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补骨胶囊治疗SLE患者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补骨胶囊防治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并发骨质疏松或骨量减少的作用机制. 方法 66例SLE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4例)采用糖皮质激素和补骨胶囊治疗,对照组(32例)采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血钙(Ca)、血磷(P)、血清碱性磷酸酶(ALP)和血甲状旁腺素(Parathyroid hormone, PTH)的变化,并对三角区(Ward's)等进行了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 BMD)的测定. 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血Ca、P、ALP和PT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血Ca和PTH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患者骨质疏松或骨量减少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补骨胶囊治疗SLE患者骨质疏松或骨量减少的机制可能是通过恢复SLE患者体内血Ca和PTH的平衡紊乱.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辛伐他汀联合阿法骨化醇对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的影响.方法 选择103例RA伴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2例)和对照组(51例).治疗组给予常规2种改善病情抗风湿药(disease modifying antirheumatic drugs,DMARD)加辛伐他汀20 mg/d、阿法骨化醇0.25 μg/d口服.对照组2种DMARD药物联合阿法骨化醇 0.25 μg/d治疗.治疗周期6个月.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in,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tein cholesterin,LDL-C)、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和类风湿因子(rheumatism factor,RF)等指标.比较患者治疗前后腰椎和桡骨远端BMD变化.结果 治疗6个月后显示,辛伐他汀治疗组患者骨合成指标 ALP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腰椎和桡骨BMD较治疗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BMD增加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ALP、BMD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辛伐他汀能增加RA患者BMD,改善患者的OP.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强骨胶囊联合钙剂对老年性骨质疏松(OP)患者骨密度(BMD)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23例老年性骨质疏松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设为对照组(55例)和研究组(6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骨化三醇和钙剂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强骨胶囊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生化指标水平,骨密度(BMD)变化情况及生活质量情况。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CP)水平较对照组低,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水平和BMD水平及生活质量均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在骨化三醇基础上,强骨胶囊联合钙剂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患者,可有效改善其生化指标,提高骨密度水平,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4.
潘霞  方晓虹  樊婷 《吉林医学》2014,(15):33-34
目的:研究强直性脊柱炎(AS)继发骨质疏松的发生状况、影响因素及骨代谢指标。方法:选择120例AS患者为试验组,120例正常者为对照组,用双能X线吸收法(DEXA)测定两组患者腰椎、股骨颈骨密度(BMD),用酶联免疫法测定两组患者的血清骨钙素(BGP)、骨碱性磷酸酶(BAP)。结果:120例患者中腰椎骨质疏松者比率为26.67%,骨量减少者比率为35.83%;股骨近端骨质疏松者比率为24.17%,骨量减少者比率为37.50%;试验组患者的腰椎、股骨颈的BMD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BGP、BAP等指标则相反(P〈0.05);股骨颈BMD值与患者病程、ESR、CRP呈显著负性相关性(P〈0.05)。结论:强直性脊柱炎(AS)继发骨质疏松患病率在男性人群中易发,其发生与患者病程、ESR、CRP等相关。  相似文献   

5.
全断板龟丹芪胶囊对骨质疏松性腰椎骨折骨密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全断板龟丹芪胶囊治疗骨质疏松性腰椎骨折后对骨密度(BMD)的影响。方法:对60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合并腰椎压缩性骨折的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使用钙剂加维生素D作为基础治疗,治疗组加用全断板龟丹芪胶囊治疗。采用定量CT法(QCT)对腰椎松质骨进行BMD测定。结果:8周后所有病例BMD较治疗前均有所增加,治疗组较对照组BMD增加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全断板龟丹芪胶囊可以有效增加骨质疏松性腰椎骨折患者的腰椎BMD。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维生素 D 水平及骨密度检测对早期类风湿关节炎(RA)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早期RA 组患者58例、晚期 RA 组患者34例及正常对照组34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25羟维生素 D[25(OH)D]水平并行方差分析,分析25(OH)D 与肿胀关节数、压痛关节数、DAS28评分、类风湿因子(RF)、红细胞沉降率(ESR)、C 反应蛋白(CRP)、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 CCP 抗体)及抗角蛋白抗体(抗 AKA 抗体)相关性,并利用骨密度仪对3组行骨密度检测。结果25(OH)D 浓度在早期 RA 组[(30.24±13.72)ng/mL]及晚期 RA 组[(27.78±8.55)ng/mL]较正常对照组[(36.71±10.65)ng/mL]明显减少(P <0.05),早期 RA 组与晚期 RA 组间25(OH)D 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25(OH)D 水平与肿胀关节数、压痛关节数及 DAS28评分、RF、ESR、CRP、Hb、Plt、抗 CCP 抗体及抗 AKA 抗体无相关性。