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探讨2 型糖尿病T2(DM)视网膜动、静脉直径变化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5 年6 月-2015年12 月该院收治的105 例T2DM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的右眼进行彩色眼底照相,由系统半自动测量距离视乳头中心1.0~1.5 PD 范围内的动、静脉直径,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来分析其与性别、年龄、高血压、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DM 病程及视网膜病变(DR)分期等的相关性。结果全部患者的视网膜动脉、静脉的平均直径分别为(52.07±7.89)和(85.92±8.87)μm。有47 例(44.8%)合并DR。合并高血压、DM病程≥10年的视网膜动脉直径缩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年龄<65 岁、FBG≥10.5 mmol/L、HbA1c≥7.0%及DM 病程≥10 年的视网膜静脉直径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随着DM 分期的进展,视网膜动脉直径逐渐缩小,静脉直径逐渐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元线性回归结果表明视网膜动脉直径与年龄(b=-0.236,P <0.05)、DM 病程(b=-2.230,P <0.05)和DR 分期(b=-2.017, P<0.05)存在线性关系。视网膜静脉直径与FBG(b=1.036, P<0.05)、DR 分期(b=2.256,P <0.05)等存在线性关系。结论合并DR的DM 患者容易出现视网膜动脉缩窄与静脉扩张现象,且随着DR 病情的加重,视网膜动脉直径越小,静脉直径越大。  相似文献   

2.
背景 肺癌与糖尿病(DM)均是随年龄增长发病率增高的常见病,临床上二病共存的现象越来越常见,DM可能对肺癌的发生、发展产生影响。目的 探讨DM对肺癌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FS)的影响。方法 收集2006-12-01至2016-12-31于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呼吸内科及胸外科住院治疗的肺癌合并DM患者189例(DM组)及肺癌不合并DM患者198例(对照组)的临床资料。按照年龄<65岁和≥65岁进行亚组分析。绘制不同特征患者PFS生存曲线,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分析肺癌患者PFS的影响因素。结果 DM组男性、≥65岁、有吸烟史、有其他合并症患者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65岁DM亚组的男性、有吸烟史、有其他合并症患者的比例高于<65岁对照亚组(P<0.05)。DM组患者中位PFS〔11.0个月,95%CI(8.7,13.3)个月〕长于对照组〔9.0个月,95%CI(7.8,10.1)个月〕(χ2=4.197,P=0.040)。<65岁DM亚组患者PFS〔11.0个月,95%CI(8.5,13.5)个月〕长于<65岁对照亚组〔7.0个月,95%CI(6.9,9.1)个月〕(χ2=7.257,P=0.007)。≥65岁DM亚组患者中位PFS〔11.0个月,95%CI(6.5,15.5)个月〕与≥65岁对照亚组中位PFS〔12.0个月,95%CI(6.0,18.0)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8,P=0.809)。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分期、治疗方案是肺癌患者PFS的影响因素(P<0.05),DM与分期是<65岁肺癌患者PFS的影响因素(P<0.05),分期与治疗方案是≥65岁肺癌患者PFS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合并DM是肺癌患者PFS的影响因素,尤其对于<65岁肺癌患者PFS有益。  相似文献   

3.
