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研究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RCP)选择性插管困难的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纳入行ERCP的345例病人,其中40例选择性插管困难,设为观察组,其余305例病人设为对照组,调查2组病人憩室分布情况、ERCP指征以及年龄、性别等病例资料,组间先行单因素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再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调查ERCP选择性插管困难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345例行ERCP病人选择性插管困难40例,插管困难率11.59%;观察组与对照组性别、年龄、急诊ERCP、ERCP指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憩室分布、十二指肠乳头松弛且较长、胆总管弯曲成角、胆胰管汇合方式、乳头形态、胆总管下段狭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 < 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十二指肠乳头松弛且较长(OR=3.126)、胆总管弯曲成角(OR=2.811)、憩室内乳头(OR=2.703)、乳头中心非对称性憩室(OR=2.033)是ERCP选择性插管困难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结论ERCP选择性插管困难出现率较高,十二指肠乳头松弛且较长、憩室分布、胆总管弯曲成角等解剖因素均会影响插管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背景 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是临床常见的疾病,一步法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CBDE)+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及序贯二步法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LC均被认为是理想的微创治疗方法,虽然国内外部分学者对两种方案的优劣性进行了比较分析,但究竟哪种方法更有优势尚不确定。目的 比较一步法LCBDE+LC和序贯二步法ERCP/EST+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上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及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等数据库中2009年1月-2020年3月发表的比较一步法LCBDE+LC和序贯二步法ERCP/EST +LC疗效的随机对照研究(RCTs),记录第一作者姓名、国家、发表时间、患者纳入时间段、样本量、年龄、女性比例、多发结石比例、胆总管直径、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随访期限、结局指标(胆总管结石清除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手术中转率、胆漏率、胰腺炎发生率、残留结石率、结石复发率、住院费用、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应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20项RCTs,文献质量总体质量水平尚可。接受一步法LCBDE+LC和序贯二步法ERCP/EST +LC治疗的患者胆总管结石清除率〔OR=1.11,95%CI(0.78,1.58),P=0.55〕、手术中转率〔OR=1.11,95%CI(0.64,1.93),P=0.71〕、残留结石率〔OR=0.73,95%CI(0.45,1.19),P=0.21〕、住院时间〔SWD=-0.43,95%CI(-0.87,0.02),P=0.06〕、手术时间〔SWD=-0.28,95%CI(-1.09,0.53),P=0.5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接受一步法LCBDE+LC治疗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OR=0.57,95%CI(0.43,0.75),P<0.000 1〕、结石复发率〔OR=0.33,95%CI(0.16,0.69),P=0.003〕、住院费用〔SWD=-1.07,95%CI(-1.44,-0.69),P<0.000 01〕、胰腺炎发生率〔OR=0.13,95%CI(0.06,0.27),P<0.000 01〕低于接受序贯二步法ERCP/EST +LC治疗的患者,胆漏率〔OR=3.68,95%CI(2.10,6.45),P<0.000 01〕高于接受序贯二步法ERCP/EST+LC治疗的患者。结论 与序贯二步法ERCP/EST +LC相比,一步法LCBDE+LC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石复发率、住院费用较低,但围术期安全性增加,胆总管结石清除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手术中转率及残留结石率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和内镜下Oddi括约肌切开(EST)在胆胰疾病诊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66例胆胰疾病患者行ERCP 68例次,其中 2例行2例次. 44例胆道梗阻患者同时行磁共振胆道成像(MRCP),分析ERCP的诊疗效果,并与MRCP诊断胆管结石符合率相比较.结果: 66例行ERCP诊断胆总管结石31例(41.7%),胆管狭窄 18例(27.3%),乳头炎性狭窄11例(16.7%),壶腹癌2例(3.0%),慢性胰腺炎2例(3.0%),乳头旁憩室综合征1例(1.5%),单纯胰管显影1例(1.5%).ERCP与MRCP 诊断胆总管结石的符合率为81.8%.