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影响重度盆腔器官脱垂患者选择治疗方式的相关因素。 方法 选取2020年12月至2022年3月期间因重度盆腔器官脱垂就诊的患者为研究对象(n=145),根据患者意愿分为手术组(n=78)和子宫托组(n=67)。比较两组一般临床资料、自我身体形象评价量表(MBIS)评分及盆底障碍量表简表(PFDI-20)评分,采用单因素分析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重度盆腔器官脱垂患者选择治疗方式的相关因素。 结果 手术组与子宫托组比较,体质量指数(BMI)、就诊年龄、患病年限、中盆腔器官脱垂定量分期、合并症、MBIS评分及泌尿生殖影响量表简表(UDI-6)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36,P<0.001,P<0.001,P=0.005,P<0.001,P<0.001)。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就诊年龄、患病年限、中盆腔器官脱垂定量分期、合并多种内科疾病、MBIS评分及UDI-6评分为重度盆腔器官脱垂患者选择不同治疗方式的独立影响因素(P=0.006,P=0.005,P=0.019,P=0.009,P=0.001,P=0.023)。 结论 就诊年龄较大、患病年限较长、中盆腔器官脱垂分期较高、自我身体形象评价较低以及下尿路症状明显的患者更倾向于选择手术治疗,而合并多种内科疾病的患者通常选择子宫托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黄芩苷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治疗效果及其抗炎疗效。 方法 采用高脂饮食诱导建立大鼠NASH模型,给予不同剂量的黄芩苷(15 、30、60 mg/kg·d)治疗后,测定大鼠肝质量及体质量变化,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变化,并测定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比色法测定肝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还原型谷胱甘肽(GSH)酶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变化,酶联免疫吸附(ELASA)测定肝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白介素-1β(IL-1β)含量变化。 结果 经黄芩苷治疗后,NASH大鼠的体质量及肝质量减轻(F=1609.79, P<0.001;F=155.17, P<0.001),二指标随剂量增加而下降。经不同剂量黄芩苷治疗后,病理学可见肝细胞脂肪变性逐渐减轻,小叶间炎性细胞浸润逐渐减少。治疗后,血清ALT和AST减少(F=177.16,P<0.001;F=2 998.11,P<0.001),随剂量增加而减少。而肝脏GSH、SOD酶活性经黄芩苷治疗后增加(F=398.47,P<0.001;F=256.07,P<0.001),随治疗浓度增加而增加。肝组织MDA的变化则相反(F=237.98,P<0.001),随治疗浓度增加而下降。肝组织TNFα、IL-1β、IL-6含量经黄芩苷治疗后均降低(F=399.15,P<0.001;F=314.76,P<0.001;F=108.38,P<0.001),三者随治疗浓度增加而下降。 结论 黄芩苷能减轻NASH大鼠的脂肪变性程度,通过增加GSH、SOD酶的活性,减少TNFα、IL-1β、IL-6炎性因子的产生,缓解肝脏的炎症,发挥其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及脉冲振荡肺功能(IOS)与哮喘患者小气道功能的关系。 方法 选取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呼吸科门诊就诊的哮喘患者140例,其中小气道功能正常组69例,小气道功能异常组71例,分别测定FeNO值、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EOS)及总免疫球蛋白E(IgE)、肺功能及IOS。 结果 小气道功能异常组FeNO、IgE、阻抗面积(AX)、共振频率(Fres)及 EOS水平明显高于小气道功能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小气道功能异常组FeNO、AX、Fres及EOS水平与最大呼气中期流量占百分比预计值(FEF25%-75%pred)呈负相关(r=-0.856, P<0.001; r=-0.851, P<0.001; r=-0.398, P=0.001; r=-0.288, P=0.014);标准回归系数绝对值的比较:FeNO>AX>Fres>EOS;不同指标诊断哮喘小气道功能异常的预测价值:FeNO联合AX及 Fres>FeNO>AX>Fres>EOS。 结论 FeNO水平和IOS指标是诊断哮喘小气道功能异常的敏感特异性指标;二者联合能更好地评估哮喘患者的小气道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CT双期增强扫描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组织病理学证实的175例182枚甲状腺结节CT资料,其中良性结节60例,恶性结节122例。观察结节形态、密度、位置、ΔCT值(甲状腺与结节的CT差值)及强化方式在良恶性结节中的分布差异,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检验,比较两组阳性CT征象对良恶性结节预测价值的OR值、预测概率曲线下面积。 