目的 基于1,5-脱水葡萄糖醇(1,5-AG)的检测,应用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新疆地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风险概率方程。方法 选取2012—2014年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新疆地区T2DM患者556例,通过眼底检查将T2DM患者分为T2DM并发DR组252例和T2DM非DR组304例,抽取患者静脉血,检测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ApoA)、载脂蛋白B(ApoB)、脂蛋白(α)〔Lp(α)〕、总胆固醇(TC)、尿素(Urea)、肌酐(Cr)、尿酸(UA)、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C)、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黄素单核苷酸(FMN)和1,5-AG。采用Logistic回归逐步向前法,分析T2DM患者发生DR的影响因素,拟合出Logistic回归概率方程,并以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和回代检验法考察方程的拟合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HDL-C、LDL-C、ApoA、ApoB、Lp(α)、TC、Urea、Cr、UA和汉族比例、T2DM家族史、心脑血管病史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T2DM病程、Cys-C、FBG、HbA1c、FMN、1,5-AG和高血压患病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T2DM病程、HbA1c、1,5-AG为DR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基于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建立拟合的风险概率方程Logit(P)=-4.723+0.459(HbA1c)+1.420(高血压)+1.006(T2DM病程)-0.019(1,5-AG)。回归方程检验χ2=7.732,P=0.005|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χ2=8.961,P=0.346|同时,回代检验符合率为78.0%,方程评价效能较好。风险概率方程诊断DR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6,最佳诊断点为0.42,灵敏度为83.9%,特异度为77.1%。结论 T2DM病程、高血压、HbA1c以及1,5-AG为新疆地区DR发生的危险因素,概率方程的建立有利于对T2DM患者发生DR的风险进行评估,对于减少新疆地区T2DM人群DR的发病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背景 目前全球高血压患病率正在逐步增高,而我国高血压患病人群不仅基数庞大并且在不断增加。当前对于高血压患病情况的研究多数基于临床分析,较少涉及血型分布等遗传规律。目的 分析高血压患病情况与ABO血型的相关性,为研究高血压的预防与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择2008—2017年江西省居民健康档案中185 633例体检人群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确诊高血压,将其分为病例组(8 798例)和对照组(176 835例)。分别统计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血型。进一步分析病例组与对照组的性别、年龄以及血型的分布情况。对性别、年龄进行亚组分析,判断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高血压患病情况与ABO血型是否具有相关性。结果 对照组和病例组性别分布、年龄分布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5.863,P<0.001;χ2=2 765.236,P<0.001)。对照组和病例组血型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102,P<0.001)。病例组A型、B型所占比例低于对照组,O型、AB型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P<0.001),RR值依次为0.95、0.93、1.06、1.15。男性中,对照组和病例组血型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286,P<0.001);病例组A型、B型所占比例低于对照组,O型、AB型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P<0.001),RR值依次为0.95、0.94、1.06、1.16。女性中,对照组和病例组血型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271,P<0.001);病例组A型、B型所占比例低于对照组,O型、AB型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P<0.001),RR值依次为0.94、0.93、1.07、1.16。少年中(0~17岁),两组血型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502,P=0.475);两组A型、B型、O型、AB型所占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中(18~45岁),两组血型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733,P<0.001);病例组B型所占比例低于对照组,O型、AB型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RR值依次为0.89、1.11、1.20。壮年中(46~60岁),两组血型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982,P<0.001);病例组O型、AB型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RR值依次为1.07、1.20。老年中(>60岁),两组血型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449,P<0.001);病例组A型、B型所占比例低于对照组,O型、AB型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RR值依次为0.95、0.96、1.05、1.11。结论 高血压患者与非高血压者在血型分布中存在差异,O型与AB型与高血压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社区干预对2型糖尿病(DM)并发视网膜病变(DR)患者治疗依从性及效果的影响。