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分析2019年四川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发生规律及流行病学特点,为制定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中报告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2019年四川省共报告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314起,发病人数1 725人,死亡8人,病死率0.46%,年发病率2.1/10万。8月的事件数最多占18.47%;绵阳市的事件数最多(27.07%),绵阳市年平均发病率最高为每7.1/10万;家庭是主要的疾病暴发场所(72.61%);毒蘑菇的事件数最多(35.99%);沙门菌的事件数在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中最多(11.46%);亚硝酸盐引起的事件数在化学性食源性疾病中最多(2.23%);引发事件原因的因素主要是误食误用(47.46%)。结论要在重点季节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人群的健康教育,相关部门要加强市场监管。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河南省家庭内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控制措施和政策制定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上报系统收集2016—2020年河南省报告的家庭内暴发事件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6—2020年河南省共报告发生在家庭内的食源性疾病事件144起,发病人数597人,住院人数304人,死亡人数6人。5-8月份是家庭食源性疾病事件的高发期。导致家庭食源性疾病事件的主要原因食品为植物类,合计占总上报事件数的56.25%。在查明致病因素的事件中,引发家庭内食源性疾病事件最多的致病因素为毒蘑菇,占总事件数的20.14%。引发死亡人数最多的致病因素是亚硝酸盐,占总死亡人数的50%。引发家庭食源性疾病事件最多的原因环节因素是误食误用,占总事件数的34.72%。对查明原因的主要食品与致病因素的事件进行分析,以菌类及其制品中因毒蘑菇引起的事件数最多,占45.31%,其次是粮食类食品-亚硝酸盐,占9.38%。结论 建议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提高人们对毒蘑菇和亚硝酸盐危害的认识,相关部门要加强市场上该类别食品的监督检查,提高食源性疾病的医疗救治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河南省2011—2020年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规律及特点,为有效防控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提供依据。  方法  对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的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报告的2011—2020年河南省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进行流行病学统计分析。  结果  河南省10年间共报告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47起,累计发病人数1 258人,住院人数701人,死亡1人。河南省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报告起数前4位的城市为郑州市、驻马店市、信阳市,新乡市。学校食源性疾病事件高峰期是6和9月。中学食堂和小学食堂导致的事件数最多(均为12起)。粮食制品引起的学校食源性疾病上报事件数和发病人数最多(14起,371人)。致病菌及其毒素是引起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主要病原因子,占查明原因事件数的78.26%。引起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最多的致病菌是蜡样芽孢杆菌,引起发病人数最多的致病因素是致泻大肠埃希菌,引发死亡病例的致病因素是毒蘑菇。除原因不明的事件外,加工不当是导致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主要环节。  结论  中小学生是学校食源性疾病高发群体,应加强夏秋季学校食堂的监督和管理,预防粮食类食品加工储存不当导致的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山东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食源性疾病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4年通过国家食源性疾病暴发报告系统上报的98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进行整理分析。 结果 2014年共发生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98起,发病人数1 238人,死亡4人。5-9月是食源性疾病暴发高峰期,事件数和患病人数分别占总数的73.47%和83.28%;不明食品引起的暴发事件数最多,占总数的36.73%,在已经查明原因的暴发事件中,微生物是引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数的主要因素;发生在餐饮服务场所的事件数最多,其次为家庭;在已经查明引发环节的暴发事件中,生产加工及误食误用是引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主要因素。63起事件由食源性疾病的哨点医院发现并报告,占全年事件报告总数的64.29%。 