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3 毫秒
1.
目的调查分析北京市海淀区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多病共存模式,为社区制定慢性病多病共存管理措施及资源配置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目的抽样的方法抽取北京市海淀区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自2019年10月—2020年4月就诊的517名60岁以上慢性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了解老年慢性病患者多病共存的患病情况,分析慢性病的共病模式。结果慢性病中最常见的3种疾病分别是高血压(66.8%)、心脏病(44.2%)以及糖尿病(41.0%);76.6%的老年慢性病患者存在多病共存情况,绝大多数患者患慢性病的数量为1~4种。2种慢性病共病模式主要为高血压+心脏病(37.1%)、高血压+糖尿病(34.2%)和高血压+骨关节病(27.4%),3种慢病共病模式最常见的是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14.1%)。中心城区和城乡结合部的共病模式略有不同。结论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多病共存情况较为严重,需了解社区慢性病共病模式,提升全科医师对于常见共病的管理水平,进而提高社区慢病患者的整体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深圳市城中村老年人多种慢性病共存情况,以期为深圳市老龄化社区的医疗资源配置、完善基层医疗的老年人管理模式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在2016年5月—2017年7月到黄贝岭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体检/全科医生上门巡诊的黄贝岭村老年人共100例。采用综合健康评估(CHA)量表评价其慢性病患病种数,采用累计疾病计分量表(CIRS)评价其多种慢性病共存的发生情况和严重程度。结果 100例老年人均患有慢性病,其中92例(92.0%)为多种慢性病共存。男、女性老年人的多种慢性病共存发生率分别为96.9%(31/32)、95.6%(65/68);年龄为60~69、70~79、≥80岁老年人的多种慢性病共存发生率分别为91.7%(44/48)、100.0%(27/27)、100.0%(25/25)。100例老年人平均CIRS评分为(6.6±4.1)分,其中70~79岁男性、女性老年人,≥80岁男性老年人的平均CIRS评分≥5分;≥80岁女性老年人的平均CIRS评分≥10分。60~69岁男性老年人多病共存评分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严重性指数、CIRS评分与女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0~79、≥80岁男性老年人多病共存、严重性指数、CIRS评分与女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慢性病多病并存情况主要集中在7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且慢性病多病并存情况的性别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3.
叶霞  鞠梅 《中国全科医学》2020,23(35):4470-4476
背景 老年患者身体功能衰退及老年疾病特点导致的超长时间住院对三级医疗机构的急症病床资源造成了巨大压力。在目前医疗资源紧缺的环境下,研究老年患者超长时间住院的特征,对促进资源合理分配,提高医疗资源有效利用率,提高老年人对医疗服务满意度有重要意义。目的 对超长时间住院的老年患者进行现状调查,分析其特征及影响住院时间的因素,为制定缩短老年患者住院时间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病例的方法,选取四川省崇州市人民医院2016-2018年住院时间超过30 d的60岁及以上老年患者共计686例的病案首页信息,分析超长时间住院老年患者的特征;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寻找影响超长时间住院老年患者住院时间的因素。结果 686例超长时间住院老年患者占全院同期出院患者0.66%(686/104 068),总住院时间为32 982 d,占全院总住院时间的3.74%(32 982/881 872)。住院时间以31~39 d为主〔343例(50.0%)〕,主要分布在康复科〔293例(42.7%)〕,所患疾病首位为循环系统疾病〔247例(36.0%)〕,合并症个数平均为(7.7±3.4)个,合并症累及系统个数平均为(4.5±1.7)个,改良老年疾病累计评分表(MCIRS-G)评分平均为(24.8±4.0)分,慢病患病率为95.6%(656/686),慢病数目平均(5.4±2.9)个,慢病首位为高血压〔515例(75.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β=-5.057)、抢救次数(β=2.675)、是否发生院内感染(β=4.245)和MCIRS-G评分(β=5.389)是影响住院时间长短的重要因素(P<0.05)。结论 影响老年患者超长住院时间的因素有:年龄、抢救次数、院内感染、共病负担。构建“医养结合”服务照护体系;发展多学科协作诊疗和照护模式;加强老年重点病种管理;重视老年医学学科的发展,提高医院老年疾病诊治能力可缩短老年患者平均住院日。  相似文献   

4.
