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温胆汤首见于唐·孙思邈之《千金要方》,原用以治疗大病后“胆寒不眠”之症。然而后世医家与孙思邈见解相反,确认本方乃治疗胆经痰热的方剂。从方中之半夏、橘皮、枳实、竹茹、生姜、甘草(《三因方》增茯苓、大枣二味)的组成来看,橘、夏性属温燥,枳、茹则偏寒凉,两者相合,相须相济,旨在清化热痰,并无温寒暖胆之意。故指出:《千金要方》所论胆寒之“寒”字应当“痰”字理解较为合适。后世于原方中加入茯苓、大枣,借以健脾利湿,宁心安神,更增强了本方清胆和胃,除痰止呕的疗效。临床运用温胆汤的目的,实质上是通过祛痰化浊,清净胆腑以复少阳冲…  相似文献   

2.
温胆汤治疗闭经临床应用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胆汤为治痰祖方,主要用于治疗痰火所致的虚烦不眠,或呕吐、呃逆,以及惊悸不宁,癫痫等证。首见于《备急千金要方》,主要用于治疗虚烦不眠。有记载:“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药物组成为半夏二两,陈皮三两,枳实二两,竹茹二两。甘草一两,生姜四两。原方为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而设,  相似文献   

3.
温胆场首见于唐·孙思邈之《千金要方》,原用以治疗大病后“胆寒不眠”之症。然而后世医家与孙思邈见解相反,确认本方乃治疗胆经痰热的方剂。从方中之半夏、橘皮、枳实、竹茹、生姜、甘草的组成来看,橘、夏性属温燥,枳、茹则偏寒凉,两者相合,  相似文献   

4.
<正> “温胆汤”源于《备急千金要方》温胆汤衍化而来,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拢、虚烦不眠。根据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原则,多年来临床治疗几种疾病收效颇为满意,现将临证治验摘录如下。一、脏躁王欠x,女,32岁,.工人,已婚。干1988年4月10日治验。  相似文献   

5.
温胆汤临床应用举隅广西靖西县同德卫生院张祖堂(靖西533802)温胆汤源自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由半夏、陈皮、茯苓、枳实、竹茹、生姜、大枣和甘草组成。具有清热化痰、和中安神之功,是临床治疗胆虚痰热上扰而致的胆胃不和,虚烦不眠,眩晕、心悸、痰多呕吐...  相似文献   

6.
温胆汤出自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原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对这种胆寒症,宜用温胆汤治疗。原方由半夏、竹茹、枳实、陈皮、生姜、甘草组成,无茯苓,而生姜用量较大。《医宗金鉴》之温胆汤只比原方多茯苓一味,治热、呕吐、苦、虚烦、惊悸不眠、痰气上逆。笔者在临床工作中,觉温胆汤应用甚广,用之有效,兹就个人之见初探如下:  相似文献   

7.
温胆汤原载《千金要方》,用以治疗大病后虚烦不得眠,后世用于治疗眩晕、心悸、呕吐、颠痫等证。我们在临床实践过程中遇到属于"痰"所致的疾患很多。按现代医学诊断的病种或病程中的某一阶段,并根据祖国医学四诊辩证分析属痰的,用温胆汤随症加减,往往能取得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8.
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脏神经官能症是以心血管疾病的有关症状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是神经症的一种类型。大多发生在青年和壮年.以20~40岁者最多见。女性多于男性。病理上无器质性心脏病证据。而温胆汤首见于唐.孙思邈之《备急千金要方》:“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临床多用于治疗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而致虚烦不眠等症。笔者自1996年至2001年用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40例。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周乐年老师系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主任医师,从事中医医疗、数学、科研30余载,治学严谨,临床辨证论治独具匠心。笔者有幸跟师学习两年,获益匪浅,谨将周老师加减应用温胆汤经验,加以小结,公诸于众,以飨同道。温胆汤原载于《备急千金要方》系唐·孙思邈所创。名温胆者,罗东逸谓“和即温也,温之者,实凉之也。”书中所言其主治症为:“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也。”周老师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反复临床实践,总结出痰热郁阻为该方的病机,扩大了温胆汤的使用范围,无论痰热阻于脑、咽部、心、肺、胃肠、经络等部位,…  相似文献   

10.
温胆汤一方来源于唐代孙思邈之《千金要方》,主治大病后胆寒不眠症。后世医家扩大了主治范围,如汪昂《医方集解》曰:“胆为清净之腑,又气血皆少之  相似文献   

11.
温胆汤方出自《备急千金要方》,为中医经典名方之一,原方由半夏、竹茹、枳实、陈皮、生姜、甘草、生姜六味药组成,具有温养胆气、化痰和胃之功。文中云:“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温胆汤。”  相似文献   

