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估老年房颤患者口服华法林抗凝(oral walfarin anticoagulation, OAC)治疗不足的状况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收集2012年8月至2014年8月在河北省博野县医院门急诊及住院确诊为老年房颤患者476例。使用华法林抗凝的患者为抗凝组,未使用华法林治疗的患者为非抗凝组。登记其一般情况、疾病特征、合并疾患及抗凝治疗等,对患者进行CHA2 DS2-VASc风险评分,评估房颤患者的抗凝状况并对华法林使用的影响原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全部入选的476例老年房颤人群中,144例(30.25%)使用华法林抗凝。持续性房颤、糖尿病史、慢性心力衰竭史、缺血性卒中/一过性脑缺血发作史、 CHA2 DS2-VASc评分高者更多使用OAC治疗,合并冠心病的房颤患者由于更多用抗血小板药物而较少OAC治疗;患者依从性差、医生及患者担心出血为影响非华法林组抗凝药物使用的主要原因;在华法林组,使用药物剂量为0.65~3.50 mg/d, INR平均值为1.77±0.59;在多因素回归分析中,持续性房颤、慢性心力衰竭史、缺血性卒中/一过性脑缺血发作史及非冠心病是使用OAC治疗的预测因子。结论老年房颤患者中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严重不足,且未能严格遵循血栓栓塞风险评估进行抗凝;持续性房颤、慢性心力衰竭史、缺血性卒中/一过性脑缺血发作史及非冠心病是使用OAC治疗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2.
心房颤动抗栓治疗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栓栓塞特别是脑栓塞是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常见的严重并发症,抗凝治疗是预防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主要措施。作者结合近年来房颤抗凝治疗的临床试验以及国内外房颤治疗的指南与建议,对房颤的血栓栓塞危险因素以及出血的风险进行综合评价,并综述危险分层和应采取的抗凝策略,以促进房颤患者的合理抗凝治疗,降低房颤患者血栓栓塞和抗凝出血的发生率。同时,对直接凝血酶抑制剂如达比加群酯的研究现状进行简要论述,达比加群酯有希望成为替代华法林的新型抗凝药物。  相似文献   

3.
血栓栓塞特别是脑栓塞是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常见的严重并发症,抗凝治疗是预防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主要措施。作者结合近年来房颤抗凝治疗的临床试验以及国内外房颤治疗的指南与建议,对房颤的血栓栓塞危险因素以及出血的风险进行综合评价,并综述危险分层和应采取的抗凝策略,以促进房颤患者的合理抗凝治疗,降低房颤患者血栓栓塞和抗凝出血的发生率。同时,对直接凝血酶抑制剂如达比加群酯的研究现状进行简要论述,达比加群酯有希望成为替代华法林的新型抗凝药物。  相似文献   

4.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快速性心律失常之一,其最大的危害为脑卒中和体循环栓塞,可显著增加病死率及致残率,给社会和患者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缺血性卒中的年发生率约为5%,是无房颤患者的2~7倍 [1].大部分房颤患者需要预防性抗凝治疗以降低卒中/体循环栓塞的风险,然而长期抗凝治疗存在潜在的出血风...  相似文献   

5.
心房颤动(房颤)的最大危害是引起卒中或血栓栓塞事件,临床上常以抗凝药物,包括华法林或新型口服抗凝药物来有效降低血栓栓塞事件,但药物治疗有增加出血的风险。基于非瓣膜性房颤患者90%的血栓是来自左心耳,近年有些临床研究显示,左心耳封堵术( LAAC)可用于卒中风险高危、不能耐受华法林治疗或不愿长期口服抗凝药物的房颤患者的治疗,不仅能减少卒中、体循环栓塞与心血管死亡复合事件,而且在降低心血管死亡与全因死亡事件方面较口服华法林有更优的结局。但LAAC的远期预后、与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的比较以及在国人房颤患者的应用经验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李娟  李曙平  吴娜 《疑难病杂志》2011,10(2):133-135
目的观察老年心房颤动患者接受抗凝治疗的现状。方法对80例80岁以上房颤患者进行血栓/栓塞危险因素分级,并分析患者有无抗凝治疗禁忌证。结果 80例老年房颤患者均为血栓/栓塞中高危患者。58例无抗凝禁忌证,持续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5例(8.6%),将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控制在1.5~2.6,无出血事件发生;45例患者选择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8例患者放弃抗凝治疗。22例存在抗凝治疗禁忌证,包括合并有活动性消化道出血、脑出血、穿刺出血、严重肝肾功能障碍及恶性肿瘤等。结论老年房颤患者存在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不足的现状。高龄、基础疾病多、肝肾功能障碍、用药复杂、认识不足及过分担心抗凝治疗的出血并发症是其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陕西医学杂志》2014,(10):1376-1377
目的:了解老年心房颤动的关联基础疾病、卒中及出血危险因素及抗凝、抗栓治疗现状。方法:回顾性分析住院的103例老年房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采用CHADS2评分进行缺血性脑卒中及血栓风险分析,HAS-BLED进行出血风险评估。结果:103例患者4例低危,1例中危,98例(95.1%)高危。出血风险低危6例,中危15例,高危82例。103例患者中,华法令抗凝6例,91例使用阿司匹林,剂量75100mg/d。结论:老年房颤患者卒中危险高,出血风险亦高,但临床抗凝、抗栓治疗明显不足。  相似文献   

