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半夏药材中总有机酸的定量方法和含量测定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建立半夏药材中总有机酸含量的测定方法 ,测定不同产区半夏药材中总有机酸的含量。方法 采用不同提取工艺 ,利用电位滴定法进行定量方法研究。结果 样品以 8倍量乙醇回流提取、采用直接电位滴定 ,其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加样回收等的方法学考察均符合定量分析的要求 ;11个不同产区半夏药材中总有机酸含量 (以琥珀酸计 )含量在 0 .16~ 0 .5 6 %之间。其中以安徽产半夏中总有机酸的含量为最高 (0 .5 6 % ) ,而以湖南产半夏为最低 (0 .16 % )。结论利用乙醇提取 ,采用直接电位滴定法测定半夏药材中的总有机酸含量 ,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重现性好 ,可作为半夏药材中总有机酸含量的检测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清血降脂胶囊的制备工艺。方法;采用均匀设计方法,以总有机酸,总多糖为指标,对制备胶囊浸膏的提取溶剂比,煎煮时间,醇沉浓度等关键工艺步骤进行考查。结果:该制剂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药材与溶剂比为1:10,煎煮2次,每次为60min,醇沉浓度为50%。结论:以本工艺条件提取有效成分,不仅保证有机酸的含量,同时也使多糖不受损失。  相似文献   

3.
目的:优选并确立板蓝根中总有机酸的最佳提取工艺。方法:以总有机酸的溶出率为指标,采用正交设计试验法对提取过程中的板蓝根提取溶剂浓度、溶剂用量、提取次数、提取时间等4个因素进行优选研究,应用直接电位法测定提取物中总有机酸的含量。结果:最佳提取条件为乙醇浓度70%,用量为药材7倍量,提取3次,每次1.5h,在此条件下总有机酸提取率为5.32%。结论:采用此种提取方法不仅能够充分提取板蓝根中总有机酸成分,而且经济可靠,对板蓝根制剂的提取工艺改进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槐耳不同提取分离部位对不同肿瘤细胞的体外增殖抑制作用, 筛选槐耳抗肿瘤有效部位。方法 方法采用溶剂法对槐耳进行不同部位分离,利用CCK-8法检测槐耳不同提取物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结果 槐耳不同提取物对肿瘤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醇水双提部位抗肿瘤活性最高。结论 槐耳中抗肿瘤的有效部位是醇水双提部位,且其对不同肿瘤细胞的体外增殖抑制作用呈一定的浓度依赖作用。  相似文献   

5.
正交法优选板蓝根总有机酸的提取工艺条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优选并确立板蓝根中总有机酸的最佳提取工艺。方法:以总有机酸的溶出率为指标,采用正交设计试验法对提取过程中的板蓝根提取溶剂浓度、溶剂用量、提取次数、提取时间等4个因素进行优选研究,应用直接电位法测定提取物中总有机酸的含量。结果:最佳提取条件为乙醇浓度70%,用量为药材7倍量,提取3次,每次1.5h,在此条件下总有机酸提取率为5.32%。结论:采用此种提取方法不仅能够充分提取板蓝根中总有机酸成分,而且经济可靠,对板蓝根制剂的提取工艺改进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提取分离赤芍药材中的赤芍总苷。方法 使用膜分离及大孔树脂吸附方法,提取、分离、纯化赤芍总苷。结果 提取得到的赤芍总苷,其总苷含量以芍药苷计迭85%以上;其中芍药苷含量可达75%。结论 采用膜分离及大孔树脂吸附技术,提取分离、纯化赤芍总苷,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李氏膈食散体外抗肿瘤作用.方法 采用水提和醇提的方法提取李氏膈食散的复方中的水溶和醇溶性成分.MTT法测定水提物和醇提物对肝癌细胞(HpeG-2)、胃癌细胞(MKN-45)、食道癌细胞(EC-109)的抑制作用.结果 两种提取物对三种肿瘤细胞株均有体外抗肿瘤作用,且以乙醇提取物效果更好.乙醇提取物对HpeG-2、MKN-45、EC-109三种肿瘤细胞株的半数抑制浓度分别为:622.89、173.41和210.17 μg/mL,最大抑制率在90%左右.结论 李氏膈食散提取物在体外具有抑制HpeG-2、MKN-45、EC-109生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天然生物碱在植物药材内大多数是与有机酸(如苹果酸、酒石酸等)结合成盐而存在。生物碱的提取,通常有酸性水提和磁化后有机溶剂抽提等方法。前者是以0.1~1%的硫酸、盐酸(或醋酸)将生物碱有机酸盐转化为溶度较大的硫酸盐、盐酸盐而溶于水中,再加处理;后者则以石灰乳、氨水或碳酸钠水溶液等碱化,使生物碱游离而溶于有机溶剂,再转入酸水得总生物碱。也有直接用甲醇、乙醇提取后,依酸、碱两法处理,供进一步分离精制。在溶剂法提取中,有机溶剂有亲水(乙醇、丙酮)、亲油(氯仿、苯)之别。操作有冷浸、热浸和间歇、连续等方式。溶剂的选择关系着工艺流程的繁简,也影响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根据多年实践,本文采用甲醛酯(Ethylal,Diethyl formal)室温浸提总生物碱,方法简易,已应用于多种植物药材,并已列为正式工艺,投产使用。  相似文献   