12.
程丑夫教授运用黄连温胆汤经验举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连温胆汤以《备急千金要方》中的温胆汤为基础方加黄连,其主要功效是清热燥湿,理气化痰,和胃利胆,为临床治疗痰热证的经典方.程丑夫教授认为痰热病邪致病广泛,痰火扰心,心神不安则见心烦失眠;痰热中阻,清阳不升,则见眩晕耳鸣;情志不遂,痰热郁积,则见郁病;痰热中阻脾胃,升降逆乱则见胃痛.众疾病虽病名和临床表现不同,但其病理机制总归为痰热内扰.本文旨在通过验案举隅总结探讨程教授运用黄连温胆汤的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13.
温胆汤方出自《备急千金要方》,为中医经典名方之一,原方由半夏、竹茹、枳实、陈皮、生姜、甘草、生姜六味药组成,具有温养胆气、化痰和胃之功。文中云:"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温胆汤。"宋代陈无择《三因方》中温胆汤所载温胆汤与前方相比各药每服剂量减少,而生姜减少更多,增加了茯苓、大枣。主治: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或梦寐不详,或异象感惑遂致心惊胆摄,气郁生痰,痰与气搏,变  相似文献   

14.
申素萍  陈培新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26):3487-3488
黄连温胆汤是由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中温胆汤演绎而来,具有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之效,方中半夏为君,降逆和胃,燥湿化痰;枳实行气消痰,使痰随气下;竹茹为臣,清热化痰,止呕除烦;佐以陈皮理气燥湿,茯苓健脾渗湿,安神定志;黄连泻心火,燥痰湿[1],可治疗辨证为痰热为患所致各种临床病证。  相似文献   

15.
温胆汤方出自《备急千金要方》 ,其药物组成为 :半夏、竹茹、枳实、橘皮、生姜、甘草 ,原方主要“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作者在温胆汤基础上加茯苓、黄连 ,组成“黄连温胆汤”方 ,临床上运用黄连温胆汤为主治疗疾热内扰引起的多种疾病均取得较好疗效 ,现介绍如下。1 失眠患者 ,女 ,6 5岁。 1998年 6月 2 2日就诊。主症 :失眠 ,夜间醒后不能再寐 ,伴汗出 ,头晕 ,周身乏力 ,纳呆食少一月余。查舌质暗红 ,苔黄腻、脉滑。曾做脑CT等多项检查未见异常。西医诊断为失眠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 ,中医诊断为不寐 ,证属痰热内扰 ,方用黄连温胆汤酌…  相似文献   

16.
温胆汤最早见于《备急千金要方》,由半夏、竹茹、枳实、陈皮、生姜组成,主治"大病后,胆寒,虚烦不得眠,惊悸不安",后世诸家通过加减化裁,因证设方,扩大了温胆汤的应用范围,特别是在脾胃类相关病方面的应用。本文通过整理近十年各医家应用温胆汤类方治疗脾胃病的经验总结了其在脾胃相关疾病方面的临床研究发展现状。  相似文献   

17.
温胆汤最早见于《千金要方》卷十二胆虚寒篇,方 由半夏、竹茹、积实、陈皮、生姜、甘草组成。用于治疗 大病后虚烦不得眠。笔者在临实践中见到胸闷体倦、 纳呆呕恶、口私痰多、苔腻、脉滑等因痰所致的病证,用 本方加减,多获较好疗效。现选验案几则,介绍于下。  相似文献   

18.
温胆汤源于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该方由半夏、竹茹、枳实、橘皮、甘草、生姜6味药组成,具有温养胆气、和胃化痰之功。后《三因极一病症方论》加茯苓、大枣,并加重生姜量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吾师董湘玉教授根据异病同治之治则,善长于以此方加减活用治疗多种内科病症  相似文献   

19.
温胆汤载于《备急千金要方》,为唐代孙思邈所创,主治证为:"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后世至今应用范围渐渐扩大,不仅治虚烦胆寒之失眠,凡痰热郁阻于肝、肺、胃、大肠等部位引起的病证,只要属痰热内阻所致者,均可应用之.在临床上常随症加减化裁应用于失眠、呕吐、胃脘痛、胁痛、癫狂、眩晕、梅核气等证,多获良效,现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20.
温胆汤最早见于《千金要方》卷十二胆虚寒篇,方由半夏、竹茹、枳实、陈皮、生姜、甘草组成.用于治疗大病后虚烦不得眠.笔者在临实践中见到胸闷体倦、纳呆呕恶、口黏痰多、苔腻、脉滑等因痰所致的病证,用本方加减,多获较好疗效.现选验案几则,介绍于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