方法 2012年5月至2014年6月在桂林市人民医院及象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纳入的678例2型DM患者中筛查,选择确诊并发DR 148例(296只眼),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74例(148只眼),对照组行常规健康档案慢性病管理,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社区干预,包括社区医护团队和眼科、内分泌科专科医师联合干预、定期检查眼底、签订家庭签约式服务及心理干预,观察2年,评价两组的依从性和干预效果。结果 干预组DM患者的依从性增加,血糖控制率比对照组普遍提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视网膜病变发展缓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社区干预能提高辖区2型DM患者治疗依从性及血糖控制率,对及早发现DR、保护视力、控制血糖、提高生存质量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背景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性病)已成为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头号“杀手”,目前慢性病管理服务已经基本覆盖老龄化人口,研究中青年居民慢性病流行病学趋势及多病共存的现状将为确定下一步慢性病管理服务重点提供依据。目的 了解上海社区中青年人群慢性病患病情况及多病共存情况,为中青年的社区慢性病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方法 收集2017年1月-2019年12月上海某社区医院信息系统(HIS)年龄18~50岁患者的诊疗数据,分析慢性病的患病情况和多病共存病种组合。结果 34 720例18~50岁中青年患者中,8 922例(25.70%)有1种慢性病,3 134例(9.03%)有2种慢性病,3 484例(10.03%)有≥3种慢性病,6 618例(19.06%)患者存在多病共存。不同性别、年龄、签约与否社区中青年慢性病多病共存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男性多病共存比例高于女性,年龄越大慢性病多病共存比例越高,签约者高于未签约者(P<0.05)。患病率排名前5位的疾病分别为高血压、关节脊椎疾病、胃十二指肠炎症、功能性肠疾患、脑血管病。2种疾病组合多是“高血压”“糖尿病”“关节脊椎疾病”“胃十二指肠炎症”的两两组合,3种及以上的病种组合多为“肝胆疾病”与其他疾病的组合。结论 上海社区中青年人群的慢性病多病共存情况不容忽视,病种组合明显区别于老年人群,呈现中青年特异性,需要社区家庭医生提供针对性的慢性病管理服务。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2型糖尿病(T2DM)患者发生视网膜病变(DR)与周围神经病变(DPN)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本文挑选我院60例T2DM合并DPN患者为观察对象,将其纳入本研究观察组,纳入同期30例单纯T2DM患者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分析T2DM患者发生DR与DPN的相关危险因素,同时针对相关因素讨论其防治对策。结果 观察组年龄、收入、糖尿病病程、HbAlc、TC、HDL-C、LDL-C、低血糖率、二甲双胍使用率、二甲双胍用量、脑梗死率、外周血管病变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率、血脂异常率、使用降脂药物率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性别分布、BMI分布、TG水平、吸烟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病程、血脂异常、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收缩压等因素是T2DM患者合并DPN危险因素(P<0.05);平均年龄、T2DM病程、DR均与T2DM合并DPN有相关性(r=0.7140、0.7025、0.2514,P=0.0007、0.0015、0.0001)。结论 年龄、病程、血脂异常、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收缩压等因素是T2DM患者合并DPN危险因素,而且DR与T2DM合患者发生DPN有相关性,临床治疗时应予以重视,尽早开展针对性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糖尿病视网膜病(DR)的主要危险因素。方法:在2018年7月至10月间采用方便抽样方法选取乐清市象阳社区2型糖尿病(DM)人群,由专业调查人员严格按照具体标准操作规程进行,包括面对面访谈、常规实验室检查和眼科检查。使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DR潜在的危险因素。结果:406例2型DM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177例(占43.6%)患者被诊断为DR(轻度DR为107例,中度DR为57例,重度DR为13例)。与无DR的患者相比,DM病程为5~9年的受检者DR的概率显著增加8%[OR=1.08,95%CI=0.69~1.67,P=0.008]。同时,HbA1c≥6.5%的患者与HbA1c<6.5%的患者相比,发生DR的概率增加了16%(OR=1.16,95%CI=0.65~2.06,P=0.002)。结论:2型DM患者应进行DR筛查,尤其是DM病程在5年以上且HbA1c异常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视网膜病变的多重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3年6月在岳阳市第二医院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368例及体检中心正常对照个体285例,根据有无眼底病变,分为三组:单纯糖尿病组(DM组,188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DR组,180例)与正常对照组(NC组,285例)。检测各组临床与生化指标,对糖尿病患者易于发生视网膜病变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①DM组与DR组的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_1c)、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显著高于NC组,而DM组与DR组的空腹C肽与餐后C肽均显著低于N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DM比较,DR组病程、空腹血糖、餐后血糖、HbAhTC、TG、LDL-C均显著增高,而空腹C肽与餐后C肽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R组合并糖尿病肾病的比例[47.2%(85/180)1显著高于DM组[10.6%(20/188)],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60.555,P=0.000)。