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寻找抗菌候选化合物,在前期研究基础上,18个稠环磺酰胺衍生物被设计合成,经1H NMR、13C NMR和MS确认结构。采用两倍稀释法对目标物进行体外抗菌活性测试,结果表明:该类衍生物对所测细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活性,尤以化合物Ⅱi、Ⅱr的抗菌活性最为突出,其中前者对金葡菌(S.aureus)、大肠埃希菌(E.coli)和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分别为8、32和16μg·mL-1,后者对S.aureus、E.coli及MRSA的MIC分别为8、64和32μg·mL-1,两者的抗MRSA活性较显著,值得进一步结构优化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于农  杨峰 《沈阳部队医药》2006,19(6):379-380
为分析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SA)的青霉素结合蛋白2a(PBP2a)的产生与头孢西丁、苯唑西林最低抑菌浓度(MIC)相关性,收集102株临床分离株,采用MIC法分别检测SA对头孢西丁、苯唑西林的耐药性,并与耐甲氧西林SA(MRSA)胶乳凝集法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头孢西丁MIC≥32μg/ml71例(69·6%),其中乳胶凝集试验阳性70例(98·6%);苯唑西林MIC≥4μg/ml80例(78·4%),乳胶凝集试验阳性70例(87·5%)。头孢西丁阳性的PBP2a检出率明显高于苯唑西林(98·6%比87·5%,P<0·05)。结论:头孢西丁MIC≥32μg/ml或产生PBP2a的SA均能正确地表达为MRSA;苯唑西林MIC≥4μg/ml解释标准对SA评价MRSA正确性较低。  相似文献   

3.
广西藤茶提取物APS体外抗菌作用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观察从广西藤茶中提取得到的一个单体化合物(简称APS) 的体外抗菌作用。方法: 利用琼脂稀释法对标准金黄色葡萄球菌(S. aureus)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MRSA) 、绿脓杆菌( P.aeruginosa) 、大肠杆菌(E.coli) 、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β-hemolytic streptococcus) 、福氏痢疾杆菌( Shigella flexneri) 、白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lbus)、奈氏菌(Neisseria)、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枯草杆菌(Bacillus subtilis)进行最低抑菌浓度( MIC) 测定, 并与盐酸黄连素相比较, 利用不同浓度 APS 对标准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绿脓杆菌进行体外杀菌曲线测定。结果: 对 S. aureus、MRSA、P. aeruginosa、E.coli、β- hemolytic strepto-coccus、Shigella lexneri、Staphylococcus albus、Neisseria、Candida albicans、Bacillus subtilis 的 MIC 值分别为 0.078、0.078、1.25、0.31、2.5、1.25、0.625、2.5、5、1.25mg/mL; 体外杀菌曲线表明, APS 对 S. aureus、MRSA、P. aeruginosa 有直接抑制作用, 且与药物剂量呈正相关。结论: APS 体外具有明显的抗菌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MRSA表面标志物PBP2a与苯唑西林MIC的相关性。方法收集62株金黄色葡萄球菌临床分离株,通过乳胶凝集试验和全自动细菌分析仪分别检测青霉素结合蛋白2a(PBP2a)和苯唑西林MIC值。结果62株金葡中32株PBP2a检测阳性,30株PBP2a检测阴性。苯唑西林MIC≥4μg/ml31株,苯唑西林MIC≤2μg/ml31株。在苯唑西林MIC≥4μg/ml的31株MRSA中30株PBP2a检测均为阳性。结论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苯唑西林的耐药水平与PBA2a的检出有较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正>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SAU)是院内感染常见的革兰染色阳性球菌,获得mec A基因或苯唑西林最低抑菌浓度(MIC)≥2μg/ml的菌株称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1]。本文对我院2014年1月至2016年3月住院期间检出MRSA的所有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对医疗机构相关MRSA(HA-MRSA)及社区MRSA(CA-MRSA)感染  相似文献   

6.
目的 筛选新型抗耐药的具有抗菌活性的6-氟-4-喹诺酮类杂合化合物。方法 以诺氟沙星和6-氟-4-喹诺酮-3-羧酸乙酯为主体,与异烟肼、妥曲珠利、青蒿素衍生物和1,2,4-三唑衍生物等结构单元进行杂合,设计了一系列新杂合分子,通过酰胺缩合、烷基化、Mannich反应以及Schiff反应等得到目标化合物。采用测定最小抑菌浓度法,测定目标化合物对革兰阳性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革兰阴性菌-铜绿假单胞菌(Pae)的体外抗菌活性。结果与结论合成了11个全新的6-氟-4-喹诺酮类杂合分子,所有目标化合物的结构经ESI-MS、1H-NMR谱确证。体外抗菌活性测试结果表明绝大部分目标化合物具有一定的抗菌活性,其中化合物D对Pae表现出更好的抗菌活性(MIC值为1.0μg·mL-1,优于阳性对照药诺氟沙星3.9μg·mL-1);化合物J对MRSA表现出更好的抗菌活性(MIC值为4.2μg·mL-1,优于阳性对照药诺氟沙星7.8μg·mL-1)。结合修饰过的分子结构和反应位点,...  相似文献   

