。研究结果发现胃癌细胞的Ag-NORs值随着细胞周期中增殖细胞百分比数的增加而增加,呈显著相关性(r=0.67,P<0.01),但它与胃癌的分化程度及DNA倍体无显著关系(P>0.05)。本文的研究结果提示:Ag-NORs技术同样可反映细胞的增殖状态,可作为一种定量指标。如能把Ag-NORs技术和流式细胞仪技术结合起来,联合应用,可以更精确地反映细胞的增殖情况。至于它们与胃癌预后的关系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在34例皮肤黑色素细胞良、恶性病变的石蜡组织切片上,采用银浸技术,进行了核仁组织区(NORs)的定量形态学研究.结果表明:NORs的平均量、银染颗粒的大小及在核内的位置分布等,在良、恶性病变间有显著性差异;应用NORs定量技术,对黑色素细胞病变及可疑恶性病变的确诊,可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应用核仁组成区染色技术系统地研究了正常胃粘膜、胃粘膜异型增生,早期胃癌及进展期胃癌的核仁组成区(AgNOR)数量和形态变化,发现正常胃粘膜AgNOR计数最低,形态无畸形,随着胃粘膜病变的进展,AgNOR计数逐渐升高,且形态上的畸形程度也随之增加。AgNOR计数与胃癌的浸润深度呈正相关,与胃癌的组织分化程度呈负相关,高AgNOR计数的胃癌易发生淋巴结转移。本研究结果提示,用AgNOR计数法,同时结合AgNOR畸形度,对鉴别中、重度胃粘膜异型增生与早期胃癌有一定帮助,且AgNOR计数有可能作为判断胃癌生物学行为的一个定量性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