汪婷  陈任  闵源  舒守宏  章秋 《安徽医学》2022,43(12):1402-1407
目的 通过对老年住院共病患者开展生活质量评估和影响因素分析,为老年共病人群的综合治疗和健康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铜陵市人民医院全医学科2019年6月至2021年9月住院治疗的89例老年住院共病患者临床资料,采用改良老年疾病累计评分表(MCIRS-G)、微型营养评估量表(MNA)、欧洲五维度健康评定量表(EQ-5D-3L)评估老年住院共病患者的共病严重程度、营养状况和生活质量,并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分析老年住院共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结果 老年共病患者中患病率较高的为高血压(57.3%)、脑血管疾病(50.6%)和呼吸系统疾病(41.6%),而共病种类上以患3种慢性病者居多(50.6%)。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年龄、总胆固醇、肌酐、共病严重程度和营养状况的共病患者生活质量(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76、3.438、2.160、4.251、-4.256,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总胆固醇异常、肌酐异常和重度共病是老年共病患者生活质量的主要危险因素(P<0.05),而较好营养状况则可能是其生活质量的保护因素。结论 老年住院共病患...  相似文献   

5.
刘葳  于德华  金花  唐岚 《中国全科医学》2020,23(13):1592-1598
背景 多病共存指同时患有2种或以上慢性病,是老年人群高发临床情况,尤为突出的是多重用药问题。多重用药带来了潜在不合理用药(PIM),是影响疾病预后的危险因素。对多重用药的评估、管理、优化是多病共存临床管理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可能是改善多病共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减少医疗费用的途径。目的 回顾性分析社区老年多病共存患者多重用药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通过社区健康管理系统获得目前本社区2016年6月-2018年6月签约的≥65岁患者的基本资料,按国际疾病分类(ICD-10)标准进行系统分类统计,按照患2种及以上慢性病的定义,获取签约老年人中的多病共存患者。在老年多病共存人群中,根据随机数字表随机抽取400例患者进行多重用药(≥5种)情况调查,应用Beers标准及老年人处方筛查工具/老年人处方遗漏筛查工具(STOPP/START)标准,对所收集资料存在的PIM情况进行评估。结果 社区多病共存患者占≥65岁老年患者总数的81.01%(10 908/13 465),多病共存的主要组合类型为:高血压+冠心病(22.0%)、高血压+糖尿病(15.8%)、冠心病+糖尿病(16.2%)。所调查的400份问卷,有效回收360份,其中271例患者存在多重用药情况,多重用药率为75.3%,平均用药种数5.7种,最多服用10种药物,服用的药物以心血管及内分泌疾病治疗药物为主。应用STOPP/START标准检出80例(22.2%)存在PIM,共计95项;检出18例(5.0%)存在21项潜在的遗漏用药;Beers标准检出57例(15.8%)存在PIM,共计72项。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处方主要获得方式是PIM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多病共存在≥65岁老年人中患病率高,社区老年多病共存患者多重用药比例高,同时很大一部分存在不合理用药状况,高龄、未按期进行药物随访和评估、单科化的治疗模式可能是造成多重用药不合理用药的原因,作为管理多病共存主体的全科医生,应掌握不合理用药评估原则,改善多病共存多重用药的不合理用药情况。  相似文献   

6.
姚兰  杨华昱  陈海平 《中国全科医学》2018,21(34):4232-4236
目的 探讨住院期间死亡患者发生医院获得性急性肾损伤(AKI)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内科系统住院期间发生死亡、年龄≥85岁的老年患者(≥85岁组,n=193)、年龄18~64岁的患者(18~64岁组,n=91)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病历和住院记录,收集患者一般情况、合并症、实验室指标等;采用Logistic 回归分析探讨年龄≥85岁和18~64岁住院期间死亡患者发生AKI的影响因素。结果 ≥85岁组患者AKI发生率为58.5%(113/193),18~64岁组患者AKI发生率为54.9%(50/91)。≥85岁组AKI和非AKI患者合并冠心病、慢性肾脏病(CKD)、贫血、心力衰竭、脓毒血症的患者比例以及血红蛋白水平、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8~64岁组AKI和非AKI患者合并高脂血症、贫血、心力衰竭的患者比例以及血红蛋白水平、血清清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是否合并心力衰竭、脓毒血症及基础BUN水平是≥85岁组住院期间死亡患者发生AKI的影响因素(P<0.05);是否合并贫血和心力衰竭是18~64岁组住院期间死亡患者发生AKI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合并心力衰竭、脓毒血症及基础BUN水平高是≥85岁组住院期间死亡患者发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合并贫血和心力衰竭是18~64岁组住院期间死亡患者发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早期评估并积极干预危险因素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降低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7.