9.
比色法测定半夏中总生物碱含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 Pinellia tem-ata(Thumb)Breit 的块茎。半夏中含有氨基酸、生物碱、挥发油、原儿茶醛等,其中生物碱为主要有效成分。据报道半夏中的生物碱具有镇咽痛、止咳和祛痰作用,其中的麻黄碱对消化道还具松弛作用和抗组胺作用。鉴于以往报道多用重量法测定半夏中的总生物碱,操作繁琐,误差较大。本文以盐酸麻黄碱为对照品,采用酸性染料比色法测定其总生  相似文献   

10.
半夏及其炮制品镇咳祛痰作用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半夏生品及其不同炮制品的镇咳祛痰作用,为进一步的物质基础和质量标准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小鼠氨水致咳法和气管酚红排泌法,比较生半夏和清半夏、法半夏、姜半夏、干姜半夏、生水半夏以及姜半夏不同极性提取物的镇咳祛痰作用。结果半夏不同炮制品中以姜半夏镇咳祛痰作用最为显著,生水半夏也有显著的镇咳祛痰作用;姜半夏不同极性提取物中,正丁醇提取物和水层物可明显延长小鼠咳嗽潜伏期和减少小鼠咳嗽次数,正丁醇提取物还可明显增加小鼠气管酚红排泌量。结论半夏不同炮制品的镇咳祛痰作用有差别,正丁醇提取物可能是姜半夏镇咳祛痰作用的主要有效部位。  相似文献   

11.
半夏药材中总生物碱部位抗炎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半夏药材中总生物碱部位的抗炎作用。方法通过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实验、腹腔注射醋酸(HAc)所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的实验以及大鼠棉球肉芽肿实验,观察总生物碱部位的抗炎作用;制作小鼠气囊滑膜炎模型,测定炎症渗出物中前列腺素E2(PGE2)含量。结果半夏生物碱对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醋酸致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增加以及大鼠棉球肉芽肿的形成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生物碱组渗出液中PGE2含量明显低于模型组。结论半夏总生物碱部位对多种炎症模型均有明显的对抗作用,为半夏抗炎作用的主要有效部位之一。且此作用部分与炎症因子PGE2的产生和释放受抑制有关。   相似文献   

