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人抗凝血酶Ⅲ(antithrombinⅢ,AT-Ⅲ)是血液中重要的抗凝血因子,可抑制血液中75%的凝血酶活力,使激活的FⅨ、FⅩ、FⅪ和FⅫ失去活性。AT-Ⅲ水平降低时,血浆抗凝血活性降低,易形成血栓。自1974年AT-Ⅲ试用于临床以来,其疗效及适应证也日益增多[1-3]。冻干AT-Ⅲ为人血液制品,其病毒灭活工艺采用S/D法,此工艺中加入的磷酸三丁醋(tri(n-butyl)phosphate,TBP)对包膜病毒有显著的灭活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 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及抗凝血酶Ⅲ水平在临产孕妇血浆检测中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体检中心健康非孕妇女40例,正常临产孕妇40例以及妊娠高血压妇女20例作为研究对象,比较三组患者D-D、Fib以及AT-Ⅲ水平差异。结果正常临产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Fib、D-D水平明显升高(P<0.05),AT-Ⅲ明显下降,妊娠高血压症组和正常临产组比较,,Fib、D-D水平明显升高(P<0.05),AT-Ⅲ明显下降(P<0.05)。结论 D-D、Fib和AT-Ⅲ可较好的反映临产妇凝血和纤溶之间的平衡状态,对预测和治疗产妇血栓类疾病以及产后出血等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浆凝血因子/Ⅶ、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对40例AMI患者血浆FVIIag含量、FVIIa水平、FVII;C及AT-Ⅲ水平进行检测,并与20名健康人进行比较,分析其变化,并探讨其在急性心血管事件中的意义.结果 AMI患者血浆FVIIag含量、FVIIa水平及FVII:C高于(P〈0.05或P〈0.01),且FVIIa水平升高更显著,而血浆AT-Ⅲ活性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结论 血浆凝血因子Ⅶ和AT-Ⅲ参与AMI时的凝血过程,血浆活化凝血因子Ⅶ增高及AT-Ⅲ活性降低可能是急性心血管事件敏感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4.
陈国华  胡心宝 《江苏医药》1991,17(11):628-629
抗凝血酶-Ⅲ(AT-Ⅲ)是体内血循环中最重要的一种抗凝血系统蛋白酶抑制剂。严重烧伤后检测 AT-Ⅲ的含量,对烧伤病情的判断、治疗及预后等方面可能有一定的意义。我科对16例烧伤患者应用免疫单扩散法进行血浆中AT-Ⅲ含量检测,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敏感而简单的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栓前状态的方法。方法测定50例活动期SLE患者血浆可溶性纤维蛋白(sFb),同时检测抗凝血酶Ⅲ(AT-Ⅲ)抗原及活性、D二聚体水平,与50名健康对照者进行比较。结果活动期SLE患者组sFb水平为(1.70±0.23)μg/m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67±0.09)μg/ml(P<0.01)。SLE组AT-Ⅲ抗原及活性(AT-Ⅲ:Ag、AT-Ⅲ:C)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SLE组D二聚体的检测结果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活动期的SLE患者有血栓形成的倾向。测定患者的sFb水平,连同检测AT-Ⅲ抗原及活性、D二聚体能早期检测患者的血栓前状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凝血指标中AT-Ⅲ、TT变化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的临床意义。方法用Sysmex CA7000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2型糖尿病患者和正常人血浆中抗凝血酶III(AT-III)、凝血酶时间(TT)。结果 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存在着高凝倾向,其血浆中AT-Ⅲ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而TT指标明显比健康对照组延长(P<0.01)。结论检测糖尿病患者AT-Ⅲ、TT,可了解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与凝血活化状态与血栓形成状况之间的关系,为糖尿病的疗效和预后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血浆D-二聚体和抗凝血酶Ⅲ(AT-Ⅲ)在静脉血栓栓塞症(VTE)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山西大医院2017年1月到2018年6月收治的90例VTE患者和同期80名健康体检者。分别检测2组人群Hcy、D-二聚体、AT-Ⅲ水平,并进行比较。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Hcy、D-二聚体,以及Hcy联合D-二聚体在VTE中的诊断价值。