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彩茵  何婷婷  王全 《中国全科医学》2019,22(10):1160-1164
背景 基层医务人员是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主要执行者,其政策响应度和工作满意度是稳步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关键。目的 探讨基层医务人员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响应度及工作满意度,为促进签约服务的持续发展提供对策建议。方法 于2018年2—5月,采用多阶段抽样法在湖北省宜昌市抽取基层医务人员500例进行问卷调查,主要内容包括基本情况、对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评价、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政策响应度及工作满意度。采用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基层医务人员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回收有效问卷462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2.4%。30.5%(141/462)的医务人员非常/比较积极参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25.9%(120/462)的医务人员认为现有激励机制完全/比较能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医务人员对工资薪酬、工作环境、同事关系、发展前景、个人成就感的满意度得分分别为(2.7±0.7)、(3.4±0.7)、(4.1±0.8)、(3.3±0.9)、(3.5±0.8)分(“很不满意”~“非常满意”分别计为1~5分),总体工作满意度得分为(17.4±3.5)分。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平均月收入、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后工作时间的变化、家庭医生岗位的工作风险、家庭医生岗位的重要性、现有激励机制能否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是基层医务人员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基层医务人员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响应度与工作满意度均有待提高。建议创新基层医务人员的激励措施,完善签约服务工作价值的绩效考核;加强培养优秀的家庭医生队伍,建立长期家庭医生人才培养机制,提高家庭医生职业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家庭医生是实现分级诊疗倡导的基层首诊和重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抓手”。目前,我国家庭医生签约存在供给数量和质量不足、绩效管理和激励不充分、法律规定不明晰、配套政策不完善等制约因素。通过比较英国、美国、古巴、德国等国家在家庭医生签约长效机制建设方面较成熟的经验,建议借鉴并采取严格家庭医生准入机制、加强家庭医生绩效考核、优化签约服务内涵、创新医疗保险支付方式等措施,充分调动签约双方的积极性,实现家庭医生签约制度供给的有效落实。  相似文献   

3.
  目的  明确当前我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绩效考核的关键问题,并为该绩效考核体系的进一步优化提供建议。  方法  通过政府网站、信息公开平台等渠道系统检索收集我国国家和地区层面出台的有关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绩效考核的政策文件,在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科医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绩效评价/绩效考核/绩效考评”为主题词检索2022年3月1日前的相关文献,评阅和分析涉及我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绩效考核的55篇中文文献,并对文献中涉及的问题进行收集梳理,运用文献综述法、聚类分析等方法对文献进行定性和半定量研究。  结果  对55篇文献中涉及的14个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发现我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绩效考核体系的问题主要集中于结构子模,其中,“考核体系未体现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价值的独特性”“指标权重设置不符合后疫情常态化时代的定位”和“绩效考核流于形式”是我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绩效考核领域的关键问题。  结论  本研究归纳整理的问题系统以及关键问题,可以在实际工作中帮助决策和研究人员对该领域有更深入地了解并采取措施进行完善,明确日后的工作重点。问题主要集中在结构子模上,因此,未来应当以战略长远角度考虑绩效考核的方式,在政策指导下,从考核体系的指标选取、权重设置以及考核方法等方面着手进行改进,以期优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绩效考核体系,促进基层卫生机构和人员共同进步。   相似文献   

4.