DM组与DR组BMI、HDL-C、收缩压、舒张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程(OR=4.258,P=0.001)、HbA_1c(OR=1.298,P=0.002)、TC(OR=1.477,P=0.005)、LDL-C(OR=2.187,P=0.008),合并糖尿病。肾病(OR=1.812,P=0.000)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相关。结论病程、HbA_1c、LDL-C、合并糖尿病肾病与2型糖尿病患者易于发生视网膜病变相关,且均为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在中国汉族人群中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SCZ)患者中并发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与五羟色胺2C受体(serotonin 2C receptor,5-HTR2C)基因多态性(rs2192371、rs5988072)的关联性。方法 纳入服用氯氮平伴有T2DM(共病组257例)或不伴有T2DM (单纯SCZ组288例)的长期住院SCZ患者,单纯T2DM患者(单纯T2DM组264例)以及正常人群(对照组625例)为研究对象,采用Taqman基因分型技术对5-HTR2C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位点(rs2192371、rs5988072)进行基因分型,比较各研究组的等位基因、基因型及单体型分布频率有无差异。结果 (1)单位点分析显示:共病组与对照组比较,rs2192371(χ2=19.799,df=2,P<0.001;χ2=7.437,df=1,P=0.006)和rs5988072 (χ2=28.682,df=2,P<0.001;χ2=24.127,df=1,P<0.001)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单纯T2DM与对照组比较,rs2192371基因型频率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715,df=2,P=0.001),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s5988072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1.378,df=2,P=0.003;χ2=7.142,df=1,P=0.007)。单纯SCZ组与对照组相比,rs2192371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s5988072基因型频率分布差异为边缘性(χ2=6.026,df=2,P=0.049),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虽然有差异(χ2=4.964,df=1,P=0.025),但经过Bonforrnie校正后无差异。而在SCZ患者中,共病组与单纯SCZ组相比,rs2192371 (χ2=11.279,df=2,P=0.003;χ2=8.061,df=1,P=0.004)和rs5988072 (χ2=7.013,df=2,P=0.030;χ2=5.931,df=1,P=0.014)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单体型分析显示:共病组和单纯SCZ组比较,由rs2192371-rs5988072组成的单体型AC (OR=1.351,χ2=5.841,P=0.015)和GT (OR=0.692,χ2=7.592,P=0.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体型A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共病组和单纯T2DM组比较,两组间单体型AC、GT和A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中国汉族人群中,SCZ并发T2DM与5-HTR2C基因多态性(rs2192371、rs5988072)存在关联,其可能是SCZ患者伴发T2DM的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11.
方凯  马爱娟  李航  董晶  谢瑾  谢晨  祁琨  周滢  赵越  董忠 《中国全科医学》2019,22(9):1014-1020
背景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成人2型糖尿病患病率不断攀升,加之庞大的人口基数及日益严重的老龄化趋势,预计未来糖尿病将造成沉重的疾病负担。年龄≥40岁是成人糖尿病的高危因素之一,有必要重视高危人群的糖尿病和空腹血糖受损的患病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有针对性地进行糖尿病的预防和控制。目的 调查北京市40~79岁居民糖尿病、空腹血糖受损的流行病学现状并探讨其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4年北京市40~79岁的常住居民(过去1年内在北京市累计居住6个月以上),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将北京市16个区作为调查点,共抽取36个乡镇/街道、180个社区中的19 815例常住居民。采用集中调查和入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常住居民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测3部分;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基本人口学特征、行为因素、个人疾病史;体格检查包括身高、体质量和血压;实验室检测包括空腹血糖(FPG)、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糖尿病、空腹血糖受损患病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纳入40~79岁居民11 889例,糖尿病患病率为12.11%,标化患病率为13.56%,男性糖尿病标化患病率高于女性(P<0.01)。糖尿病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χ2趋势=317.38,P<0.01),男性、女性糖尿病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男性:χ2趋势=78.05,P<0.01;女性:χ2趋势=292.86,P<0.01)。