术后出现并发症4例(5.9%),其中轻型胰腺炎1例,高淀粉酶血症1例, 2例 EST术后出血,均经临床治疗痊愈.结论: ERCP具有创伤小、安全有效等特点,在胆胰疾病治疗中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子宫切口瘢痕憩室(PCSD)形成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2012年5月-2014年5月因经期延长、淋漓不尽来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既往有剖宫产史的患者1 086例,对患者的基本资料、剖宫产围术期情况、PCSD的发生情况3个部分进行调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CSD形成的高危因素。结果 1 056例有效问卷中,发生PCSD 52例,发生率为4.9%。剖宫产次数≥2次〔OR=7.885,95%CI(2.206,28.181)〕、胎膜早破〔OR=3.664,95%CI(1.709,7.853)〕、产程延长〔OR=5.200,95%CI(2.086,12.966)〕、择期手术〔OR=2.408,95%CI(1.230,4.718)〕、子宫后位〔OR=1.954,95%CI(1.018,3.751)〕、多胎(胎数≥2)妊娠〔OR=3.823,95%CI(1.715,8.522)〕、体质量增加≥20 kg〔OR=6.896,95%CI(3.084,15.424)〕、轻/中度贫血〔OR=3.460,95%CI(1.071,11.179);OR=8.057,95%CI(3.652,17.773)〕是PCSD形成的高危因素(P<0.05)。144例2次剖宫产患者,手术间隔时间<2年的PCSD发生率为63.6%(14/22),高于2~5年(17.1%,6/35)、>5年(26.4%,23/87)PCSD的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1)。结论 具有多次剖宫产史、再次剖宫产间隔时间<2年、胎膜早破病史、产程延长、择期手术、子宫后位、肥胖、贫血、多胎因素的剖宫产患者,术后患PCSD的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5.
174例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与胆胰疾病的关系以及对内镜下胰胆管插管技术的影响。方法: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直视下观察乳头旁憩室的大小、形态及与乳头开口的关系,并通过逆行胆道造影了解有无胆道结石及胆道狭窄,检查发现乳头旁憩室患者的胆结石发生却高于无憩室者。结果:提示乳头旁憩室常合并胆道结石成胆管下端狭窄,在治疗时应分析不同情况采用合理手术方式,手术组随访统计获得较满意治疗效果。优良率83.6%。结论:由于乳头旁憩室的存在,可影响oddi括约肌功能或机械性压迫胆胰管造成排泄不畅,而导致胆道感染和结石形成,并对胰胆管插管造影带来影响。因此,在治疗时应充分考虑两者关系才能制定出合理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6.
背景 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是脑卒中重要的病理基础,在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免疫、炎性反应等因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和饮食结构的变化,以及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影响,脑血管疾病在我国的发病率逐年增高,使卒中防治工作日趋严峻。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CAS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14年1月-2018年11月任丘康济新图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 048例,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资料收集。内容包括:一般情况、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及颈动脉超声。将颈动脉斑块形成和狭窄定义为CAS,采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CAS的影响因素。结果 入组人群中平均年龄(64.8±11.3)岁,其中男2 506例(61.91%)、女1 542例(38.09%),颈动脉正常169例(4.17%)、内膜中层厚度增厚577例(14.25%),斑块形成2 362例(58.35%)、颈动脉狭窄940例(23.2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OR(95%CI)=2.785(1.790,4.333)〕、年龄〔OR(95%CI)=1.129(1.108,1.150)〕、文化程度〔OR(95%CI)=0.632(0.425,0.942)〕、糖尿病史〔OR(95%CI)=2.443(1.467,4.069)〕、脑卒中史〔OR(95%CI)=2.136(1.371,3.328)〕、吸烟〔OR(95%CI)=1.603(1.057,2.431)〕、TC〔OR(95%CI)=1.545(1.304,1.830)〕、LDL-C〔OR(95%CI)=1.893(1.365,2.596)〕、脂蛋白a〔OR(95%CI)=1.001(1.000,1.002)〕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CAS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吸烟、收缩压、舒张压、LDL-C、脂蛋白a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CAS重要的可干预的危险因素,积极控制卒中危险因素,可延缓CAS病变,减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背景 目前对急救中心住院患者疾病谱、死因谱、出院预后相关的流行病学研究较少。因此,在急救中心范围内进行一次较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全面了解急救中心住院患者目前流行病学特征,对于早期发现高危人群以及综合防控具有重要意义。