骨密度检测发现,早期 RA 组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者比例6.9%,正常对照组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者占5.8%,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RA 患者血清25(OH)D 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者,但早期 RA 与晚期 RA 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骨密度检测对早期 RA 诊断意义不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测定骨密度和骨代谢指标了解结缔组织病患者骨质疏松的发生情况和骨代谢的变化情况,并评价云克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对骨代谢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7年2月于江苏大学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患者共280例,其中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75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rimary Sjogren syndrome,pSS)45例,RA 160例。采用双能X线法测定患者腰椎和髋部骨密度,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骨钙素(osteocalcin,OC)、Ⅰ型原胶原N端前肽(N?terminal propeptide of typeⅠ procollagen,PINP)和Ⅰ型胶原C端肽交联(C?terminal cross?linking telopeptide of type Ⅰ collagen,CTX)。分别分析骨代谢指标OC、PINP和CTX与患者年龄、病程、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补体C3、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骨密度以及激素使用程度等因素的相关性。有70例RA患者给予云克治疗4个月,统计分析云克治疗前后骨代谢指标的差异。结果:280例结缔组织病患者骨量减少的发生率为27.7%,骨质疏松的发生率为21.5%。与SLE组比较,OC、PINP以及CTX水平在pSS组和RA组呈升高趋势;同时,pSS和RA患者的OC、PINP以及CTX水平在骨量正常组、骨量减少组和骨质疏松组呈逐渐升高的趋势。相关性分析发现,pSS患者骨代谢指标与RF呈显著正相关(OC:r=0.570,P=0.002;PINP:r=0.752,P < 0.001;CTX:r=0.660,P < 0.001);SLE患者OC、PINP与髋部骨密度呈显著负相关(OC:r=-0.382,P=0.028;PINP:r=-0.527,P=0.002);pSS患者OC、CTX与髋部骨密度呈显著负相关(OC:r=-0.471,P=0.013;CTX:r=-0.422,P=0.028)。与治疗前比较,云克治疗4个月后RA患者OC水平上升(P < 0.05),ESR水平下降(P < 0.05);而PINP、CTX、CRP和骨密度无明显变化。结论:结缔组织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骨代谢异常,骨质疏松发生率较高。骨代谢指标可早期预测骨量丢失情况。云克治疗有助于改善RA患者骨代谢。  相似文献   

8.
目的:统计分析类风湿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伴发骨质疏松的概率、类型和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5年4月于我院住院治疗的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65例和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65例为试验对象,我院体检结果健康对象65例对照组,均实施实施双能X线吸收法测定两组腰椎、股骨颈、大转子、Ward's三角区的骨密度;实验室检查测定骨代谢生化指标,统计分析三组患者发生骨质疏松概率,和相关检查结果水平的关系。结果:RA患者中,骨质疏松16例(占24.62%)骨量减少21例(占32.31%);AS患者中,骨质疏松11例(占16.92%)骨量减少15例(占23.08%)。RA骨质疏松患者股骨颈BMD值同病程、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ESR、CRP有关(P0.05),于类风湿因子无关(P0.05),AS骨质疏松组股骨颈BMD值与病程、ESR、CRP、X线分期有关(P0.05)。结论:类风湿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发生骨质疏松的概率较正常人偏高,在两类患者早期治疗时应注意预防骨质疏松的发生,对已出现骨质疏松的患者应予以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应用中药骨舒康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该院78例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患者采用中药骨舒康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髋部骨密度、血清ALP含量。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髋部骨密度、血清AL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两个疗程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骨密度分别为(0.76±0.07)g/cm、(0.62±0.06)g/cm,较对照组高,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ALP含量为(58.2±23.4)U/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3±27.3)U/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骨舒康在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时,能显著增加患者的骨密度和血清ALP含量,有效改善临床症状,可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短期应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GCs)对男性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骨代谢及骨密度的影响。方法:46例男性AS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22例,予免疫抑制剂+非甾体抗炎药)和GCs组(24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小剂量激素),检测2组治疗6个月前后血清骨保护素(OPG)、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血沉(ESR)、血清C反应蛋白(CRP)及BASDAI评分、骨密度(BMD)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OPG水平显著升高(P〈0.05);ESR、CRP、BASDAI评分显著降低(P〈0.05);M-CSF水平亦降低,其中GCs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间比较,OPG和M-CSF水平及BM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SR、CRP、BASDA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短期联合应用小剂量激素影响AS患者骨代谢指标及炎性指标,对BMD影响不大,其在AS治疗中是安全有益的。  相似文献   

11.
