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单克隆抗体由于其靶向性强、副作用小等特点,在肿瘤、免疫系统疾病等多个领域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但是由于只能针对单一明确的靶点,在临床上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可以同时结合两个相同或者不同抗原上的不同表位的双特异性抗体在治疗肿瘤及自身免疫病等领域具有潜在优势。近年来,越来越多不同结构形式的双特异性抗体进入临床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此文对国内外多种适用于大规模生产的重组双特异性抗体结构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双特异性抗体(BsAb)在免疫学诊断和导向免疫治疗方面已得到广泛研究,其制备方法也在不断改进,包括化学联法、杂交瘤融合法及基因克隆法。本文综述BsAb的制备原理、方法及研究现状,并展望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抗体药物具有特异性高、不良反应少的特点,已成为肿瘤治疗的热点。双特异性抗体(双抗)是指同时结合2个不同抗原或同一抗原2个表位的抗体。与单特异性抗体相比,双抗具有高度特异性,增强了治疗有效性和安全性,同时减少了不良反应。已有多种双抗药物获批上市,进入临床研究的双抗药物数量不断增加。双抗药物的形式持续在更新,应用范围也在扩大,在未来具有非常好的应用前景。此文就目前已有的双抗类型、作用机制及目前双抗制备上面临的困难等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4.
双特异性抗体(BsAb)是指能同时结合相同或不同分子上的2个不同抗原表位的基因工程抗体。目前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的BsAb多达百余种,其适应证也涵盖肿瘤、自身免疫系统疾病等多个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生物技术的高速发展提供了多种构建BsAb的模式,而不同构建模式的BsAb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外排的动力学行为和特征不同。深入研究BsAb药动学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对BsAb的合理设计有重要指导意义。通过从BsAb的构建模式出发,同时详细比较不同构建模式的BsAb在体内的药动学表现的差异,以期为BsAb药物设计和临床试验进一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6.
肿瘤免疫治疗包括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单克隆抗体疗法、过继细胞疗法、溶瘤病毒疗法和肿瘤疫苗等。其机制为免疫治疗可激活体内T细胞识别肿瘤细胞的特异性抗原,诱发免疫细胞激活、克隆性增殖/扩增和靶细胞溶解反应,发挥杀伤肿瘤效应。相比于单克隆抗体,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可以通过靶向多个抗原或抗原表位发挥协同抗肿瘤作用,介导多种特定生物学效应,后者包括连接免疫细胞与肿瘤细胞,募集并激活免疫细胞来消灭肿瘤细胞;作用于多个信号通路,协调肿瘤杀灭生物过程;通过抗体双价结构来介导蛋白复合物形成。目前双特性抗体用于治疗晚期肺癌,乳腺癌,胃癌,结直肠癌和CD20阳性淋巴瘤等。本文就双特异性抗体在肿瘤临床治疗中的研究进展和应用综述。  相似文献   

7.
双特异性抗体(bsAb)是在单克隆抗体的基础上进行结构改造得到的人工抗体,能同时特异性结合2个不同的抗原或抗原表位,并阻断其介导的生物学功能或使表达2种抗原的细胞相互接近而增强两者间相互作用.在招募免疫细胞、抗细菌或病毒感染、阿尔茨海默病和再生医学等方面,bsAb已经显示出单克隆抗体乃至单克隆抗体组合疗法无法比拟的优势...  相似文献   