吕韵  景日泽  王德猛  方海 《中国全科医学》2021,24(16):1995-2002
福建省厦门市以慢性病(高血压、糖尿病)为突破口,以构建整合型卫生健康服务体系为目标,基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师、健康管理师和三级医院专科医师,创设了具有厦门特色的“三师共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厦门市“三师共管”模式在打造“多快好省”品牌服务的同时,进一步完善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激励机制,通过建立合理的签约服务费用筹资与分配机制、绩效考核与评价机制及非经济激励机制,提高了基层医务人员的收入,极大地调动了基层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促进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质量与水平的提升及签约率的大幅提高,产生了良好的医患联动,从而形成并完善了一整套柔性引导“患者愿意去、基层接得住、医院舍得放”的制度创新成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南京市浦口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开展情况、面临的主要问题及改善对策,为南京市浦口区进一步推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7年7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南京市浦口区桥林街道、星甸街道、泰山街道、汤泉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负责人、家庭医生及其团队成员共31名进行面对面半结构式访谈。采用自制访谈提纲,访谈内容包括:简单介绍南京市浦口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开展情况;家庭医生签约后的特色服务项目与主要服务内容;签约居民分级诊疗存在的问题;目前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面临哪些主要问题和困难等。结果 目前南京市浦口区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主要包含门诊签约和社区签约两种形式,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接受程度较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对慢性病老年人吸引力最大。开展的特色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包含家庭医生APP线上交流;家庭医生公布手机号以方便沟通;发放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卡,享受特定医疗服务项目折扣。签约居民分级诊疗存在的问题:签约居民根据就医需求可自行前往二、三级医院,不需要家庭医生为其进行转诊;家庭医生APP转诊预约功能未起到实质性的作用。目前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签约流程过于繁琐;如何界定家庭医生手机咨询服务时间;签约居民对家庭医生职责界定不清;激励机制不健全,医务人员积极性不高;签约后药品种类配备不全;原全科医生引入家庭医生模式后工作量增加、精力不济;家庭医生APP需要进一步完善服务项目的开发。结论 南京市浦口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开展情况较好,但还存在诸多问题,建议政府财政投入到位,完善绩效考核机制;医保助力家庭医生,落实分级诊疗制度;加强家庭医生医疗知识培训与沟通技巧,招募家庭医生人才;增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药品的品种以及医保报销的常用药物;完善家庭医生APP;切实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开展。  相似文献   

6.
2011年起上海市长宁区对社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进行了有序探索,已形成了家庭医生签约、居民社区首诊、政策支持到位、薪酬绩效考核的良性循环局面。通过对其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做法、签约服务内容要求与绩效考核和服务成效进行总结探讨,旨在为社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供参考,并提出优化服务内容、提升服务内涵、完善服务体系是社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下一步发展的重点。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目前关于家庭医生签约的评价、见解、效果反馈的研究多来自管理专业、经济学专业、公共卫生专业的学者,尚缺乏来自签约主体之一的医务人员的视角。本文将从一线全科医生即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执行者的视角,阐述现阶段基层医疗信息系统服务家庭医生签约的现状,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和可能的解决办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大力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着力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有利于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本文介绍了我国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意义和三阶段目标,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开展现状为基础,认为其在开展过程中尚存在工作发展不平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有待提高、保障政策亟需完善、宣传不到位等问题。进一步的工作应重点围绕明确签约服务内容、突出重点人群、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调动全科医生积极性、强化签约服务吸引力、完善签约服务政策支持、强化信息化支撑、加强宣传8项任务进行,希望这些建议可以为各地区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背景 随着签约服务的深入推进,新的家庭医生服务模式将逐渐形成,建立国家层面的签约服务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越来越有必要。