结果 影像学显示形态(χ2=50.661,P<0.001)、密度2=60.042,P<0.001)、位置2=48.916,P<0.001)、ΔCT值(χ2=45.647,P<0.001)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中的分布特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强化方式在两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1.586,P=0.434)。4种阳性征象联合预测概率曲线下面积值为0.899,当预测概率为0.711时,约登指数最大,此时诊断恶性结节的敏感度和特异性分别是0.869和0.783。 结论 CT双期增强扫描对甲状腺良恶性结节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多种CT征象联合可提高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大学生手机依赖倾向的现状及影响因素,探究手机依赖倾向、共情和人际交往困扰程度的关系。 方法 采取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调查山东某综合性大学的1 100名大学生。调查内容包括社会人口学因素、手机依赖倾向、共情和人际交往困扰程度。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偏差校正的非参数百分位Bootstrap法等进行分析。 结果 (1)手机依赖倾向的现状与影响因素:整体得分为38.64±10.95,年级、家庭氛围、周末睡眠时间、体育锻炼频率与其呈正相关,女性、非独生子女、来自农村以及无男女朋友的学生得分更高。(2)手机依赖倾向与共情呈显著负相关(r=-0.177,P<0.001),手机依赖倾向与人际交往困扰程度呈显著正相关(r=0.152,P<0.001),共情与人际交往困扰程度呈显著负相关(r=-0.361,P<0.001)。(3)共情在手机依赖倾向与人际交往困扰程度的关系中起24.87%的部分中介作用。 结论 共情在手机依赖倾向与人际交往困扰程度的关系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联合腰椎侧隐窝阻滞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选取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采用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联合侧隐窝阻滞治疗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40例(观察组),并抽取同期采用单纯侧隐窝阻滞治疗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40例(对照组)。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1、3、6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及改良MacNab标准评估结果,对可能影响疗效的因素行Logistic回归分析,并记录不良反应。 结果 术前两组年龄(P=0.646)、性别(P=0.823)、VAS评分(P=0.94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各阶段VAS评分均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在治疗后3个月(P=0.011)、6个月(P=0.040)VAS评分明显降低;观察组术后1个月(P=0.014)、6个月(P=0.013)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无明显并发症,对照组2例感染脊柱间盘炎。 结论 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联合腰椎侧隐窝阻滞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临床疗效优于单纯腰椎侧隐窝阻滞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绝经后2型糖尿病(T2DM)女性发生骨质疏松(OP)的相关因素,并进一步分析相关因素对OP的预测价值。 方法 选取绝经后女性T2DM患者337例,根据骨密度结果将患者分为OP组(n=210)和正常骨量组(NBM组,n=127),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检测糖化血红蛋白、肝功、肾功、血脂等指标,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骨密度。采用SPSS 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对两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采用二分类Logistics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对绝经时间、初潮年龄和绝经年龄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价多因素回归模型对绝经后T2DM女性患者发生OP诊断预测价值。 结果 OP组患者的年龄(P<0.001)、糖尿病病程(P<0.001)、初潮年龄(P=0.001)以及患者绝经时间(P<0.001)均高于NBM组,而OP组患者的体质量指数(BMI)低于NBM组(P=0.006),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二分类Logistics回归结果显示,患者年龄(OR=1.10,95%CI=1.01~1.21,P=0.031)、绝经时间(OR=1.17,95%CI=1.07~1.28,P<0.001)、合并肾病(OR=3.52,95%CI=1.42~8.75,P=0.007)及有钙摄取(OR=11.41,95%CI=4.94~26.34,P<0.001)为患者发生OP的危险因素,而BMI(OR=0.86,95%CI=0.78~0.95,P=0.002)和有习惯性锻炼(OR=0.28,95%CI=0.13~0.60,P<0.001)为保护性因素。