结果 VTE组Hcy和D-二聚体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VTE组的AT-Ⅲ较健康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ROC曲线分析Hcy在VTE诊断中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92 [P<0.01,95%CI (0.612,0.772)],最佳临界值为14.4μmol/L,该临界值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0.0%和75.0%;D-二聚体在VTE诊断中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03[P<0.01,95%CI(0.857,0.950)],最佳临界值为421.5 ng/ml,该临界值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0.0%和67.5%;Hcy和D-二聚体联合诊断VTE时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4.4%和55.0%。结论检测血清Hcy、血浆D-二聚体和AT-Ⅲ在VTE的早期筛查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恶性肿瘤化疗患者的抗凝指标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恶性肿瘤是中老年的常见病、多发病。而血栓与出血是其常见的并发症。本研究对55例正在化疗的各类恶性转移性肿瘤患的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蛋白C(PC)活性、PC抗原及总蛋白S(TPS)等抗凝指标进行了检测.以观察分析其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清脑通络胶囊对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溶酶原(PLG)、抗凝血酶-Ⅲ(AT-Ⅲ)含量的影响,以分析其作用机理。方法将64例急性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清脑通络胶囊+常规药物治疗组33例),对照组(常规药物治疗组31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D-二聚体、PLG、AT-Ⅲ含量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血浆AT-Ⅲ含量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D-二聚体、PLG含量明显降低,但与对照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清脑通络胶囊可以提高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浆AT-Ⅲ含量,起到抗凝和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其对增强纤溶系统活性也有肯定作用。  相似文献   

10.
用免疫电泳法测定心力衰竭(心衰)患者血浆中纤维结合蛋白(Fn),抗凝血酶Ⅲ(AT-Ⅲ及Ⅷ因子相关抗原(vWF)水平。发现Fn在心衰患者显著降低,且随着心衰的病程进展而降低更明显;AT-Ⅲ在心衰患者中显著降低,而在心功能Ⅳ级者中降低最为明显;vWF在心衰患者中显著增高,且随病程而增高更明显。提示Fn和AT-Ⅲ的降低和vWF的增高,可作为评估心衰演变的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研究AT-Ⅲ、D-dimer的水平,探讨新生儿凝血功能紊乱在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SIRS/MODS)中的表现.方法:对87例SIRS新生儿及40例非SIRS新生儿血浆AT-Ⅲ活性、D.dimer含量进行检测.结果:SIRS组与正常对照组和非SIRS对照组比较,AT-Ⅲ活性明显减低,D-dimer含量明显升高;SIRS组AT-Ⅲ、D-dimer异常发生率明显高于非SIRS对照组(65.5%、56.3%vs 12.5%、10.0%,P<0.05);SIRS合并MODS与SIRs未合并MODS者比较,AT-Ⅲ活性明显减低,D-dimer含量明显升高;死亡组与存活组比较,AT-Ⅲ活性明显减低,D-dimer含量明显升高.结论:SIRS新生儿存在凝血机制异常,合并MODS者,凝血功能紊乱越显著,病死率越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验证和评价人抗凝血酶Ⅲ(human antithrombin Ⅲ, AT-Ⅲ)生产工艺中有机溶剂/去污剂(solvent/detergent, S/D)法联合纳米膜过滤法灭活/去除病毒的可行性。方法采用S/D法作为AT-Ⅲ病毒灭活工艺, 纳米膜过滤法(20 nm孔径)作为其病毒去除工艺, 分析病毒灭活/去除工艺对AT-Ⅲ活性的影响;以伪狂犬病毒、辛德毕斯病毒、猪细小病毒、脑心肌炎病毒作为指示病毒, 对上述工艺进行病毒灭活/去除工艺效果的验证。结果 S/D法联合纳米膜过滤法可有效灭活/去除脂包膜病毒和非脂包膜病毒, 指示病毒滴度下降均>4 lg;且AT-Ⅲ的生物活性及其他各项指标未发生明显改变, 活性变化<10%。结论研究建立的S/D法联合纳米膜过滤法可有效灭活/去除AT-Ⅲ中的指示病毒, 该方法为凝血因子类制品的病毒灭活验证工艺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测脑梗死患者的血小板聚集功能(PAgT)、抗凝血酶Ⅲ(AT—Ⅲ)、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D-D)的变化。