目的 了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绩效考核评价现状,分析卫生行政部门人员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责人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绩效考核内容、指标设置以及激励措施落实情况的认知情况,总结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政策建议。方法 借助我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2017年6—7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培训会,培训会分别在我国山东济南、河南郑州、湖南长沙及重庆市4个省会城市(直辖市)开展。选取来自全国32个省级及114个地市级卫生行政部门人员227名;同时采用典型抽样的方法,选取山东济南、河南郑州、湖南长沙及重庆市4个省会城市(直辖市)的364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责人为研究对象。调查于2017年6—7月举行,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问卷的主要内容包括:研究对象(基层医疗卫生管理者)的基本情况、对签约服务绩效考核指标设置情况的认知、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激励措施落实情况的认知。共发放问卷620份,回收问卷591份,问卷的有效回收率95.3%。结果 591名基层医疗卫生管理者中,分别有70.1%(414/591)、92.0%(544/591)、70.1%(414/591)、68.4%(404/591)认为应设置全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农村贫困人口签约服务覆盖率、计划生育特殊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分别有92.4%(546/591)、81.6%(482/591)、72.6%(429/591)认为应当设置签约对象满意率、“签约服务包”设计内容完成率、签约对象电子健康档案合格率;分别有85.4%(505/591)、78.3%(463/591)、66.2%(391/591)认为应设置签约对象基层就诊率、签约对象签约医生就诊率、签约对象预约转诊率。591名基层医疗卫生管理者中,49.1%(290/591)反映本地区/机构有签约服务费等相关激励措施。回答有签约服务费等相关激励措施的290名基层医疗卫生管理者中,78.3%(227/290)反映签约服务费能够用于家庭医生团队激励,39.0%(113/290)反映签约服务费在绩效工资总量内。290名认为有签约服务费的应答者中,27.6%(80/290)反映来源于财政补助,31.4%(91/290)反映来源于医保基金,80.3%(232/290)反映来源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30.0%(87/290)反映来源于签约居民个人。结论 较大比例的卫生行政部门人员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责人认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绩效考核指标应同时注重服务数量和质量指标,同时应加强基层首诊的落实。另外,建议保证签约服务经费来源,发挥考核评价的激励作用,对家庭医生收入做增量,调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积极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医务人员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认知情况与对基层卫生建设的改进建议,为进一步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落到实处提供帮助。 方法 对492名医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①30~50岁年龄段最多(321,64.46%),本科学历占比例最高(233,47.35%),中级职称最多(196,39.84%),所从事专业中全科医生最多(244,49.00%),来自社区服务中心及乡镇卫生院医生最多(200,40.16%)。②156人(占31.33%)参与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218人(占43.78%)愿意参与,不愿意的原因主要包括:106人(占21.29%)认为居民不认可,96人(占19.28%)认为国家政策不能激励医务人员积极性;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对象:215人(占43.17%)认为是慢性病患者;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内容:常见病诊治432人(占86.75%)和慢病管理404人(占81.12%);家庭签约服务推进中存在的最主要问题:基层全科医生医疗能力待提高(453,90.96%);需要政府重点解决的问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质和量要与医生收入相应(455,91.37%)。③289人(占58.03%)认为了解基层医疗单位,基层医疗单位存在的问题:社区医生医疗技能差(453,90.96%),和居民不信任社区医生(402,80.72%)。④对基层卫生建设改进建议:加强医院对基层医疗单位的扶持力度和对基层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待遇。 结论 落实家庭签约服务,政府要继续加强政策支持,强化综合医院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支撑,同时也要加强基层卫生建设,提高全科医生服务能力,保证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1.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我国新医改的重要任务之一,对实现基层首诊、推进分级诊疗、转变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健康中国为背景,通过梳理我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发展历程和相关文献,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供方、需方及运行机制3个角度,分析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基层医疗卫生资源数量及质量不高,居民对签约服务的接受度不高,全科医生培养与培训机制不健全,考核激励机制欠缺,医保支付机制导向性不强,沟通宣传机制和信息化建设不完善。建议进一步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完善签约服务政策支持,建立健全考核激励机制,积极推进“互联网+社区医疗”。  相似文献   

12.