目的 分析急救中心近10年住院患者流行病学特点,探讨预后影响因素,为提高急救中心诊疗质量与安全提供临床证据。方法 利用医院信息化管理系统(HIS)检索2007—2016年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救中心住院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和疾病状况,包括性别、年龄、过敏史、住院天数、入院科室、出院科室、住院费用、30 d内再入院次数、手术次数、首次住院诊断、合并疾病及预后。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急救中心住院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2007—2016年急救中心住院患者共计16 367例,生存15 686例(95.84%),死亡681例(4.16%)。2016年急救中心住院患者较2007年环比增长45.5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326,95%CI(1.067,1.648)〕、入院科室〔OR=0.668,95%CI(0.564,0.790)〕、出院科室〔OR=1.608,95%CI(1.309,1.975)〕、住院费用〔OR=3.589,95%CI(2.826,4.559)〕、30 d内再入院次数〔OR=4.527,95%CI(1.023,5.183)〕、手术次数〔OR=3.353,95%CI(2.901,3.877)〕、合并心理障碍〔OR=2.988,95%CI(1.047,8.530)〕、心脏病〔OR=13.146,95%CI(3.647,47.371)〕、高血压〔OR=0.518,95%CI(0.258,0.941)〕、脑血管意外恢复期〔OR=1.805,95%CI(1.091,2.989)〕、肝脏疾病〔OR=1.938,95%CI(1.230,3.056)〕、慢性中毒〔OR=2.162,95%CI(1.261,3.691)〕、多种疾病〔OR=2.322,95%CI(1.270,4.250)〕与急救中心住院患者预后有回归关系(P<0.05)。结论 急救中心诊疗患者逐年增多,诊疗质量及安全也引起重视,年龄、入院科室、出院科室、住院费用、30 d内再次入院次数、手术次数、合并疾病是急救中心住院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因此完善急救模式,干预可预防因素来提高急救中心住院诊疗质量与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磁共振胆胰管成像(MRCP)在胰腺炎病因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分析180例胰腺炎患者常规磁共振(MRI)及MRCP图像,分析胰腺炎相关病变的异常影像表现,以评价MRCP在胰腺炎病因诊断中的价值。结果 180例中,MRCP发现胰腺炎相关病变者149例(占82.7%),未发现明显异常情况者31例(占17.3%)。其相关病变包括胆系结石103例,胆管炎症或狭窄12例,胰头、壶腹周围癌3例,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8例,胰腺分裂3例,胆胰管合流异常6例,胆管或者胰管变异25例,胰腺囊性病变8例,胆管癌3例,胆总管囊肿4例,胰管结石同时伴扩张5例。结论 MRCP对胰腺炎的病因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有望取代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成为胆胰管疾病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9.
熊益  蒋森  茹姗  雷晶  张小宁 《中国全科医学》2018,21(26):3179-3183
目的 探讨非糖尿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特点及其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16年12月—2017年7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经颅脑MRI确诊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北京版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分为无认知功能障碍组(MoCA≥26分,n=51)和认知功能障碍组(MoCA<26分,n=45)。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检查指标。结果 患者MoCA视空间与执行力、命名能力、注意力、计算力、语言能力、延迟回忆能力、定向力、抽象思维能力维度评分均低于标准分(P<0.05),其中,视空间与执行力、延迟回忆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维度评分与标准分差距较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OR=1.190,95%CI(1.062,1.333)〕、脑血管狭窄〔OR=10.449,95%CI(1.696,64.389)〕、空腹血糖(FPG)>4.7 mmol/L〔OR=41.378,95%CI(2.801,611.350)〕、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OR=3.481,95%CI(1.120,10.822)〕、尿微量清蛋白升高〔OR=1.067,95%CI(1.009,1.128)〕是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较长的受教育年限〔OR=0.505,95%CI(0.326,0.782)〕、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升高〔OR=0.020,95%CI(0.001,0.359)〕是其保护因素(P<0.05)。结论 非糖尿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障碍与前、后循环梗死均相关,脑血管狭窄及较高的血糖水平是认知功能障碍的重要常见危险因素,适当干预脑卒中后脑血管狭窄及高血糖水平将对改善认知功能障碍获益。  相似文献   

10.