以这些变量构建的预测概率分值经ROC曲线分析显示,AUC为0.919,最佳诊断临界值为0.665,诊断效能敏感度为81.3%,特异度为89.8%。 结论 年龄大、绝经时间长、合并肾病、低BMI及缺乏习惯性锻炼为绝经后T2DM患者发生OP的危险因素。钙摄取与OP风险增加的相关性可能与有OP倾向的女性有意增加钙摄取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脑小血管病(CSVD)患者脑微出血(CMBs)的独立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收集符合脑小血管病影像学诊断的患者101例,按是否存在CMBs分为CMBs组和非CMBs组,统计学分析识别CMBs的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 结果 与CSVD中非CMBs组患者比较,CMBs组患者中高血压所占比例较高(χ2=9.879, P=0.002),超敏C反应蛋白(hs-CRP)(t=2.294, P=0.024)、同型半胱氨酸(Hcy)(t=2.193, P=0.031)、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C)(t=2.160, P=0.034)、脂蛋白a(Lpa)(t=4.247, P<0.001)水平较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t=-3.342, P=0.001)水平较低。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P=0.002, OR=6.706, 95%CI:2.011~22.362)、hs-CRP(P=0.049, OR=1.279,95%CI:1.001~1.635)、Lpa(P=0.001,OR=1.006,95%CI:1.003~1.009)和LDL-c(P=0.039, OR=0.472,95%CI:0.232~0.963)与CMBs独立相关。 结论 高血压、hs-CRP、Lpa是CMBs的独立危险因素,LDL-c是CMBs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在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指导下,应用多模式镇痛(MMA)对接受开腹结肠癌手术的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 11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普通外科62例行开腹结肠癌根治术的患者,其中多模式镇痛(MMA)组有31名患者,病人自控静脉镇痛(PCIA)组有31例患者。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VAS评分、恢复情况及术后30 d并发症的发生率。 结果 MMA组患者对比PCIA组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时间[(28.1±15.2)h vs(50.2±26.2)h,t=4.059,P<0.001]、首次排便时间[(38.9±19.4)h vs(62.6±25.8)h,t=4.085,P<0.001]、首次下床活动时间[(17.6±9.3)h vs(30.0±13.4)h,t=4.259,<0.001]、首次进食半流质时间[(21.3±9.5)h vs(60.6±27.0)h,t=7.652,P<0.001]及术后住院天数[(6.8±4.7)d vs(8.8±1.9)d,t=2.150,P=0.036]指标上均显示出优势;MMA组术后镇痛效果优于PCIA组;两组患者术后30 d内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ERAS理念的指导下,开腹结肠癌患者术后应用MMA有利于术后的快速康复,镇痛效果好,且并未增加术后并发症的风险,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川芎嗪(TMP)对野百合碱(MCT)诱导的肺动脉高压(PAH)大鼠模型的作用,并探讨相关机制。 方法 3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TMP治疗组(TMP组),每组12只。模型组和TMP组在第1天给予腹腔注射MCT 50 mg/kg,建立PAH模型,28 d后TMP组给予川芎嗪80 mg/kg灌胃,每天1次,连续4周。实验结束后测大鼠右心室收缩压(RVSP)、右心室肥厚指数(RVHI);取右肺中叶行苏木素-伊红(HE)和Masson染色,计算管壁厚度百分比(WT%)和管壁面积百分比(WA%);透射电镜观察肺组织结构;免疫组化法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肺组织中Hippo信号通路相关蛋白YAP1、WWTR1、TEAD1表达水平。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RVSP、RVHI升高(P<0.001,P<0.001),肺中小动脉管腔狭窄,胶原纤维增生,肺血管YAP1、WWTR1、TEAD1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04,P<0.001,P=0.013)。与模型组相比,TMP组大鼠RVSP、RVHI降低(P=0.001,P<0.001),肺动脉重构及右室肥厚情况有所改善,纤维化程度减轻,肺组织YAP1、WWTR1、TEAD1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45,P=0.011,P=0.034)。相较于对照组,TMP组RVSP、RVHI升高(P=0.045,P=0.045),YAP1、WWTR1、TEAD1蛋白表达水平上升(P=0.080,P=0.013,P=0.468),但仅有WWTR1的蛋白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川芎嗪作用有限。 