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评估Neuroform EZ支架治疗复杂症状性重度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ICAS)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介入血管外科选用经微导管释放的Neuroform EZ支架治疗的18例复杂症状性ICAS(手术路径严重迂曲、病变>10 mm或闭塞、病变接近分叉、狭窄附近合并动脉瘤等)的患者资料。主要终点事件定义为术后30 d内任何脑卒中事件(含缺血性和出血性)或任何原因引起的死亡,次要终点事件为支架治疗成功以及随访期间支架内再狭窄(狭窄率>50%)。结果:18例均获得技术成功,血管狭窄率从85%±7%降为18%±6%,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为5.6%(1/18),为左椎动脉串联病变患者术后出现基底节区梗塞。无出血性脑卒中及死亡并发症,1例合并狭窄附近动脉瘤患者予二期栓塞治疗。12例获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随访,随访 8~26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6±8)个月,有2例患者(2/12,16.7%)出现支架内再狭窄,其中1例为症状性再狭窄,予支架内球囊扩张治疗。结论:Neuroform EZ支架治疗经严格选择的复杂症状性重度ICAS是安全有效的,较传统支架有其优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报告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方法和疗效。方法2006年10月~2009年1月共进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59例,其中男36例,女23例,年龄48~72岁【平均(61.5土18.3)岁】;大脑中动脉支架29例,椎动脉颅内段及基底动脉25例,多发狭窄5例,狭窄程度50%~90%【平均(75.6±181)%】。结果59例患者共植入支架64枚,全部安放成功。围手术期死亡3例(5.08%),重残2例(3.58%),症状无改善4例(678%),症状好转或消失50例(84.7%)。随访3~18月[平均(10.6±4.3)月],56例存活患者中无脑缺血再发作或中风。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和预防颅内缺血性疾病的有效方法,但存在一定的并发症和死亡率,须选择合适的病例进行规范化治疗。支架成形术对于患者远期预后尚需进行更长时阔随访和大宗病例进行观察。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wingspan支架治疗颅内小血管(直径≤2.5 mm)硬化性狭窄的安全性及长期预后.方法 共有39例狭窄>50%的症状性颅内小血管狭窄的患者接受了wingspan支架治疗.评估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特点对手术安全性及随访结果的影响.结果 手术技术成功率为97.4%.1例患者术后出现了过度灌注损伤,其余患者术后没有出现严重并发症.24例患者进行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或磁共振血管造影(MRA)随访,8例患者出现了支架内再狭窄(ISR),其中3例为症状性再狭窄(33.3%).血管长度>15.3 mm的病变ISR的发生率高于血管长度<15.3 mm的病变(67%,13%).参照血管直径/支架直径比值<0.78的病变ISR的发生率高于比值>0.78的病变(60%,14%).结论 血管成形及支架植入术治疗颅内小血管症状性粥样硬化性狭窄是安全的.虽然其ISR的发生率较高,但多无相关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估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sICAS)患者个体化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9年01月至2022年12月在我院接受个体化血管内治疗的sICAS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血管重建成功率、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情况,以及随访期间复发性缺血性脑卒中(IS)、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死亡和血管再狭窄的发生率。结果 52例sICAS患者共有55处病变,均接受血管内治疗。患者平均年龄为(62.94±9.04)岁。术前病变血管狭窄程度为90%(80%,99%),狭窄长度为8(5,11)mm。采用的手术方式分别为球囊扩张式支架植入术(25例,27个病变)、自膨式支架植入术(19例,20个病变)、单纯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8例,8个病变)。术后残余狭窄程度为10%(0,20%),较术前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血管重建成功率为94.23%(49/52),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3.85%(2/52)。临床随访时间为12(12,18)个月,影像学随访时间为10(6,12)个月,血管再狭窄发生率为7.69%(4/52),复发性IS发生率为1.92%(1/52),无患者死亡。结论 个体化血管内治疗对sICAS可能是安全、有效的,其可提高血管重建成功率,降低围手术期并发症、远期IS复发和再狭窄风险。 相似文献
5.
