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急慢性空回肠出血患者的DSA检查,进一步提高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6例行肠系膜上动脉DSA造影的空回肠出血的患者的DSA表现,并与手术及病理所见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DSA检查阳性有20例,总阳性率76.9%,间质瘤(平滑肌瘤,肉瘤,纤维瘤)6例,腺瘤(癌)5例,DSA表现为肿瘤血管,肿瘤染色,静脉早显,造影剂外溢不显著。转移瘤3例,造影剂呈小点状、环形聚集。血管畸形4例,显示扭曲、增粗、不规则的畸形血管及增粗引流静脉。憩事3例,表现为造影剂浓集区。坏死性小肠炎2例,表现为血管影密集。结论 DSA检查对于急性、慢性空回肠出血的诊断价值很大,尤其是对于肿瘤性病变和血管畸形的定性定位准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颈部肿块的DSA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4例颈部肿块患者的DSA造影表现,通过分析颈部肿块DSA表现,讨论DSA对术前确诊颈部肿块性质的价值。结果:11例血管源性肿块和7例颈动脉体瘤具有特征性的DSA表现,获得正确诊断,与病理结果一致。6例非血管源性肿块,缺乏典型表现,难以作出正确诊断。结论:DSA对颈部血管源性肿块和颈动脉体瘤的术前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DSA血管造影对不明原因小肠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 25例小肠出血患者,均经Seldinger’s法行肠系膜上动脉插管造影。结果 出血的直接征象11例,出血间接征象12例,其中5例同时具有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出血阳性率72%。病变性质为:肿瘤性病变10例,其中平滑肌瘤6例,平滑肌肉瘤2例,间质瘤1例,小肠癌1例;麦克尔氏憩室4例;血管畸形3例;炎症1例。阳性病例与手术病理诊断的符合率为75%,定位诊断100%。结论 DSA血管造影对不明原因的小肠出血的定位、定性诊断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小肠胃肠道间质瘤血管造影(DSA)表现与病理特点。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小肠胃肠道间质瘤血管造影资料,并与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做对照。结果:肿瘤发生于空肠6例,回肠5例,其中良性6例,潜在恶性2例,恶性3例。DSA造影表现11例肿瘤供血动脉增粗,2例可见静脉提前显影。良性肿瘤周围血管呈抱球状;恶性间质瘤:可见异常血管、呈乱发状,失去正常的血管分布规则,周围部分血管边缘模糊。病理及免疫组化:肿瘤多为梭形和上皮细胞,CD117(+)100%,CD34(+)72.7%。结论:小肠间质瘤的血管造影征象具有一定的特征性,DSA定位较准确,对肿块诊断及良恶性的鉴别诊断有一定的帮助。确诊有赖于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检查  相似文献   

5.
小肠血管发育不良出血的DSA应用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DSA对小肠血管发育不良的应用价值。提高对小肠不明原因出血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肠系膜上动脉选择性插管DSA检查,结合手术病理所见,对9例小肠血管发育不良出血者的DSA表现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确诊为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病5例,表现为节段性肠管小血管增多密集、浓染,伴造影剂外溢。动静脉畸形4例,表现为粗大的供血动脉和连接扭曲成团的畸形血管巢,以及粗大的引流静脉。结论 DSA检查对小肠不明原因出血的诊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对血管性病变,更是主要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6.
