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Peutz-Jeghers综合征的临床特点,探讨合理的临床治疗策略。方法收集空军总医院2003~2010年5月收治的58例Peutz-Jeghers综合征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临床表现、合并疾病及治疗方法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8例患者绝大多数在20岁前发病(87.93%),58例患者在口唇、颊黏膜或四肢末端均表现为皮肤黏膜色素沉着,腹痛为主要表现42例,重者可致肠套叠。58例患者自胃到大肠均有息肉发生,但常见于小肠,空肠最常见。54例患者内镜下切除息肉1 497枚,术后消化道出血5例,穿孔4例。病理结果:错构瘤性息肉52例,腺瘤4例,十二指肠黏液腺癌2例。结论 Peutz-Jeghers综合征患者息肉大小、数目及增长速度随年龄增长而呈下降趋势,内镜下积极处理息肉及肿瘤筛查是提高Peutz-Jeghers综合征远期疗效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2.
背景: Peutz-Jeghers综合征(PJS)患者的小肠多发息肉可引起出血、肠梗阻、肠套叠、息肉恶变等严重并发症,传统外科手术治疗创伤大、术后并发症多,且多次小肠切除术可致短肠综合征。目前关于小切口开腹术中内镜治疗PJS患者小肠息肉的报道较少。目的: 探讨小切口开腹术中内镜治疗PJS患者小肠多发息肉的疗效和可能优势。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1998年9月~2008年10月7例接受小切口开腹术中内镜治疗的PJS患者的息肉切除情况、手术相关并发症和长期随访结果。结果: 7例PJS患者术中共切除929枚小肠息肉,直径≤10mm 492枚,11~30mm 377枚,≥30mm 60枚,最大者45mm×38mm。术后2例患者分别出现肠功能障碍和少量便血,1例术后1年内腹部偶有隐痛不适,经治疗后均好转,无严重并发症和死亡病例。随访1~8年,无患者出现需考虑外科手术治疗的病情变化。结论: 小切口开腹术中内镜治疗能安全有效地切除小肠多发息肉,可反复治疗而无须切除肠段,对PJS患者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Peutz-Jeghers综合征(Peutz-Jeghers syndrome,PJS)以皮肤黏膜色素斑、胃肠道错构瘤息肉和遗传性为临床特征.PJS胃肠道息肉可产生梗阻、出血、套叠、恶变等严重并发症,目前其临床治疗以手术和内镜治疗为主,其中双气囊电子小肠镜对于PJS胃肠道息肉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随着转化医学... 相似文献
4.
5.
肖丹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15,21(5)
目的:分析Peutz-Jeghers的综合征临床表现、胃肠道检查特征,提高诊疗水平。方法:复习本院就诊的4例Peutz-Jeghers的综合征患者临床资料,结合文献进行综合分析。结果:4例患者中2例有家族史,1例以腹痛、呕血、黑便就诊后诊断为肠套叠、肠梗阻,行外科手术治疗。另3例行胃镜、结肠镜见大小不等息肉,分次行内镜下部分息肉切除术,后病理证实为错构瘤及腺瘤样增生,其中1例行多次内镜下治疗,发现未切除的息肉体积缓慢增大、部分有出血表现,但尚无癌变征象。1例发现一处息肉癌变,后进一步外科手术治疗。结论:内镜是Peutz-Jeghers综合征重要的检查治疗手段,定期内镜下随访及行内镜下息肉切除可降低其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Peutz-Jeghers综合征具有特征性的皮肤、黏膜黑斑和胃肠道多发息肉,本征的息肉最常出现在小肠,可导致消化道出血、肠梗阻、肠套叠、癌变等并发症,常需手术治疗。对小肠息肉的及时检出和治疗,不仅有利于减少各种并发症,而且可以减少手术干预。本文将对Peutz-Jeghers综合征小肠息肉的各种检测和治疗方法的优劣性及最新的药物治疗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7.
