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0 毫秒
1.
刘亚欣  金花 《中国民康医学》2009,21(24):3094-3094
目的:研究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输注对肿瘤术后感染及伤121愈合的影响。方法:将108例各种肿瘤患者分为3个组。输注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组35例,输注悬浮红细胞组35例,未输血组(对照组)38例,观察3个组患者术后感染、伤口愈合情况。结果:感染率比较:术后感染率输注去白悬浮红细胞组5.7%,输注悬浮红细胞组28.6%,两组差异显著(P〈0.05);输注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组与未输血组(5.1%)对比无明显差异(P〉O.05)。术后切口愈合率:输注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组95.6%,输注悬浮红细胞组74.6%,两组对比有明显差异(P〈0.05);输注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组切口愈合率与未输血组(96.3%)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输注悬浮红细胞组切口愈合率(74.6%)与未输血组(96.3%)对比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围术期输血对患者免疫功能有影响,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在一定程度上能阻止输血的免疫抑制作用,从而降低术后感染率,提高术后切口愈合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不同程度窒息复苏后的极低出生体重儿凝血功能变化,为防治极低出生体重儿并发出血性疾病提供依据。方法将189例极低出生体重儿按出生时窒息程度分为轻度窒息58例(观察1组)、重度窒息34例(观察2组)和无窒息97例(观察3组),监测各组患儿在出生1、24、48、72h时PT、TT、APTT、纤维蛋白原(Fb)、D-二聚体5项指标变化;比较常规监测凝血功能窒息复苏后的患儿(常规监测组)与未常规监测凝血功能的窒息复苏后患儿(非常规监测组)伴出血性疾病发生率。结果观察1、2、3组患儿在出生1h时凝血5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4h时观察2组Fb较观察1组和3组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3组Fb与观察1组比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2组D-二聚体较观察1组和3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3组D-二聚体较观察1组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8h时观察2组Fb较观察1组和3组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3组Fb与观察1组比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2组D-二聚体较观察1组和3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3组D-二聚体较观察1组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2h时各组5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常规监测组比非常规监测组合并出血性疾病发生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窒息复苏后极低出生体重儿存在凝血功能变化,以重度窒息患儿明显,其变化是一个动态过程,建议对窒息复苏后极低出生体重儿凝血功能动态监测并适时干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神经系统发育与早期营养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极低出生体质量儿64例,根据患儿发育商评分将患儿分为神经发育正常组(正常组)38例和神经发育异常组(异常组)26例。比较2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情况、营养状况、体质量和肠道喂养情况。结果:正常组患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败血症、Ⅰ/Ⅱ级颅内出血和无症状性动脉导管未闭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异常组(P<0.01),2组早产儿视网膜病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儿出生后7、14 d的总能量、氨基酸量、肠内能量比均明显优于出生后4 d (P<0.01),出生后14 d均明显优于出生后7 d (P<0.01);正常组患儿出生后4、7 d各指标均明显优于异常组(P<0.01),出生后14 d的总能量和肠内能量比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正常组患儿的体质量下降程度、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到达全肠道喂养时间均明显优于异常组(P<0.01),2组出院时肠内能量供给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低出生体质量儿的生长过程中,早期营养情况与神经系统的发育密切相关,应重视患儿的早期营养情况,保证正常的神经系统的发育。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对极低出生体质量儿贫血限制性输血治疗的影响.方法 选取早产极低出生体质量儿50例,对照组(20例)在生后第8天给予力蜚能胶囊和维生素E,治疗组(30例)在此基础上使用重组人类基因-EPO.按照限制性输血适应证进行输血.观察2组输血率、输血次数、每次输血量、住院时间和并发症等.结果 治疗组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和网织红细胞计数在治疗后l、3、7周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输血率、输血次数和每次输血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P<0.05);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时间和总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EPO能明显减少极低出生体质量儿贫血限制性输血的输血人数、输血次数和每次输血量,减少并发症和住院时间,并具有很好的远期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两种红细胞制品治疗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的治疗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将2009-2014年入院治疗的50名PN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输注红细胞制品分为去白悬浮红细胞组和洗涤红细胞组,观察两组患者输血疗效及输血不良反应。结果去白悬浮红细胞组和洗涤红细胞组的血液成分输注后红细胞(RBC)增值、血红蛋白(Hb)增值和红细胞比容(Hct)增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37,P=0.462;t=0.795,P=0.428;t=-0.006,P=0.995)。