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研究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早期脑钠肽(BNP)水平变化情况,分析各个时间点BNP水平对心力衰竭的诊断价值。方法:118例STE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Killip分级分为心力衰竭组(n=42)和非心力衰竭组(n=76)。分析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BNP水平情况和STEMI患者BNP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不同时间点BNP水平与Killip分级的关系。结果:心力衰竭患者在发病6、12、24、48 h时BNP水平分别为(52.96±10.12) pg/ml、(172.43±25.38) pg/ml、(471.24±51.72) pg/ml和(374.69±33.42) pg/ml,均明显高于非心力衰竭患者的(12.58±2.69) pg/ml、(75.82±12.36) pg/ml、(179.27±20.64) pg/ml和(118.42±19.76) pg/ml(均P<0.05)。发病6~24 h,所有患者BNP水平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高,发病24~48 h,所有患者BNP水平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均P<0.05)。等级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Killip分级较低、前壁心肌梗死、男性和发病至球囊扩张时间较短是STEMI患者BNP水平较低的影响因素(均P<0.05)。BNP浓度在发病6、12 h时与Killip分级呈较弱正相关,发病24、48 h时,BNP浓度与Killip分级呈较强正相关(均P<0.05)。结论:BNP水平随着STEMI患者发病时间的延长而升高,约24 h达峰值。BNP在STEMI患者发病≤12 h及>24 h对心力衰竭的诊断价值较低,STEMI患者发病12~24 h BNP对心力衰竭的诊断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浆BNP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后的动态变化及其对AMI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择稳定型心绞痛(SA)患者2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24例及健康对照组20例测定血浆BNP浓度,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41例于症状发作后2、4、6、24 h测定血浆BNP浓度。结果:UA组及AMI各时间点BNP水平均明显高于SA组(P0.01);且随着症状发作时间的延长而明显增高(P0.01)。AMI患者症状发作4、6 h 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9和0.898。结论:AMI患者发病2 h血浆BNP就开始增高,且增高的水平与发病时间长短明显相关;血浆BNP用于早期诊断急性心肌梗死有非常好的诊断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B型利钠肽(BNP)与肌钙蛋白I(cTn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预后价值。方法采用竞争酶联免疫法和化学发光法分别测定入院即刻及发病第七天BNP和cTnI水平,记录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率。分析BNP和cTnI水平与发生MACE的相关性。结果AMI患者入院即刻BN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发病时间>10 h入院的AMI患者BNP水平明显高于发病时间≤10 h者(P<0.01);入院一周内死亡患者的BNP水平明显高于一周存活者(P<0.05)。发生MACE的患者BNP水平明显高于未发生者(P<0.01);AMI患者发病第七天BNP水平(432.79±383.82 pg/mL)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第七天BNP≥432.79 pg/mL的AMI患者总MACE发生率明显高于BNP<432.79 pg/mL者(P<0.01)。入院即刻cTnI≥52.5 ng/mL者总MACE发生率明显高于cTnI<52.5 ng/mL者(P<0.01)。联合入院即刻及发病第七天BNP和cTnI检测,两者均阳性者MACE发生率明显升高(P<0.05)。结论①入院即刻及发病第七天BNP水平具有预测预后的价值;②BNP水平越高,发生MACE危险性越高;③联合BNP、cTnI检测可进一步提高BNP对AMI患者的预测预后价值。  相似文献   

4.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内啡肽的动态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浆β-内啡肽(β-EP)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对22例AMI患者应用固相免疫放射分析方法测定发病后12、24、48、96h和7天血浆β-EP水平。结果:AMI患者血浆β-EP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并呈现明显动态变化,发病12h内开始升高,24h达峰值(104.2±30.1)pg/ml,1周左右恢复正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100U/L者的β-EP为(144.3±31.0)pg/ml,明显高于CK-MB≤100U/L者的(70.8±18.9)pg/ml(P<0.05)。AMI患者血浆β-EP水平与CK-MB峰值呈正相关(r=0.455,P<0.05),与血清肌钙蛋白T(CTnT)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562,P<0.01)。心功能不全者的β-EP水平明显高于心功能正常者,且与心功能严重程度呈显著正相关(r=0.602,P<0.01)。结论:β-EP在AMI发病后24h达到峰值,其升高程度与间接反映心肌梗死面积的CK-MB、CTnT以及心功能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朱剑  李明 《中国现代医生》2013,51(11):54-56