孙颖  卢青  龚珂  程标  王丹 《四川医学》2018,39(12):1323-1328
目的探讨住院老年人慢性病共病构成模式,为制定合理的健康管理措施及医疗资源配置提供依据。方法以2015年全年在四川省省级某三甲医院住院治疗的≥60岁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出院诊断。统计共病患病率、共病患者慢性病构成情况,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探索疾病组成和共病模式。结果共收集8036例患者资料,83. 74%的老年住院患者处于慢性病共病状态,共病数量随年龄增加而增多(P<0. 05)。单病种检出率前6位疾病依次为: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骨关节病、广义COPD、脑卒中。主成分分析从检出率>1%的40种疾病中提取出9种主成分,可覆盖81. 27%和100%的病例信息,根据每个成分主要疾病影响的身体功能,将各成分命名为:呼吸功能、心功能、缺血事件、肾功能、肝功能、运动功能、脑功能、消化功能相关疾病组和恶性肿瘤状态。其中缺血事件与心功能、脑功能相关疾病组易相互组合,是最常见的共病模式。结论老年住院患者多病共存常见,需要综合管理。老年科医护人员应具备老年常见病的诊疗能力和共病管理理念,医院可根据老年人共病的患病模式进行医疗人力资源配置及人员培训,组建多学科团队。  相似文献   

8.
杨直  高静  柏丁兮  刘锐芮 《中国全科医学》2022,25(19):2336-2341
背景 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逐渐加深,老年人口数量逐渐增多,老年慢性病共病现象日益普遍。慢性病共病给老年患者带来了较重的治疗负担,但当前国内老年慢性病共病患者治疗负担组成尚不明确。 目的 深入了解老年慢性病共病患者治疗负担的真实体验,为促进国内治疗负担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采用目的抽样法选择2021年1—6月在成都市1所三级医院、1所二级医院、1所一级医院住院的老年慢性病共病患者21例,采用面对面、半结构式深度访谈法进行访谈,了解其治疗负担,并按照Colaizzi现象学资料的7步分析法对访谈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 结果 共访谈了21例老年慢性病共病患者,其中女8例、男13例,来自三级医院10例、二级医院7例、一级医院4例。提炼出老年慢性病共病患者治疗负担体验的6个主题:经济负担、药物负担、自我管理负担、获得医疗服务负担、社交性负担、心理负担。 结论 老年慢性病共病患者在疾病治疗过程中治疗负担较重,医护人员需要关注患者在治疗疾病过程中所承受的治疗负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尽可能地将慢性病共病患者的治疗负担降至最低,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55岁城市居民慢性病共病现状及各慢性病之间的关系,为提高社区慢性病管理的效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2年10-12月,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按人口比例和经济水平在辽宁省丹东市振兴区、元宝区、振安区、东港市、凤城市和宽甸县6个行政区22个街道41个社区随机抽取≥55岁丹东市常住居民(在本地累计居住时间≥6个月)4 903人作为调查对象,剔除信息不全等问卷,有效问卷4 571份,有效率为93.23%。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性别、年龄等一般人口学特征以及慢性病检出情况等,包括9种常见慢性病:高血压、慢性颈/腰椎病、心脏病(冠心病、心律不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2型糖尿病、脑卒中、抑郁症、慢性胃/十二指肠溃疡、癌症。