郭佳  黄际远  郑洪银 《中国全科医学》2018,21(22):2712-2715
目的 探讨中老年女性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骨丢失的临床特点。方法 选取2008年8月—2016年6月在四川省人民医院风湿科门诊确诊的年龄≥40岁女性RA患者543例为RA组,另于同期在本院收集年龄≥40岁女性健康体检者1 742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不同年龄段受试者腰椎正位L1-4、左侧股骨颈(NECK)、华氏区(WARDS)、大转子(TROCH)、股骨干(SHAFT)、全髋骨(TOTAL)部位的骨密度(BMD)及腰椎、股骨部位骨质疏松(OP)情况。结果 RA组40~49、50~59岁受试者L1、L2、L3、L4及L1-4部位BMD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60~69、70~79、≥80岁受试者L1、L2、L3、L4及L1-4部位BM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A组40~49、50~59、60~69岁受试者NECK、WARDS、TROCH、SHAFT、TOTAL部位BMD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80岁受试者NECK、WARDS、TROCH、SHAFT、TOTAL部位BM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A组40~49、50~59岁受试者腰椎、股骨的OP发生率以及60~69岁受试者股骨的OP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60~69岁受试者腰椎的OP发生率以及70~79、≥80岁受试者腰椎、股骨的OP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A可以增加患者的骨丢失和OP发生风险,且其对不同年龄和不同部位的影响存在差异;中老年RA患者应注意OP的防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龟鹿羊骨汤治疗肾阳虚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44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72例。对照组给予罗盖全治疗,治疗组给予龟鹿羊骨汤进治疗。结果:与同组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与对照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MD、ALP、E2及IL-6变化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P、E2及IL-6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MD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龟鹿养骨汤治疗肾阳虚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疗效显著,能改善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症状,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患者骨质疏松(osteoporosis ,OP)的发生情况,并探讨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使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64例RA 患者的股骨颈、Ward’s三角区、大转子、腰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 ,BMD),并予60例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匹配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结果 RA 组在腰椎(L2~ L4)、股骨上端(股骨颈、Ward’ s 三角区、大转子)的BMD较对照组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A 患者普遍发生BMD下降,骨量减少和O P发病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其发病机制可能与 RA 本身及糖皮质激素的长期应用等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70岁以上老年骨质疏松症(osteoporsis,OP)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EXA)诊断检查时,测定部位的不同是否造成漏诊。方法:应用DEXA测定了50例70岁以上临床上有明显的骨质疏松症状者(有症状组)以及50例70岁以上无临床症状的健康体检者(无症状组),对同一检查对象同时测定腰椎(L2-4)正位及左股骨(total)、股骨颈(neck)的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并比较两组不同部位OP的检出率。结果:50例有症状组腰椎(L2-4)测出OP31例(62%),股骨(total)和股骨颈(neck)共测出OP45例(90%)(t=10.638,P<0.01);,50例无症状组腰椎(L2-4)测出OP20例(40%),股骨(total)和股骨颈(neck)共测出OP38例(76%)(t=13.16,P<0.01);结论:70岁以上老年人临床上无论是否合并明显的OP症状,用DEXA诊断检查时,测定部位的不同可能对OP的诊断有影响,髋部OP检出率高于腰椎,最好是同时测定腰椎和髋部的BMD,以防造成漏诊。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社区干预对老年骨质疏松患者的疗效。方法筛选我院门诊老年骨质疏松患者120例,采用随机双盲法分成干预1组、干预2组和对照组。观察患者疼痛症状改善情况;监测治疗前及治疗1年后腰椎第1~4节(L1~4)及左股骨骨密度(BMD)变化。结果干预1组和干预2组患者治疗后,疼痛症状改善率分别为85%(34/40)和92%(37/40)。两干预组治疗后L1~4BMD值分别为(0.93±0.17)g/cm2和(0.94±0.12)g/cm2,股骨BMD值分别为(0.91±0.08)g/cm2和(0.93±0.11)g/cm2,均较治疗前明显增高,且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2组与干预1组相比,BMD值增高(P<0.05)。结论健康教育指导和口服钙剂、骨化三醇能够改善骨质疏松症患者的疼痛症状、增加骨密度;加用维生素D,可进一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骨质疏松和(或)骨量减少在老年胃癌患者中的发生率,寻找老年胃癌患者发生严重骨密度下降的主要因素。方法回顾分析经病理确诊为胃癌、行股骨及腰椎骨密度(BMD)检测的35例老年患者,并与同期住院、无胃癌等恶性肿瘤病史、行BMD检测的35例老年患者(对照组)比较。