目的 探讨血浆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抽取AMI患者外周静脉血,ELISA方法检测BNP水平;行超声心动图及组织多普勒超声检查,评估AMI患者左心室大小、收缩及舒张功能及右心室功能,心电图观察AMI患者梗死部位;分析AMI患者血浆BNP与上述指标的关系.结果 AMI组患者血浆BN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群[(3784.57±634.50)pg/mL vs(68.35±6.97)pg/mL,P = 0.000];不同部位AMI患者血浆BNP水平相差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AMI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与血浆BNP水平呈明显负相关(P = 0.005,r = -0.53);Killip分级为Ⅲ级、Ⅳ级AMI患者的血浆BNP水平明显高于Ⅰ级、Ⅱ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血浆BNP水平可能是评估AMI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STEAMI)患者接受急诊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的脑利钠肽(BNP)水平对长期预后价值的应用。方法:连续入选2009年1月~2011年1月之间,发病后12小时之内接受急诊直接PCI治疗的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84例,采用荧光免疫抗原抗体结合方法测定发病后24小时血浆BNP水平。根据BNP浓度分为3组:A组<100pg/mL,B组100~400pg/mL,C组>400pg/mL。收集住院期间的临床资料,并随访1年。结果:①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中B组、C组多支血管病变比例明显高于A组(P<0.01)。②1年内病死率C组明显高于A、B组(P<0.01),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血浆BNP浓度是AMI后1年病死率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接受急诊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早期血浆脑利钠肽水平可作为1年后病死率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不同临床类型冠心病与非冠心病患者血浆脑钠肽浓度差异,并分析与肌钙蛋白T的相关性,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106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患者,包括急性心肌梗死(AMI)2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36例,稳定型心绞痛(SAP)42例。12例非冠心病者作为对照组。检测AMI患者发病24小时内及其他患者入院时的血浆BNP浓度,同时测定AMI患者的肌钙蛋白T(TnT),比较不同组别BNP的差异以及AMI组BNP与TnT的相关性。结果:对照组、SAP组、UAP组、AMI组的血浆BNP浓度分别为(38.15±11.26)pg/ml,(41.92±13.37)pg/ml,(308.54±97.34)pg/ml,(601.29±162.63)pg/ml,UAP组、AMI组与对照组、SAP组,AMI组与U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AMI组BNP与TnT浓度呈正相关(P〈0.001)。结论:不同临床类型冠心病患者的血浆BNP浓度存在差异,与心肌坏死的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动物实验了解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药厄贝沙坦对急性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后大鼠血浆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用40只雄性Wistar大鼠,10只不结扎冠状动脉列为假手术组(A组),其余30只结扎左冠状动脉主干制成心肌梗死模型后,存活的20只再随机分为对照组(B组)和厄贝沙干预组(C组)各10只.3组大鼠在14d内不同时间点取尾血检测BNP、内皮素1(entothelin-1,ET-1)及一氧化氮(nitrogen monoxide,NO)指标.结果 ①3组大鼠BNP、ET-1及NO水平在每个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B组BNP呈双峰分泌,且第1峰值高于C组;C组BNP浓度只有1个峰值;A组BNP浓度变化平坦.③C组大鼠各时间点的ET-1水平高于A组但低于B组(P<0.05).④C组大鼠各时间点的NO水平高于B组但低于A组(P<0.05).结论 ①血清BNP和ET-1的升高及NO的降低参与了AMI后病情演变过程.②大鼠AMI后血清BNP的浓度呈双峰分泌.③厄贝沙坦能改善AMI后血清BNP升高的程度,降低BNP峰值水平,同时避免BNP第2峰出现.④厄贝沙坦可以改善AMI后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l)后急性期室壁瘤(AVA)形成患者皿浆脑钠素(BNP)的动态变化和意义.方法:测定AMI患者发病后6h、12h、18h、1d、2d、3d、5d、24w的血浆BNP浓度.结果:有AVA形成组患者血浆BNP浓度存所测时间点高于无AVA形成组患者,BNP峰值浓度高于无AVA形成组患者,为(12.30±2.24)ng/ml、vs(9.92 ±2.54)ng/ml,P<0.01;峰值时间早于无AVA形成组患者,峰值时间提前2.07h,有统计学差异[(20.48±3.77)h vs(22,55±3.68)h,P<0.01];结论:AMI后AVA形成组患者血浆BNP的峰值浓度明显高于无AVA形成组患者,且其达到峰值时间明显提前.  相似文献   

10.