背景轻度认知障碍(MCI)患者的认知轨迹高度可变。每年有10%~15%的MCI患者进展为痴呆,近24%逆转为认知正常(NC)。有关MCI患者的双向转归,尤其是MCI逆转为NC的研究开展较少。目的构建MCI患者不同转归的多分类模型,寻找MCI患者双向转归(逆转、稳定、进展)的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数据来源于美国国家阿尔茨海默病症协调中心统一数据集(NACC UDS),筛选2005—2019年初次诊断为MCI并至少随访2次且数据无缺失的397例患者,采集其基本信息、身体检查指标、既往史及相关评估量表得分。基于Boruta算法进行特征选择,采用随机森林进行MCI不同转归的多分类辅助诊断;采用多分类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MCI患者不同转归的影响因素。结果纳入的397例MCI患者中,124例逆转为NC,逆转率为31.23%;177例稳定,稳定率为44.58%;96例进展为痴呆,进展率为24.18%。将397例MCI患者的不同转归进行分层三分类,总准确度(ACC)为67.58%。在多个二分类中,进展和逆转、逆转和稳定的分类性能较优,ACC均在90%以上;分层三分类中稳定→逆转→进展的总ACC为84.38%。多分类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对于MCI患者进展为痴呆而言,年龄≥80岁〔OR=0.260,95%CI(0.117,0.574)〕、自我报告认知障碍〔OR=0.295,95%CI(0.139,0.623)〕、临床痴呆评定量表(CDR)得分降低〔OR=0.220,95%CI(0.092,0.525)〕为保护因素,既往有卒中〔OR=2.896,95%CI(1.370,6.122)〕、既往有大便失禁〔OR=6.556,95%CI(1.787,24.047)〕、功能活动问卷(FAQ)得分升高〔OR=1.048,95%CI(1.003,1.095)〕为危险因素。对于MCI患者逆转为正常而言,年龄≥80岁〔OR=0.289,95%CI(0.091,0.914)〕、肥胖〔OR=0.236,95%CI(0.075,0.740)〕、自我报告认知障碍〔OR=0.289,95%CI(0.111,0.757)〕、CDR得分升高〔OR=0.015,95%CI(0.003,0.089)〕为危险因素,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得分升高〔OR=1.708,95%CI(1.428,2.043)〕和动物命名正确数升高〔OR=1.139,95%CI(1.046,1.240)〕为保护因素。结论MCI患者的转归受多个因素影响,高龄、肥胖、既往发生过卒中、既往发生过大便失禁、自我报告认知障碍和日常功能障碍是MCI双向转归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背景 近年来糖尿病肾脏疾病(DKD)逐渐成为全球性的健康焦点,早期评估、干预相关危险因素可以预防或延缓DKD的发生。目的 系统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DKD的危险因素。方法 计算机检索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中国知网(CNKI)、维普网(VIP)及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 Data),筛选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DKD危险因素的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检索时限从建库至2020年4月。由两名研究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文献的偏倚风险,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2篇文献,包括3项队列研究,9项病例对照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高龄〔标准化均数差(SMD)=0.34,95%CI(0.23,0.46)〕、男性〔比值比(OR)=1.51,95%CI(1.20,1.90)〕、吸烟〔OR=1.64,95%CI(1.30,2.07)〕、高血压〔OR=2.01,95%CI(1.73,2.34)〕、收缩压升高〔SMD=0.37,95%CI(0.12,0.63)〕、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升高〔SMD=0.41,95%CI(0.02,0.80)〕、总胆固醇水平升高〔SMD=0.14,95%CI(0.06,0.22)〕、血肌酐水平升高〔SMD=0.73,95%CI(0.39,1.07)〕、维生素D缺乏〔OR=4.06,95%CI(2.11,7.78)〕、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OR=2.15,95%CI(1.39,3.32)〕、合并视网膜病变〔OR=2.16,95%CI(1.55,3.01)〕及胰岛素治疗〔OR=2.63,95%CI(1.79,3.85)〕是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DKD的危险因素(P<0.05)。糖尿病病程延长〔SMD=-0.44,95%CI(-0.54,-0.34)〕、HDL-C水平升高〔SMD=-0.20,95%CI(-0.30,-0.10)〕是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DKD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 男性、高龄、吸烟、合并视网膜病变、高血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躯体因素(升高的总胆固醇、收缩压、糖化血红蛋白、血肌酐,维生素D缺乏)及胰岛素治疗是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DKD的危险因素,但受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的限制,尚待更多大样本、高质量的研究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2.