颅内症状性脑动脉狭窄是国人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其经典治疗方法是抗血小板/抗凝治疗,但仍有较高的卒中率。近年来颅内支架血管成型术开始应用于临床,其并发症较单纯球囊扩张术低,且疗效明显,对症状性颅内脑动脉狭窄进行血管内支架治疗有助于防止弹性回缩、减少急性闭塞和再狭窄率、改善预后。对预行颅内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患者需进行严格、细致的术前评估,对改善病人的症状和预后、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手术并发症等有重要的作用。以下就具体术前评估内容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药物涂层球囊(drug-coated balloon, DCB)和普通球囊(common balloon, CB)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选取2021年7月至2022年9月在包头市中心医院住院治疗并符合纳排标准的症状性ICAS患者100例。根据术中使用的球囊类型分为药物涂层球囊组(n=50)和普通球囊组(n=50)。比较两组技术成功率、术后30 d内任何卒中或死亡发生率、术后1年的再狭窄率、围手术期并发症以及预后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技术成功率均为100%。普通球囊组和药物涂层球囊组术后30 d卒中和死亡的发生率分别为4%(2/50)、2%(1/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普通球囊组和药物涂层球囊组再狭窄率分别为16%(8/50)、2.5%(1/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症状性ICAS患者中,使用CB和DCB治疗都是安全有效的。与CB血管成形术相比,DCB血管成形术后支架内再狭窄(in-stent restenisis, ISR)发生率更低,但还需进一步的研究来验证DCB血...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短期效果、适应证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5例颅内动脉狭窄均成功置入支架,狭窄率由术前平均78.3%下降至术后平均23.3%,无颅内出血、支架内急性闭塞等手术并发症;5例临床随访6个月,无TIA或中风发生,脑血管造影复查2例,无再狭窄。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但适应证和远期疗效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观察。 相似文献
9.
曾艳平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5,36(2):230-230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ICAS)是卒中最常见的病因之一,与其他亚型相比,具有较高的卒中再发风险。ICAS 常见于黑人、印度人、西班牙人、亚裔以及一些阿拉伯人,由 ICAS 导致卒中的发生率也高于白种人[1-2]。治疗这种高危疾病的新方法包括强化危险因素的管理、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以及血管内治疗。对于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高危患者在预防卒中再发方面,积极药物治疗优于支架植入术。未来进行临床试验的其他治疗包括缺血预处理、单纯血管成形术、间接外科旁路手术、新型抗凝剂(直接凝血酶或Ⅹa 因子抑制剂)等。现将 ICAS治疗方面的新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占所有缺血性卒中的8%~10%。尽管采用抗栓治疗或搭桥手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预后仍然不佳。颅内支架成形术可能是有前景的治疗方法。本文就颅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发展过程、最新的临床进展和有关概念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预测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s ICAS)患者采用支架植入术疗效的多模态MRI指标,为此类患者的早期治疗及治疗方案的确定提供依据。方法以就诊于我院的重度s ICAS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0例。所有入组患者治疗前完善MRI检查(常规MRI+MRA、PWI、高分辨率磁共振斑块成像)。对照组给予常规内科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内科治疗基础上加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所有患者随访1年。比较治疗前及随访12个月时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卒中复发率、平均通过时间(MTT)、脑血容量(CBV)、灌注达峰时间(TTP)及脑血流量(CBF),分析影像学各指标与治疗方案的相关性。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的MTT显著降低,CBV及CBF明显升高,TTP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MTT显著降低,CBV及CBF明显升高,卒中复发率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内支架植入术降低了卒中复发率,多模态MRI灌注成像的相关指标可用于评估s ICAS支架植入术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影响血管内治疗高分级颅内动脉瘤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87例Hunt-HessⅣ、Ⅴ级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以疗效为应变量,选取可能影响预后的17项指标作为自变量,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影响血管内治疗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以格拉斯哥预后分级(GOS)评估预后,随访6个月~10年,预后良好(GOSⅣ~Ⅴ级)率55.17%(48/87)。统计分析显示:入院时Claassen分级≥3级(OR=5.565,P=0.037),脑室内出血(OR=2.836,P=0.047)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而年龄、手术时机、动脉瘤部位及大小、入院血糖等因素对预后无明显影响。结论高分级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预后与入院时Claassen分级及脑室内出血有关。 相似文献
13.