陈虹霖 《当代医学》2014,(25):81-82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早期脑钠肽(BNP)水平与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1年10月~2013年3月四川省仁寿县人民医院86例AMI患者。入院时测定BNP浓度,根据早期血浆BNP水平分为A、B、C组,分别为BNP〈800pg/mL、800~8000pg/mL、〉8000pg/mL。比较不同BNP水平组3个月内患者因心衰再入院治疗的患者人次数,以及随访结束时生存情况和再次心脏彩超测得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舒张末期内径(LVED),并进一步计算出ΔLVED,ΔLVED=(恢复期LVEDV-急性期LVEDV)/急性期LVEDV。结果 C组因心衰再入院率和死亡率高于A、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A、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差异。随着BNP水平升高,LVEF逐渐降低,ΔLVED逐渐升高,3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MI患者血浆BNP〉8000pg/mL,3个月内因心衰再入院治疗和死亡的可能性增加。血浆BNP水平越高,左室心肌收缩能力损害和心室重塑程度越重。血浆BNP水平可以为AMI患者近期预后提供有用的信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接受早期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后血浆脑钠素(BNP)水平与肌酸磷酸激酶MB(CK-MB)峰值变化的关系,进而通过BNP来定量评价梗死相关动脉是否及时再通。方法63例AMI患者根据PCI时间分为直接组和非直接组。所有患者均在入院时、入院后4、24、48h测定BNP水平。CK-MB峰值测定:入院即时采血检查CK-MB,入院第1天每3h测一次,第2天每6h测一次,第3天每12h测一次。结果患者BNP水平在入院后缓慢上升,并于第24小时达到高峰值,第48小时开始下降。非直接PCI组BNP水平相对于直接PCI组显著增高(P<0.01)。直接PCI组达CK-MB峰值时间明显比非直接PCI组前移。结论血浆BNP水平测定是评价AMI早期PCI后梗死相关动脉是否及时再通的客观指标,可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心肌再灌注水平对血浆脑钠肽(BNP)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86例成功接受急诊PCI术的AMI患者,根据心肌Blush分级分为0+1级组(n=26)、2级组(n=32)和3级组(n=28)。于PCI术前及术后24h、48h、14d测定血浆BNP浓度,14d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左室舒张末容积指数(LVEDVI)、左室收缩末容积指数(LVESVI)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血浆BNP水平PCI术前无明显差异,术后24h、48h和14d时Blush0+1级组>Blush2级组>Blush3级组,24h时分别为(631±285)ng/L、(362±149)ng/L和(278±135)ng/L(P<0.05);48h时:(482±246)ng/L、(278±112)ng/L和(205±124)ng/L(P<0.05);14d时:(257±133)ng/L、(163±78)ng/L和(119±50)ng/L(P<0.05)。14d时BNP水平与LVEDVI(r=0.75,P<0.01)、LVESVI(r=0.78,P<0.01)呈正相关,与LVEF(r=-0.63,P<0.01)呈负相关。结论急诊PCI后心肌再灌注水平显著影响AMI患者血浆BNP水平和心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并泵衰竭的患者早期应用主动脉球囊反搏术(IABP)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AMI并泵衰竭、入院后6h内无心源性休克发生的患者共计54例,其中IABP组27例,在直接PCI、积极药物治疗基础上早期应用IABP辅助治疗;对照组27例,给予直接PCI及积极药物治疗,若病情进展至心源性休克,则给予IABP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住院24h内及发病后随访6月时超声心动图及血浆BNP水平。结果 IABP组与对照组24h内纽约心功能分级、左心室功能指标及血浆BNP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但发病6月IABP组BN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超声心动图示左心室功能指标IABP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应用IABP能显著改善AMI并泵衰竭患者心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血浆脑钠肽(BNP)在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应用价值及其与梗死范围和心肌梗死后相关合并症的关系。方法在本研究里,使用酶联免疫法测定35例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和20例正常对照血浆BNP水平,观察BNP与AMI患者梗死范围、心功能、心律失常合并症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关系。