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总结结肠出血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例结肠炎症性出血患者的资料。结果20例结肠炎症性出血患者全部治疗有效。结论结肠出血大部分是各种不同炎症所致,且部位多在直乙段结肠,选用标本兼治的药物(如赛胃胺)灌肠治疗极具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易倩 《求医问药》2014,(3X):26-27
目的:对炎症性肠病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分析,探寻治疗炎症性肠病的有效方法。方法:选取2008年2月至2012年4月我院收治的90例炎症性肠病患者,对其临床症状进行深入的分析。结果:在90例炎症性肠病患者中,有克罗恩病患者20例,其男女之比为1.4:1,其中包括回结肠患者8例,结肠患者5例,末端回肠患者7例。在本组患者中有溃疡性结肠炎患者70例,其男女之比为1.55:1,其中包括直肠炎患者10例,左半结肠炎患者15例,全结肠炎患者10例,直乙状结肠炎患者35例。与以前相比,近年来炎症性肠病,尤其是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率明显增高。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和克罗恩病患者中,男性患者居多,其症状较轻。结论:对炎症性肠病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全面的分析可加强临床医师对此类疾病的认识,这在探寻炎症性肠病的有效防治措施方面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背景 随着我国炎症性肠病发病率的上升,炎症性肠病相关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的发病情况值得关注。目的 探讨炎症性肠病结肠隆起型异型增生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07年1月-2014年1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进行内镜随访的393例炎症性肠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和病理学检查结果。以发生结肠隆起型异型增生为结局事件,以患者的病程为时间变量,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炎症性肠病患者结肠隆起型异型增生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 393例炎症性肠病患者中13例发生结肠隆起型异型增生,其中溃疡性结肠炎12例、克罗恩病1例;腺瘤样病变或肿物(ALM)10例、异型增生相关病变或肿物(DALM)3例。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结果显示,炎症性肠病家族史、疾病活动程度和疾病复发情况与结肠隆起型异型增生有回归关系(P<0.05);性别、起病年龄、结肠癌家族史、吸烟、病变范围和接受至少2年以上的5-氨基水杨酸(5-ASA)/柳氮磺胺吡啶(SASP)维持治疗与结肠隆起型异型增生无回归关系(P>0.05)。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无炎症性肠病家族史者、中度活动者及疾病偶发患者的累计生存率高于有炎症性肠病家族史者、重度活动者及疾病频发/持续活动患者(χ2值分别为4.631、7.382、13.438,P值分别为0.031、0.007、<0.001)。10例ALM患者中9例行内镜下黏膜切除、1例多发ALM患者行全结肠切除;3例DALM患者1例行全结肠切除,2例因病情较重或全身情况差未行手术治疗。结论 炎症性肠病患者结肠隆起型异型增生的发生率随着病程的延长而增加;影响其发生的高危因素有炎症性肠病家族史、疾病活动程度和疾病复发情况。  相似文献   

4.
报道一例结肠血管瘤并出血并复习相关文献.结肠血管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典型症状为间歇性便血,易被误诊为痔疮或炎症性肠病等,确诊主要依赖结肠镜及病理学检查,原则上均需内镜或外科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结肠、直肠、肛周出血的病因及分布特点.方法 对本院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因下消化道出血就诊患者,经肠镜检查明确为结肠、直肠、肛周疾病的477例患者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结肠、直肠出血的病因依次为结肠癌(33.9%),结肠息肉(26.4%),肛周疾病(包括内痔、肛裂及肛管炎等,18.6%),炎症性肠病(8.6%),结肠炎(6.7%).结、直肠癌在老年、中年组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中年组肛周病变、炎症性肠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青年组中以息肉、炎症性肠病及肛周疾病为多见.结论 结直肠癌、结肠息肉、肛周疾病(包括内痔、肛裂及肛管炎等)、炎症性肠病、结肠炎等疾病是结、直肠出血的主要病因.年龄、性别与病因相关.  相似文献   

6.
背景:约2/3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在接受胶囊内镜检查时发现小肠段异常。本文描述了140例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的9例(4例男性,5例女性)通过胶囊内镜检查,发现胃或结肠病变。方法:在一个中心对140例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连续患者胶囊内镜检查的预期数据库进行回顾。在常规上消化道或下消化道内镜检查中,有明确或可能出血原因的患者被确认。结果:3例患者为胃窦部的血管扩张,1例为炎症性幽门管息肉,2例活动出血性盲肠癌患者在先前的结肠镜检中漏诊,2例为出血性盲肠血管发育不良,最后1例为严重非特异性盲肠炎症。可疑性出血指征有助于这些…  相似文献   

