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标志物(抗原CD68和CD163)表达和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对不同部位Ⅲ期胃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4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胃部肿瘤科300例确诊为Ⅲ期胃腺癌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发生部位的不同,分为胃底贲门癌组、胃体癌组和胃窦癌组,各100例)。比较3组患者一般资料;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患者的肿瘤组织中有无Hp感染、CD68+TAMs以及CD163+TAMs的分布情况;根据CD68+TAMs的浸润情况将胃腺癌分为Ⅰ型(癌巢边缘浸润数量多于癌巢)和Ⅱ型(癌巢浸润数量多于癌巢边缘),利用Kaplan-Meier法分析Ⅰ型和Ⅱ型胃腺癌患者预后的关系。然后分析Ⅰ型和Ⅱ型胃腺癌患者的Hp阳性表达率以及两组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分析部位、年龄、饮酒、中性粒细胞、分型和Hp感染之间的相关性;利用Kaplan-Meier法分析Ⅰ型和Ⅱ型不同部位胃腺癌患者Hp与预后的关系。结果:胃底贲门癌组患者肿瘤显著大于胃窦癌组和胃体癌组(t=5.972,P<0.05);胃窦癌组患者饮酒人数多于胃体癌组(χ2=6.742,P<0.05);CD68+和CD163+TAMs在胃窦癌癌巢的相对表达水平高于癌巢浸润边缘;在胃底贲门癌癌巢浸润边缘的相对表达高于癌巢;在胃体癌癌巢浸润边缘的相对表达高于癌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136.06、124.99、142.17、91.16,均P<0.01);CD68+和CD163+TAMs在癌巢浸润边缘多者预后不良(χ2=6.289、4.153、5.979,均P<0.05);Ⅱ型胃腺癌患者累计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较Ⅰ型高(χ2=4.950、5.601,均P<0.05);肿瘤大小与年龄、发生部位有关系(r=-0.162、-0.115,均P<0.05);分型与发生部位、中性粒细胞显著相关(r=0.745、0.231,均P<0.01);Hp与发生部位、分型有关(r=0.141、0.110,均P<0.05);发生在胃体和胃窦部、肿瘤<4 cm、无淋巴结转移、中性粒细胞水平高的Ⅱ型胃腺癌患者Hp阳性表达率高,且预后较好(χ2=20.168、2.365、19.247、18.972,均P<0.05)。结论:TAMs标志物(抗原CD68和CD163)在癌巢浸润数量多对不同部位的Ⅲ期胃腺癌均是有利因素,另外,Hp阳性也是预测胃体癌和胃窦癌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2.
胃癌根据解剖学部位可以分为:贲门癌、胃底癌、胃体癌、胃窦癌和混合型(两个或者两个以上部位)癌。传统观念上胃窦是胃癌的最常发部位,但最近国内外研究发现,不同部位胃癌构成比正发生着重大变化,其发病部位有向近端发展的趋势。值得重视的是,贲门癌(Gastric cardia adenocarcinoma,GCA)的发病率逐渐升高。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贲门癌是胃癌中的一个独特亚型,与食管腺癌(Esophageal adenocarcinoma,EAC)及远端胃癌(Distal gastric cancer,DGC)在许多方面存在差异。本文就贲门癌在流行病学、易感因素、发病机制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及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3.
通过放射免疫法测定维、汉两族胃溃疡(GU)、十二指肠溃疡(DU)、胃癌(GC)患者血清胃泌素水平。结果显示,两族GU、DU、GC均存在一定的高胃泌素血症,与同族慢性浅表性胃炎(CSG)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族GC与同族GU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DU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这有助于胃良、恶性病变的鉴别;维族GU发病年龄及血清胃泌素水平均显著高于同期汉族;维族胃底、贲门癌血清胃泌素水平显著高于汉族及同族胃窦癌(P<0.05)。高胃泌素血症可能是诱致胃癌的一个重要原因,也可能是维族高发胃底、贲门癌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不同年龄阶段胃癌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不同年龄阶段胃癌的发病特点,达到早期诊断及有效治疗的目的。方法:总结我院2007年1月-2008年12月的原发性胃癌843例并对其进行回顾性研究,按不同年龄段分为:青年组,年龄≤40岁,42例(4.98%);中年组,年龄41~70岁,611例(76.0%),随机抽取106例;老年组,年龄≥70岁,190例(22.5%),随机抽取56例。分析比较三组间基本情况、临床表现、肿瘤好发部位、病理特点及就诊特点等。结果:青年组、中年组及老年组男性比例分别为50%、73.6%、80.6%(P<0.01);首发症状均为上腹痛、腹胀,纳差等;确诊时间中位数分别为130、61、72d;确诊时晚期病例分别占76.2%、73.5%及71.4%(P>0.05),但分析首诊方式及误诊率三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组胃窦癌占47.6%,明显高于中年组、老年组(16.0%和23.2%,P<0.05);中年组、老年组贲门胃底癌分别占39.6%和41.1%,明显高于青年组(14.3%,P<0.05)。不同年龄阶段胃癌病理类型均以腺癌为主,青年组低分化及未分化癌明显高于中、老年组(P<0.05)。结论:不同年龄阶段胃癌发病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各组患者确诊时为晚期肿瘤比例无显著统计学差异,早期胃癌诊断较难。青年发病确诊时间长,胃窦癌占优势,病理类型低分化多见,提示预后不良。中老年组胃癌男性患者比例增多,肿瘤好发部位于贲门胃底,病理为高中分化癌比例增加。  相似文献   

5.