背景 产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影响因素复杂,对母婴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因此,对产后PTSD的影响因素进行Meta分析至关重要。目的 通过Meta分析探讨产后PTSD的影响因素,为今后筛查和预防此类疾病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系统检索国外数据库(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PsycINFO、Scopus)和中文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筛选关于产后PTSD影响因素的横断面研究和队列研究,同时采取滚雪球的方式查阅所获文献的参考文献,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0年9月。使用美国卫生保健和研究机构(AHRQ)评价标准评价横断面研究质量,使用卡斯尔-渥太华量表(NOS)评价队列研究质量,由2名研究人员依据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独立进行文献阅读和数据、资料提取。采用Stata 16.0和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2篇文献,其中6篇为横断面研究,6篇为队列研究;文献质量均为中高等。Meta分析结果显示,妊娠期不良心理(焦虑、抑郁)〔OR=10.73,95%CI(4.91,23.45)〕、妊娠期并发症〔OR=4.80,95%CI(1.91,12.03)〕、创伤性分娩体验〔OR=3.57,95%CI(2.20,5.80)〕、剖宫产〔OR=3.46,95%CI(2.82,4.24)〕、紧急剖宫产〔OR=3.05,95%CI(2.11,4.41)〕、器械分娩〔OR=2.47,95%CI(1.65,3.69)〕心理一致感水平低〔OR=2.27,95%CI(1.64,4.51)〕、硬膜外麻醉〔OR=1.55,95%CI(1.19,2.02)〕是产后PTSD的危险因素(P<0.05);分娩满意度〔OR=0.30,95%CI(0.21,0.44)〕、早期母婴皮肤接触〔OR=0.20,95%CI(0.16,0.25)〕、社会支持〔OR=0.13,95%CI(0.03,0.48)〕是产后PTSD的保护因素(P<0.05)。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除紧急剖宫产外,其他因素均提示分析结果可靠,且无发表偏倚。结论 产后PTSD与多种影响因素有关,妊娠期不良心理(焦虑、抑郁)、妊娠期并发症、创伤性分娩体验、剖宫产、器械分娩、心理一致感水平低、硬膜外麻醉更易引发产后PTSD。  相似文献   

13.
背景 随着2型糖尿病(T2DM)年轻化趋势,微小病变肾病(MCD)合并T2DM在临床上已不罕见,但其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情况仍不清楚。目的 本文旨在分析MCD合并T2DM患者的病理特点及其预后。方法 收集2017年6月1日-2018年6月1日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内科就诊且肾穿刺活检确诊为MCD合并T2DM患者20例(MCD合并T2DM组),MCD患者306例,利用SPSS 22.0软件从306例MCD患者中随机筛选出100例(单纯MCD组),收集所有患者当次肾穿刺活检的临床和病理资料,以及随访资料(从患者首次肾穿刺活检开始随访,到出现复发或到2019年6月随访结束),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肾脏病理特点及其预后。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MCD合并T2DM的影响因素,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单纯MCD及MCD合并T2DM的累积完全缓解(CR)率和累积无复发生存率。结果 MCD合并T2DM组患者年龄、收缩压(SBP)、合并高血压所占比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清蛋白(ALB)、IgG水平高于单纯MCD组,男性所占比例、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红细胞沉降率(ESR)、24 h尿蛋白量低于单纯MCD组(P<0.05)。