7.
直肠、乙结肠急性炎症性穿孔临床上较为少见,术前明确诊断较为困难。但是病情进展迅速,若诊治不及时或治疗不当,严重的腹腔内感染有较高的病死率。本文回顾分析1998年7月至今本院收治的8例直肠、乙结肠急性炎症性穿孔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分析其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结肠憩室的临床特点,提高结肠憩室的诊治水平。方法:对31例结肠憩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年龄>60岁21例(67.7%),<60岁10例(32.3%)。年龄>60岁组左半结肠憩室发生率(71.4%)显著高于<60岁组(20%),P<0.05。年龄>60岁组出血和穿孔发生率(90.5%)高于<60岁组(60%),P>0.05。年龄>60岁组左半结肠憩室出血和穿孔发生率(93.3%和20%)均显著高于右半结肠(分别为33.3%和0%),P<0.05。29例(93.5%)经手术治愈。结论:结肠憩室以老年患者居多,左半结肠憩室在老年人群中发生率高,老年人群结肠憩室出血和穿孔发生率高,且以左半结肠为主,手术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分析内镜下套扎治疗1例结肠血管畸形出血的疗效分析。方法我院2017年1月17日收治的1例结肠血管畸形出血患者作为本次临床研究对象,并对其行内镜下套扎治疗,观察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该例患者经治疗后,其出血症状停止,且未出现再出血、心律失常、失血性休克加重等不良反应;其明确止血时间为(10.5±1.2)min。结论对结肠血管畸形出血患者在临床治疗中展开内镜下套扎术治疗,能有效治疗患者出血症状,控制不良反应的发生,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直肠、乙结肠急性炎症性穿孔临床上较为少见,术前明确诊断较为困难.但是病情进展迅速,若诊治不及时或治疗不当,严重的腹腔内感染有较高的病死率[1].本文回顾分析1998年7月至今本院收治的8例直肠、乙结肠急性炎症性穿孔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分析其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虽然Dieulafoy病变通常位于胃近端,但其他部位也有过报道。本次报道采用机械方法治疗2例慢性肾衰竭患者的出血性结肠Dieulafoy病变。第1例患者降结肠有一处没有黏膜缺损的活动性动脉出血灶。第2例患者横结肠处发现一个突出的活动性出血的血管。这两例患者最初接受了肾上腺素和止血夹治疗。由于第2例患者再次出血,将一个套扎线置于其先前放置的止血夹的基部。对结肠Dieulafoy病变相关文献和所用止血治疗方法进行了回顾,这是首例通过内窥镜的方法将止血夹和套扎线联合使用治疗结肠Dieulafoy病变。内窥镜机械技术处理结肠Dieulafoy病变:两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炎症性肠病并发症与肠外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02例炎症性肠病患者治疗过程和治疗结果,总结炎症性肠病并发症与肠外表现特点。结果:炎症性肠病并发症与肠外表现特点为发生率高,种类多样,其中炎症性肠病并发症种类从多到少依次为肠出血、肠梗阻、炎性包块或脓肿、瘘管、肠穿孔、中毒性巨结肠、肛管炎、肛裂、癌变;炎症性肠病的肠外表现的种类为关节炎,皮肤病,肝胆疾病,口腔溃疡,眼部疾病。结论:炎症性肠病并发症与肠外表现具有发生率高,种类多样特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分析不同水杨酸制剂和激素对不同病变范围的炎症性肠病患者的近期疗效,研究炎症性肠病的分型与近期疗效的关系,探讨炎症性肠病的分型和近期治疗方法选择。方法:按照我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对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患者按病变范围进行分类,观察80例炎症性肠病患者应用SASP、美沙拉嗪以及加用激素的近期疗效。结果:除直肠、乙状结肠型溃疡性结肠炎外,左半结肠型和全结肠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使用美沙拉嗪的疗效优于SAS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型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患者加用激素后,近期疗效明显提高(P<0.05)。结论: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除直乙结肠型溃疡性结肠炎外,建议使用美沙拉嗪,早期加用激素,克罗恩病患者在治疗中加用激素,对症状的近期缓解均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王宇 《中国医药导刊》2017,19(10):977-980
目的:对急诊内科老年人下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和内镜下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我院急诊内科收治的确诊为急性下消化道出血老年患者122例,根据出血量及临床症状分为轻度出血组(59例)、中度出血组(52例)、重度出血组(11例)。所有患者均行结肠镜检以明确病因,并探讨结肠镜的诊疗意义。结果:老年急性下消化道出血的最常见的3个病因依次为结肠癌49例(40.2%)、缺血性肠炎20例(16.4%)及结肠息肉16例(13.1%)。检出出血病灶113处(92.6%),活动性出血病灶91处(74.6%)。重度出血老年患者活动性出血病灶发现率明显高于轻、中度急性下消化道出血(χ2a=18.516,χ2b=4.153,均P<0.05)。在结肠镜下91处活动性出血病灶基本得以妥善治疗。结论:急诊内科老年人下消化道出血的结肠镜检阳性率高,主要病因是结肠癌、缺血性肠炎及结肠息肉,急诊结肠镜对下消化道出血(尤其是中、重度)的早期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大肠癌并急腹症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12月至2007年12月间34例大肠癌并急腹症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右半结肠14例均行Ⅰ期切除吻合术,左半结肠、直肠20例,其中一期切除吻合术8例,Ⅱ期手术6例,Miles手术4例.术后死亡1例,癌肿无法切除1例。结论:大肠癌并急腹症以肠梗阻最多,肠穿孔及出血次之;无论左、右半结肠癌,患者情况允许时,急诊手术仍应争取行根治切除并Ⅰ期吻合术,术中结肠灌洗有助于减少术后肠漏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内镜下诊断结肠憩室病68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探讨结肠憩室病在我国的发病情况,尤其是在伴有肠道症状人群中的发病情况。方法:收集我科2003~2007年内镜下诊断的结肠憩室病68例患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68例结肠憩室病患者中大于60岁的老年患者占60.3%,且年龄越大,伴发憩室出血的几率越大。憩室以左半结肠多见,尤以乙状结肠居多。结论:当临床上出现老年人不明原因的腹痛或消化道出血、急腹症时,应及时作肠镜检查,以除外结肠憩室病变,指导临床治疗,减少误诊、漏诊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下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及早期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治疗的90例急件下消化道出血病例的病因及定位诊断措施。结果:90例急性下消化道出血病例中,出血原因依次为结肠息肉、结肠肿瘤、炎症性肠瘤、血管畸形、小肠肿瘤等。检查方法中结肠镜使用次数最多,占66%,血管造影阳性率最高达75%。结论:急性下消化道出血的定位诊断十分重要,首选结肠镜检查,在大出血情况下,可考虑急诊手术探查。  相似文献   