上消化道癌组织中人乳头瘤病毒16及E6 mRNA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Xu WG  Zhang LJ  Lu ZM  Li JY  Ke Y  Xu GW 《中华医学杂志》2003,83(21):1910-1914
目的 探讨人乳头瘤病毒 (HPV)感染与上消化道癌的关系。方法 采用原位杂交(ISH)技术检测了食管癌、贲门癌、胃体癌、胃窦癌及正常胃黏膜组织中HPV16E6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食管癌、贲门癌、胃体癌、胃窦癌及正常胃黏膜组织中HPV16E6mRNA的检出率分别为 :70 %(2 8/ 4 0 ) ,6 7 6 % (5 0 / 74 ) ,4 7 5 % (19/ 4 0 ) ,35 5 % (2 2 / 6 2 )和 2 0 % (10 / 5 0 )。贲门癌与食管癌的检出率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95 5 )。胃癌 (胃体癌 +胃窦癌 )的检出率明显低于贲门癌和食管癌 (均P<0 0 1)。正常人群胃黏膜中HPV16E6mRNA检出率明显低于食管癌 (P <0 0 1)、贲门癌 (P <0 0 1)、胃癌 (胃体癌 +胃窦癌 ) (P <0 0 5 )。贲门癌HPV16E6mRNA检出率与分期呈负相关 (P <0 0 5 ) ,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的大小、浸润深度、组织分化程度、脉管癌栓、淋巴结转移及患者的预后无显著相关性 (P >0 0 5 )。结论 HPV不仅在鳞状上皮中增生繁殖 ,在腺上皮中也能活跃地生存。HPV16感染与上消化道肿瘤 ,尤其是食管癌和贲门癌的发生可能相关。  相似文献   

6.
手术治疗胃底贲门癌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森  谢敏  邓春富 《河北医学》2011,17(12):1646-1648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胃底贲门癌的最佳术式和临床价值。方法:对2002年1月至2006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58例胃底贲门癌患者行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根据癌浸润程度与淋巴结转移数量分别行全胃切除术31例,近侧胃部分切除术27例,两种术式患者术后1年内生存率无明显差异(P〉0.05),行全胃切除术的患者3和5年内的生存率显著高于近侧胃部分切除术(P〈0.05)。结论:胃底贲门癌患者行全胃切除术后远期生存率具较高的临床价值,是值得推广的治疗胃底贲门癌的外科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磷脂酶Cε1(PLCE1)在不同部位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PLCE1在不同部位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PLCE1与胃癌生物学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测定60例贲门部胃癌组织(贲门癌)、60例胃窦部胃癌(胃窦癌)组织和30例正常胃粘膜组织中PLCE1的表达情况。结果:PLCE1在贲门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73.3%,高于在胃窦癌组织中的表达率51.7%,高于在正常胃粘膜组织的表达率16.7%;PLCE1在胃窦癌组织中的表达率高于正常胃粘膜组织中的表达率。贲门癌与胃窦癌组织PLCE1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原发肿瘤侵润深度及分化程度均有关(P<0.05),与性别、年龄均无关(P>0.05)。结论:PLCE1在贲门癌与胃窦癌的表达率不同,其表达率在不同病理分期中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不同术式对进展期胃贲门癌中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及机体康复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12月~2012年10月采用D2术式治疗的36例进展期胃贲门癌患者为A组,同期进行D3术式治疗的36例患者为B组,将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3个月、6个月的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和免疫指标、排气时间、排便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创口愈合时间进行比较。结果:B组术后3个月、6个月的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均显著地低于A组,术后6个月的免疫指标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排气时间、排便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创口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3术式对进展期胃贲门癌中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及机体康复相关指标的影响较D2术式更为积极,优势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9.
