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分析不同激素分泌类型垂体腺瘤的临床特点及MRI征象 ,评价其规律性及临床指导价值。方法 收集 1996~2 0 0 0年住院病人中MRI术前诊断及手术、病理证实的垂体腺瘤 2 0 0例 ,按激素分泌类型分别分析其年龄、性别、临床症状、体征 ;MRI上肿瘤大小、形态、信号特点及向周围侵犯情况。结果 垂体腺瘤的发病年龄跨度较大 ,但 3 5~ 5 5岁之间占 60 %。泌乳素腺瘤男女比例为 1∶2 ,黄体生成素腺瘤 12例、促甲状腺激素腺瘤 2例为男性 ,余男女发病率相似。临床症状、体征交叉出现。MRI表现 ,垂体瘤大小从 0 .5cm× 0 .8cm× 1cm~ 6cm× 7cm× 8cm ,多激素腺瘤最大直径多 >5cm。增强前后信号特征无明显差异 ,未见钙化。最多见者为向鞍上生长 ,其次为向下、两侧或一侧海绵窦及第三脑室下部。结论 不同激素分泌类型垂体腺瘤具有一定的临床及MRI特征 ,虽不能据此作出确切的激素分泌类型诊断 ,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分析62例经临床,实验室检查及病理证实的垂体巨腺瘤的MRI表现及与激素水平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匙孔动态增强MRI对45例催乳激素分泌型垂体微腺瘤的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匙孔(keyhole)动态MRI对催乳激素(prolactin,PRL)分泌型垂体微腺瘤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经手术或临床证实的PRL分泌型垂体微腺瘤的动态增强MRI影像表现,由两位有经验的影像科医师阅片,不告知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的情况下作诊断,垂体内见有粟粒、结节或片块状异常信号者作肯定微腺瘤诊断;垂体内信号不均匀者作可疑微腺瘤诊断;垂体内信号未见异常者不作微腺瘤诊断.结果:无临床及实验室检查参考时,可肯定垂体微腺瘤诊断者18例;可疑垂体微腺瘤诊断者26例;不作垂体微腺瘤诊断者1例.结合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诊断正确率达97.8%.结论:keyhole动态MR对PRL分泌型垂体微腺瘤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临床和实验室检查怀疑PRL分泌型垂体微腺瘤而MR平扫阴性的患者应常规作动态增强MR检查.  相似文献   

4.
垂体后叶磁共振成像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16只兔子垂体MRI和组织切片的对照研究,了解MRI上垂体后叶高信号产生或消失的组织病理学基础。材料与方法:实验组8只(1~8号)在2%氯化钠溶液喂养前、后15天分别进行垂体矢状面T1加权MRI(0.5T),观察后叶信号强度。其中4只(1~4号)第2次成像后处死做垂体组织切片,观察垂体后叶含抗利尿激素(ADH)的神经分泌颗粒含量。另4只(5~8号)经水喂养15天后再行MRI检查,并处死作垂体组织切片。结果:实验组(1~8号)在2%氯化钠溶液喂养前T1加权MRI垂体后叶均呈现高信号,喂养15天,后叶高信号消失。组织切片示垂体后叶神经分泌颗粒含量稀少。4只(5~8号)经水喂养后第3次MRI,垂体后叶高信号复现。组织切片示垂体后叶充满神经分泌颗粒。对照组8只(9~16号),其中4只(9~12号)行垂体MRI检查后处死,见垂体后叶呈高信号且充满含ADH神经分泌颗粒而无脂滴;另4只(13~16号)经水喂养15天后与实验组(5~8号)同步进行MRI,结果见后叶信号强度无改变。结论:本实验研究表明垂体后叶高信号主要来源于含ADH的神经分泌颗粒,而非垂体后叶脂滴  相似文献   