8.
1问题:影响华法林抗凝效果的因素有哪些? 回答:由于房颤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危险性是无房颤者的5倍,其病死率增加2倍,故在房颤治疗中抗凝治疗防止血栓栓塞事件发生十分重要。研究表明华法林抗凝治疗可使脑卒中的发生率减少2/3,病死率下降1/3,而用阿司匹林预防血栓栓塞发生疗效仅为华法林的1/2。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临床实践中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现状及分析。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了近2年间205例房颤患者接受抗凝治疗的情况。组I:2003年125例有血栓栓塞高危因素的房颤患者;组II:2004年80例有血栓栓塞高危因素的房颤患者。结果临床实践中房颤接受抗凝治疗达到标准的比例很低。接受阿司匹林治疗者较多,但剂量偏少,接受华法令治疗者很少。结论提高广大医务人员和房颤患者对房颤并发栓塞的危害性的认识及正确的抗凝治疗观念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0.
徐燕  沈琦博 《中国医药导刊》2022,(12):1179-1183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明显升高。以缺血性脑卒中为代表的血栓栓塞事件是房颤的主要并发症,也是房颤患者致死及致残的重要原因。抗凝治疗是药物预防房颤所致心源性卒中的唯一推荐方案,口服抗凝药物包括维生素K拮抗剂(vitamin K antagonist, VKA)以及新型口服抗凝药(novel oral anticoagulants, NOACs)。综合评估血栓栓塞和出血风险,以及在VKA和NOACs的选择上坚持个体化并兼顾患者的社会经济负担,仍是临床考虑的重点。近年来多项研究表明NOACs在疗效、安全性、治疗依从性方面均较VKA有显著优势。本研究归纳总结不同类型抗凝药物在房颤及其伴随常见合并症时的应用推荐,以期对临床实现个体化抗凝治疗提供选择参考。  相似文献   

11.
1 问题:影响华法林抗凝效果的因素有哪些? 回答:由于房颤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危险性是无房颤者的5倍,其病死率增加2倍,故在房颤治疗中抗凝治疗防止血栓栓塞事件发生十分重要.研究表明华法林抗凝治疗可使脑卒中的发生率减少2/3,病死率下降1/3,而用阿司匹林预防血栓栓塞发生疗效仅为华法林的1/2.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成都西部地区老年非瓣膜病房颤患者血栓栓塞风险及抗凝治疗现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至2017年11月在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住院的老年非瓣膜病房颤患者573例,依据CHADS2评分评估血栓栓塞风险,HAS-BLED评分评估出血风险,并比较不同栓塞危险分层的抗凝治疗现状。结果纳入65岁及以上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573例,平均年龄(78.30±9.64)岁,其中年龄≥80岁271例(47.3%)。573例入选患者CHADS2评分≥2分者492例(85.9%),其中年龄≥80岁患者血栓栓塞风险比例明显高于80岁以下患者。573例患者中,共291例(50.8%)接受单一抗血小板治疗,接受单一华法林抗凝治疗者88例(15.3%),接受新型口服抗凝药物者仅2例(0.3%),未接受抗栓治疗者135例(23.7%)。其中CHADS2评分≥2分的492例血栓栓塞高危患者中,仅86例患者选择华法林或新型口服抗凝药物进行抗凝治疗,262例患者单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103例患者未进行抗栓治疗。结论成都西部地区老年非瓣膜病房颤患者大多属于血栓栓塞高风险人群,以80岁以上人群更为突出,但接... 更多  相似文献   

13.
董朝会  郑环杰  徐嘉蔚  肖骅 《重庆医学》2016,(16):2167-2169
目的:调查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住院患者合并血栓栓塞并发症[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TIA)]的实际抗凝治疗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分析,对2012~2014年该院心血管内科的老年NVAF合并血栓栓塞并发症住院患者,分析其住院期间抗凝治疗情况及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监测情况,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结果分析。结果共纳入255例老年NVAF合并血栓栓塞并发症患者,抗凝治疗66例,抗凝治疗率25.88%;抗血小板治疗157例(61.57%)。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患者,INR达标率15.15%。结论老年NVAF合并血栓栓塞并发症患者抗凝治疗率低,以抗血小板治疗为主,抗凝治疗患者住院期间IN R达标率较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讨阿司匹林广泛用于高危血栓、栓塞抗凝的预防治疗应用。方法查阅参考文献,结合临床实践,新口服抗凝药疗效终点卒中和体循环栓塞方面为基准。结果界於CHADS2和CHA2DS2-VASc评分所涵盖的风险和差异因素,后期华法林与新口服抗凝药可能取舍或并存。结论在危险分层,卒中抗拴防凝治疗中,我国房颤患者不建议继续服用阿司匹林。  相似文献   