两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χ~2=0.318,P=0.573),均未出现明确的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结论去白悬浮红细胞治疗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贫血疗效确切,输血不良反应并未增加,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粪便钙卫蛋白在诊断常见肠道疾病-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结肠癌中的意义。方法:选取门诊病人新鲜粪便共120例,其中健康对照组、IBS组、IBD组及结肠癌组各30例,用 ELISA法定量检测各组中粪便钙卫蛋白水平,确定钙卫蛋白诊断 IBD及结肠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并与传统炎症相关性指标,如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计数相比较。结果:IBD组与结肠癌组、IBS组、对照组比较,粪便钙卫蛋白水平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结肠癌组与IBS组、健康组比较,差异也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RP、ESR、WBC计数在结肠癌、IBS及正常对照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IBS组与 IBD组间 ESR、CRP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粪便钙卫蛋白诊断 IBD的敏感性为86.7%,特异性为83.3%。钙卫蛋白诊断结肠癌的敏感性为86.7%,特异性为76.7%。结论:粪便钙卫蛋白不仅能够初步筛查肠道器质性疾病和功能性疾病,而且在鉴别IBD和结肠癌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肖凤 《当代医学》2016,(23):59-60
目的:分析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对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体质量增长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正常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9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48例,为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对照组48例,为静脉留置针置管,根据患儿的日龄、体质量为2组患儿补充营养液,比较2组患儿每天平均体质量的增长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的平均每天体质量增长(46.87±6.14)g,显著高于对照组患儿的(27.43±5.13)g(P<0.05);观察组患儿的平均住院时间(37.51±3.15)d,显著少于对照组患儿的(45.82±3.06)d,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采用外周中心静脉置管能够避免静脉穿刺给患儿带来的痛苦,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和悬浮红细胞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输注后的效果分析.方法 连续入选889例拟行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的患者,将需要输血的患者(643例)随机分为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组(简称去白组,322例)和悬浮红细胞组(简称悬红组,321例),未输血的患者归为未输血组(246例),去白组患者只接受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输注,悬红组患者只接受悬浮红细胞的输注.对比3组患者红细胞和血浆输注量,WBC、Hb,术后机械通气时间,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停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结果 术前一般资料去白组与悬红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去白组和悬红组比较,未输血组患者年龄小、体重大、术前血红蛋白水平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红细胞输注量去白组与悬红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机械通气时间未输血组[(26.7±9.5)h]、去白组[(38.9±39.5)h]、悬红组[(48.7±66.1)h]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ICU停留时间未输血组[(1.7±1.1)d]、去白组[(2.6±2.0)d]、悬红组[(3.0±3.9)d]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输血组术后住院时间短(P<0.05),住院费用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与输注悬浮红细胞相比,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输注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有利于术后早期恢复,缩短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和ICU停留时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限制性输血与非限制性输血对贫血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病情预后的影响,为早产儿贫血合理输血提供一定的临床依据。方法,对86例贫血的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诊治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其首次输血前的具体病情及输血的红细胞压积(Hot)数值分为限制性输血组(44例)和非限制性输血组(42例)。记录患儿输血情况:每次输血前血Hot、每次输血量、总的输血量、输血次数。比较两组患儿治疗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限制性输血组每人总输血量明显高于非限制性输血组(t=19.82,P〈0.01),每人输血次数明显多于非限制性输血组(t=3.52,P〈0.01);限制性输血组患儿在吸氧时间、无创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时间上明显高于非限制性输血组(t=5.53,2.95,P〈0.01),机械通气使用时间长于非限制性输血组(t=2.42,P〈0.05);限制性输血组颅内出血例数、院内感染发生例数高于非限制性输血组(χ2=4.36,4.95,P〈0.05)。结论采用非限制性输血策略能及时纠正贫血,既能缩短患儿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及吸氧时间,又可降低院内感染及颅内出血等并发症,有利于病情好转与康复。输血时要权衡利弊,结合患儿病情进行科学合理用血。  相似文献   

10.