郭峰山 《基层医学论坛》2013,(23):3034-3035
目的分析全胃切除空肠P袢代胃术治疗胃底贲门癌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胃底贲门癌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结果 2组患者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比对照组低,观察组患者5年的生存率明显比对照组高,2组间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针对胃底贲门癌患者,采用全胃切除空肠P袢代胃术,不仅能够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而且能很好地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10.
王飞  田伟龙 《中外医疗》2013,32(19):36-37
目的探讨治疗门静脉高压合并上消化道出血选择有效术式。方法将2009年4月—2011年5月期间该院收治的108例门静脉高压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54)与对照组(n=54),观察组患者接受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胃底环形缝扎术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食管下段横断术治疗;现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①观察组术后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抗生素应用时间、术中出血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观察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③两组患者在随访期内消化道出血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胃底环形缝扎术治疗门静脉高压合并上消化道出血具有疗效确切、恢复快、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远期疗效好等优点,因此该联合术式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在贲门癌及胃窦癌诊断中阳性率的差异,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选择2010-12 ~2014-03就诊于我院并且资料完整的212例胃癌患者进行研究,根据其癌症部位分为胃窦癌组和贲门癌组,并以200例健康体检病人作为正常对照组进行分析.比较三种血清肿瘤标志物血清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72-4(CA72-4)以及糖类抗原19-9(CA19-9)单独检测以及联合检测对贲门癌及胃窦癌诊断阳性率的影响. 结果 单独检测3种肿瘤标志物对贲门癌和胃窦癌的阳性率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联合肿瘤标志物进行检测时,CA72-4联合CA19-9检测对其阳性率影响不大(P>0.05),但CEA的联合检测阳性率明显提高,胃窦癌组三者联合检测的阳性率可高达72.90%,而贲门癌组三者联合检测的阳性率也可达58.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血清CEA、CA72-4以及CA19-9水平在贲门癌及胃窦癌的诊断上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联合检测可显著提高胃癌尤其是胃窦癌的诊断阳性率,其结果优于单独检测,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青年与老年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0年12月河南省肿瘤医院普外科收治的940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青年组(年龄≤40岁)与老年组(年龄>60岁)的性别构成、临床症状、肿瘤发病部位、Borrmann分型、WHO分型、PTNM分期、存活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青年组女性比例(61.05%)、腹部包块发生率(15.79%)、幽门梗阻发生率(30.53%)、体质量下降发生率(64.21%)、Borrmann IV型比例(30.53%)、胃窦癌发病率(61.05%)、低分化腺癌发病率(50.53%)、印戒细胞癌发病率(15.79%)、TNM分期中IV比例(42.11%)显著高于老年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贲门胃底癌发生率(6.32%)、存活率(2 a、3 a)显著低于老年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临床及病理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年胃癌同老年胃癌相比,恶性程度高、分化差、进展快、预后相对不佳。  相似文献   

13.
王波  马萍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21):53-53
资料与方法 收治胃癌106例,男80例,女26例,年龄60~78岁,平均67.7岁;病变部位:贲门癌19例,胃底癌31例,胃体癌19例,胃窦部癌37例。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全胃切除空肠P袢代胃术治疗胃底贲门癌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98例胃底贲门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实施治疗后,两组患者死亡率发生,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3年生存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发生低于对照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胃切除空肠P袢代胃术治疗胃底贲门癌,对患者肠道进行功能重建,有效强化患者胃肠功能,促进术后患者饮食功能正常恢复,可有效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值得在临床医学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长治地区上消化道恶性肿瘤发病状况特点及分布.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门诊及病理资料,应用SPSS软件对相应资料分析.结果:上消化道恶性肿瘤检出率为12%,城乡差异达4:1,食管癌占36%,贲门癌占9%,贲门胃体癌占32%;胃体癌占8%;胃窦癌占10%,40岁以下上消化道肿瘤检出40例,胃窦癌比例最高,占32%,其次为胃体癌,占27%,食管癌最低,仅占9%.胃癌中腺癌占多数,占82%,黏液细胞癌占12%,印戒细胞癌占5%;发病年龄40岁明显上升,60岁仍然是发病高峰,无性别差异;进一步选择手术治疗仅30%,全部为中、晚期(Ⅱ、Ⅲ、Ⅳ期),Ⅱ期占31%,其余为Ⅲ、Ⅳ期,未见早期癌,食管癌与胃癌病理分期未见明显差异.结论:长治作为上消化道恶性肿瘤高发地区,积极预防,早期诊断尤其重要,特别是农村地区.  相似文献   

16.