Peutz-Jeghers综合征家族性发病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eutz-Jeghers(P-J)综合征又称黑色素斑胃肠多发性息肉综合征,在消化道息肉病中较少见,经验不足的医师很易误诊。我院最近对1例P-J综合征患者进行了家族调查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例1 患者男,13岁。阵发性腹痛15 d来诊。该患者自幼即被发现口唇、指趾端散在黑斑,经多家皮肤病医院治疗,无好转。2周前出现阵发性左上腹绞痛,每天发作1-2次,每次持续数分钟,自行缓解。血常规示:红细胞2.6×1012/L,血红蛋白65g/L,血白细胞总数及分类计数正常。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Peutz-Jeghers综合征(PJS)巨大十二指肠息肉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收集2013年2月至2020年8月在空军特色医学中心确诊为PJS十二指肠息肉并经EMR治疗的病例资料,统计EMR治疗PJS十二指肠巨大息肉的完整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巨大息肉组(直径≥3 cm)与普通息肉组(直径<3 cm)患者EMR手术完整切除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分析EMR治疗PJS十二指肠息肉手术并发症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共71例患者纳入研究,男44例,女27例,中位年龄为26岁(5~58岁)。内镜下切除息肉最大中位直径为2.0 cm(0.6~13.0 cm),所有患者均成功实施EMR手术,63例患者EMR治疗PJS十二指肠息肉实现完整切除(63/71,88.7%),巨大息肉组EMR手术完整切除率低于普通息肉组(77.4%比9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EMR手术相关并发症总发生率5.6%(4/71),1例患者同时存在术中创面渗血和术后胰腺炎。巨大息肉组与普通息肉组间并发症发生率(9.7%比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下EMR切除十二指肠息肉有无并发症发生在患者性别、年龄、有无PJS家族史、手术史、息肉数量、切除方式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息肉位于乳头部位者并发症发生率(50%,3/6)显著高于非乳头部位者(1.5%,1/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EMR治疗PJS巨大十二指肠息肉总体安全有效的,可作为PJS十二指肠息肉的首选治疗方案。息肉部位是EMR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双气囊小肠镜(double-balloon enteroscopy,DBE)在Peutz-Jeghers综合征(peutz-jeghers syndrome,PJS)患者小肠多发息肉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DBE对临床诊断为PJS的患者进行检查和治疗,主要观察指标包括DBE检查治疗的完成情况、小肠息肉切除的数量、大小以及与DBE检查治疗相关的并发症等.结果: 共对18例患者进行34例次检查及治疗(经口18次,经肛16次),平均检查时间95(65-180) min,所有病例均有小肠多发息肉.共成功切除小肠息肉126枚(直径5-10 mm 16枚,11-30 mm 70枚;直径>30 mm 40枚,最大直径50 mm).发现息肉癌变1例.术后3 d发生慢性小肠穿孔1例(0.79%),腹部隐痛不适2例,无引起血色素下降的出血及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DBE能安全可靠的切除Peutz-Jeghers综合征患者深部小肠息肉,在一定程度上可代替开腹手术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12.
Peutz-Jeghers syndrome(PJS)又称皮肤粘幞翼色素斑-胃肠道多发性息肉综合征。具有三大特征:①多发性胃肠道息肉;②特定部位的皮肤及粘膜的黑色素斑点;③遗传性。南方医院自1977-1997年共收治18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背景:Peutz-Jeghers综合征(PJS)为一种常染色体显性疾病,可合并多种恶性肿瘤,但肿瘤风险仍未阐明。目的:总结我国PJS患者合并恶性肿瘤的临床特征。方法:以黑斑息肉、Peutz-Jeghers为关键词在万方和中国知网两个数据库中检索1979年1月~2008年10月发表的有关PJS的271篇文献,对合并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PJS患者1504例,其中207例(13.8%)合并恶性肿瘤,男女比例约1:1.05。PJS合并的恶性肿瘤中,以消化系肿瘤和妇女相关肿瘤最为常见,分别为155例(74.9%)和24例(11.6%)。PJS患者发生恶性肿瘤频率最高的年龄段为31~50岁,13~50岁PJS患者合并恶性肿瘤的频率达90.9%。PJS合并恶性肿瘤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结论:PJS患者合并恶性肿瘤的发生率明显增高,应积极处理胃肠道息肉和筛查全身肿瘤。 相似文献
14.
Peutz-Jeghers综合征预防性治疗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eutz-Jeghers综合征(PJS)又称黑斑息肉病,以皮肤黏膜色素斑、消化道错构瘤息肉和遗传性为临床特征。PJS消化道息肉可产生梗阻、出血、套叠、恶变等严重并发症;目前其临床治疗以手术和内镜治疗为主,都是局部、被动的治疗手段,而无法达到预防息肉发生发展的作用。随着针对PJS的转化医学的进步,针对细胞信号通路及其关键酶的分子靶向药物使PJS消化道息肉的预防性治疗成为可能,其代表是环氧合酶-2的选择性抑制剂和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抑制剂。而以"济生乌梅丸"为代表的中药也为PJS息肉的预防性治疗提供另一个选择。本文总结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PJS研究中所取得的共识与进展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临床诊治经验,提出了中西医结合预防性治疗PJS胃肠道息肉的思路和方法。以提高临床医生对PJS胃肠道息肉的诊治能力,从而使PJS患者能得到最大的临床获益。 相似文献
15.