8.
类IgG双特异性抗体是人工构建的功能性抗体,其生产工艺烦琐、副产物复杂多样,很难构建像单抗类药物一样的通用型平台工艺,常需建立针对性的分离纯化工艺。错配产物和聚集体是类IgG双特异性抗体生产中常见的副产品,是分离纯化的难点。该文简要概述了应用较广泛的类IgG双特异性抗体的分子结构及其对应的纯化工艺,重点阐述了不对称型类IgG双特异性抗体同源二聚体、1/2半抗或者缺失轻链的3/4不完整的抗体片段,以及对称型类IgG双特异性抗体聚集体的去除策略,以期为类IgG双特异性抗体的分离纯化工艺开发提供文献参考和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双特异性抗体(双抗)可以同时特异性结合2种不同抗原,已成为抗体工程领域研究的热点。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癌症治疗方面,虽疗效显著但还未达到临床最佳状态。由于双抗有2条重链和2条轻链,因而极易出现错配。为解决这一问题,研究者设计出许多不同的双抗形式,例如串联单链抗体、双可变结构域抗体或使用“knobs-into-holes”方式构建的抗体,但仍不能得到最优的双抗。纳米抗体是目前已知最小的全功能抗体,具有许多优异的理化特性,为构建双-多特异性抗体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双特异性抗体(bispecific antibody,BsAb)是一种工程化的非自然抗体。由于大多数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mAb)的抗病毒活性有限,而双特异性抗体通过结构的修饰,可以同时作用于病毒和宿主细胞不同的抗原表位,在免疫治疗中具有更高的特异性以及更大广度及效力,在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研究领域中双特异性抗体的研究已成为一大热点,现就抗HIV双特异性抗体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双特异性抗体是通过细胞融合或重组DNA技术制备的人工抗体,可以同时特异性结合两种抗原或同一抗原的两个不同表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彻底改变了晚期实体瘤的治疗模式。然而,并非所有类型的恶性肿瘤都对这些药物有反应,恶性肿瘤患者的响应率和治疗效果仍待提高。该文围绕以程序性死亡配体1为靶点的双抗药物的临床研究现状及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13.
甄千玮  张友忠 《肿瘤药学》2022,12(4):433-440
双特异性抗体药物是近年来免疫治疗领域愈发受到关注的一种靶向治疗药物。截至发稿之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上市的双特异性抗体药物仅有3种,且这3种药物均未开辟妇科肿瘤疾病的适用指征。从1997年至2020年,全球范围内先后共计有272项双特异性抗体药物的临床试验,其中约三分之一的研究是由中国贡献的,且这些临床试验大部分处于Ⅰ期(n=161)、Ⅰ/Ⅱ期(n=54)和Ⅱ期(n=51)。本文综述了妇科肿瘤相关双特异性抗体药物的作用机制及临床试验等方面的最新进展,期望更多的临床和科研工作者关注双特异性抗体药物,促进其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4.
抗体药物具有特异性高、不良反应少的特点, 已成为肿瘤治疗的热点。双特异性抗体(双抗)是指同时结合2个不同抗原或同一抗原2个表位的抗体。与单特异性抗体相比, 双抗具有高度特异性, 增强了治疗有效性和安全性, 同时减少了不良反应。已有多种双抗药物获批上市, 进入临床研究的双抗药物数量不断增加。双抗药物的形式持续在更新, 应用范围也在扩大, 在未来具有非常好的应用前景。此文就目前已有的双抗类型、作用机制及目前双抗制备上面临的困难等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15.
双特异性IgG在抑制肿瘤时预期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早期,杂交瘤细胞融合或共转染表达两个抗体产生的双特异性IgG产量低且难以纯化。现在已经有多种构建双特异性IgG的方法。此文介绍几种双特异性IgG最新构建策略。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特异性卵黄抗体(IgY)在治疗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方法,选择符合入选标准的100例患者随机使用IgY喷剂或安慰剂。结果两组各46例患者完成观察,两组患者的年龄、病期、症状均匹配。IgY喷剂组症状以及体征改善(t=-2.89,P〈0.05)、念珠菌清除率(Х^2=23.10,P〈0.001)、临床总有效率(Х^2=7.39.P〈0.05)显著优于安慰剂组,IgY喷剂组念珠菌清除率、临床总有效率、临床治愈率分别为71.74%、82.61%、21.74%。结论IgY喷剂有确切的抗阴道念珠菌活性及临床疗效,但由于临床治愈率较低,仍需进一步开发。  相似文献   

17.
疾病的形成通常是涉及多个关键介质的复杂过程,因此针对单一成分的抗体药物有时并不能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多抗原靶向性治疗策略有望提高对一些复杂疾病的治疗效果,它们包括抗体的联合使用、多克隆抗体或混合抗体以及双特异性抗体等。近年来,双重或多重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的出现为多抗原靶向性治疗提供了新策略和方法,此文对多重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周雅琼  张娟  金海珍  何远  王彤  王旻 《药学学报》2012,(10):1317-1322
针对EGFR或VEGFR信号通路的相互作用导致的耐药性,为增强抗EGFR或抗VEGFR2抗体单独使用疗效不佳的癌症的治疗效果,本文利用重叠PCR将抗人EGFR胞外区单链抗体基因scFv-E10和抗人VEGFR2(KDR)的单链抗体基因scFv-AK404R融合在一起,得到抗EGFR/抗KDR双特异性单链抗体(bispecific single-chain diabody,scDb)基因,scDb的连接肽序列为15个氨基酸(G4S)3,在肽链的C端引入His标签及myc标签。将scDb基因连接入载体pHEN2,转化大肠杆菌HB2151并诱导表达,经镍柱纯化获得电泳纯scDb蛋白,产量约为570μg.L 1发酵液。ELISA测定显示,scDb与EGFR胞外区的结合与亲本scFv-E10相当,与KDR胞外区的结合略低于亲本scFv-AK404R,表明抗EGFR/抗KDR scDb可与EGFR和KDR两种抗原特异性结合,可用于进一步的抗肿瘤活性研究。  相似文献   

19.
建立了特异性检测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1)的双抗体夹心ELISA法,可区别内源性endostatin和1.1在7.8~1 000ng/ml浓度范围内线性良好,批内、批间RSD为3.9%~5.3%和4.4%~7.1%,平均回收率为97.70.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丙型肝炎病毒抗体双抗原夹心法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探讨,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采集230份血液筛查结果为阴性标本和230份质控血液标本,对其采取双抗原夹心法展开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组138份HCV抗体阳性标本中经双抗原夹心法检出136份,有2例未检出,敏感性为98.55%。结论采取双抗原夹心法对HCV抗体进行检测的结果准确可靠,敏感性较高,临床优势显著,值得关注并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