15.
总结调查老年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的血栓栓塞风险、出血风险以及抗凝治疗现状.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3年9月在北京市8家三级综合医院心内科、老年医学科门诊或住院的老年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666例,收集患者一般信息、合并疾病、抗栓治疗情况等资料,依据CHADS2、CHA2DS2-VASc评分评估血栓栓塞风险,HAS-BLED评分评估出血风险.比较不同栓塞危险分层的抗凝治疗情况.结果入选患者男416例,女250例,平均年龄(79.9±8.0)岁,其中≥80岁的高龄患者363例(54.5%).合并高血压513例(77.0%),合并冠心病266例(39.9%),合并缺血性卒中病史患者243例(36.5%).CHADS2评分平均为3.4±1.5,≥2分者581例(87.2%).CHA2DS2-VASc评分平均为5.5±1.9,2分及以上者647例(97.1%).HAS-BLED评分平均1.7±0.9,≥3分者113例(17.0%).CHADS2≥2分的血栓栓塞高危患者中,21.5%(125/581)接受抗凝治疗,55.1%(320/581)接受抗血小板治疗,23.4%(136/581)未接受任何抗栓治疗.CHA2DS2-VASc≥2分的血栓栓塞高危患者中,23.3%(151/647)接受抗凝治疗,54.3%(351/647)接受抗血小板治疗,22.4%(145/647)未接受任何抗栓治疗.结论老年房颤患者合并疾病较多,且多处于血栓栓塞高风险状态.但接受抗凝治疗比例低,仍以抗血小板治疗为主.  相似文献   

16.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NVAF)是临床最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占所有心房颤动的80%。NVAF是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现已证明抗凝治疗能够降低NVAF患者卒中和体循环栓塞的危险[1]。虽然与抗凝治疗相关的出血并发症的危险相对较低,但75岁以上患者大出血的危险指数高达3.1(≤75岁的危险指数为1.0)[2]。因此,有必要筛选出血栓栓塞高危人群,以使接受抗凝治疗的患者获得最大净受益。食道超声心动图检查被认为是检测左房血栓的主要手段,但因其可漏检直径在2mm以下的血栓及新形成的血栓,且有一定的侵入性及危险性…  相似文献   

17.
高江霞 《卫生职业教育》2006,24(19):104-105
华法林的药理作用比较复杂,治疗窗窄,即使很小的剂量也可能导致血栓或出血,但其疗效确切,被越来越多的医生认识和接受。我国每年有数十万风心病患者抗凝治疗以预防血栓栓塞的发生,但不同抗凝强度的华法林对永久性房颤患者血栓栓塞发生的预防效果和安全性是医护人员和患者共同关注的问题。华法林的剂量反应变异大,受许多因素影响。因此只有通过准确、有效的严密监测和护理才能减少抗凝不当所致的栓塞和出血。现就华法林预防永久性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抗凝监测及护理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一些设计严格的临床试验已确定了口服抗凝药的临床效果,口服抗凝药对于静脉血栓栓塞的一级和二级预防是有效的,对于预防换瓣术后及房颤患者的全身血栓栓塞,有外周动脉疾病或者其它高危因素的患者预防AMI、脑卒中、再梗死及AMI死亡也同样有效。对于具有二尖瓣狭窄的高危患者预防全身血栓栓塞,以及考虑存在隐性血栓栓塞或者与卵圆孔相关的全身血栓栓塞可能时,虽然口服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尚未被随机试验所证实,但也是口服抗凝治疗的适应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华法林抗凝治疗老年非瓣膜病性房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自贡市第三人民医院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256例老年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28例。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采用华法林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出血事件、缺血性卒中、外周动脉栓塞、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死亡等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华法林抗凝治疗老年非瓣膜病性房颤临床效果显著,不良事件发生率低,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在电转复、药物转复和自行转复为窦性心律时,有发生卒中和血栓栓塞的危险,转复后血栓栓塞的机制有两种,一是转复前已存在于左房或左心耳内的血栓脱落造成,另一机制是转复后左房顿抑,在左房内形成新的血栓,当心房收缩时血栓脱落造成栓塞.没有充分抗凝治疗的患者转复后血栓栓塞发生率为5%~7%,对持续时间长于2天或不清楚持续了多长时间的房颤患者,传统的方法是转复前抗凝治疗3周,转复后抗凝治疗4周(前三后四).这样的抗凝治疗后使原来存在于左房的血栓稳定,并预防新的血栓形成,促进血栓的吸收和溶解.传统的抗凝治疗策略使转复后血栓栓塞的危险降至1%~3%,没有研究比较不同抗凝治疗时间和强度对转复后血栓栓塞的影响.这样做完全是经验性的[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