结论 加强对高发季节、高发因素、高发污染环节的监控;加强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调查处置;加大防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宣传力度等,是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2016年江苏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为制定食源性疾病暴发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国家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收集2016年江苏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数据,并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6年江苏省共发生143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发病2 657例,无死亡。全年各月均有暴发事件发生,第三季度高发,8月份事件数和发病人数最多(占24.47%和21.45%);报告事件数最多的地区为苏州市、无锡市和南京市,3市报告数占总数的67.14%;20~59岁年龄段发病人数最多(占71.96%);发生场所主要在宾馆饭店(占37.06%)、单位食堂和农村宴席(各占18.18%);动物类食品是暴发事件的主要原因食品(占37.06%);细菌性致病因素是暴发事件的主要致病因素(占63.64%),其中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事件数和发病人数最多。结论应加强食源性疾病监测、预警和系统建设,提升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处置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食源性疾病暴发的流行病学特征和变化趋势。方法 收集2011—2020年中国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中上报的监测数据,计算报告患病率、单起事件累及人数和各类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构成比。结果 2011—2020年,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上报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35 806起,累计患病人数266 968人。累计上报事件数和患病人数最多的是西部地区,其中云南省10年间上报的事件数和患病人数最多,分别占全国的17.70%和15.81%。10年间,毒蘑菇和微生物为我国主要的致病因素,其中由毒蘑菇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数最多,占29.09%,由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相关患病人数最多,占35.69%,沙门菌和副溶血性弧菌是主要的致病菌。餐饮服务单位是食源性疾病暴发的主要场所,暴发事件数和患病人数占总数的49.31%和70.59%,其中单位食堂和宾馆饭店为主要暴发场所。结论 2011—2020年中国食源性疾病暴发报告事件数、患病人数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7.
陈文  兰真  程刚 《现代预防医学》2020,(17):3092-3095
目的 了解四川省有毒动植物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发生规律及流行病学特点,为制定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10-2018年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中报告的有毒动植物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0-2018年全省共报告有毒动植物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151起,发病1020人,死亡8人,病死率为0.78%,年平均发病率为每百万人口1.4人;5月事件数最多,占21.19%,成都市的事件数最多,占19.87%,雅安市年平均发病率最高为每百万人口8.1人;家庭是主要的疾病暴发场所,占51.66%;引起有毒植物中毒前三位的是豆类、曼陀罗和桐油与油桐籽,分别占21.19%、13.25%和11.26%,川乌草乌附子的死亡人数最多,占25.00%;引起有毒动物中毒最多的是织纹螺,占1.32%,河豚鱼干的死亡人数最多,占37.50%;主要引发事件的环节和因素分别是自采(54.76%)和误食误用(67.97%)。结论 要在重点季节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人群的健康教育,相关部门要加强市场监管,通过培训提高医务工作者抢救有毒动植物中毒患者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2015—2021年长沙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病学特征,为防控食源性疾病和食品安全事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2015—2021年长沙市报告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进行分析。结果 2015—2021年长沙市共报告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387起,发病2 142人,死亡23人。6—9月是长沙市食源性疾病暴发的高发期,报告的事件起数和发病人数分别占67.96%和57.75%。致病因子查明率73.90%,毒蘑菇中毒是最主要的致病因子,导致的暴发事件数、发病人数、住院人数和死亡人数最多,分别占56.85%、36.74%、53.39%和91.30%。家庭是食源性疾病暴发的主要场所,报告的事件起数、发病人数、住院人数和死亡人数最多,分别占71.32%、43.84%、62.77%和100.00%。结论 2015—2021年长沙市食源性疾病高发期为夏秋季,高发场所为家庭,重点防控的致病因子为毒蘑菇中毒。建议根据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发生特点,在重点月份、重点场所和对主要致病因子加强监测、监管、健康教育和医疗救治等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9.