颈动脉颅外段与颅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成型术疗效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动脉颅外段与颅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成型术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1年1月收入的患者共36例,其中颅内血管狭窄患者15例,颅外血管狭窄患者21例,给予手术治疗,患者术后随访3年,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TCD)及经颅多普勒超声(DSA)评价、ASPECTS量表评分,并对患者术后并发症进行评估.结果:本组36例患者全部放置成功,患者术后各项参考均显著改善,轻度狭窄的TCD与DSA相符率为56%,中度与重度的相符率分别为75%与78%.患者术后1月、1年、3年的峰值流速、舒张末期流速、平均流速较术前减慢,而脉动指数较术前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月及术后3年的ASPECTS评分与术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行支架治疗后,颅内支架组患者成功14例,失败1例,成功率93.3%.术后脑出血2例,血管痉挛1例,再闭塞2例,心率、血压下降1例.颅外支架组成功20例,失败1例,成功率95.2%.再闭塞1例,心率、血压下降5例.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可以很好的治疗症状性脑动脉狭窄,但技术要求较高,尤其是颅内血管支架成形术.和颅外血管支架成形术相比,颅内血管支架成形术术后并发症相对较多. 相似文献
14.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共有三种治疗手段:药物、手术、介入治疗。华法林-阿司匹林有症状颅内疾病研究药物试验证实,华法林在防治脑卒中和脑血管意外方面优于阿司匹林,但尽管采用药物或搭桥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预后仍然不佳。初期的研究证实,介入治疗能降低颅内血管严重狭窄患者的卒中风险,故血管成形和支架置入术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有效手段,但其适应证、并发症及预后仍在探索中。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APOLLO支架置入治疗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包头市中心医院2007年1月至2011年6月经全脑血管造影术检查狭窄程度>60%的颅内动脉狭窄接受APOLLO支架置入治疗的住院患者52例。临床随访采用NIHSS评分。影像学随访主要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及颈部血管超声。结果 50例患者成功进行了支架置入术,手术成功率为94.55%(52/55)。术中、术后即刻总的血管事件发生率为9.62%(5/52)。术后30 d内总的血管事件发生率为11.76%(6/51)。随访(21.84±13.64)个月,考虑症状性支架内再狭窄2例,再狭窄率为3.92%(2/51)。结论 APOLLO支架置入治疗颅内动脉狭窄,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低,中远期随访症状性再狭窄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6.
颅内复杂动脉瘤的血管腔内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复杂颅内动脉瘤指巨大、宽颈、梭形、微小、夹层及假性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复杂颅内动脉瘤虽然比神经外科有更大的优势,但目前大部分这类病变仍是血管内治疗的难点,就复杂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技术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强化降脂在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中的疗效及预后。方法:选择120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按照随机化原则分为低剂量他汀治疗(low-dose atorvastatin therapy,LAT)组,标准剂量他汀治疗(standard-dose atorvastatin therapy,SAT)组和强化他汀治疗(intensive-dose atorvastatin therapy,IAT)组,每组40例,分别给予口服阿托伐他汀10、20和40 mg/d,临床随访52周,记录用药前、用药后26周及52周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DL-C)比值和临床终点事件发生率,评价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临床疗效。结果:治疗随访期间,3组不良反应比较无统计学差异;IAT组LDL-C/HDL-C比值显著低于LAT和SA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52周时LAT、SAT及IAT三组脑血管终点事件发生率分别为26.3%、13.5%和5.4%,LAT组与IAT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阿托伐他汀(40 mg/d)强化降脂治疗可以降低LDL-C/HDL-C比值,降低脑血管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应用支架在治疗肺动脉分支狭窄的指征、方法和并发症的预防。方法5例患有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术后残余肺动脉狭窄的患儿接受了经导管应用支架植入的介入治疗。年龄7.0-15.0岁(平均10.8岁)。结果法洛四联症(TOF)和室间隔完整的肺动脉闭锁(PA/IVS)术后残留左肺动脉或右肺动脉狭窄者3例,分别在左肺动脉或右肺动脉起始部各植入CP支架和Palmaz支架一只。TOF和室间隔缺损伴有主肺动脉间隔缺损(VSD/APW)术后残留左和右肺动脉均狭窄者2例,分别在左肺动脉和右肺动脉起始部同时各植入CP支架一只。其中PA/IVS术后右肺动脉狭窄者,术中发生支架移位至肺总动脉,换大一号球囊后将其再次扩张,使其固定在肺动脉总干内,然后再重新选择一支架植入狭窄的右肺动脉内。除1例植入Palmaz支架者使用Z-Med球囊外,其余均使用BIB球囊。支架植入后,左、右肺动脉跨狭窄处压差(△P)分别由术前(40.00±14.50)mmHg、(41.7±11.8)mmHg降至(2.75±0.83)mmHg和(8.3±2.6)mmHg(1mm Hg=0.133kPa);左、右肺动脉起始部狭窄处直径分别为(5.5±1.3)mm、(8.7±0.5)mm上升至(12.2±1.8)mm和(16.0±2.6)mm。随访1~3年(平均2年)。术后患儿日常活动量明显增加。无再狭窄、栓塞及心内膜炎等并发症发生,也未发现有支架移位、支架断裂等需外科干预者。结论球囊扩张支架技术目前已成为对肺动脉分支狭窄常规球囊扩张术疗效不明显时最好的补充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