结果 丹东市≥55岁居民4 571人,其中慢性病检出人数2 337人,检出率为51.13%。高血压检出率为38.63%(1 766/4 571)、慢性颈/腰椎病检出率为13.08%(598/4 571)、心脏病检出率为11.62%(531/4 571)、COPD检出率为8.40%(384/4 571)、2型糖尿病检出率为5.82%(266/4 571)、脑卒中检出率为5.78%(264/4 571)、抑郁症检出率为3.13%(143/4 571)、慢性胃/十二指肠溃疡检出率为2.58%(118/4 571)、癌症检出率为2.36%(108/4 571)。女性高血压、心脏病、2型糖尿病检出率高于男性(P<0.05);男性抑郁症检出率高于女性(P<0.05);男性与女性慢性颈/腰椎病、COPD、脑卒中、慢性胃/十二指肠溃疡、癌症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患有慢性病2 234人,占48.87%;患有1种慢性病1 010人,占22.10%;同时患有2种慢性病880人,占19.25%;同时患有3种慢性病384人,占8.40%;同时患有4种及以上慢性病63人,占1.38%。患有2种及以上慢性病1 327人,慢性病共病检出率为29.03%,女性慢性病共病检出率高于男性〔31.45%(734/2 334)与26.51%(593/2 237),P<0.05〕。慢性病相关性分析显示,高血压与慢性颈/腰椎病、心脏病、2型糖尿病、脑卒中、抑郁症、慢性胃/十二指肠溃疡相关(P<0.05);慢性颈/腰椎病与心脏病、2型糖尿病、脑卒中、慢性胃/十二指肠溃疡相关(P<0.05);心脏病与脑卒中、抑郁症相关(P<0.05);脑卒中与抑郁症相关(P<0.05);COPD与抑郁症相关(P<0.05);2型糖尿病与脑卒中、慢性胃/十二指肠溃疡相关(P<0.05);抑郁症与慢性胃/十二指肠溃疡相关(P<0.05);慢性胃/十二指肠溃疡与癌症相关(P<0.05)。结论 丹东市≥55岁居民慢性病检出率较高,且慢性病共病检出率较高,多种慢性病存在相关关系。慢性病共病现象研究对我国社区医疗卫生综合管理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实践意义,通过对共病的深入研究,干预共享行为危险因素,可以改善居民健康水平,提高社区慢性病管理的效率。  相似文献   

10.
背景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和预期寿命的延长,慢性病共病和失能对全球卫生和社会保健系统带来重大挑战。慢性病共病与失能之间关联紧密,目前尚缺乏关注农村中老年人群体慢性病共病对失能影响的研究。目的 探讨农村中老年人慢性病共病对失能的影响,为制订农村中老年人慢性病共病和失能的管理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22年3月,提取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库中11 088例≥45岁农村中老年慢性病患者的数据资料,包括基本情况、患慢性病情况、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DL)与工具性日常生活自理能力(IADL)失能情况。依据慢性病患者所患慢性病是否≥2种将其分为共病组和非共病组。采用倾向性得分匹配(PSM)法将共病组与非共病组以1∶1比例进行基本情况匹配,应用二元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慢性病共病对ADL失能和IADL失能的影响。结果 11 088例农村中老年慢性病患者中,2 711例(24.45%)ADL失能,4 216例(38.02%)IADL失能,7 673例(69.20%)为慢性病共病患者。不同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睡眠时间、吸烟史、饮酒史、残疾情况、参加社交活...  相似文献   

11.