城区糖尿病标化患病率高于郊区(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别、居住地、饮酒、体质指数(BMI)、高血压和血脂异常是糖尿病患病的影响因素(P<0.05)。空腹血糖受损患病率5.22%,标化患病率为5.82%,男性空腹血糖受损标化患病率高于女性(P<0.01)。空腹血糖受损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χ2趋势=75.84,P<0.01);男性、女性空腹血糖受损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男性:χ2趋势=16.53,P<0.01;女性:χ2趋势=70.18,P<0.01)。城区和郊区空腹血糖受损标化患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17,P=0.1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饮酒、BMI、高血压、血脂异常是空腹血糖受损患病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北京市40~79岁居民糖尿病患病率随年龄增大而升高,男性高于女性,城区高于郊区,空腹血糖受损患病率也呈类似趋势,但居住地差异不明显,高龄、男性、超重和肥胖、高血压和血脂异常均是糖尿病和空腹血糖受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背景 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相对罕见,但在疾病进展过程中可发生局部淋巴结、肝、肺和骨转移,以肝转移最为常见,约有50%患者容易发生肝转移,治疗方式影响患者的生存率,对患者的生命质量有一定的影响。目的 探讨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肝转移患者手术治疗对预后的影响,为临床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04—2013年SEER数据库中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数据,纳入476例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肝转移患者。根据患者是否切除原发性肿瘤,将其分为手术治疗组和非手术治疗组。提取患者基线资料和临床特征,研究的终点是总体生存时间。结果 476例患者中,手术治疗组125例(26.3%),非手术治疗组351例(73.7%)。手术治疗组生存时间长于非手术治疗组(χ2=57.649,P=0.001)。将患者分别按照T分期、淋巴结转移和组织学分化程度进行分层分析,结果显示,T1、T2、T3期患者中,手术治疗组生存时间均长于非手术治疗组(χ2=5.543,P=0.019;χ2=11.494,P=0.001;χ2=34.240,P<0.001)。有淋巴结转移和无淋巴结转移患者中,手术治疗组生存时间均长于非手术治疗组(χ2=29.392,P<0.001;χ2=30.722,P<0.001)。组织学分化程度Ⅰ~Ⅱ级和Ⅲ~Ⅳ级患者中,手术治疗组生存时间均长于非手术治疗组(χ2=18.513,P<0.001;χ2=11.219,P<0.001)。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年龄>60岁〔HR=1.973,95%CI(1.476,2.637)〕、组织学分化程度为Ⅲ级或Ⅳ级〔HR=3.864,95%CI(2.279,6.551);HR=2.801,95%CI(1.278,6.141)〕、非手术治疗〔HR=4.845,95%CI(2.853,8.226)〕是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肝转移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肝转移患者的手术切除提高了生存率。淋巴结转移和不同T分期与生存率无关,而年龄和组织学分化程度对生存率有显著影响。对于年龄<60岁的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肝转移患者,原发性肿瘤切除术应被视为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3.
背景 低血糖是糖尿病常见且易忽视的并发症,轻度低血糖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及治疗依从性,严重低血糖可诱发心脑血管事件,甚至危及生命。低血糖风险也成为患者个体化治疗方案及血糖控制目标的重要影响因素。目的 调查同地区不同级别医疗机构门诊就诊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低血糖发生情况、影响因素,期望发现低血糖危险人群,以采取措施减少风险。方法 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法,2017年8月—2018年3月对北京市某社区全科门诊(社区组)及某三级甲等医院内分泌门诊(医院组)就诊的T2DM患者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糖尿病管理情况如生活方式、药物使用情况、健康教育及血糖监测情况、对血糖控制目标的认知情况及近1年低血糖发生情况。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T2DM患者低血糖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发放问卷388份,回收问卷380份,有效问卷369份,其中社区组180份,医院组189份。369例患者中,180例(48.8%)近1年发生过低血糖。社区组低血糖发生率为58.3%(105/180),高于医院组的39.7%(75/189)(χ2=12.836,P<0.00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体质指数(BMI)<24.0 kg/m2、腹围<85 cm、糖尿病病程≥10年、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规律运动、使用胰岛素、口服胰岛素促泌剂、用药依从性差、未接受过健康教育、未规律自我监测血糖、自我评价血糖控制不满意与低血糖的发生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病程≥10年(OR=2.497)、规律运动(OR=3.028)、使用胰岛素(OR=3.252)、口服胰岛素促泌剂(OR=3.072)为低血糖发生的危险因素,BMI≥24.0 kg/m2(OR=0.234)、用药依从性好(OR=0.280)、接受过健康教育(OR=0.354)、规律自我监测血糖(OR=0.505)、自我评价血糖控制满意(OR=0.387)、就诊于医院(OR=0.354)为低血糖发生的保护性因素(P<0.05)。结论 T2DM患者低血糖发生率高,且近1年低血糖发生率社区就诊患者高于医院就诊患者。T2DM患者BMI低、病程长、使用胰岛素或胰岛素促泌剂、规律运动者低血糖发生率高,应重点关注;而提高用药依从性、加强血糖自我监测、健康教育等措施可减少低血糖风险,为低血糖可控因素。  相似文献   

14.