18.
食管内翻拔脱结肠代食管治疗颈段食管癌,既能切除全食管以保证手术的彻底性,又符合胃的正常生理功能,并且具有手术出血少、心肺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但由于结肠的生理特性及移植结肠段吻合位置高等特点,术后发生吻合口出血、吻合口瘘及结肠坏死的儿率较高。我科自2000年2月以来为10例颈段食管癌患者行食管内翻拔脱结肠代食管术进行治疗。我们对本组病人采取了:  相似文献   

19.
炎症性肠病患者肠黏膜白细胞介素18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炎症性肠病患者肠黏膜白细胞介素18(IL-18)的表达及与疾病活动性的关系。方法:活动期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分别为23例和20例,其中CD9例、UC11例经药物(SASP或SASP+糖皮质激素)治疗后达缓解期;20例对照来自于非炎症性肠病患者手术切除之正常结肠组织。采用半定量RT-PCR检测肠黏膜IL-18 mRNA表达,免疫组化方法原位检测肠黏膜组织中IL-18蛋白表达量。结果:活动期CD患者肠黏膜IL-18mRNA表达显著高于活动期UC和对照组,活动期UC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免疫组化显著肠黏膜上皮细胞和固有层单个核细胞(主要是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表达IL-18;活动期CD患者表达量显著高于活动期UC和对照,活动期UC与对照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缓解期CD患者IL-18表达与活动期相比显著下降,UC患者IL-18表达下降则差异无显著性。结论:IL-18参与了炎症性肠病的发病过程,并与CD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各种有关结肠慢传输性便秘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87-2001年治疗的结肠慢传输性便秘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7例单纯性结肠慢传输性便秘患者结肠切除术治愈率100%,术后排便每日1-3次,13例合并出口梗阻性便秘的患者治愈率84.6%(11/13),术后排便每日1-3次,无效7.7%(1/13)。结论 对单纯性结肠慢传输性便秘的患者和合并出口梗阻性便秘的结肠慢传输性便秘的患者,结肠切除术是一种理想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