黎艳娜  王艺桥 《中国全科医学》2021,24(31):3955-3962
Background Multimorbidity,the coexistence of multiple chronic diseases,is common in older adults,and is an ongoing challenge for public health. However,only a few studies on multimorbidity have been conducted in China. Objective This research was aimed to identify the prevalence and patterns of multimorbidity among Chinese older adults,providing scientific suggestion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of multimorbidity in this population. Methods Data were extracted from the 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tudy(CHARLS)2018,involving 10 836 adults aged 60 and older with complete information of key variables(chronic disease prevalence,age,sex,education level,marital status,and type of hukou). Chi-square test was used to assess differences in the prevalence of single and multiple chronic diseases by sex. Chi-square test for trend was used to assess the differences in the trend in prevalence of single and multiple chronic diseases by age. Weighted networks were adopted to present the complex patterns of multimorbidity. Gephi was used for visualizing the patterns of associative multimorbidity. Results Up to 86.23%(n=9 344)of the participants had at least one chronic disease. Hypertension〔46.46%(5 034/10 836)〕,arthritis or rheumatism〔44.68%(4 842/10 836)〕,and gastric or digestive diseases〔31.64%(3 429/10 836)〕 were top three most prevalent chronic conditions. The prevalence of chronic diseases increased with age(χ2 =31.953,P<0.001),with a greater prevalence in women than in men〔88.30%(4 899/5 548)vs 84.06%(4 445/5 288),χ2=41.069,P<0.001〕. At least two chronic diseases coexisted in 7 059 cases(65.14%). Women had higher prevalence of multimorbidity than men〔68.71%(3 812/5 548)vs 61.40%(3 247/5 288),χ2=63.650,P<0.001〕. The prevalence of multimorbidity increased with age(χ2=31.118,P<0.001). The 14 chronic conditions among the participants demonstrated 91 pair multimorbidity patterns. The top three pair patterns of multimorbidity with corresponding prevalence were hypertension & arthritis or rheumatism〔22.13%(2 398/10 836)〕,arthritis or rheumatism & gastric or digestive diseases〔19.15%(2 075/10 836)〕,and arthritis or rheumatism & heart disease〔16.67%(1 806/10 836)〕. The age-specific patterns of multimorbidity had certain differences. For those aged 60 to 69,the top three multimorbidity patterns were hypertension & arthritis or rheumatism〔19.81%(1 290/6 512)〕,arthritis or rheumatism & gastric or digestive diseases〔18.54%(1 207/6 512)〕,and hypertension & dyslipidemia〔16.68%(1 086/6 512)〕. For those aged 70 to 79,hypertension & arthritis or rheumatism〔25.33%(813/3 209)〕,arthritis or rheumatism & gastric or digestive diseases〔20.91%(671/3 209)〕,and hypertension & heart disease〔19.79%(635/3 209)〕were the top three patterns with the highest prevalence. For those aged 80 and older,the top three patterns of multimorbidity were hypertension & arthritis or rheumatism〔26.46%(295/1 115)〕,hypertension & heart disease〔17.67%(197/1 115)〕,arthritis or rheumatism & gastric or digestive diseases〔17.67%(197/1 115)〕. Conclusion The prevalence of multimorbidityhy among elderly Chinese population was high. And the patterns of multimorbidity varied by age. To realize the co-management,co-prevention and co-reduction of multiple conditions,public health practitioners should provide integrated healthcare services. 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clinical guidance on the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of multimorbidity should be developed,taking influential diseases such as hypertension as a breakthrough and along with different strategies by age and gender.  相似文献   

12.
邱艳  刘颖  任文  刘娟娟  朱露  任菁菁 《中国全科医学》2018,21(22):2686-2689
目的 了解综合性医院全科门诊老年患者就诊情况。方法 选取2016年2月—2017年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电子病历系统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就诊患者1 174人次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就诊时间、诊断;并统计患病的疾病种类与共病情况。结果 1 174人次就诊患者中,诊断≥2种860人次(73.3%)。就诊疾病排在前3位的分别为高血压330人次(28.1%)、糖尿病164人次(14.0%)、慢性胃炎132人次(11.2%)。就诊疾病共病排在前3位的分别为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病15人次(2.4%)、高血压+高脂血症+骨质疏松14人次(2.3%)、高血压+高脂血症+前列腺增生13人次(2.1%)。不同性别老年患者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胃炎、睡眠障碍患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季度老年患者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胃炎、睡眠障碍、高脂血症患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老年患者高脂血症患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诊断老年患者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胃炎、睡眠障碍、高脂血症患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综合性医院全科门诊老年患者共病较多,以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胃炎较多。  相似文献   

13.
豆丽园  黄娟  叶森  郭理想 《中国全科医学》2021,24(13):1671-1675
背景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增快,老年人口增多,老年慢性病共存患者增多,慢性病共存引起的治疗负担给患者带来诸多不利影响。目的 了解我国社区老年慢性病共存患者治疗负担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 2019年9-12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郑州市两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下属社区的370例老年慢性病共存患者为调查对象。运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慢性病共存治疗负担问卷进行调查。采用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社区老年慢性病共存患者治疗负担的影响因素。结果 回收有效问卷350份,有效回收率为94.6%。350例调查对象中,4例(1.1%)没有治疗负担,47例(13.4%)低度治疗负担,173例(49.4%)中度治疗负担,126例(36.0%)高度治疗负担。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家庭人均月收入、医保类型、慢性病数量、查尔森合并症指数(CCI)分级是社区老年慢性病共存患者治疗负担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社区老年慢性病共存患者治疗负担大部分处于中高度水平,治疗负担较重。应重点关注家庭收入低、慢性病数量多、CCI分级高、医保类型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老年慢性病共存患者,国家应加大医保报销比例、范围,医务人员应加强健康教育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减轻老年慢性病共存患者的治疗负担。  相似文献   

14.