背景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目前国内外对DR的筛查主要依赖眼底照相检查,而血清胱抑素C(Cys-C)由于不受年龄、种族及肌肉重量的影响,具有更敏感、更准确的特性,在微血管病变的研究中逐渐受到重视,但关于血清Cys-C与2型糖尿病(T2DM)微血管直径相关性的研究未见报道。目的 探讨血清Cys-C水平变化对T2DM患者视网膜血管直径〔视网膜动脉直径(RAE)、视网膜静脉直径(RVE)、视网膜动静脉比值(AVR)〕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7月-2018年7月于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筛查为T2DM的患者110例,收集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及彩色眼底照片,选择患者左眼1.0~1.5 PD范围内的视网膜颞上侧动脉和颞上侧静脉,利用ImageJ软件测量RAE、RVE,计算AVR。分析血清Cys-C水平与临床基线资料的相关性,探讨血清Cys-C水平异常的影响因素及血清Cys-C水平对RAE、RVE、AVR的影响。结果 血清Cys-C水平与糖尿病病程、肌酐(Cr)、尿酸(UA)、尿素氮(BUN)呈正相关(rs分别为0.193、0.821、0.501、0.678,P<0.05),血清Cys-C水平与总二氧化碳(CO2)、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呈负相关(rs=-0.281、-0.745,P<0.05)。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肾病(DN)、DR的T2DM患者血清Cys-C水平高于未合并以上疾病患者(P<0.05)。糖尿病无视网膜病变(NDR)、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的T2DM患者血清Cys-C水平分别为(1.07±0.23)、(1.31±0.64)、(2.12±1.73)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245,P=0.002)。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UA、eGFR是血清Cys-C水平异常的危险因素(P<0.05)。RVE与血清Cys-C水平呈正相关(rs为0.236,P<0.05);AVR与Cr、血清Cys-C水平呈负相关(rs分别为-0.190、-0.299,P<0.05)。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吸烟、饮酒、冠心病、血清Cys-C水平异常是RVE增大的危险因素(P<0.05)。血清Cys-C水平预测AVR异常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15〔95%CI(0.508,0.721)〕,血清Cys-C水平预测AVR异常的最佳临界值是1.105 mg/L,约登指数为0.26,灵敏度为0.673,特异度为0.582。结论 血清Cys-C水平受UA、eGFR影响;随着血清Cys-C水平的升高,DR的程度越严重,RVE越大、AVR越小,RVE水平与血清Cys-C水平呈正相关,AVR与血清Cys-C水平呈负相关,RAE与血清Cys-C水平无相关关系;当血清Cys-C≥1.105 mg/L,可预测AVR<2/3。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北京市通州区社区居民的高血压患病情况、控制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确诊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与社区卫生服务利用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5年7—9月北京市通州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范围内的≥18岁的7 008例常住人口,采用《通州区社区居民健康状况和卫生服务需求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行体格检查,包括身高、体质量、腰围、血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诊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的影响因素。结果 高血压患病率为30.66%(2 149/7 008);男性患病率为34.01%(1 191/3 502),高于女性的27.32%(958/3 506)(χ2=36.820,P<0.001)。高血压确诊率为61.47%(1 321/2 149);男性确诊率为54.58%(650/1 191),低于女性的70.04%(671/958)(χ2=53.620,P<0.001)。确诊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率为43.38%(573/1 321)。不同医疗保险、半年内健康体检情况、1年内基层医生提供血压测量的确诊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60.195、4.319、11.014,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家庭总月收入〔OR=1.087,95%CI(1.022,1.157)〕、新农合〔OR=1.775,95%CI(1.185,2.659)〕、1年内基层医生提供血压测量〔OR=1.383,95%CI(1.095,1.745)〕是确诊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情况的保护因素,城镇职工医保〔OR=0.654,95%CI(0.431,0.993)〕是确诊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情况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通州区社区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情况较严重,确诊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情况较差。应采取提供定期血压测量、改善经济状况等综合措施来加强居民的血压控制,对城镇职工和公费医疗人群应给予高度关注和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吴春香  于杰 《中国全科医学》2019,22(10):1203-1208