结论 TMP可对MCT诱导的PAH大鼠模型产生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Hippo信号通路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IR)与阿司匹林抵抗(AR)及氯吡格雷抵抗(CR)的关系。方法选择81例无胰岛素抵抗(NIR)患者作为正常对照,分为NIR阿司匹林组(NIR+AS)38例、NIR氯吡格雷组(NIR+CL)43例;选择伴有IR的2型糖尿病患者80例,分为IR阿司匹林组(IR+AS)38例、IR氯吡格雷组(IR+CL)42例。分别在两种抗血小板药物用药前及用药1周后测定血小板聚集率(RPA),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RPA的变化差异。结果 NIR+AS组发生AR 4例(10.53%),IR+AS组发生AR 11例(28.95%),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4<0.05);NIR+CL组发生CR 6例(13.95%),IR+CL组发生CR 14例(33.33%),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35<0.05)。结论胰岛素抵抗与血小板抵抗之间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广东某三甲医院多重耐药细菌感染现状,为预防多重耐药细菌感染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9年1月—2020年6月住院患者分离的多重耐药菌株耐药性检测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19年1月—2020年6月共检出病原菌6 992株,其中多重耐药细菌2 458株,多重耐药率为35.15%。CRPA、CRABA、ESBLs、CRE、MRSA、VRE的检出率分别为44.5%(550/1 236)、70.5%(418/593)、33.9%(914/2 696)、3.4%(93/2 696)、61.7%(476/772)、1.2%(7/568)。ESBLs和VRE以中段尿标本检出为主,CRPA、CRABA、CRE和MRSA以痰标本检出为主。多重耐药细菌检出科室主要集中在ICU、神经外科、老年科、康复科、呼吸内科、泌尿外科。≥60岁患者1 662例(占67.6%)。MRSA和MSSA、 VRE和VSE、 CRE和CSE、ESBLs+和ESBLs-、 CRPA和CSPA、CRABA和CSABA 对抗生素耐药率超过50%分别为58.8%(10/17)和5.9%(1/17)、84.6%(11/13)和30.8%(4/13)、 95.5%(21/22)和9.1%(2/22)、40.9%(9/22)和4.5%(1/22)、25.0%(3/12)和0%(0/12)、93.3%(14/15)和0%(0/15) (均 P<0.01)。结论 多重耐药细菌检出情况较严峻,为减少多重耐药细菌的产生,应加强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对于ICU和老年患者居多的科室,应注意手卫生,减少医疗侵袭性操作,减少多重耐药细菌的产生,从而减少患者和医院的负担。  相似文献   

13.
中心及外周呼吸阻力的评估方法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总呼吸阻力分成中心呼吸阻力(Rc)和外周呼吸阻力(Rp)的评估方法.方法用强迫振荡技术把Mead呼吸模型的有效阻力分成中心呼吸阻力(Rc)和外周呼吸阻力(Rp),将其值分别与理论预置值对照,以符合程度评定该分离方法的合理性.结果人的Rc、Rp分离值误差最大为3%,狗的Rc、Rp分离值误差最大为7%,一般误差在1%左右.实验结果与理论预期基本一致.归一化频率f/f1范围对于正常人以0.06~0.6为佳,狗则以0.16~1.6为最好.当Rc增加时,该频段范围不受影响.而Rp的增加则使归一化频率f/f1朝增加方向移动.结论利用强迫振荡有效阻力的频率依赖性可以进一步分离中心和外周呼吸阻力.  相似文献   

14.
HLGR肠球菌的检测及肠球菌耐药性变迁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高水平庆大霉素耐药(HLGR)的肠球菌的检出情况及肠球菌耐药性变迁。方法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抗生素敏感试验检测1999—2000年和2003—2004年两个时期从临床标本中分离出的肠球菌。结果在1999—2000年间,庆大霉素高水平耐药肠球菌的检出率是40.0%(16/40),肠球菌对红霉素、四环素、利福平、氯霉素、氨苄西林、氧氟沙星、呋喃妥因的耐药率分别是65.0%(26/40)、70.0%(28/40)、55.0%(22/40)、42.5%(17/40)、7.5%(3/40)、27.5%(11/40)、0,未检出万古霉素耐药的肠球菌。在2003~2004年间。庆大霉素高水平耐药肠球菌的检出率是50.0%(30/60),肠球菌对上述相应抗生素的耐药率分别是80.0%(48/60)、61.7%(37/60)、55.0%(33/60)、38.3%(23/60)、53.3%(32/60)、51.7%(31/60)、8.3%(5/60),检出1株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占1.7%)。结论随着时间的推移,本地区HLAR肠球菌的检出率在逐渐增加。肠球菌对临床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率除四环素、利福平和氯霉素外,其余均呈增加趋势,万古霉素仍是治疗肠球菌感染的有效药物。临床上治疗肠球菌引起的感染,必须根据分离株的耐药特点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相似文献   

15.