7.
绿茶及其提取物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绿茶及提取物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抗菌作用并分析其主要抗菌成分.方法 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各种茶叶的水浸出物及茶叶的主要成分对MRSA的MIC.纸片扩散法观察绿茶浸出物和茶叶主要成份与抗生素合用对MRSA的协同抗菌情况.结果 ①绿茶浸出物对MRSA的MIC范围为0.125-0.5%,青茶浸出物为0.125-0.5%,白茶浸出物为0.0625-0.25%,红茶浸出物为0.5%,黑茶浸出物为0.25-0.5%.②茶多酚对MRSA的MIC范围为128-256μg/mL,茶色素为256-512μg/mL,茶多糖为512-1024μg/mL,茶皂素和咖啡因则均大于1024μg/mL.③青霉素、苯唑西林、氨苄西林、头孢他啶、头孢替唑、米诺环素、四环素与绿茶浸出物合用的抑菌圈明显大于单用抗生素的抑菌圈,红霉素和氯霉素单用/合用的抑菌圈相同,环丙沙星加入绿茶浸出物后抑菌圈反而减小.④茶多糖、茶皂素、茶色素、咖啡因与苯唑西林单用/合用的抑菌圈均相同,茶多酚与苯唑西林合用的抑菌圈明显大于单用苯唑西林的抑菌圈,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与苯唑西林合用的抑菌圈明显大于各自单用的抑菌圈.结论 各种茶叶对MRSA均有一定的抗菌作用,其中绿茶和白茶的抗菌作用最强.绿茶抗MRSA的主要成分为茶多酚,并且茶多酚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和四环素抗MRSA有增效作用,但对其它类抗生素呈无关或拮抗作用.茶多酚中的2个单体ECg和EGCg能增强苯唑西林的抗MRSA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迷迭香中鼠尾草酸的抗MRSA(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活性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硅胶柱层析法对迷迭香提取物(鼠尾草酸含量72.4%)进行分离精制获得鼠尾草酸,然后以标准菌株MRSA ATCC 33592和临床分离菌株MRSA 01~08为指示菌,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鼠尾草酸对MRSA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和最低杀菌浓度;运用棋盘格法设计试验,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分别测定鼠尾草酸与苯唑西林钠或氨苄西林钠的联合抗MRSA作用。结果分离精制获得含量为98.6%的鼠尾草酸,其对指示菌MRSAATCC33592和MRSA 01~08的最低抑菌浓度的范围为8~16μg.mL 1,最低杀菌浓度均为32μg.mL 1;与苯唑西林钠或氨苄西林钠合用对MRSA指示菌的部分抑菌浓度指数(FICIs):0.5≤FICIs<1.0。结论鼠尾草酸具有明显的抗MRSA活性,与苯唑西林钠或氨苄西林钠合用时呈现抗MRSA的相加或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9.
金黄色葡萄球菌耐消毒剂基因qacA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检测我院近年来临床分离的金葡菌耐消毒剂的qacA基因水平,为动态监测细菌耐药性的变化趋势、有效控制细菌耐药性的传播提供对策。方法 收集我科临床分离的金葡菌共252株,并经本实验室重新鉴定确认。参照美国CLSI/NCCLS标准,用6μg/ml苯唑西林和4%NaCl平板,筛选出耐苯唑西林金葡菌和对苯唑西林敏感的金葡菌。应用PCR基因扩增试验检测金葡菌中耐消毒剂的qacA基因水平。随机抽取一株MRSA阳性株进行基因测序,作qacA基因验证。作qacA基因阳性株的MIC检测,了解阳性株是否有耐药性的表达。结果 共检测金葡菌252株,其中MRSA84株(带有qacA基因4株),MSSA168株(带有qacA基因1株)。MRSA阳性菌株对消毒剂的MIC值明显高于MSSA菌株。结论 携带含有耐消毒剂基因qacA的金葡菌未在我院流行.  相似文献   