背景 糖尿病患病率的持续上升,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开展社区糖尿病高危人群筛查,能及时发现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患者,通过早期干预,有助于延缓或逆转疾病进程,减少糖尿病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目的 利用上海市普陀区糖尿病高危人群筛查结果,分析相关因素对筛查结果的影响。方法 2017年3—9月对上海市普陀区符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中的糖尿病高危人群标准的常住居民通过问卷评估、身体测量、实验室检测的形式,收集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糖尿病危险因素及相关症状、体格检查数据及血糖数据,对筛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调查13 057例高危人群,糖尿病检出率为10.61%(1 386/13 057),糖尿病前期检出率为11.93%(1 558/13 057)。男性糖尿病检出率为12.19%(747/6 127),女性为9.22%(639/6 9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256,P<0.001)。男性糖尿病前期检出率为12.15%(744/6 127),女性为11.75%(814/6 9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88,P>0.05)。随年龄升高,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的检出率逐渐升高(χ2趋势=244.746,P<0.001;χ2趋势=144.104,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糖调节受损史、超重/肥胖/中心性肥胖、一级亲属中糖尿病家族史、巨大儿生产史或妊娠糖尿病史、高血压或正在接受降压治疗、血脂异常或正在接受调脂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病史、一过性类固醇糖尿病史是居民糖尿病检出阳性的影响因素(P<0.05);年龄、糖调节受损史、超重/肥胖/中心性肥胖、一级亲属中糖尿病家族史、高血压或正在接受降压治疗、血脂异常或正在接受调脂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病史是居民糖尿病前期检出阳性的影响因素(P<0.05)。具有不同危险因素数量的居民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9.623,P<0.001;χ2=129.073,P<0.001)。具有4个及以上危险因素居民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检出率均高于危险因素数量为1个的居民(P<0.05)。结论 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检出率随危险因素数量的增长而增长,≥40岁、高血压、超重/肥胖/中心性肥胖、血脂异常的人群属于糖尿病筛查的重点对象,应持续开展社区高危人群特别是重点高危人群的筛查工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不同温度经皮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术(RFT)治疗不同分支单支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2011年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疼痛科行经皮半月神经节RFT治疗的单支三叉神经痛患者550例,其中V1分支(眼支)38例,V2分支(上颌支)257例,V3分支(下颌支)255例。根据温度分为70、75、80 ℃组,分析其治疗有效率、1~5年复发率和面部麻木程度。结果 V1分支三叉神经痛70、75、80 ℃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分别为10/10、18/20、7/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12,P=0.545);V2分支三叉神经痛70、75、80 ℃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3.1%(54/58)、94.4%(167/177)、100.0%(22/2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18,P=0.468);V3分支三叉神经痛70、75、80 ℃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7.7%(50/57)、94.8%(165/174)、95.8%(23/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753,P=0.153)。V1、V2分支三叉神经痛不同温度治疗组患者1~5年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V3分支三叉神经痛不同温度治疗组患者1~5年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75、80 ℃组患者1~5年复发率低于70 ℃组(P<0.01)。V1分支三叉神经痛不同温度治疗组患者面部麻木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2、V3分支三叉神经痛不同温度治疗组患者面部麻木程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V2、V3分支三叉神经痛75、80 ℃组患者面部麻木程度高于70 ℃组(P<0.01)。仅1例V1分支三叉神经痛患者80 ℃治疗后出现角膜溃疡,经对症治疗后好转。结论 70 ℃经皮半月神经节RFT适用于V1、V2分支三叉神经痛,而75 ℃适用于V3分支。  相似文献   

18.