CT 和MR三维血管成像技术对于TIPSS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CT血管造影及MR血管造影对门脉高压患者TIPSS治疗的价值。方法 TIPSS术前10例患者进行了三维MR血管造影,2例用MR团注技术测量门脉血流速度。60例进行了三维CT血管造影。所有病例经临床和DSA证实为肝硬化门脉高压,其中,68例行TIPSS治疗。MR血管造影使用西门子1.5T MR机,CT血管造影使用GE High Speed CT/i扫描机。结果 MR血管造影:10例患者均可见门静脉主干及其肝内分支扩张,但其中2例有布加综合征的表现。3例患者可见侧支循环及静脉曲张,表现为胃左静脉丛和左肾静脉曲张、脾肾分流。应用MR“团块追踪”技术测量了2例门脉主干的血流速度,分别为11.8cm/s和10.6cm/s。CT血管造影:准确地显示了60例患者的肝动静脉解剖、门脉主干扩张及其小血管分支,以及19例侧支循环及曲张血管。结论 CT血管造影和MR血管造影是一种无创性的检查方法,可充分显示肝静脉和门静脉解剖及变异,为TIPSS术前提供了重要信息。CT血管造影的空间分辨率优于MR血管造影。  相似文献   

7.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DSA医源性误诊11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白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全脑血管数字减影造影(DSA)误诊的医源性原因与对策。方法:回顾分析28例DSA假阴性的SAH病例资料。结果:属医源性误诊11例。包括检查时间不当2例,导管原性血管痉挛1例,靶血管插管失败2例,血管影重叠和显影不良5例,术者误判1例。占全部假阴性病例39.3%(11/28)。涉及脑动脉瘤9例,小灶性血管畸形2例。结论:医源性因素是SAH病例DSA误诊的重要原因。应重视DSA技术管理和质量保证。  相似文献   

8.
颅内动脉瘤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及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及电解式可脱弹簧圈栓塞颅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对6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例行全脑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总结颅内动脉瘤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表现;对适合进行血管内治疗的8例进行了电解式可脱弹簧圈栓塞治疗。结果:60例中,发现颅内动脉瘤26例、共33个,其中单发病例2l例,多发病例5例;后交通动脉瘤12例,颈内动脉瘤11例,前交通动脉瘤7例,大脑中动脉瘤3例;动脉瘤呈囊状16例,梭形5例,球形4例,葫芦形4例,其他不规则形4例;动脉瘤直径在2~21mm之间;8例伴脑血管痉挛,7例动脉瘤内有血栓形成。8例GDC栓塞病例中,动脉瘤腔100%栓塞5例,95%栓塞2例,80~90%栓塞l例。弹簧圈少量脱出动脉瘤l例次,过度栓塞l例次。结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确诊颅内动脉瘤不可缺少的检查方法;电解式可脱弹簧圈栓塞是一种治疗颅内动脉瘤有效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DSA在消化道出血检查中的诊断价值及其临床意义。材料与方法:回顾分析18例消化道选择性血管造影的影像学表现并加以总结。结果:18例中14倒消化道选择性血管造影未发现异常(占77.78%);1例肠系膜上动脉变异(占5.56%);1例升结肠动脉瘤(占5.56%);2例溃疡出血(占11.10%)。结论:合理使用消化道选掸性血管造影对确定肠道出血的原因和部位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DSA血管造影及介入栓塞治疗在急性出血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临床急性出血患者的DSA造影表现和动脉介入栓塞治疗资料,男24例,女11例,年龄15~82岁。全部患者股动脉穿刺插管,将导管超选入可疑出血动脉内,先行DSA造影明确出血有无及部位,再将同轴微导管超选入出血动脉内,栓塞出血动脉,达到止血目的。结果33例患者经DSA造影明确诊断为血管出血,经栓塞治疗后,均达到止血目的;2例患者DSA造影未见明确出血征象而放弃介入栓塞治疗。栓塞治疗的33例患者术后1周随访,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结论DSA造影加栓塞是诊断和治疗急性出血性疾病的有效手段,具有重要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1.