了解浙江省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有效防控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0-2019年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报告的浙江省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10年间共报告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86起,累计发病人数1 755例,住院240例,无死亡病例.致病菌及其毒素是引起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主要病原因子,占原因查明总事件数的83.0%(44/53).前4种致病菌依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菌、致泻大肠埃希菌、蜡样芽孢杆菌.肉制品及混合食品是引起暴发事件的主要食品,分别均占总事件数的16.3%(14/86).中学食堂是高发场所,占总事件数的38.4% (33/86).学校小卖部导致的住院人数最多,占总住院数的37.1%(89/240).学校食源性疾病事件高发月份依次为9,6,5,10月.交叉污染及储存不当是引起校园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主要环节.结论 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是浙江省学校主要的食品安全问题.在夏秋季学校食堂及食品店应采取有效措施,预防肉类食品、冷加工糕点等高风险食品因交叉污染、储存不当而导致的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河南省餐饮单位食源性疾病暴发的流行病学特征,提出相关监管建议。方法 收集2016—2020年河南省餐饮类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数据,采用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河南省2016—2020年共报告发生在餐饮单位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224起,占同时期全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总数的57.44%,发病2577人,占发病总人数的73.37%,死亡1人,占死亡总人数的14.29%。餐饮类暴发事件场所主要集中在宾馆饭店,事件报告数100起,占总事件数的44.64%。在查明原因的事件中,致病菌是引发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主要因素,占总事件数的19.64%;加工储存不当引起的事件数量最多,占总事件数的27.33%。结论 建议加强对餐饮单位重点环节和危险因素的监管,建立健全餐饮单位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制度,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多部门沟通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2009-2016年玉溪市居民死亡水平、死亡情况和主要死因的潜在减寿情况,为疾病综合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导出玉溪市居民死亡数据,按国际疾病分类ICD10分类,采用SPSS17.0、Excel 2003和死因监测数据清洗与分析软件计算死亡率、潜在减寿年数及统计分析。结果 2009-2016 年玉溪市共报告死亡病例109 575例,男性61 461例,女性48 114例,粗死亡率分别为527.78/10万、592.57/10万、644.22/10万、635.98/10万、679.26/10万、666.56/10万、673.76/10万和679.81/10万;标化死亡率分别为639.06/10 万、721.13/10 万、784.43/10 万、778.87/10 万、842.86/10 万、836.24/10 万、856.31/10 万和866.26/10 万,2009-2016年玉溪市居民死亡率逐渐增高(x2=182.62,P<0.05),男性死亡率均高于女性(x2=182.62,P<0.05。慢性病是玉溪市居民死亡的第一位死因,占80.00%以上,粗死亡率为530.60/10万;玉溪市居民的主要死因中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恶心肿瘤、心脏病和伤害,造成玉溪市居民潜在减寿年为688 436.1年。伤害造成潜在减寿年最高,为292 601.60年,潜在减寿率为17.03‰,平均减寿年数为22.66年。结论 慢性病和伤害严重影响玉溪市居民的生命健康,应加强慢性病健康管理,防治结合,提高居民的期望寿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2011-2017年广西结核杆菌(TB)/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双重感染患者死亡特征以及影响因素,为有效控制TB/HIV双重感染疫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1-2017年广西TB/HIV双重感染患者及其死亡病例信息,分析双感死亡病例三间分布;采用COX回归分析探讨影响TB/HIV双重感染患者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2011-2017年共有2421例TB/HIV双重感染患者,其中死亡375例,平均病死率为15.49%。2011-2017年TB/HIV双重感染患者病死率呈下降趋势,各年比较结果有统计学差异(x2=14.451,P=0.001)。各地平均病死率最高的为北部城市(其中柳州市最高),最低的为南部城市(其中防城港市最低),各地比较结果有统计学差异(x2=26.799,P<0.001)。