郑笑  谢大星  陆晨 《中国全科医学》2018,21(32):3999-4003
目的 分析近10年新疆地区肾脏疾病谱的特征及其变化,为流行病学研究、临床诊治及预防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08—2017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肾病研究所肾活检登记系统中行肾穿刺活检术的患者3 824例,根据患者行肾穿刺活检术的时间将其分为前5年组(2008—2012年)1 402例和后5年组(2013—2017年)2 422例。参照《肾活检病理学(第2版)》并依据第2版肾小球疾病病理学分类对疾病进行分类,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民族,比较肾脏疾病谱的变化。结果 3 824例患者中,原发性肾小球疾病(PGD)3 082例,继发性肾小球疾病(SGD)1 365例。IgA肾病(IgAN)、膜性肾病(MN)、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sPGN)、微小病变(MCD)、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FSGS)的性别、民族分布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gAN、MN、MCD、MsPGN、FSGS的年龄分布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IgAN的患者年龄主要为30~49岁,MN、FSGS主要为≥50岁,MsPGN主要为20~29岁。糖尿病肾病(DN)、高血压肾病(HT)、过敏性紫癜性肾炎(HSPN)、狼疮性肾炎(LN)的性别、年龄分布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N、HT、HSPN和LN的民族分布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5年组与后5年组年龄、民族及PGD、SGD疾病谱分布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后5年组IgAN、MN及DN所占比例均高于前5年组,后5年组MCD、MsPGN、HT和HSPN所占比例均低于前5年组(P<0.05)。结论 新疆地区肾脏疾病谱以PGD为主,其中IgAN居于首位,MN等较之前有所增多;在SGD疾病谱中,DN位于第1位。  相似文献   

19.
背景 川崎病(KD)是一种与冠状动脉病变(CAL)相关的系统性血管炎,可导致心肌病、心肌梗死甚至死亡。目前,KD发病率逐年攀升,已成为儿童获得性心脏病最常见的病因,显著影响成年后个体远期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因此了解该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以及影响因素对降低疾病发生率有重要意义。目的 从人口学特征、时间分布和地域差异三方面探讨KD在甘肃地区的流行病学特征,以期为西部地区KD的管理和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2012-2019年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581例KD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选患儿1个月内CAL发生情况将其分为KD合并CAL组(CAL组)和无CAL组(NCAL组),根据发病年龄划分为≤1岁、>1~3岁、>3~6岁和>6岁4个年龄段。采用统一的调查表收集一般资料(年龄、性别、民族、发病时间等)、冠状动脉彩超结果。结果 (1)人口学特征:581例KD患儿的中位发病年龄为1.9(1.2,3.2)岁,男∶女为1.9∶1,男性患儿在KD人群中的发病比例随年龄的增长呈下降趋势(χ2趋势=5.100,P<0.05)。(2)时间分布:不同年份间KD病例数总体呈上升趋势(χ2趋势=122.348,P<0.001);各季节患儿分布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418,P=0.006);春季患儿占比与年龄段呈负相关(rs=-1,P<0.001),而秋季患儿占比与年龄段呈正相关(rs=1,P<0.001)。(3)地域差异:结合甘肃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将甘肃省划分为河西、陇中、陇东、陇东南、民族五大区域;依据城镇居民日常生活开支、职工平均工资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将甘肃省按发达程度由高到低划分为四类地区。陇中(χ2趋势=86.011,P<0.001)、陇东南(χ2趋势=23.848,P<0.001)和民族区域的KD病例数(χ2趋势=17.463,P<0.001)均逐年增加;一类(χ2趋势=54.551,P<0.001)、二类(χ2趋势=20.586,P<0.001)、三类(χ2趋势=14.844,P<0.001)和四类地区的KD病例数(χ2趋势=36.013,P<0.001)均逐年增加。(4)影响因素:不同年份间合并CAL(χ2趋势=95.041,P<0.001)和NCAL的KD病例数(χ2趋势=38.719,P<0.001)均呈上升趋势,尤以CAL组为著(χ 2趋势=9.502,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3.011,95%CI(1.313,6.907)〕、性别〔OR=1.634,95%CI(1.137,2.349)〕和四类地区〔OR=1.772,95%CI(1.172,2.679)〕是KD合并CAL的影响因素。结论 甘肃地区KD患病人数逐年增加,以CAL组KD患儿的增长为著,疾病负担严重,经济欠发达地区尤为明显,为降低KD及其并发症发生率,需要提高公众对疾病严重性的认识、在夏季对男性婴幼儿适当加大防治力度(尝试对KD高危人群提前干预,如免疫调节)、建立健全KD随访机制、加强基层医生培训、开展多中心研究并持续监测KD的流行病学特征以获取与最佳预防策略、早期诊断、治疗时机和治疗选择相关的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