背景 当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推行中“签而不知”“签而不约”等问题突出,因此提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效果迫在眉睫。目的 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效果的影响机制进行分析。方法 于2021年9月至2022年1月,采用目的抽样的方法,对山东省潍坊、菏泽、济南三地市的24名家庭医生、8名机构管理者、25名签约居民进行个人深度访谈。家庭医生访谈提纲内容包括签约政策执行现状、工作现状等;机构管理者访谈提纲内容包括绩效分配、监督管理等问题;机构管理者访谈提纲内容包括签约获得感、希望获得的服务等问题。运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经过三级编码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效果及影响机制进行系统研究。结果 通过三级编码得到“居民健康意识弱”等90个概念,“签约知晓情况”等24个范畴,“基层卫生服务能力”等8个主范畴。构建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效果影响机制的理论模型,主要包括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相关政策执行偏差、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及居民特征3条脉络。结论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效果受相关政策执行偏差、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及居民特征三方面共同影响,因此要优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相关政策执行路径,提高家庭医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建立一套契合于山区特征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绩效考核方案,以期达到调动山区家庭医生的服务积极性,提升签约服务效果的目的。  方法  2019年9月—2020年5月,通过问卷调查、关键知情人访谈、专题小组讨论及典型个案的实地研究以描述山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现况,设定适宜京郊山区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绩效考核方案,并评价方案在机构的实际应用效果。其中,定性资料采取主题框架法、内容分析法等进行描述性分析和解释性分析。  结果  完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绩效考核方案的设计,以标准化工作量法和目标管理法相结合的方式,从服务数量、服务质量、满意度及目标完成情况4个方面对山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进行考核。开展个案研究的琉璃庙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约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认知度、满意度、签约知晓率分别从2019年的55.00%(排名第12)、50.00%(排名第9)、60.00%(排名第4)跃升至2020年度的92.00%、92.49%、89.80%,3项指标均位居全区1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第1名。  结论  构建符合山区工作特点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绩效考核方案可以达到调动家庭医生工作积极性、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良性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京郊山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运用标准化工作量法开展绩效考核的情况,分析考核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并提出解决对策。 方法 在绩效工资总额限定的情况下,将考核可用于自主分配的绩效工资人为分成单项考核部分和月考核部分,再将月考核部分根据考核项目细分为工作数量、工作质量及满意度,每项对应一定的绩效工资,并根据该项考核结果进行发放。工作数量部分将一致性高的医疗服务项目的标准化工作量值直接与绩效工资挂钩,而岗位差异性大的部分将标准化工作量值转化为定性指标与绩效工资挂钩。 结果 3年来,中心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人数年均增长4.68%,高血压规范管理率年均增长25.96%,糖尿病规范管理率年均增长27.37%,门诊诊疗人次年均增长31.26%;预防保健岗位工作人员本岗位工作量增长94.5%,家庭医生签约工作的工作量增长41.5%,医疗岗位工作人员本岗位工作量增长48.0%,家庭医生签约工作工作量增长83.1%。 结论 运用标准化工作量法在山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绩效考核能够调动职工工作积极性,促进各项工作开展。但是标准化工作量法开展绩效考核工作,要对医疗服务项目进行分类,因此在医务人员较少的山区,对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一致性高、标准统一的服务项目,可以直接将标准化工作量值与绩效工资挂钩;对于差异性较大的服务项目,可以将定量资料转化为定性资料,充分体现绩效考核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促进管理和提升综合服务水平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家庭医生制服务是近期卫生改革的一项重点工作,浦东新区开展试点工作半年来,在机制保障、人员配备、签约流程、服务内涵、绩效考核、信息化配套等方面做了积极探索。本文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这一执行层面进行实践和思考,并对一些瓶颈问题和难点问题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背景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目前我国所有区(县)均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但现行绩效考核指标难以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因此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具有重要意义。目的 构建我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以促进我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有效推进。方法 通过查阅相关政策文件、国内外文献及使用成熟的评估工具,并经过小组讨论初步拟定指标池,设计了德尔菲专家咨询表。于2020年3-5月,在全国范围内选择在该领域经验丰富的专家30名,经两轮专家咨询,构建了我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结果 两轮专家咨询表均全部收回且有效,专家积极系数为100.0%,30名专家权威程度系数(Cr)为0.850~1.000,平均值为0.913,均达到可接受标准。第一轮专家咨询一、二、三级指标的重要性专家协调系数分别为0.144(P<0.05)、0.254(P<0.01)和0.268(P<0.01),第二轮专家咨询一、二、三级指标的重要性专家协调系数分别为0.158、0.354和0.495(P均<0.01),专家意见逐渐趋于一致,评价结果稳定、可靠。最终构建的我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结构质量、过程质量和结果质量3项一级指标、10项二级指标和59项三级指标。结论 咨询专家具有很高的积极性,且专家的权威程度较高。经两轮咨询,专家对一、二、三级指标的评价意见趋于一致,有足够的协调性,本研究构建的我国家庭医生签约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结果可信。  相似文献   

17.