抗TB治疗持续时间≥180天(OR=0.799,95%CI=0.337-0.996)以及接受抗病毒治疗(OR=0.141,95%CI=0.087-0.230)是TB/HIV双重感染患者死亡的保护因素,最近一次CD4+细胞计数值小于200个/ul(OR=22.639,95%CI=11.159-41.095/OR=17.590,95%CI=7.500-41.252)是危险因素。结论 加强对重点地区和重点人群的监测、发现以及健康宣教工作力度。根据患者自身情况,为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抗结核、抗病毒治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降低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2006-2017年楚雄州肾综合征出血热、恙虫病、斑疹伤寒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报告的2006-2017年楚雄州3种鼠传疾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6-2017年间楚雄州共报告肾综合征出血热、恙虫病、斑疹伤寒3种鼠传疾病共3207例,报告死亡4例,年均报告发病率9.83/10万,其中以恙虫病报告病例最多,占3种鼠传疾病病例总数的85.53%(2743/3207)。肾综合征出血热报告发病率位居第1的是楚雄市,恙虫病和斑疹伤寒报告发病率位居第1的是永仁县;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报告发病高峰是4月,恙虫病的报告发病高峰是7-10月,斑疹伤寒的报告发病高峰是8-9月;肾综合征出血热和恙虫病发病人群均以农民为主,斑疹伤寒发病人群以农民、学生和散童为主。结论 楚雄州3种鼠传疾病疫情呈上升趋势,发病有明显的地区性、季节性和人群分布特征,应在高发季节做好重点地区、重点人群的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成都市手足口病死亡病例发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死亡的可能危险因素,为今后防控策略的完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08-06/2017-05成都市手足口病死亡病例的三间分布特征进行描述,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分析手足口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 2008-06/2017-05成都市手足口病死亡病例性别比为1.43〖DK〗∶1,年龄中位数为1岁8月;月分布高峰为4月-7月;实验室确诊病例主要病原体为EV71(82.76%);初诊医疗机构级别为乡级以下(村站、诊所)(OR=16.517,95%CI:4.212~64.768)和乡镇(社区)级(OR=7.957,95%CI:1.556~40.680)、居住于城乡结合部(OR=6.970,95%CI:1.331~36.509)、EV71阳性(OR=3.785,95%CI:1.241~11.547)是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 应加强基层医疗人员的培训,尤其村卫生站、个体诊所和乡镇(社区)级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培训,提高其对手足口病的认识及对重症表现的敏感性和早期识别能力,加强城乡结合部儿童监护人相关知识宣教,加强病例病原学监测,早发现、早就诊、早干预治疗,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陈文  兰真  程刚  张誉  宋阳 《现代预防医学》2019,(23):4391-4395
目的 了解四川省家庭内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相关部门制定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HTH〗方法 收集2010-2018年四川省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中报告的家庭内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数据进行分析。〖HTH〗结果 2010-2018年全省共报告家庭内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645起,发病3154人,死亡46人。菌类及其制品中因毒蘑菇引起的事件数最多,有337起(61.50%);其次是蛋与蛋制品被沙门氏菌污染所致事件数,有66起(12.04%);其他植物类因其他植物毒素引起的事件数居第3位有19起(3.47%)。引起死亡的致病因素主要是毒蘑菇、亚硝酸盐和河鲀毒素,分别占50.00%、30.43%和6.52%。2018年各发生一起因误食白果和蟾蜍死亡的事件。引发事件原因的环节主要是自采占45.53%,引发事件原因的因素主要是误食误用占64.69%。〖HTH〗结论 建议进一步加强健康教育,提高人们对野生蘑菇、来路不明的食盐、白糖、鱼干等海产品、自制蛋与蛋制品、白果和蟾蜍危害的认识,相关部门要加强市场上对这些食品的监督检查,加强餐饮服务环节禁用亚硝酸盐的宣传和监督,通过培训提高医疗救治和现场处置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翻译老年人抑郁量表(the Depression In old Age scale,DIA-S),并评价其信效度。方法 采用Brislin法对量表进行汉化,应用便利抽样法,对辽宁省锦州市社区老年人进行调查,运用SPSS22.0和Amo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中文版DIA-S量表的总Cronbach′s α系数为0.829,分半信度为0.831,重测信度为0.907;量表水平的内容效度指数(S-CVI/UA)为0.900,条目水平的内容效度指数(I-CVI)为0.833~1.000,平均量表水平的内容效度指数(S-CVI/Ave)为0.983;各条目与总分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475~0.7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探索性因子分析(EFA)得到1个公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为62.16%,各条目共同度为0.378~0.731。