5.
垂体大腺瘤的MRI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回顾性分析垂体大腺瘤的MR表现,提高对垂体大腺瘤MR征象的认识.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及病理证实为垂体腺瘤的MR图像267例,分析不同病理类型垂体腺瘤的部位、形态、大小、信号特点及肿瘤与周围结构,包括视交叉、鞍底、海绵窦的关系,并进行x2检验(检验水准α=0.05).结果:本组中发现垂体腺瘤易于向鞍上发展(90.3%).肿瘤向鞍下生长者占26.6%,向鞍旁生长者占39.9%.各组病理类型中,腺瘤向鞍上生长者以促性腺激素腺瘤最高(100%),向鞍旁生长者最多见为PRL腺瘤(55.7%),向鞍下生长最多见者为PRL腺瘤(40.3%),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术前正确评估肿瘤的MR征象,有助于了解肿瘤的生长特性,确定进一步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6.
7.
8.
垂体腺瘤(pituitary adenoma)是常见的颅内良性内分泌肿瘤,占鞍区肿瘤的90%,颅内肿瘤的15%~18%。1909年Cushing阐明和解释了分泌性嗜酸性腺瘤引起垂体功能亢进及尤功能腺瘤导致垂体功能低下之间的临床关系,并于1912年明确提出垂体高分泌与低分泌的相反症候群,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分析25例垂体微腺瘤MRI半剂量动态增强扫描的影像学征象及动态增强信号强度一时间曲线图的特点,总结垂体微腺瘤的影像学诊断要点。方法:对25例经过临床综合诊断确诊的病例.行MRI平扫及半剂量(0.05mmol/kg)动态增强扫描,并利用工作站后处理功能.绘制出动态增强信号强度-时间曲线图。结果:平扫垂体信号异常的20例.主要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或稍低信号。平扫垂体信号无异常的5例;25例均进行半剂量(0.05mmol/kg)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早期(25~35s)呈低信号的病例8例,动脉中期(35~76s)呈低信号的病例16例·动脉晚期(76~120s)呈高信号的病例1例。结论:半剂量MRI半剂量动态增强扫描在诊断垂体微腺瘤的敏感性、检出率都好于其它检查,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垂体腺瘤侵袭海绵窦时颈内动脉的MRI表现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研究垂体腺瘤对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的影响以及垂体腺瘤侵袭海绵窦时颈内动脉的MRI表现。资料与方法 回顾分析 10 3例经病理证实的垂体腺瘤的MRI资料 ,测量两侧颈内动脉距中线距离、横径、被肿瘤包绕程度、颈内动脉间距 ,并与 15 0例非鞍区病变患者颈内动脉的MRI表现相比较。结果 非鞍区病变患者两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间平均距离为 (17.0± 3.5 )mm ,而垂体腺瘤患者则为 (2 4 .4± 4 .2 )mm。颈内动脉间距与肿瘤横径明显相关 ,而与肿瘤体积的相关性相对不明显。海绵窦是否受侵犯与同侧颈内动脉被包绕范围明显相关 ,而与颈内动脉距中线距离及颈内动脉横径无关。结论 两侧颈内动脉间距仅能反映垂体腺瘤的大小 ,与侵袭性无关。海绵窦是否受侵与颈内动脉的移位、狭窄情况无关 ,而与颈内动脉的包绕程度相关 ,颈内动脉被肿瘤包绕范围 <1/ 3,海绵窦未受侵犯 ;若 >2 / 3,则海绵窦受侵犯。颈内动脉的包绕程度可作为评价垂体腺瘤是否侵袭海绵窦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垂体瘤与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甲减)致垂体增生的MRI影像表现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术后病理已确诊垂体瘤64例及治疗后确诊原发性甲减致垂体增生17例患者的年龄、性别及MRI影像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垂体瘤组平均年龄为(53.2±18.9)岁,明显高于原发性甲减致垂体增生组[(24.5±16.3)岁],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4.282,P<0.01);两组患者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594,P>0.05);垂体大腺瘤组的平均高度为(18.2±7.2) mm,高于原发性甲减致垂体增生组病变平均高度[(10.6±2.6)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32,P<0.05).垂体瘤因其血供差而易发生囊变、出血和坏死,MRI上常呈高低混杂信号影,常侵犯附近组织结构,垂体后叶高信号消失,垂体柄偏移或中断,增强扫描垂体瘤不均匀异常强化;原发性甲减致垂体增生MRI表现为垂体前叶均匀增大,上缘对称性山包状隆起,呈等T1、等T2信号,其垂体后叶高信号清晰可见,垂体柄居中,增强扫描均匀一致强化,无异常强化或延迟强化区域.结论 两者具有一定特征性的影像表现,MRI具有重要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3.
垂体腺瘤快速动态增强MRI表现与血管生成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垂体腺瘤快速动态增强与常规MRI的表现及其在评价肿瘤血管生成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46例垂体腺瘤患者术前行超快速小角度激发(Turbo-FLASH)梯度回波序列T1WI动态增强和常规MRI,术后检测垂体腺瘤组织标本中的FⅧ-Rag的表达,分析动态增强及常规MRI表现与肿瘤微血管密度(MVD)之间的关系。结果垂体腺瘤动态增强时间.信号强度曲线(SI-TC)不同类型之间的MVD值有显著性差异,MVD值与最大斜率(SSmax)呈显著正相关,不同程度的肿瘤坏死或囊变的MVD值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Turbo-FLASH T1WI动态增强MRI曲线的类型和增强参数SSmax与肿瘤的MVD关系密切,可用于无创性评价垂体腺瘤的血管生成。  相似文献   

14.
垂体柄阻断综合征的MRI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讨论垂体柄阻断综合征的MRI特点。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及MRI诊断的18例垂体柄阻断综合征患儿的影像及临床资料。结果 18例患者垂体前叶明显变薄,垂体柄缺如16例,2例垂体柄纤细,垂体后叶短T1信号未见,下丘脑漏斗处有短T1信号。实验室检查均有生长激素和(或)其他激素的缺乏。结论垂体柄阻断综合征多发生于男性,有典型的MRI表现。  相似文献   