浓缩红细胞输注对脑膜瘤患者术后感染率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不同浓缩红细胞输注对脑膜瘤患者术后感染率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326例脑膜瘤手术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其中160例术中输注浓缩红细胞,106例输注去白细胞浓缩红细胞,58例为未输血组,并对3组患者术后感染率进行比较。结果:普通浓缩红细胞输血组患者术后感染率为9.38%(15/160),显著高于去白细胞浓缩红细胞输血组和未输血组(P<0.05),后两组的术后感染率分别为2.78%(3/108)和1.72%(1/58);普通浓缩红细胞输血组输血量与术后感染率显著相关(P<0.05)。结论:脑膜瘤患者术中输注普通浓缩红细胞者术后感染率显著高于输注去白细胞浓缩红细胞者,且术后感染率与输注浓缩红细胞的量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比例的红细胞与血浆换血对新生儿重症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方法将55例高胆红素血症需换血的新生儿随机分为3组,采用红细胞与血浆换血1∶1组20例,2∶1组19例,2.5∶1组16例。换血量按(150~180)mL/kg双倍量换血。其中1∶1组、2∶1组换血结束后常规输注浓缩红细胞(15~20)mL/kg,2.5∶1组换血结束后不再常规输注浓缩红细胞,监测换血前后血清总直接胆红素、红细胞数量、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的变化。结果同组换血前及换血后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有显著变化(P<0.05),1∶1组、2∶1组换血后红细胞数量、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均下降(P<0.05),而2.5∶1组换血后红细胞数量、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无明显下降(P>0.05);换血后三组间比较,1∶1组及2∶1组红细胞数量、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较2.5∶1组明显下降(P<0.01),其中1∶1组红细胞数量、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较2∶1组下降更明显(P<0.01)。结论 2.5∶1组换血后贫血发生率更低,2.5∶1球浆比例组合较2∶1、1∶1球浆比例组合换血更适合新生儿高胆红素换血的临床需要。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参附注射液对失血性休克患者减少红细胞(RBC)输注量以及输血相关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APACHEⅡ评分≥15分并且≤25分的急性失血性休克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1组、对照2组,每组20例。三组均予常规止血早期液体复苏等治疗,对照1组设定血红蛋白(Hb)〈60g/L为输血指征;对照2组Hb〈80g/L为输血指征;治疗组应用参附注射液,同时设定以Hb〈60g/L为输血指征。观察各组血管活性药物维持时间、ICU治疗天数、RBC输注量,6、24h动脉血乳酸清除率,24、72h凝血酶原时间(PT)。结果治疗组血管活性药物维持时间、ICU治疗时间、RBC输注量,6、24h乳酸清除率及24、72h PT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1组(P〈0.05或P〈0.01);治疗组血管活性药物维持时间、6h乳酸清除率与对照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CU治疗天数、RBC输注量、24h乳酸清除率、24、72h PT等指标明显优于对照2组(P〈0.05或P〈0.01)。结论参附注射液能显著改善失血性休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态,增加组织氧供,有效改善细胞氧代谢,从而减少失血性休克患者RBC输注量,改善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采用不同的输血方法的治疗效果。方法79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均为来我院就诊的患者,其分组的依据为采用不同的输血方法,其中Ⅰ组(n=31)、Ⅱ组(n=28)、Ⅲ组(n=20)的输血方法分别为洗涤红细胞输注、悬浮红细胞输注、洗涤红细胞输注联合血液置换。比较三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输血反应发生率及输血前后的Hb、RBC、网织红细胞及血清胆红素的变化。结果(1)与Ⅰ组及Ⅱ组比较,Ⅲ组患者的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的较高(P〈0.05);(2)三组间的输血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输血后三组患者的Hb、RBC均显著升高,胆红素及网织红细胞均显著降低(P〈0.05);而与Ⅰ组比较.Ⅲ组的Hb、RBC、胆红素及网织红细胞均改善的幅度更大(P〈0.05)。结论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在条件允许时选择红细胞制剂输注联合应用血液置换,能够使其临床治疗效果得到显著的提升。  相似文献   

14.