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1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建同  纪宗正  陈熹  吴涛 《医学争鸣》2006,27(23):2174-2174
1 临床资料 我院2004/2006行胃癌根治术患者251例中发生胃瘫10例(4.0%);外院胃癌根治性手术后转诊胃瘫2例; 12(男8,女4)例均无糖尿病,年龄36~84(平均66)岁,其中贲门癌根治性近端胃大部切除术2例,胃体癌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切除术毕Ⅰ式1例,胃窦癌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切除术毕Ⅰ式2例,胃窦癌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切除术毕Ⅱ式例7例. 术前3例胃窦癌术前有不同程度的幽门梗阻,1例贲门癌术后吻合口漏,2例胃窦癌术后腹腔积液. 患者均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无明显压痛,经胃肠钡剂造影或胃镜检查诊断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 全部患者均采用非手术治疗,包括禁食,持续胃肠减压,高渗温热盐水洗胃,完全胃肠外营养,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营养支持治疗,胃复安等促进胃肠动力药治疗. 结果11例在手术后4~10 wk,1例在12 wk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7.
《陕西医学杂志》2016,(1):58-60
目的:探讨老年胃溃疡患者与非老年患者在临床表现、发病位置、数量和直径等方面的临床特征与差异。方法:选择我院胃溃疡患者300例,对比160例老年胃溃疡患者和140例非老年胃溃疡患者在胃溃疡临床表现、发生部位、数量、直径和形态方面的差异。结果:老年胃溃疡患者临床表现多数不典型,常表现为消化道非特异性症状和上消化道出血,发生部位常以胃体、胃底高发(χ~2=19.296,χ~2=6.924,P<0.05),胃窦、胃角发病率低于对照组(P<0.05),在胃溃疡数量构成上两组无显著性差异(χ~2=0.663,P>0.05),但老年患者溃疡直径较大,且更易发生隆起型和隆起凹陷型胃溃疡(χ~2=5.147,χ~2=14.793,P<0.05)。结论:老年患者胃溃疡在临床表现、发病部位、溃疡直径和溃疡形态方面与非老年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不同部位胃癌Hp的感染. 方法 对胃镜检查和病理学确诊的102例胃癌患者(55例胃窦癌和47例胃底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事先均未接受抗Hp治疗.在癌区及外周区各取组织2块,同时送病理进行组织病理切片染色Warthin-Starry(W-S)染色,并采用快速尿素酶实验,两项均为阳性者确定诊断. 结果 组织切片显示,肠型胃癌与弥漫型胃癌Hp感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1.7% vs 58.2,P>0.05).胃窦癌患者Hp感染率明显高于胃底癌患者(78.2% vs 46.8%,P<0.05). 结论 不同部位胃癌Hp感染不同,胃窦癌较贲门胃底癌感染率更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胃癌发病与年龄及部位的关系.方法 收集笔者所在医院十年间作胃镜患者8118例,对其中检出上消化道癌的165例患者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比较发病率与年龄、性别之间的关系,以及发病部位与年龄的关系.结果 检出上消化道癌165例,占受检者总数的2.03%,较其它地区明显偏低,男女之比为2.67:1,男性发病率较女性为高.平均年龄49.25岁.男女均以40~59岁组为多,而女性在生育期(20~36岁)较男性更易患上消化道癌;男性则在老年期(60~77岁组)较女性更易患上消化道癌.小于19岁有2例胃癌.均发生在胃底贲门部和胃体(角)部.胃窦部癌在60~77岁组较胃底贲门癌为多.结论 与年龄越小,胃下部癌多见,年龄越大,胃上部癌多见的说法不相符合.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全胃切除加消化道重建术对胃癌合并Ⅱ型糖尿病(T2DM)术后血糖的影响。方法将胃底贲门癌合并T2DM患者25例行全胃切除加Roux-Y吻合术(A组);选取同期的远端胃癌合并T2DM患者25例行毕Ⅱ式手术(B组)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术后第一个月及半年的血糖、C肽、糖化血红蛋白变化,采用t检验。结果①A组手术前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C肽改善无显著性差异(P>0.05),B组手术前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C肽的变化有显著性差异(P<0.05)。②两组间术后对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①全胃切除加Roux-Y吻合术对术后近期血糖无明显影响。②毕Ⅱ式术后近期血糖有明显改善,该术式对糖尿病有治疗作用。③胃与术后糖尿病改善有密切关系。④迷走神经肝支可能影响肠-胰岛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