MCD合并T2DM患者的血管损伤程度、肾小管萎缩程度、肾间质纤维化、肾间质炎症、球性硬化小球所占比例高于单纯MCD组(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OR=5.108,95%CI(1.717,15.200)〕、年龄〔OR=1.068,95%CI(1.006,1.133)〕、高血压〔OR=6.000,95%CI(1.982,18.165)〕、HbA1c〔OR=84.019,95%CI(12.465,566.317)〕、ALB〔OR=1.173,95%CI(1.100,1.250)〕、TC〔OR=0.730,95%CI(0.619,0.861)〕、ESR〔OR=0.978,95%CI(0.960,0.996)〕、24 h尿蛋白量〔OR=0.818,95%CI(0.705,0.948)〕、IgG〔OR=1.568,95%CI(1.288,1.908)〕、球形硬化小球占比〔OR=13.286,95%CI(4.142,42.614)〕、血管损伤程度、肾小管萎缩、肾间质纤维化〔OR=17.000,95%CI(4.833,59.794)〕、肾间质炎症〔OR=10.111,95%CI(2.684,38.087)〕是MCD合并T2DM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IgG水平〔OR=1.476,95%CI(1.190,1.831)〕、血管损伤程度、肾间质纤维化〔OR=12.433,95%CI(2.032,76.065)〕是MCD合并T2DM的影响因素(P<0.05)。Log-rank检验结果表明,MCD合并T2DM组的累积CR率低于单纯MCD组(P=0.027),但两组累积无复发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P=0.318)。结论 与单纯MCD患者相比,MCD合并T2DM患者的临床表现较轻微,但病理表现却相对较重,提示临床医师肾穿刺活检的重要性。肾间质纤维化、血管损伤程度重、高IgG水平是MCD合并T2DM的危险因素,且MCD合并T2DM的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4.
背景 高尿酸血症检出率日益增加,其高发病率为我国公共卫生事业带来巨大危害。目前研究提示慢性病的发生与高水平的尿酸值有关,越来越多证据表明,高尿酸血症可能是其他慢性病的高危因素。目的 分析中老年人群高尿酸血症与常见慢性病的关联。方法 数据来源于2015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选择完成血液检查的45岁及以上研究对象9 022例。采用χ2检验比较不同特征人群高尿酸血症患病情况,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高尿酸血症与常见慢性病的关联。结果 9 022例研究对象中,高尿酸血症患者1 117例,其中男628例,女489例,总体患病率为12.38%,男性患病率为14.65%(628/4 287),女性患病率为10.33% (489/4 735),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控制混杂因素后,高尿酸血症对高血压〔OR(95%CI)=1.621(1.399,1.877)〕、高脂血症〔OR(95%CI)=1.465(1.245,1.724)〕、消化系统疾病〔OR(95%CI)=0.801(0.687,0.934)〕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糖尿病、心脏病及脑卒中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高尿酸血症对高血压〔OR(95%CI)=1.555(1.273,1.899)〕、高脂血症〔OR(95%CI)=1.510(1.203,1.895)〕、糖尿病〔OR(95%CI)=0.649(0.474,0.890)〕及消化系统疾病〔OR(95%CI)=0.772(0.623,0.957)〕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高尿酸血症对高血压〔OR(95%CI)=1.696(1.363,2.111)〕及高脂血症〔OR(95%CI)=1.452(1.146,1.839)〕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45岁及以上中老年人群高尿酸血症与高血压、高脂血症、消化系统疾病具有关联性。男性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高于女性。需要针对高尿酸血症人群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降低相关疾病的患病率。  相似文献   

15.