脊髓血管畸形的DSA分析及血管内栓塞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评价血管造影对脊髓血管畸形的诊断及栓塞治疗价值。方法:16例脊髓血管畸形病人做了选择性脊髓血管造影检查,确诊后进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结果:根据DSA显示的异常血管的部位、形态、分布和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情况将其分为三型:髓内动静脉畸形4例;髓周动静脉瘘4例;硬脊膜动静脉瘘8例。栓塞治疗后,13例获得较满意效果,2例无变化。在2个月至3年的随访期间,13例临床症状有改善。结论:脊髓血管造影是诊断脊髓血管畸形的可靠依据,可清晰显示畸形血管及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栓塞治疗是一种创伤小、并发症少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徐力扬  李京雨  张强  刘明  陈华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5):5450-5451,F003
背景:常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存在病变血管与周围血管重叠问题,应用旋转DSA(rotational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RDSA)及三维重建(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ed im-ages by use of rotational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3D-DSA)是否能解决这一问题?目的:评价RDSA及3D-DSA技术对脑血管疾病诊断的应用意义。设计:以诊断为依据的非随机对照研究。地点和对象:2002-05/2002-07解放军北京军区总医院收治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8例,男6例,女2例,年龄28-70岁,平均43岁。干预:所有患者均应用传统DSA,RDSA及3D-DSA技术进行检查。血管造影机使用GE公司Adventx LCV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及Mark VProvis高压注射器。用于图像后处理的计算机为采用Sun Spare UNIX系统的AW4.0三维处理工作站。图像的采集和处理通过图像存储和传输系统(picture archive and eolnnlunication system,PACS)连接。主要观察指标:不同技术方法获得的血管造影图像质量、颅内病变血管位置及病变结构显示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确诊为颅内动脉瘤。常规正侧位DSA能显示存在动脉瘤病变或可疑存在动脉瘤,仅极少数病例能明确显示瘤颈形态(2/8)和载瘤动脉与瘤体的关系(1/8)。RDSA显示病变复杂结构的能力较常规DSA明显提高。8例3D-DSA图像都清晰显示了脑动脉瘤瘤体、瘤颈形态及载瘤动脉关系。结论:RDSA结合3D-DSA技术对颅内动脉瘤病变结构显示极佳。有助于对脑血管病变的诊断和治疗及康复介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旋转DSA及三维重建技术在脑血管造影中的应用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6  
目的 评价旋转DSA及血管三维重建技术在颅内动脉瘤血管造影诊断中的应用意义。方法 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应用传统DSA、旋转DSA及血管三维重建进行检查,对比不同方法对动脉瘤病变的显示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确诊为颅内动脉瘤。常规正侧位DSA能显示存在动脉瘤病变或可疑存在动脉瘤,仅极少数病例能明确显示瘤颈形态(2/8)和载瘤动脉与瘤体的关系(1/8)。旋转DSA显示病变复杂结构的能力较常规DSA明显提高。8例血管三维重建处理的图像都清晰显示了脑动脉瘤瘤体、瘤颈形态及载瘤动脉关系。结论 旋转DSA及血管三维重建技术对颅内动脉瘤病变结构显示极佳,明显有助于提高对脑血管病变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相似文献   

14.
血管畸形所致胃肠道出血的血管造影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选择性血管造影对血管畸形所致消化道出血的定位和定性诊断意义,以及血管内栓塞治疗的结果。材料和方法:11例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患者通过血管造影诊断为胃肠血管畸形。本组年龄范围在15~70岁之间,平均年龄48岁,均有反复消化道出血病史,出血量较小时,每次300~500ml之间,较大时在1200~1500之间,最大量估计达3000ml。血管造影顺序一般按肠系膜下动脉-肠系膜上动脉-腹腔动脉方式。血管栓塞剂选用钢圈、明胶海绵、PVA微粒三种。结果:在11例胃肠血管畸形中,由腹腔动脉干及分支合并肠系膜上动脉干供血的4例,由肠系膜上动脉分支供血的7例;发生在胃及十二指肠圈附近的8例,而发生于空肠下段回结肠段的3例。