背景 上海市多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保留了病房建制,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居民“住院难”的问题,但其目前面临患者住院时间长、医疗供需不平衡等问题。目的 了解上海市城乡结合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出院人次和疾病构成情况。方法 于2017年1月,拟以上海市嘉定区和闵行区的2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内容调查表”收集2016年的医生数、服务人口数、床位使用情况;通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信息管理(HIS)系统收集2016年的出院患者诊断和住院信息。最后纳入数据符合要求的2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结果 2016年2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计出院11 839人次,床位周转率为3.86,床位使用率为85.96%,出院患者的平均年龄为(82.3±4.6)岁。机构全科医生数和床位数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病房出院人次的影响因素(P<0.05)。66.31%(7 851/11 839)出院患者的出院诊断≥2个。诊断人次排在前3位的第1诊断分别为脑梗死1 117人次(9.43%)、高血压698人次(5.90%)、冠心病661人次(5.58%)。结论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住院患者以老年人居多,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为主,多病共存现象普遍;机构床位数和全科医生数会影响病房的出院人次。  相似文献   

15.
老年心房纤颤312例患者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永学  张雪萍  阳波  杨大兴 《四川医学》2010,31(9):1300-1302
目的探讨心房纤颤(房颤)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旨在防止房颤的发生。方法对我院2007年1月~2009年12月312例老年人房颤患者住院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按年龄分组,分析老年人房颤的危险因素。结果 312例房颤患者中,男162例(51.9%),女150例(48.1%),年龄60~107岁,平均(74.78±8.34)岁。其中60~69岁的患者35例(11.2%),70~79岁的患者130例(41.7%),〉80岁的患者147例(47.1%)。同期全院住院患者5362例,不同年龄组分别为:60~69岁的患者1254例,70~79岁的患者2420例,〉80岁的患者1688例。房颤患者占同年龄组住院患者的比例依次为35例(2.8%)、130例(5.4%)、147例(8.7%);312例房颤患者,阵发性、持续性、永久性房颤患者分别为74例(23.7%)、33例(10.6%)、205例(65.7%);基础疾病高血压占首位,其次为心功能不全、冠心病、慢性肺疾病、糖尿病、退行性钙化瓣膜病等。随年龄的增加房颤的发病率明显增加,同时312例房颤患者的左房内径与同年龄组同时期非房颤的302例患者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79 P〈0.05)。而且房颤、心力衰竭、左房内径三者互为因果。结论房颤的发生随增龄而明显增加。高血压、心功能不全、冠心病、慢性肺疾病、糖尿病、退行性钙化瓣膜病、肾功能不全、风湿性心脏病均是房颤的危险因素,应早期预防、控制和治疗,以防止房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背景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已成为动脉粥样硬化新的危险因素,国内对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诊断切点尚有争议,本研究观察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对高血压患者心脑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比较不同切点引起脑卒中和冠心病的发生情况。目的 探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不同诊断切点〔同型半胱氨酸(Hcy)≥10 μmol/L,Hcy≥15 μmol/L〕对高血压患者心脑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9年10-11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全科医学科及健康中心新诊断的轻中度高血压患者16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Hcy水平分为:A组50例(Hcy<10 μmol/L),B组52例(10 μmol/L≤Hcy<15 μmol/L),C组66例(Hcy≥15 μmol/L)。比较3组患者临床资料〔体质指数、收缩压、舒张压、血脂(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尿酸、叶酸、Hcy〕、超声下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EDD)、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腔隙性脑梗死和冠心病的发生情况。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腔隙性脑梗死和冠心病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 A组叶酸高于B组、C组,B组叶酸高于C组(P<0.05);A组Hcy低于B组、C组,B组Hcy低于C组(P<0.05)。C组腔隙性脑梗死发生率高于A组、B组(P<0.05),B组腔隙性脑梗死发生率高于A组(P<0.05)。