陈爱蓉  黄毅 《吉林医学》2010,31(23):3816-3818
目的:观察并探讨成分输血在妇产科异位妊娠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抢救中的疗效。方法:选用我科抢救异位妊娠产妇并发DIC者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输红悬液和同等血浆,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成分输血,适时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冷冻血小板、冷沉淀和红悬液。结果:治疗组中的RBC、HC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和D-二聚体等检验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组在PT、APTT和FGB的改善上优于对照组。结论:成分输血在妇科异位妊娠并发DIC时控制止血有重要作用,去除病因后适时应用成分输血,止血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早期补充凝血底物治疗严重创伤合并创伤性凝血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72例严重创伤合并创伤性凝血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6例)和治疗组(36例):对照组在浓缩红细胞复苏或手术后输注血浆、血小板、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复合物等凝血底物,治疗组在输注首剂红细胞或术前给予凝血底物。分别分析两组在术后12h和5d的凝血、纤溶指标和15d病死率及致残率。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术后凝血、纤溶指标明显改善;治疗组病死率和致残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O.05)。结论 严重创伤合并创伤性凝血病患者早期实施凝血底物治疗对改善凝血功能、提高术后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井蕊  廖红  孟尽海 《宁夏医学杂志》2010,32(10):881-883
目的对比观察食道癌根治术中持续泵注丙泊酚麻醉与吸入异氟醚麻醉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择期行食道癌根治术(开胸)患者30例,分为A、B两组(n=15),术中A组持续泵注丙泊酚4mg/(kg.h)、B组吸入异氟醚(吸入浓度1%-2%);所有患者均采用瑞芬太尼0.2μg/(kg.min)和维库溴铵0.03mg/kg维持镇痛和肌松。于麻醉前(T1),切皮后60min(T2)、120min(T3)、180min(T4)时抽取颈内静脉(中心静脉)血,监测上述各时间点的全血黏度(高切、中切、低切)、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纤维蛋白原。结果与基础值比较,A组患者血液流变学各指标均显著降低(P〈0.05);B组全血黏度、红细胞刚性指数显著降低(P〈0.05),B组T3、T4时全血中、低切黏度也较T1时显著降低(P〈0.05),血浆黏度和纤维蛋白原麻醉后略有增高,但各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中持续输注4mg/(kg·h)丙泊酚比吸入异氟醚更能有效降低食道癌患者的血液黏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产后大出血输血治疗中输入不同配比新鲜冰冻血浆(fresh frozen plasma,FFP)和红细胞(red blood cell,RBC)悬液对凝血功能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7月至2022年7月于绍兴市柯桥区妇幼保健院住院的120例产后大出血患者,根据FFP:RBC悬液输注配比分为对照1组(n=40)、对照2组(n=40)和观察组(n=40),对照1组输注FFP:RBC悬液输注配比为1:2,对照2组输注FFP:RBC悬液输注配比为1:3,观察组输注FFP:RBC悬液输注配比为1:1,比较3组凝血功能指标、血清涎液化糖链抗原-6 (krebs vondenlungen,KL-6)水平、输血治疗期间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transfusion-related acute lung injury,TRALI)发生率、24h内死亡率以及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结果 输血6h后,观察组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高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凝血酶时间(thrombin...  相似文献   

18.
赵栋  王文良  张玲  董辉 《中国全科医学》2018,21(35):4405-4407
目的 探讨应用氨甲环酸(TXA)对膝骨关节炎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术中及术后出血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2015年6—12月行单侧TKA,术中及术后不使用TXA的膝骨关节炎患者52例(常规组),以及2016年3—9月行单侧TKA,术中及术后多途径应用TXA的膝骨关节炎患者46例(TXA组)为研究对象。常规组术中及术后不使用TXA;TXA组切皮前10 min静脉滴注1 g TXA ,缝合完成后自引流管注入1 g TXA,术后6、12、24 h分别静脉滴注1 g TXA。记录两组显性出血量、隐性出血量、输血率、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率。结果 TXA组显性出血量、隐性出血量分别为(224±59)、(486±69)ml,均低于常规组的(361±70)、(633±79)ml(P<0.05)。TXA组输血率为6.5%(3/46),低于常规组的46.2%(24/52)(P<0.05)。TXA组、常规组下肢DVT发生率分别为4.3%(2/46)、7.7%(4/5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膝骨关节炎患者局部联合静脉应用TXA可减少TKA术中及术后出血量,降低输血率,且不增加下肢DVT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广州地区医院采用红细胞悬液输血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抽样调查广州3家三级甲等医院2005—2008年期间用输全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去除白细胞与非去除白细胞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发生不良反应的例数/红细胞悬液的用量×100%)。结果:三家医院输全血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在0.08%至0.48%之间,去除白细胞后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减少,与非去除白细胞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广州地区医院采用红细胞悬液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各个医院有差异,去除白细胞输血可以明显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对大量输血或反复输血的病人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补气生血精胶囊对^60Co辐照致小鼠骨髓抑制的干预作用。方法:将60只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贞芪扶正胶囊组、补气生血精胶囊低剂量组、补气生血精胶囊中剂量组、补气生血精胶囊高剂量组6组。除空白对照组外余组小鼠均以^60Co辐照致骨髓抑制,造模成功后分别灌胃给予相应药物,连续治疗21d后眼球取血,检测各组小鼠外周血网织红细胞、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平均血红蛋白量、平均红细胞容积、血红蛋白含量、血细胞比容、骨髓有核细胞计数。结果:补气生血精胶囊对^60Co辐照致骨髓抑制小鼠的骨髓有核细胞、外周血网织红细胞、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血小板、红细胞压积具有显著的升高作用,与贞芪扶正胶囊作用大致相当。结论:补气生血精胶囊对^60Co辐照致小鼠骨髓抑制具有明显的干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