15.
动态增强MRI在垂体微腺瘤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动态增强MRI在垂体微腺瘤诊断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 6 2例经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诊断为垂体微腺瘤患者进行MRI平扫、Gd DTPA动态增强扫描及常规延迟增强扫描并分析其MRI信号特征。结果 MRI平扫、动态增强和常规延迟增强扫描微腺瘤检出率分别为 4 6 .8% (2 9/ 6 2 )、88.7% (5 5 / 6 2 )和 6 4 .5 % (4 0 /6 2 )。 3种不同的扫描方法病灶检出率有显著差异 (P <0 .0 1)。结论 MRI动态增强扫描、常规延迟增强扫描提高了病灶的检出率 ,其中以动态增强扫描病灶检出率最高。动态增强扫描可作为MRI诊断垂体微腺瘤的首选强化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垂体大腺瘤MRI表现、内分泌功能与细胞增殖核抗原(PCNA)、Ki67及Ⅷ因子的表达的分析,找出与肿瘤侵袭性生长相关的因素.方法:42例病理证实的垂体大腺瘤按免疫组化功能分类分为混合型腺瘤组(n=20)和单功能腺瘤组(n=22),按照影像表现结合手术分为侵袭性腺瘤(n=22)和非侵袭性腺瘤(n=20),将肿瘤大小、强化程度、坏死囊变及侵袭性作为MRI评价肿瘤生长的指标,将瘤细胞增殖活性(PCNA、Ki67)及Ⅷ因子检测作为病理指标.结果:侵袭性大腺瘤的肿瘤长径与和非侵袭性大腺瘤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长径≥3 cm的巨腺瘤组与长径<3 cm的大腺瘤组在侵袭性生长上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侵袭性和非侵袭性大腺瘤的Ki67表达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有坏死囊变的大腺瘤长径大于无坏死囊变的大腺瘤(P<0.05).用标记指数≥3%对Ki67进行诊断性试验特异度为100%,敏感度为44.4%.侵袭性与非侵袭性腺瘤在肿瘤的功能类型、强化程度、PCNA及Ⅷ因子的表达程度上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Ki67在评价垂体大腺瘤的侵袭性上优于PCNA及Ⅷ因子,有极高的特异性,但敏感性差.肿瘤长径≥3 cm时侵袭性明显增加.垂体瘤增大时肿瘤侵袭性生长及坏死囊变的可能性增加.垂体大腺瘤的生长特点与肿瘤的功能类型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青春前期儿童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致垂体增生的MRI表现。资料与方法分别对10例临床已确诊为甲减的儿童和10名青春前期的正常儿童行垂体MRI平扫及增强检查并对照分析。结果10例甲减患者表现为垂体上缘呈对称性隆起,形态呈钟形,垂体明显均匀强化,垂体高9.4~16.0nm,垂体柄横径为1.4~1.7mm。结论甲减所致垂体增生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结合临床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侵袭性垂体腺瘤侵袭鞍底、鞍旁的不同MRI表现与MMP-9表达水平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垂体腺瘤90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评价MMP-9的表达水平与肿瘤对鞍底及鞍旁的不同侵犯程度的MRI表现之间的关系。结果手术证实侵袭性垂体腺瘤59例。蝶窦腔内见肿瘤者30例(58.8%),对诊断肿瘤侵袭性的敏感性为59%,特异性为100%,阳性预测值为100%,阴性预测值为65%。受侵犯的海绵窦中有95%(57/60)超过该侧颈内动脉外侧壁连线,对诊断肿瘤侵袭性的敏感性为95%,特异性为100%,阳性预测值为100%,阴性预测值为98%。垂体腺瘤包绕范围〉2/3者37侧,对诊断相应侧别海绵窦受侵袭的敏感性为62%,特异性为100%,阳性预测值100%,阴性预测值84%。侵犯海绵窦或鞍底的垂体腺瘤的MMP-9表达水平均高于未侵犯海绵窦或鞍底的垂体腺瘤。结论将鞍底破坏,窦腔内直接可见肿瘤组织作为鞍底受侵袭的MRI标准,将肿瘤向两侧超过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和床突段外侧壁连线,或肿瘤包绕颈内动脉范围〉2/3至完全包绕作为海绵窦受侵袭的MRI标准。  相似文献   

19.
Diaphragma sellae meningiomas are unusual tumours often not distinguished from pituitary macroadenomas. Preoperative differentiation is essential, because the trans-sphenoidal approach is used for surgical removal of adenomas, while meningiomas are approached via a craniotomy. We reviewed five patients in whom a diaphragma sellae meningioma was initially diagnosed as a nonsecreting pituitary macroadenoma. MRI criteria for differential diagnosis are discussed. The main findings considered are visibility of the pituitary gland, contrast enhancement, the centre of the lesion and sellar enlargement. These criteria, applied to a blind review, allow correct identification of the tumours. Received: 10 September 1997 Accepted: 22 April 199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