12.
半夏药材中脂肪酸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目的 研究半夏药材中的脂肪酸成分。方法 对半夏药材的甲酯化样品进行GC-MS分析,质谱图用NBS谱库检索,鉴定各种脂肪酸,并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其相对百分含量。结果 发现半夏药材中含有较多不饱和脂肪酸。结论 半夏药材中的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为49.152%。其中亚油酸占37.096%。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 比较不同浓度的生半夏、清半夏、法半夏、姜半夏对小鼠的镇静作用。方法 分别将清、法、姜半夏配置成低、中、高剂量组,浓度0.45、0.9、1.80g/ml。生半夏配置低、中、高剂量组,浓度0.2、0.4、0.8g/ml。以地西泮为阳性对照组(0.1mg/ml),以注射用水为空白对照组,灌胃给药容积0.2ml/10g。用自发活动仪,分别测定第3、7、14天小鼠昼、夜12和24h自主活动总次数及第7天完成给药3h小鼠5min内自主活动次数。每组小鼠8只。结果 给药结束后3h,地西泮组5min内自主活动次数均少于各半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清半夏、生半夏、姜半夏高剂量组与各组相应的中、低剂量组及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法半夏高剂量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3、7天给药后,生半夏高剂量组白昼及夜间自主活动次数均少于空白对照组(P<0.05);姜半夏高剂量组在第3天白昼及第7天白昼、夜间自主活动次数均少于空白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1周后,高、中剂量生半夏组及高剂量姜半夏组对小鼠24h的镇静作用与地西泮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停药1周后,高剂量生半夏组白昼自主活动次数少于空白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各半夏炮制品镇静作用与剂量相关,生半夏镇静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半夏及其近缘植物的蛋白质电泳图谱比较,研究半夏药材的电泳鉴别方法。方法应用等电聚焦(isoe lectrofocus ing,IEF)技术,对不同产地半夏及其近缘植物块茎进行比较。结果半夏具有稳定的IEF电泳图谱,显示具有8条特征蛋白质带,并测定了其等电点(P I)值,半夏与其几种近缘植物的IEF谱有明显的区别。结论半夏IEF电泳图谱可作为半夏药材的鉴别依据,半夏特征蛋白质的P I值为半夏的鉴定和蛋白质分离纯化提供了参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不同粒径半夏抗肿瘤复方对体外人食道癌Eca-109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 以人食道癌Eca-109细胞为材料,用MTT法检测半夏抗肿瘤复方粗粉及细粉对体外人食道癌Eca-109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并比较二者作用差异。结果 半夏抗肿瘤复方粗、细粉对人食道癌Eca-109细胞生长均有抑制作用(OD值与细胞对照组比差异均显著,P<0.05),但两者之间作用差异不显著。结论 半夏抗肿瘤复方粗、细粉对人食道癌Eca-109细胞生长均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Objective: The study was designed to explore the mechanism of "Pinelliae Rhizoma- Arisaematis Rhizoma" (PR-AP) in treatment of lung cancer based on network pharmacology. Methods: The active components and their targets of "Pinelliae Rhizoma- Arisaematis Rhizoma" were screened out from TCMSP database. The cytoscape3.7.0 software was used to construct the drug-active component-targets network. Searched the DisGeNet database to obtain lung cancer related targets. Bisogenet was used to construct "PPI network of active component target" and "PPI network of lung cancer target", and the intersection of the two networks was taken and the target was screened. AutoDockTools software was used to dock the key active ingredients with the key targets. David database was used to perform Go biological process enrichment analysis and KEGG pathway enrichment analysis. Results: A total of 15 active components were collected, including beta-sitosterol, baicalein, Stigmasterol, Cavidine, coniferin, etc. These active components mainly act on 95 key targets such as ESR1 and CDK2, which enriched in multiple lung cancer related signaling pathways, such as PI3K-Akt、MAPK、HIF-1、FoxO、TGF-β、Hippo、TNF、Notch、VEGF、cAMP, etc. The results of molecular docking showed that the active components could regulate the core targets (ESR1 and CDK2). Conclusion: The effect of "Pinelliae Rhizoma- Arisaematis Rhizoma" in the treatment of lung cancer embodi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ulti-component, multi-target and multi-pathwa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ts mechanism of action may be to play a role in the treatment of lung cancer by regulating cell cycle, angiogenesis, tumor stem cells, etc. This research can provide ideas and references for further research.  相似文献   

18.
生半夏毒性物质基础初步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结合古今书籍资料记载和实验研究,分析生半夏毒性物质基础,为毒性成分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结合历代中药古籍资料和现代文献研究,通过HPLC法、显微鉴别、急性毒性的动物研究方法,对毒性成分进行初步分析,从炮制减毒的角度出发,探析毒性物质基础。结果:生半夏在炮制前多需经过长时间水浸泡至无干心,提示水对生半夏去毒的重要性。且动物实验发现长时间浸泡后的生半夏没有出现毒性反应。结论:水浸泡对生半夏的解毒起着重要作用,毒性成分的寻找不应忽略“水浸泡液”。  相似文献   

19.
[目的]建立暑热宁合剂薄层色谱的鉴别方法,为其质量标准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对暑热宁合剂中的大青叶、黄连、香薷、厚朴和半夏进行定性鉴别.[结果]在薄层色谱中,供试品溶液在与对照药材或是对照品相应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且斑点清晰,阴性对照在相同位置上无对应的斑点.[结论]所建立的薄层色谱定性方法专属性强,可用于暑热宁合剂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20.
汉至宋代半夏炮制的沿革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查阅历代医药学文献,对有毒中药半夏自汉代以来至宋代的炮制方法,发展脉胳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半夏的汤洗、姜制一直是各个历史时期的基本炮制方法,其他的炮制方法均是在此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姜制半夏是半夏炮制历史上的一大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