结果老年胃癌患者股骨及腰椎骨的BMD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BMD与患胃癌年限呈显著负相关,与体质量指数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胃癌可引起老年人骨量减少,提示在治疗胃癌的同时应加强对骨质疏松的防治。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密钙息治疗老年人脊柱压缩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在80例单纯胸腰椎段脊柱压缩性骨折的老年患者中,分别建立一般治疗组(A组)和密钙息治疗组(B组),每组随机分配40例患者,通过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和骨密度(BMD)值。结果:A组治疗7、30 d的临床疗效优良率为(5.8±21.6)%和(17.5±37.2)%,骨密度(BMD)治疗前后骨密度(BMD)值分别为:(0.639±0.049)g/cm2和(0.561±0.032)g/cm2;B组在治疗7、30 d的临床疗效优良率为(30.5±47.5)%和(52.3±36.5)%,治疗前后BMD分别为:(0.639±0.050)g/cm2和(0.640±0.032)g/cm2;A、B二组在临床疗效和治疗后BMD值经t检验,二者存在明显差异。结论:密钙息在老年人脊柱压缩性骨折治疗中,能提高其临床疗效,增加骨密度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重组人甲状旁腺素[rhPTH(1-34)]治疗前后血清性激素结合球蛋白(SHBG)水平的变化,并分析其与rhPTH(1-34)治疗骨质疏松症效果的相关性。方法收集老年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20例及健康体检者30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进行rhPTH(1-34)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1年后检测血清SHBG水平、生化指标、性激素水平及腰椎(L2-4)骨密度(BMD),并对各项检测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经rhPTH(1-34)治疗后,腰椎(L2-4)BMD值、T值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或0.01),血磷、碱性磷酸酶(ALP)及雌二醇(E2)水平明显增高(P<0.05或0.01);血钙、促卵泡生成素(FSH)、睾酮(TT)、促黄体生成素(LH)、甘油三酯(TG)和胆固醇(TC)等指标治疗前后均无显著变化(均P>0.05)。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SHBG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明显增高(P<0.05),经rhPTH(1-34)治疗1年后SHBG水平明显降低(P<0.05)。SHBG与BMD值、T值、E2水平变化呈明显负相关(r=-0.78、-0.67、-0.53,均P<0.01)。结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经rhPTH(1-34)治疗后,血清SHBG水平显著下降,推测SHBG参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形成过程,并在rhPTH(1-34)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伊班膦酸钠联合辛伐他汀治疗对2型糖尿病( T2DM)合并骨质疏松症患者骨代谢指标( TRACP-5b、s-CTX、BAP、OC)及骨密度( BMD)的影响,为临床治疗T2DM合并骨质疏松症提供参考。方法:选择T2DM合并骨质疏松症患者11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58)和对照组(n=57)。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加用伊班膦酸钠注射液,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用辛伐他汀。观察两组治疗前、治疗12个月后血Ca、P、ALP、s-CTX、TRACP-5b、BAP、OC及BMD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12个月后TRACP-5b、s-CTX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BAP、OC水平则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12个月后腰椎L2~4、股骨颈的BMD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伊班膦酸钠联合辛伐他汀治疗T2 DM合并骨质疏松症可有效促进骨形成、抑制骨吸收、增加骨BMD,疗效明显优于单纯伊班膦酸钠。提示在防治T2DM合并骨质疏松症时,除了给予抑制骨吸收、促骨形成的药物治疗外,还应积极治疗T2DM,控制影响骨代谢的危险因素,如降血糖、改善胰岛素缺乏和脂代谢异常等,以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史建强  陈秋霞  黎兆军  吴平 《中国热带医学》2009,9(9):1719-1720,1790
目的观察丹参(SM)联合补骨胶囊防治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并发骨质疏松或骨量减少的作用效果。方法90例SLE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5例)采用糖皮质激素和丹参、补骨胶囊治疗,对照组(45例)采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另设健康对照组30例。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生化指标和血甲状旁腺素(Parathyroidhormone,vrri)的变化,并对三角区(ward’s)等进行了骨质疏松或骨量减少情况测定。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血生化指标钙、磷、碱性磷酸酶及啪等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血生化项目中Ca和PTH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患者骨质疏松或骨量减少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丹参联合补骨胶囊可以有效治疗SLE患者骨质疏松或骨量减少,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SLE患者体内血骨钙代谢的平衡紊乱,改善骨髓微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