方法PAgT采用比浊法,AT-Ⅲ采用发色底物法,D-D和Fib采用免疫比浊法,对脑梗死患者组100例,与正常对照组60例进行上述4个项目的检测分析。结果脑梗死患者组AT-Ⅲ为(80.01±11.3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0.1±1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D、Fib和PAsT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可以将AT-Ⅲ、D-D、Fib和PAgT作为脑梗死诊断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4.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DVT)是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LDVT的发病与纤维蛋白原增加、纤溶酶原减少或活性异常、AT-及PL缺乏有关[1]。大多数DVT急性期病人虽经治疗,但血栓未能完全消融,而转为血栓形成后遗症期。DVT急性期的3周之后到形成后遗症期半年或数年之间的这一时间段,我们把它称为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迁延期[2]。  相似文献   

15.
刘春妹 《黑龙江医药》2021,34(5):1053-1055
目的:探讨雾化吸入布地奈德联合用丙卡特罗治疗支气管哮喘患儿对其血清抗凝血酶Ⅲ(AT-Ⅲ)、CD5抗原样蛋白(CD5L)、补体3(C3)水平及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11月—2019年11月收治的支气管哮喘患儿74例,采用盲抽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例数为37.对照组采用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在对照组基础上,观察组加入盐酸丙卡特罗口服溶液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血清AT-Ⅲ、CD5L、C3水平及肺功能.结果:治疗2周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总有效率较高,AT-Ⅲ、C3水平均较低,CD5L水平、FEV1、FVC、PEF水平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雾化吸入布地奈德联合用丙卡特罗治疗支气管哮喘患儿效果显著,可调节血清AT-Ⅲ、CD5 L、C3水平,改善肺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凝血抑制物抗凝血酶Ⅲ(AT-Ⅲ)、蛋白C、蛋白S的活性变化对血栓性疾病心肌梗塞、脑卒中、DIC、术后深静脉血栓四种疾病的影响.方法用STA compact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对心肌梗塞31例、脑卒中45例、DIC 17例、术后深静脉血栓43例、正常对照组50例以及治疗1周的心肌梗塞29例和DIC 16例进行AT-Ⅲ、蛋白C、蛋白S的活性测定.结果所有疾病组三个项目活性均大幅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而治疗一周复检的心肌梗塞和DIC两疾病组三个项目活性均有较大提高,但与对照组比差异仍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或P<0.05).结论凝血抑制物AT-Ⅲ、蛋白C、蛋白S活性检测可以作为血栓性疾病可靠的诊断和治疗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复方桑钩颗粒对高血脂大鼠纤维蛋白原(Fib)及抗凝血酶Ⅲ(AT-Ⅲ)、组织型纤溶原激活物(t-PA)、组织型纤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高脂饲料喂养建立高血脂症病理模型。SD雄性大鼠6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空白组、复方桑钩颗粒高剂量组、低剂量组和氟伐他汀钠组,每组12只。给药4周后采血测定各组大鼠血脂水平、Fib含量、AT-Ⅲ、t-PA、PAI-1及t-PA/PAI-1比值。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空白组大鼠血脂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明显升高(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明显降低(P<0.01)。模型空白组Fib含量、PAI-1值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加;AT-Ⅲ活度、t-PA值、t-PA/PAI-1比值则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高剂量组的TC、LDL-C、PAI-1、Fib与模型空白组比较,水平明显降低(P<0.01或0.05),HDL-C、t-PA、t-PA/PAI-1、AT-Ⅲ则明显升高(P<0.01或0.05);低剂量组大鼠的TC、LDL-C、PAI-1水平明显降低,t-PA/PAI-1显著升高(P<0.01),其他无明显影响。氟伐他汀钠组除AT-Ⅲ水平无显著影响(P>0.05)外,其余各指标的变化与高剂量组相当。结论:复方桑钩颗粒在降低高血脂模型大鼠血脂的同时,能改善高血脂大鼠的高凝状态、提高抗凝和纤溶能力,尤其是高剂量组,效果与氟伐他汀钠相当,在抗凝方面甚至优于氟伐他汀钠。  相似文献   

18.