Peutz-Jeghers综合征(peutz-jeghers syndrome, PJS)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目前已被证实的致病基因为STK11.该病的特征性表现为皮肤黏膜色素斑、消化道多发错构瘤性息肉及肿瘤易感性.基于目前研究报道, STK11胚系突变可能通过干扰正常的细胞凋亡、细胞分裂G1期阻滞、细胞极化及细胞间质水平的细胞增殖抑制等导致了PJS消化道息肉及恶性肿瘤的发生.治疗消化道息肉及息肉相关并发症是干预该病的主要手段.近年来,气囊辅助小肠镜治疗PJS小肠息肉经验不断积累、安全性得到了充分认可,使得大部分患者避免了外科开腹手术,这对改善了患者生活质量及远期预后有重要意义.另外,针对PJS随年龄增长消化道息肉生长特点及显著增加消化道及非消化道恶性肿瘤风险,我们按照年龄阶段进行有差别有针对的随访策略. 相似文献
16.
Peutz-Jeghers综合征合并肿瘤分析26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Peutz.Jegllers综合征及合并癌变的临床特征.总结其治疗和随访方案.方法: 回顾性分析荆楚理工学院附属第一、二临床医院1986.09/2006.08间收治的26例Peutz.Jeherts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0例患者(38.46%)家族史明确,临床以皮肤黏膜色素沉着、腹痛及便血为主要表现.并发肠梗阻14例(53.85%),消化道出血1O例(38.46%);发生恶变6例(23.08%),其中结肠癌3例,胃癌3例,平均确诊年龄31岁,恶变者的病理组织学分型均为低分化黏液腺癌.内镜下高频电凝息肉切除术、开腹肠道息肉切除及肠部分切除术为主要治疗手段.结论: Peutz.Jeghers综合征患者是恶性肿瘤的高发人群,肿瘤患者发病年龄轻,分化较差.定期复查内镜,以内镜高频电凝积极处理肠息肉,以及筛查肿瘤是提高Peutz-Jegllers综合征远期疗效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Peutz-Jeghers综合征:恶性肿瘤高风险人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Peutz-Jeghers综合征(Peutz-Jeghers syndrome,PJS)患者并发恶性肿瘤的风险,提出监测建议.方法:通过Pubmed检索PJS并发恶性肿瘤的群组研究文献,并摘录符合条件的20篇文献中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3302例PJS患者,其中573人(17.35%)并发619例恶性肿瘤,包括消化系肿瘤368例(60.23%),非消化系肿瘤243例(39.77%).并发的常见恶性肿瘤中,依次为结直肠癌、小肠癌、乳腺癌、胃食管癌、妇科癌、胰腺癌、肺癌,且国内外发病频率具有一致性;PJS患者恶性肿瘤高发年龄段为11-70岁,国内患者有较年轻化的趋势.PJS并发任意癌的相对风险为9.0-18,并发消化系肿瘤的相对风险为13-50.5,并发乳腺癌的相对风险为13.9-20.3,并发妇科癌的相对风险为20.3,各年龄段癌症累积风险明显增高.有无STK11/LKB1基因突变对PJS并发恶性肿瘤风险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PJS患者为恶性肿瘤的高风险人群,其并发消化系肿瘤及消化系外癌的风险明显增高,应加强随诊筛查恶性肿瘤. 相似文献
18.
Peutz-Jeghers综合征1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Peutz-Jeghers syndrome(PJS),又称为黑斑息肉综合征,是一类少见的胃肠错构瘤性多发性息肉综合征,具有原发于胃肠和生殖系统的多器官错构瘤,特征性皮肤黏膜色素斑,且易并发多种癌症。我们对我医院近10年确诊的10例PJS病例进行了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患者,女性,34岁。因反复上腹部绞痛15年,再发伴粘液血便2周入院。患者于15年前始反复出现上腹部阵发性绞痛,每次持续数小时到数天不等、偶有粘液血便或黑便,曾在外院行胃肠镜检查,确诊为“黑色素斑—胃肠多发性息肉综合征,予内科治疗,未做息肉摘除术,症状时好时坏,无呕吐、腹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总结Peutz-Jeghers综合征(PJs)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PJs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18例患者均查见多发消化道息肉,15例有不同程度的皮肤黏膜色素斑,5例有明确的家族史。18例均有诊断明确的PJ息肉,9例伴有假浸润,3例假浸润腺体形成黏液性囊肿;18例中有4例伴发腺瘤,3例伴发恶性肿瘤(2例为息肉恶变,1例合并甲状腺癌)。18例均符合PJs。PJ息肉中假浸润的腺体呈小叶状,无异型性及间质反应,P53、Ki67表达于小叶状腺体的周边,黏液囊肿内的上皮细胞无异型性,结合临床特点,可以与普通浸润性腺癌、黏液腺癌及其他类型的错构瘤性息肉病鉴别。结论 PJs以皮肤黏膜色素斑、多发胃肠道息肉和家族遗传为特点,PJ息肉典型的组织学特点是树枝状增生的平滑肌束,表面被覆黏膜组织形成小叶状结构;典型的组织学特点结合明确的临床特点(皮肤黏膜色素斑、家族史)即可作出PJs的诊断;典型的PJs临床、病理特点有助于和浸润性腺癌及其他类型的错构瘤性息肉病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