10.
注射用阿洛西林钠舒巴坦钠药效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考察注射用阿洛西林钠舒巴坦钠[4∶1,ALCL-SBT(4∶1)]的体内抗菌作用。方法分别以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肺炎克雷伯菌(K.pneumoniae)、大肠杆菌(E.coli)作为感染菌对小鼠进行腹腔注射,对已感染的小鼠按不同组别分别静脉注射ALCL-SBT(4∶1)各剂量,计算半数有效量(ED50)。结果 ALCL-SBT(4∶1)、ALCL、SBT对S.aureus感染小鼠的ED50分别为714.8,1 076.1和1 462.3 mg.kg-1,对K.pneumoniae感染小鼠的ED50分别为492.3,681.4和978.5mg.kg-1,对E.coli感染小鼠的ED50分别为941.9,1 141.8和1 427.0 mg.kg-1。结论 ALCL-SBT(4∶1)对S.aureus,K.pneumoniae和E.coli感染的小鼠均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是携带mecA基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或苯唑西林最小抑菌浓度(MIC)≥4 mg/L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大部分MRSA菌株携带mecA基因,但少数MRSA不携带mecA基因,存在其他的耐药机制,如青  相似文献   

12.
摘要: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 SA)是导致医院内感染及社区获得性感染的一种常见病原菌,可引起宿主 不同部位的感染,感染类型多样。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 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MRSA)呈现对多种类 型抗菌药物的耐药特征,其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检出率和流行特征存在明显差异。随着对MRSA耐药性和耐药机制研究的不 断深入,一种具有特殊耐药特征的MRSA亚群逐渐被报道,即苯唑西林敏感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oxacillin-susceptible 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OS-MRSA)。OS-MRSA典型特征为携带抗药性基因mecA,但其对苯唑西林的MIC值 较低(通常<4mg/L)。由于目前临床实验室主要采用苯唑西林和或头孢西丁药敏试验方法来区分MRSA及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 萄球菌(MSSA),而很少应用基因检测方法(mecA基因)进行检测或确认,因此OS-MRSA常被错误报告为MSSA,临床依据药敏 报告进行抗感染治疗,常导致治疗失败及患者病死率的增加。此外,OS-MRSA菌株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人群分离率及其分子流 行病学特征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本文将从分子流行病学、实验室检测方法、耐药机制、毒力特征及临床治疗等5个方面对OSMRSA 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摘 要 目的:观察中药黄连浸提液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产广谱β 内酰胺酶(ESBL)肺炎链球菌(S. pneumoniae)、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P. aeruginosa)、产ESBL大肠埃希菌(E. coli)等4种常见临床耐药菌株的体外抑菌活性分析。方法: 选取中药黄连制备水浸提液,依据CLSI标准,初步采用纸片琼脂扩散法(K B法)测算黄连浸提液对MRSA、产ESBL的E. coli和S. peneumoniae、耐亚胺培南P. aeruginosa等菌株的抑菌直径并参考相应的标准菌株实验结果,再采用肉汤稀释法观察黄连浸提液对其相应抑菌活性,测定其相应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 黄连浸提液对S. peneumoniae、MRSA、E. coli和P. aeruginosa等耐药菌株的抑菌直径分别为21,17,15,10 mm;MIC分别为15.63,62.50,125,250 mg·ml-1。结论: 黄连水浸提液对4种临床常见的耐药菌都有较好的抑菌效果,其中产ESBL的S. peneumoniae的抑菌效果最为明显,MRSA效果次之,其次为产ESBL的E. coli和耐亚胺培南P. Aeruginosa。本研究结果对肺炎链球菌及MRSA感染治疗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儿茶素类对h-VRS的体外抗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儿茶素类对异质性耐万古霉素葡萄球菌(h-VRS)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 采用含4μg/mL万古霉素脑心浸液琼脂筛选h-VRS,菌谱分析法确证h-VRS菌株。分别观察儿茶素类3种成分(ECG、EGCG、EGC)单独对h-VRS的体外抗菌活性,并采用棋盘稀释法观察EGCG和EGC联合苯唑西林对h-VRS的协调抗菌情况。结果 儿茶素类3种成分对h-VRS原代和子代株均显示有抗菌活性,h-VRS原代菌株MIC为128-512μg/mL,子代菌株MIC值为256-512μg/mL,EGCG、EGC联合苯唑西林对h-VRS协调作用的部分抑菌浓度指数:FIC为0.52-0.75。结论 儿茶素类对h-VRS有一定抗菌作用,且h-VRS子代菌株对儿茶素类的敏感性明显降低,EGCG、EGC与苯唑西林联合对h-VRS抗菌活性呈相加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苯唑西林和万古霉素对金葡菌儿童株和成人株的体外抗菌活性差异。方法用纸片扩散法检测苯唑西林和万古霉素对金葡菌的抑菌圈直径,用E-test法检测最低抑菌浓度(MIC),比较两种抗生素对金葡菌儿童株和成人株的抗菌活性。结果 纸片扩散法和E-test法检测金葡菌的药敏结果基本一致,E—test法结果显示儿童临床分离株对苯唑西林的敏感、中介和耐药率分别为88.2%、3.2%和8.6%,MIC50和MIC90分别为0.75和3.0μg/ml,成人临床分离株的敏感、中介和耐药率分别为28.2%、2.6%和69.2%。MIC50和MIC60均〉256ug/ml,成人株对苯唑西林的耐药率显著高于儿童株(r=107.1,P〈0.001)。所有菌株均对万古霉素敏感,其中儿童临床分离株的MIC50和MIC60分别为1.5和2.0μg/ml,成人临床分离株的MIC50和MIC60均为4.0μg/ml。结论 金葡菌成人株对万古霉索和苯唑西林的耐药性高于儿童株,临床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择抗生素,避免抗生素滥用。  相似文献   