黄劲  尹小建  黄芳 《药学研究》2019,38(3):167-171
纤维蛋白原是凝血过程、血栓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物质。高纤维蛋白原是各种血栓性疾病重要危险因素,在临床中被认为是疾病状态的标志物。纤维蛋白原及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等是血栓性疾病药物研究的重要作用靶点,因此本文将综述纤维蛋白原影响血栓形成的机制及其相关药物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9.
郭先锋  时雨  苏爱芳  张会永 《安徽医药》2015,36(10):1216-1219
目的 探讨降钙素原、抗凝血酶Ⅲ和D-二聚体在新生儿重症肺炎诊治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新生儿普通肺炎97例、重症肺炎43例及健康新生儿70例为研究对象。重症肺炎组患儿,按照外周血PCT水平分为PCT<2.00 ng/mL组和PCT≥2.00 ng/mL组。对全部新生儿采集静脉血分别测定血小板 (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和抗凝血酶Ⅲ(AT-Ⅲ)。结果 与健康新生儿组比较,普通肺炎组、重症肺炎组TT 、PT、APTT延长(P<0.05),PCT、DD、FIB水平升高(P<0.05),AT-Ⅲ和PLT水平降低(P<0.05)。 与普通肺炎组比较,重症肺炎组PCT、AT-Ⅲ和PLT水平降低(P<0.05),DD、FIB水平升高(P<0.05),两组PT、APTT、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PCT<2.00 ng/mL组比较,PCT≥2.00 ng/mL组的患儿DIC的发生率高(32.0% vs 11.1%),ATⅢ活性降低,PLT水平降低,而DD的水平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降钙素原、抗凝血酶Ⅲ和D-二聚体在新生儿重症肺炎诊治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联合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及抗凝血酶Ⅲ(AT-Ⅲ)检测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治疗、预后判断及临床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阜阳市人民医院多发性骨髓瘤初诊患者40例,经临床治疗后达到缓解26例,未缓解14例,同时选取健康对照30例,对40例初诊组应用国际分期系统(ISS)进行临床分期,ISSⅠ期患者10例,ISSⅡ期患者13例,ISSⅢ期患者17例,采集各组研究对象空腹静脉血,应用Sysmex CA-7000全自动血液凝固分析仪检测VWF、D-二聚体、FDP及AT-Ⅲ,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6.0分析处理各组间数据的差异。结果 ①=1\*GB3与对照组比较,初诊组VWF(277.84±98.08)%、D-二聚体(6.94±3.84)mg/L、FDP(45.33±27.08)μg/mL含量升高,AT-Ⅲ(64.65±16.49)%含量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初诊组比较,治疗后缓解组VWF(139.07±35.54)%、D-二聚体(0.43±0.25)mg/L、 FDP(2.86±1.78)μg/mL降低,AT-Ⅲ(132.15±31.67)%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未缓解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2\*GB3与ISSⅠ期比较,ISSⅡ、Ⅲ期VWF、D-二聚体、FDP均升高,AT-Ⅲ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ISSⅡ期比较,Ⅲ期VWF、D-二聚体、FDP升高 ,AT-Ⅲ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存在凝血及纤溶指标的异常,动态观察可为病情观察、疾病分期及疗效评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