在“强基层”“大健康”背景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作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立合理就医秩序和完善医疗服务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我国家庭医生相关政策颁布及推行进行讨论,分析其经验、问题与不足,为我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进一步推行提供借鉴。在文献综述及个案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家庭医生相关政策发展和实践进程进行梳理,指出我国家庭医生政策大致经历了酝酿萌芽、试点探索、渐进推广和全面实施4个发展阶段,并对每个阶段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政策内容及推行情况、实践结果进行分析讨论。最后提出符合中国特色的六方面参考建议:推进家庭医生制度政策保障,借助医保支付调整医疗资源分配;加强家庭医生人才队伍建设,鼓励开设全科医学课程;建立合理激励机制,增强家庭医生工作热情;加快推进医疗信息共享平台建设;依托医疗联合体,推进双向转诊机制;建立合理的监督机制和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8.
背景 医务人员作为服务的提供方,研究其自身对家庭医生所需条件的认知对从供方角度促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目的 了解西部地区各级医疗卫生体系中医务人员对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项目发展所需自身条件的认知,为更好地推行家庭医生式服务、细化系统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于2019年3-5月,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使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南充、绵阳、重庆等地区60所医疗机构在岗的医务人员进行现场自填式问卷和网络自填式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医务人员基本情况、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发展所需的自身条件、医务人员参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项目的现状和意愿。采取统计描述、因子效度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1 797例医务人员中,男221例(12.30%),女1 576例(87.70%);编制内1 347例(74.96%),编制外450例(25.04%)。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医务人员参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现状的因素有职业素养、家庭环境、生活态度、额外职业素养(P<0.05);影响医务人员参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意愿的因素有职业素养、家庭环境、额外职业素养(P<0.05)。结论 从供方的角度,通过对工作时间超负荷的医务人员提供补偿、提升医务人员职业素养、提高医务人员家庭对家庭医生工作的支持,有助于不断完善家庭医生签约制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背景 家庭医生服务是我国新医改后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的重要任务之一,川渝地区位于我国西南部地区,家庭医生服务关系当地群众健康保障的民生问题,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与其他服务齐头并进的新时代,了解家庭医生服务供给侧签约情况具有重要意义。目的 了解川渝地区家庭医生服务供给侧签约现况和续约意愿,分析影响家庭医生团队续约因素,为该地区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绩效分配和考核制度、完善督查制度等提供一定参考。方法 于2019年3-8月,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选取川渝地区60所医疗机构1 550例医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基本情况,对签约家庭医生团队的认知、态度、意愿两部分。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家庭医生团队医务人员签约期结束后续约的影响因素。结果 本次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 402份(97.91%),愿意续约者752例(53.64%)。不同年龄、医疗机构类别、年收入水平的医务人员签约期结束后续约意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家庭医生服务政策、家庭医生的服务内容、推行家庭医生服务必要性、现行家庭医生服务项目制度完善程度、家庭医生服务项目未来前景的态度、签约家庭医生团队时长具有不同认知和态度的医务人员签约期结束后续约意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医务人员的年龄、对家庭医生服务政策的把握、对家庭医生服务推行必要性认识、家庭医生服务项目前景的态度均是签约期结束后续约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川渝地区家庭医生服务供给侧续约意愿总体不是很高。相比较而言,年龄较大、对家庭医生服务政策把握清晰、认为家庭医生服务项目推行有必要、更看好家庭医生服务项目前景的医务人员续约意愿较高。  相似文献   

20.
景日泽  方海 《中国全科医学》2020,23(25):3131-3138
实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推动分级诊疗的重要手段,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也是新形势下更好维护人民群众健康的重要途径。本文从供需角度阐述我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研究现状,分析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与政策建议。目前需方研究多集中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现状、知晓率、签约(续签)率和意愿、满意度等方面;供方研究多集中于签约服务主体(家庭医生团队构成)、激励机制、培养和教育、家庭医生工作满意度等方面。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效果评估多基于需方角度。对此本文认为从供方研究我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实证研究缺乏,完善家庭医生激励机制和团队构成、加强家庭医生队伍培养和教育等举措对于进一步推动我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