除5例接受手术治疗外,6例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结论:选择性血管造影对于胃肠血管畸形可提供直接的影像诊断依据;血管内栓塞术是值得推荐的胃肠血管畸形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脑动静脉畸形的血管造影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加深对脑动静脉畸形的血管造影表现特点的认识,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98例脑动静脉畸形的选择性动脉造影资料,由两名医生对其DSA表现进行动态观察、共同分析,并达成一致意见。结果 DSA均可显示供血动脉、畸形血管团和引流静脉,获得明确的诊断。98例脑AVM中,病灶最大直径4 0cm以下者57例,位于深部4 6例,单支供血动脉1 7例,深部引流1 6例,单支引流静脉37例。结论 DSA检查是脑动静脉畸形合理而可靠的诊断方法,有利于估计其预后并制订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原发性小肝癌超声造影后的组织血流特征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强化特征的对比分析,评价超声造影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25例常规超声发现肝脏内局灶性病变并经穿刺和病理诊断为原发性小肝癌的患者,经肘静脉团注Sono Vue,采用超声造影二次谐波成像技术,实时观察注射造影剂后病灶增强特征,然后该组患者均行DSA肝动脉造影。结果对25例原发性小肝癌患者进行超声造影与DSA检查,其中20例超声造影增强方式为快速增强,并在实质期快速消退,呈典型的“快进快出”的HCC增强模式与DSA肝动脉造影表现相同;其中1个病灶呈“快进慢出”模式,2个病灶呈“轻度慢进慢出”模式,与DSA肝动脉造影表现基本符合;有2例超声造影未检测出肿瘤样特征性图像改变,而经DSA肝动脉造影检测出并诊断为小肝癌。结论SonoVue超声造影二次谐波成像技术能动态显示病灶的增强特征,对原发性小肝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可提高早期诊断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及介入治疗在急性动脉出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总结26例急性动脉出血患者的DSA表现及动脉栓塞、药物灌注的治疗经验。结果本组患者26例,包括胃肠道出血15例,泌尿系出血3例,盆腔出血3例,大咯血3例,外科术后出血2例。所有患者DSA检查结果均呈阳性,表现为对比剂外溢、动脉瘤、畸形血管团等。25例患者经栓塞或药物灌注治疗后出血立即停止,其中1例患者灌注止血后,因腹膜炎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其余患者未见严重并发症。结论 DSA对急性动脉出血的定位、定性有重要价值,选择性动脉栓塞及药物灌注止血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椎管内血管性病变的影像学特征和鉴别诊断。方法:66例椎管内血管性病变包括脊髓动静脉畸形(AVM)25例、髓周动静脉瘘(AVF)12例、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21例、海绵状血管瘤5例和血管母细胞瘤3例,均行磁共振(MR)检查和选择性脊髓动脉造影检查,并行栓塞或手术治疗。结果:MRI对于多数脊髓AVM、髓周AVF和SDAVF多能发现椎管内异常血管。海绵状血管瘤显示为团块状异常信号影和周围环状低信号影,血管母细胞瘤显示为髓内的实质性强化影和异常血管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可以显示脊髓AVM、髓周AVF和SDAVF的畸形血管团或瘘口以及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海绵状血管瘤一般不显影,血管母细胞瘤的瘤体和供血动脉均可以显影。结论:MRI对病变的定位和分类有重要诊断作用,脊髓选择性血管造影检查是具有确定意义的检查。  相似文献   

19.
不同原因引起的产后大出血DSA表现及介入治疗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不同原因导致的产后大出血各自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表现,探讨介入治疗的价值。方法:本文收集17例产后大出血病人,其中经阴道分娩后7例,剖腹产后8例,人工流产后2例。均行DSA检查.明确出血部位及出血原因后检塞子宫动脉或(和)髂内动脉,检塞刺为明胶海绵和(或)金属弹簧圈。结果:DSA表现为宫腔内弥漫性出血8例,宫腔内局灶性出血2例,子宫动脉分支受损出血4例。出血部位不明3例。检塞靶动脉后均成功止血。结论;不同原因引起的产后大出血DSA表现各有特点,介入治疗疗效佳,并发症少,可取代传统的子宫切除术。  相似文献   

20.
消化道出血的血管造影诊断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消化道出血的血管造影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消化道出血行DSA血管造影患者92例,观察造影表现,评价其诊断价值。结果 造影阳性者4 8例,占5 2 .2 % ,急诊组31例,择期组17例,其中,有出血直接征象者18例,占19 5 %(18/ 92 ) ;行介入治疗2 8例,其中,灌注法2 0例,栓塞法8例。结论 血管造影是消化道出血的有效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