结果 AMI患者BN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前壁+/前间壁及侧壁梗死患者BNP最高(222.66±200.60pg/ml);AMI患者心功能越差,BNP水平越高,BNP与LVEF呈负相关(r=-0.828,P=0.000);合并室速的AMI患者BNP水平最高,并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3)。结论AMI发生后,血浆BNP水平是左室功能、心律失常合并症及LVEF一个重要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予以左卡尼汀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在我院住院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行PCI术后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以抗凝及抗缺血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左卡尼汀。检测术前及术后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T(cTnT)、脑钠肽(BNP)水平,术前及术后2周心脏B超检查。结果:左卡尼汀组CK-MB、cTnT及血浆BNP水平较对照组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脏指数(CI)、左室射血分数(LVEF)治疗后均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卡尼汀对心肌具有保护作用,对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的患者使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浆B型钠尿肽(BNP)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2年6月至2003年12月在我院监护中心住院的38例AMI患者,分成急诊PCI组(A组)26例,非再灌注治疗组(B组)12例。在入院时和入院后第1、7、30天采用荧光免疫法(FIA)分别测血浆BNP浓度,A组只干预相关梗塞血管,B组按一般常规治疗。结果 两组病人在入院和入院后1dBNP水平均升高(A组:243.74±75.68,283.42±88.66;B组:228.65±82.32,275.48±89.67),但两者比较无差异,P>0.05;7d后,A组下降,B组仍维持高水平(203.63±59.42对388.74±108.52,P<0.05);30d后,A组下降明显,B组BNP亦有下降,但比较仍有非常显著差异(96.31±43.22对237.66±75.48,P<0.01);急诊PCI干预不同梗死相关血管(IRA)时,血浆BNP变化亦不同,干预前降支较右冠脉和回旋支BNP下降更明显。LVEF和LVEDD的变化和BNP的变化相对应。3例死亡病例血浆BNP水平均高于正常10倍以上。结论 AMI患者经急诊PCI再灌注治疗后血浆BNP在7d开始下降,30d下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心房纤颤(AF)的危险因素。方法比较410例AMI住院患者中,52例有新出现的AF(AF组),358例无AF出现(非AF组),根据AF发生的时间将AF组又分为AF早发亚组(AF发生于AMI24小时内)和AF迟发亚组(AF发生于AMI发病24小时后),比较两组及两亚组间的年龄、肌酸磷酸肌酶(CPK)峰值、心功能、梗死部位等,分析并发AF的主要危险因素。结果两组间比较,AF组年龄较大,CPK峰值高,心功能差(P<0.05)。两亚组间比较,AF早发亚组以下壁梗死为主(P<0.05),而AF迟发亚组以前壁梗死为主(P<0.01)。结论AMI并发AF与高龄、CPK峰值高、心功能差等有关,AMI后AF出现时间与梗死部位有关。  相似文献   

18.
郭明  杨杰  王兴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18):221-22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经皮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后内皮素(ET)、脑钠肽(BNP)、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水平变化及意义。方法根据冠状动脉造影情况,将86例AMI患者分为单支病变组32例、双支病变组30例,三支病变组24例,均成功实施PCI术。所有患者均于PCI术前1h和术后48h检测血清ET、BNP、hs—CRP水平,比较术后与术前水平变化,分析其与疾病程度的相关性。结果各组PCI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支、三支病变组与单支病变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三支病变组与双支病变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I直接改善了AMI患者的心肌再灌注状态与心功能,术后血浆ET、BNP水平下降,hs—CRP反应性升高,三者水平与冠脉病变程度存在明确的相关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评价AMI患者冠脉病变的严重性与术后改善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