验证性因子分析(CFA)得到拟合良好的结构方程模型,模型适配度(拟合度)指标中,x2/df=2.679,GFI=0.948,AGFI=0.911,PGFI=0.552,IFI=0.944,TLI=0.919,CFI=0.943,RMSEA=0.073,RMR=0.010,标准化回归系数取值范围为0.35~0.77。结论 中文版老年人抑郁量表(DIA-S)信效度良好,可用于评估社区老年人抑郁情况。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2008-2018年深圳市福田区流行性感冒聚集性疫情的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描述与分析方法对疫情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其流行病学特征和相关因素。结果 2008-2018年深圳市福田区共上报流感疫情297起,发病人数2234人,平均罹患率9.23%;疫情发生时间集中在春夏季3-6月份(共171起,占57.58%)和秋冬季10月-次年1月(共89起,占29.97%);疫情数量自西向东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自南向北呈现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小学上报疫情数量最多(78.97%),上报率小学>中学>托幼机构;检测结果阴性的疫情其发生到采样中位间隔时间较长(u=87.11,P<0.01),检测结果阴性的疫情数量总体呈逐年递减趋势;疫情发现报告越早,持续时间越短(rs=0.66,ts=13.44,P<0.01)。结论 深圳市福田区流行病感冒聚集性疫情高发人群为小学生,及早发现上报疫情可有效减少疫情的扩散传播。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2006-2018年中山市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特征,为制定针对性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中山市布鲁氏菌病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特征分析。结果 2006-2018年中山市累计报告126例布病病例,无死亡病例,年均发病率为0.32/10万,发病率年均增长速度为17.60%,75.40%的病例集中于3~8月发病;87.50%的镇区均有病例报告,有牛羊屠宰场和或交易批发市场的镇区布病发病率明显增高,最高达0.89/10万;男女比为1.63〖DK〗∶1,平均年龄为(47.59±13.03)岁;职业接触人群占36.51%,非职业接触人群占63.49%;99.21%的病例为实验室确诊病例,病例发病至诊断时间间隔中位数为21.56d(0~338d),84.92%的病例为本市医疗机构诊断与报告。流行菌株羊种3型占84.88%,羊种1型占10.47%,猪种3型占4.65%。结论 中山市的布病呈散发性,偶有家庭聚集,发病呈整体上升趋势有大型牛羊屠宰和或交易场所的镇区是高危地区,羊种3型为主要的致病菌。应进一步加强联防联控机制,尤其是对重点地区、高危人群做好宣教、监测、检疫、监管工作,降低该病的发病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无锡市副溶血性弧菌致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特征,提出相关预防控制措施建议。方法 通过医院肠道门诊和“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进行病例信息收集,对符合感染性腹泻诊断的病例采集粪便样本并进行病原学检测,分析人群副溶血性弧菌食源性疾病的发病特征。结果 2015-2017年无锡市收集5987例病例信息,其中采集粪便样本3929份,其中副溶血性弧菌检出205例,阳性率5.22%。各年龄组中,15~24岁年龄组的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最高(14.99%);可疑食物中,水产动物及其制品中构成比最高,达12.19%;第三季度(7-9月)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最高,总体检出率达9.02%。结论 初步了解无锡市副溶血性弧菌感染的流行特征;应继续加强监测科学性,开展疾病负担研究;应针对青少年人群特别加强预防宣传;应市售水产动物及制品开展专项风险监测。  相似文献   

20.
刘瑾  刘详 《现代预防医学》2019,(19):3463-3466
目的 分析2014-2018年沈阳市学生肺结核流行特征,为进一步完善学校结核病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结核病信息管理系统”资料分析近五年学生结核病流行特征。结果 2014-2018年沈阳市共登记学生肺结核患者1365例,年均报告发病率19.87/10万,其中病原学阳性病例发病率2.08/10万。男、女性别比1.65〖DK〗∶1,以15~24岁年龄组发病为主,每年第二季度病例较多。五年发生聚集性疫情13起。寝室内传播9起,占69.23%,明确传染源10起,占76.92%。病例发现不及时(76.92%),教室寝室通风不好(53.85%),无结核病入学体检(46.15%),校医管理不利和教室学生密集(各占23.08%)是聚集性疫情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学生结核病疫情依然严峻。针对重点人群开展主动防控,着重加强病例监测、入学体检和改善学习环境,加强校医的培训和专业素质提高,保证学生健康服务管理。〖J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