C组冠心病发生率高于A组、B组(P<0.05),A组和B组冠心病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0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Hcy≥10 μmol/L、IMT为腔隙性脑梗死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Hcy≥15 μmol/L、EDD为冠心病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加重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程度,Hcy≥10 μmol/L为腔隙性脑梗死发生的影响因素,Hcy≥15 μmol/L为冠心病发生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背景 随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功能定位由原来的医疗为主转变为“六位一体”综合健康服务,社区原有的内科、外科、妇产科等专科病房也转变成了综合病房。了解社区综合病房住院患者的疾病构成情况,对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准确把握服务对象健康需求、制订疾病防治策略有重要意义。 目的 了解浦东新区远郊社区综合病房住院患者的疾病构成情况,为实施针对性的疾病防治措施、开展医护人员专业培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对浦东新区所有远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综合病房2015-2017年出院患者的性别、年龄、第一诊断等资料进行分析,这些信息均从“上海市医疗机构病案统计管理系统”导出。结果 2015-2017年,浦东新区远郊社区综合病房出院患者共49 352人次,女27 294人次(55.30%),男22 058人次(44.70%);≥80岁者占42.59%(21 019/49 352);系统疾病排前3位的依次为呼吸系统疾病(40.95%,20 208/49 352)、循环系统疾病(32.46%,16 021/49 352)、消化系统疾病(7.32%,3 611/49 352);前3位系统疾病的月分布显示,呼吸系统疾病1月份出院人次占比最高(13.94%,2 816/20 208)、循环系统疾病3月份占比最高(9.53%,1 527/16 021)、消化系统疾病8月份占比最高(12.21%,441/3 611);单病种排前3位的依次为脑梗死后遗症(12.90%,6 366/49 35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伴急性下呼吸道感染(12.65%,6 244/49 352)、急性支气管炎(9.44%,4 658/49 352);男性单病种首位是COPD伴急性下呼吸道感染(17.75%,3 915/22 058),女性单病种首位是脑梗死后遗症(13.37%,3 649/27 294)。结论 远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综合病房以老年慢性病患者为主,发病高峰与季节有关;脑梗死、COPD的防控压力较大。远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医生作为诊疗服务的主体,应根据患者年龄、疾病谱、发病高峰等特点,结合社区实际制订疾病防治策略,完善以需求为导向的社区健康服务;同时,针对社区高发病种,加强相关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培训,提高全科医生及社区护理人员的健康服务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8.
背景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老年衰弱综合征引起的社会和经济问题日益凸显。老年衰弱综合征会导致跌倒、残疾、住院等不良事件的发生。但目前我国关于老年衰弱综合征的流行病数据较少。目的 探究社区老年衰弱综合征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法选取2018年4-9月在上海市嘉定区安亭镇黄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健康体检的老年人408例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者自制一般资料调查问卷和基础慢性病调查问卷,并由经统一培训的调查员在询问研究对象后填写,其中部分资料从上海市嘉定区安亭镇黄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老年人体检数据库导出;Fried衰弱表型检查由调查员辅助研究对象完成,以确定研究对象的衰弱程度;采用有序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社区老年衰弱综合征的基础慢性病因素。结果 408例老年人中,非衰弱期184例、衰弱前期201例、衰弱期23例。不同衰弱程度老年人的性别、年龄、身高、2017年体质量、2018年体质量、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居住状况、饮食习惯、吸烟史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衰弱期老年人基础慢性病的患病率由高到低排列前6项依次是:高血压、脑梗死、骨质疏松症、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不同衰弱程度老年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脑梗死、慢性肝病、慢性肾病、高脂血症、骨质疏松症患病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OR=4.339,95%CI(1.580,11.911)〕、脑梗死〔OR=2.787,95%CI(0.510,1.540)〕、骨质疏松症〔OR=2.048,95%CI(0.083,1.350)〕是发生社区老年衰弱综合征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脑梗死、骨质疏松症是发生老年衰弱综合征的影响因素,全科医生可通过定期筛查识别高危衰弱人群,尤其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脑梗死和骨质疏松症的患者要多加重视,及时预测其不良事件的发生并指导老年衰弱综合征患者及其家属正确认识该疾病,重视老年人健康情况,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