张晓兵  廖杨  龚雅利  府伟灵 《重庆医学》2007,36(10):899-900
目的了解本院临床肺炎链球菌感染状况、耐药性以及耐药基因流行情况。方法2004年1月~2005年12月从患者不同标本分离鉴定肺炎链球菌,采用NCCLS标准K-B法对临床常用抗生素进行耐药分析、PCR检测红霉素耐药基因ermB和mefA。结果分离129株肺炎链球菌,其中青霉素敏感率为42.4%,红霉素耐药率为80.6%。104株红霉素耐药肺炎链球菌中,ermB基因检出率为97.1%,mefA基因检出率为41.3%,41株同时含有ermB和mefA基因。结论本院临床分离肺炎链球菌耐药性高,红霉素耐药基因主要为ermB。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医院内肠杆菌科细菌常见临床分离株的耐药性.方法:采用K-B方法,对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999年1月~2003年12月临床分离的肠杆菌科细菌进行药敏试验.根据NCCLS推荐方法检测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情况.结果:5年间,最常见的肠杆菌科细菌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阴沟肠杆菌、变形杆菌属、沙雷菌属.耐药分析显示,亚胺培南一直对所有常见肠杆菌科细菌保持良好的抗菌活性,其次为头孢哌酮/舒巴坦和头孢吡肟,耐药率均<20%.氟喹诺酮类药物对除大肠埃希菌以外的其它肠杆菌细菌抗菌活性好.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的比例逐年增高,分别从1999年的9.7%、18.4%上升到2003年的26.3%和33.9%(均P<0.05).产ESBLs菌株对头孢噻肟和氨曲南的耐药率明显高于头孢他啶.结论:院内细菌耐药性监测不仅能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还能延缓耐药性的产生和蔓延.  相似文献   

17.
脲醛树脂微胶囊的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提高脲醛树脂微胶囊的稳定性,选择化学结构不同的聚乙烯醇、苯酚、三聚氰胺对脲醛树脂进行了改性。通过优化反应条件,得到了具有良好耐热、耐水性的脲醛树脂微胶囊。采用光学显微镜观测了微胶囊的形貌;用FT-IR表征了微胶囊的化学结构;用TGA分析了微胶囊的热性能。研究结果表明:3种改性后的微胶囊的热稳定性均有所提高,其中苯酚改性的微胶囊热稳定性最好;聚乙烯醇改性微胶囊的疏水性下降,苯酚和三聚氰胺改性的微胶囊的疏水性都有所增强。  相似文献   

18.
多药耐药相关蛋白1在骨肉瘤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骨肉瘤组织中多药耐药相关蛋白 1(MRP1)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 6例正常成年骨组织和 4 5例骨肉瘤组织中 MRP1,结合临床病理指标进行分析。结果6例正常骨组织中 MRP1的表达均为阴性。 4 5例骨肉瘤中 MRP1阳性 32例 (71.11% ) ,其中高分化骨肉瘤阳性率2 8.5 7% (2 / 7) ,中、低分化骨肉瘤阳性率 78.95 % (30 / 38) ,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 (P<0 .0 5 )。且随着骨肉瘤分化程度的降低 ,MRP1表达率升高 ,MRP1的表达与骨肉瘤的恶性程度呈正相关 (r=0 .84 4 )。根据肿瘤大小、Enneking外科分期、血清碱性磷酸酶 (AL P)含量、患者性别、年龄及就诊前病程长短等分组 ,MRP1表达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正常成年骨组织中 MRP1表达阴性。骨肉瘤组织中有 MRP1的表达 ,MRP1的表达与骨肉瘤的恶性程度呈正相关 ,提示 MRP1可能为骨肉瘤原发耐药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陈世玲 《河北医学》2013,19(3):434-436
目的:通过对细菌耐药机制的分析,探讨临床上抗生素的合理使用,以应对细菌的耐药性。方法:结合已有文献报道和多年临床经验,分析细菌的耐药机制,探讨临床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原则和方法。结果:细菌的耐药机制分为遗传学机制和生化机制,其耐药性的产生与抗生素灭活酶的产生、膜通透性改变、新靶位的产生和改变等有关。结论:合理使用抗生素,防止其滥用,能有效较少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相似文献   

20.
蚊媒传染病在全球广泛分布,成为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杀虫剂广泛应用于蚊虫的防控,然而杀虫剂的长期广泛使用导致昆虫对其适应性增强以及抗药性产生,因此,了解杀虫剂抗药性机制对蚊虫治理具有重要意义。代谢抗性是昆虫杀虫剂抗性产生的主要途径之一,其过程涉及复杂的酶系反应和毒物代谢途径上的代偿改变,而对于蚊虫而言,不同种属的蚊虫所涉及的代谢抗性机制也不尽相同。近年来,随着研究技术的革新和发展,基于高通量检测组学等技术手段在杀虫剂抗性研究中的应用愈发广泛,包括杀虫剂抗性相关分子活化、转录及调控变化等代谢抗性产生机制也逐渐被揭示。本文就近年来蚊虫解毒酶在杀虫剂抗性的产生和作用机制上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和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