胡依  李贝 《中国全科医学》2021,24(26):3281-3287
背景 老年人出现抑郁症状的风险较高,而且会造成沉重的疾病负担。虽然许多研究描述了老年人抑郁症状的流行情况,但目前尚缺乏利用大样本分析老年人抑郁症状变化趋势的研究。目的 了解我国老年人抑郁症状的变动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2020年9-10月,利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选取年龄在60岁及以上且关键变量值〔抑郁情况、个体特征(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自评健康)、个体行为(吸烟、饮酒、睡眠时长)、社会支持(婚姻状况)、社会经济(户口类型、工作状态)、其他社会结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完整的调查对象,筛选出其2011、2013、2015年的截面数据,其中2011年6 609份,2013年7 158份,2015年8 231份;根据截面数据进行面板数据匹配,得到2011、2013、2015年3期记录完整的追踪数据11 055份,构成n=3 685,T=3的平衡短面板数据集。根据截面数据及追踪数据测算老年人抑郁症状检出率及变动情况,采用面板二值选择模型的随机效应Logit模型探究老年人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结果 2011年、2013年和2015年,截面数据中老年人抑郁症状检出率分别为41.6%(2 747/6 609)、32.6%(2 333/7 158)、35.5%(2 919/8 231),检出率的变化趋势不具有统计学意义(APC=-3.890,P=0.557);面板数据中老年人抑郁症状检出率分别为38.4%(1 414/3 685)、30.2%(1 114/3 685)、35.3%(1 301 /3 685),检出率的变化趋势不具有统计学意义(APC=-2.080,P=0.776)。随机效应Logit模型结果显示,男性〔OR=0.463,95%CI(0.377,0.569)〕、有配偶〔 OR=0.659,95%CI(0.549,0.792)〕、受教育程度高〔 OR=0.756,95%CI(0.661,0.867)〕、有养老保险〔 OR=0.862,95%CI(0.767,0.969)〕是老年人抑郁症状的保护因素,自评健康差〔OR= 2.564,95%CI(2.276,2.890)〕、吸烟〔 OR=1.249,95%CI(1.032,1.513)〕、睡眠时长不正常〔OR=2.069,95%CI(1.838,2.332)〕、农业户口〔OR=2.047,95%CI(1.658,2.529)〕是老年人抑郁症状的危险因素。结论 我国老年人抑郁症状检出率处于较高水平,应加大对女性、自评健康差、有吸烟行为、睡眠时长不正常、无配偶、受教育程度低、农村户口、无养老保险等人群的心理健康预防和控制措施,以保障健康老龄化。  相似文献   

16.
背景 衰弱是一种常见的老年综合征,可严重影响老年人身心健康。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在全世界高发,还与多种胃外疾病的发生、发展相关,但目前H.pylori感染与衰弱的相关性尚不明确。目的 探讨住院老年高血压患者H.pylori感染与衰弱的相关性。方法 连续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6月在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老年医学科及心内科住院治疗、年龄≥65岁的高血压患者206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并根据胃黏膜活检结果评估H.pylori感染情况。采用FRAIL量表对患者进行衰弱评估。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住院老年高血压患者H.pylori感染对衰弱的影响。结果 根据FRAIL量表,47例(22.8%)评估为衰弱,159例(77.2%)评估为非衰弱。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309,95%CI(1.136,1.508)〕,文化程度为小学〔OR=0.107,95%CI(0.026,0.442)〕、初中〔OR=0.127,95%CI(0.028,0.574)〕、高中〔OR=0.013,95%CI(0.000,0.424)〕,白细胞计数〔OR=4.260,95%CI(1.202,15.097)〕,淋巴细胞百分比〔OR=0.793,95%CI(0.676,0.930)〕,中性粒细胞计数〔OR=0.139,95%CI(0.021,0.907)〕,果糖胺〔OR=13.099,95%CI(2.136,80.337)〕,多重用药〔OR=5.679,95%CI(1.486,21.709)〕,跌倒/坠床危险评分〔OR=1.788,95%CI(1.236,2.586)〕,H.pylori感染〔OR=2.912,95%CI(1.036,8.181)〕为住院老年高血压患者衰弱的影响因素(P<0.05)。将衰弱患者根据H.pylori感染情况进一步分组,其中H.pylori阳性患者26例(55.3%),H.pylori阴性患者21例(44.7%)。H.pylori阳性患者与H.pylori阴性患者单核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总蛋白、白蛋白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住院老年高血压患者H.pylori感染可能是导致其衰弱的危险因素,临床医师在加强衰弱评估的同时,也应重视H.pylori感染带来的相关影响。  相似文献   

17.