16.
作者采用肉汤二倍稀释法测定了 Cipr-ofloxacin 及万古霉素等六种抗生素对54株临床分离的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所有菌株对三个耐酶青霉素——甲氧西林、乙氧萘青霉素和苯唑青霉素全部耐药;许多菌株对庆大霉素也耐药;45%菌株对氯林霉素耐药;但全部菌株对 Ciprofloxacin 和万古霉素敏感。Ciprofloxacin 对这些 MRSA 的MIC_(50)为0.25μg/ml,MIC_(90)为0.5μg/ml。Ciprofloxacin 和万古霉素对所有被试菌呈现杀菌作用,MBC_(90)分别为1.0和2.0μg/ml。对15株 MRSA 杀菌动力学的研究指出,当接种菌量为5.0×10~5CFU/ml 时,Cipro-floxacin 和万古霉素的杀菌率没有显著不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白刺链霉菌(Streptomyces albospinus)15-4-2发酵液中的抗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活性成分。方法通过活性跟踪,采用柱层析等方法对白刺链霉菌15-4-2的次生代谢产物进行分离纯化。采用光谱分析对活性成分进行结构解析。结果分离鉴定了7个化合物,其结构分别为N-(2-羟基-1-(4-甲氧基苯基)乙基)乙酰胺(1)、2-(4-甲氧基苯基)-2-(丙胺基)乙醇(2)、cytoxazone(3)、对羟基苯甲酸(4)、(2S,3R)-3-羟基-2-甲基丁酸(5)、对甲基苯酚(6)和1,4-二甲氧基苯(7)。结论抗菌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1、3、4、5和6具有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活性。其中,1、3、4和5的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活性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8.
《临床医药实践》2018,(2):107-109
目的:探讨万古霉素联合利奈唑胺体外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抑菌效应。方法:采用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定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及两者联用时对MRSA抑菌的各自最低抑菌浓度(MIC)值,同时利用棋盘微量稀释法测定不同浓度组合的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抗菌药物对MRSA的最低抑菌浓度,计算相应的联合抑菌指数(FIC)。结果:单用抑制MRSA时,MIC万古霉素为1.563μg/m L,MIC利奈唑胺为0.25μg/m L;当两者联用时,MIC万古霉素、MIC利奈唑胺分别为0.391 0μg/m L、0.312 5μg/m L,联用前后MI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相应的FIC<0.5。结论:万古霉素与利奈唑胺联用有协同抑菌作用,具有较高的体外抗菌活性,可为有效降低临床细菌耐药率提供新途径。  相似文献   

19.
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感染和对多重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治疗一直是临床的严峻挑战.头孢洛林、达巴万星、特地唑胺和奥利万星是美国FDA最新批准的用于抗MRSA感染的药物,本文将对它们的结构特点与作用机制、体内外抗菌活性、不良反应以及临床应用与未来发展进行综述,并着重分析其特性和优劣势.  相似文献   

20.
Retapamulin(SB-275833)是开发为人类局部用药的首个截短侧耳素类抗生素,对葡萄球菌和β-溶血性链球菌有抗菌活性,对金葡菌和酿脓链球菌的MIC90分别为0.12和≤0.03μg/mL.未发现其对耐苯唑西林、红霉素或莫匹罗星的病原菌亚型有交叉耐药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