背景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和健康老龄化理念的不断深化,农村老年人这一庞大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备受全社会关注。目的 探讨我国农村老年人出现抑郁症状的相关因素,为促进我国农村地区健康老龄化提供依据。方法 2020年11月,从北京大学组织的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全国追踪调查(CHARLS)项目中选取60岁及以上的农村户籍老年人为研究对象(n=3 068)。采用流行病学调查用抑郁量表(CES-D)简化版得分判定研究对象抑郁症状情况。采用随机森林算法筛选影响抑郁症状的项目并进行排序,并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影响农村地区老年人抑郁症状的因素。结果 随机森林算法结果显示:15个指标中重要性排序前6位的变量分别是自评总体健康、午休时长、生活满意度、夜间睡眠时长、受教育程度、婚姻满意度。3 068例农村地区老年人CES-D简化版得分为(9.9±6.9)分;无抑郁症状1 679例(54.7%),有抑郁症状1 389例(45.3%)。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女:OR=1.710,95%CI(1.422,2.057)〕、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上:OR=0.663,95%CI(0.507,0.866)〕、夜间睡眠时长〔6~8 h:OR=0.506,95%CI(0.425,0.601);>8 h:OR=0.435,95%CI(0.324,0.580)〕、代际情感支持〔较多:OR=1.297,95%CI(1.077,1.562)〕、生活满意度〔不满意:OR=5.179,95%CI(3.814,7.133)〕、婚姻满意度〔不满意:OR=3.181,95%CI(2.264,4.526);无配偶:OR=1.243,95%CI(1.004,1.538)〕、自评总体健康〔一般:OR=1.512,95%CI(1.199,1.915);不好:OR=3.918,95%CI(3.056,5.043)〕、慢性病〔有:OR=1.232,95%CI(1.041,1.457)〕、童年健康状况〔一般:OR=1.349,95%CI(1.107,1.644)〕是农村地区老年人发生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依据本研究数据,有近一半的农村老年人存在抑郁症状,情况不容乐观,且性别、受教育程度、夜间睡眠时长、代际情感支持、生活满意度、婚姻满意度、自评总体健康、慢性病、童年健康状况是农村地区老年人发生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因此应针对高危人群从不同维度、有重点地进行防控,以推动我国健康老龄化进程。  相似文献   

18.
背景 β-受体阻滞剂能显著改善冠心病的临床症状,缓解心绞痛的发生,降低全因死亡率。新疆地区不同民族之间在冠心病病变程度、危险因素等方面存在差异,在两个民族之间,临床用药的不同也应引起重视。目的 调查新疆地区维吾尔族和汉族冠心病患者β-受体阻滞剂使用情况及静息心率达标情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16年12月—2017年3月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812例冠心病患者,维吾尔族140例(17.24%),汉族672例(82.76%),记录患者入院时一般临床资料,服用β-受体阻滞剂例数,行冠状动脉造影、血运重建的比例,冠状动脉病变支数,记录入院及出院时静息心率,出院时静息心率达标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服用β-受体阻滞剂及静息心率达标的影响因素。随访6个月,记录患者继续服药率及停药原因。结果 维吾尔族冠心病患者年龄、出院时静息心率达标率较汉族低,体质指数(BMI)、合并高血压、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比例、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冠状动脉造影、血运重建的比例、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入院和出院时静息心率较汉族升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年龄〔OR=8.924,95%CI(5.483,14.525)〕、吸烟〔OR=2.014,95%CI(1.412,2.873)〕、高血压〔OR=1.697,95%CI(1.183,2.436)〕、心肌梗死〔OR=1.418,95%CI(0.994,2.022)〕、心力衰竭〔OR=1.661,95%CI(1.155,2.388)〕、糖尿病〔OR=2.175,95%CI(1.497,3.160)〕、冠状动脉造影〔OR=1.887,95%CI(1.320,2.696)〕、血运重建〔OR=2.080,95%CI(1.376,3.145)〕、冠状动脉病变支数〔OR=0.159,95%CI(0.070,0.359)〕是服用β-受体阻滞剂的影响因素(P<0.05);年龄〔OR=2.069,95%CI(1.173,3.649)〕、民族〔OR=0.292,95%CI(0.196,0.433)〕、心肌梗死〔OR=1.918,95%CI(1.357,2.710)〕是静息心率达标的影响因素(P<0.05)。随访6个月,维吾尔族和汉族冠心病患者继续服药率分别为89.29%(125/140)、93.78%(618/659)。结论 维吾尔族和汉族冠心病患者服用β-受体阻滞剂比例均较低;维吾尔族冠心病患者虽然服用β-受体阻滞剂比例较汉族高,但是静息心率较快、静息心率达标率偏低,这就要求临床医生应加强对维吾尔族冠心病患者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