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在腹腔镜腹会阴直肠切除术(APR)中经腹膜外途径永久性乙状结肠造口与造口相关并发症,尤其是造口旁疝(PSH)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9年1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收治的67例接受同一主刀医生操作的腹腔镜下APR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按从腹膜外和经腹膜造口途径的不同分为经腹膜外(EP)组34例和经腹膜(TP)组33例。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及与造口相关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总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P组1例(2.94%)和TP组8例(24.24%)患者出现了PSH,两组PSH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造口脱垂、造口回缩、造口黏膜皮肤分离、造口周围皮炎、切口、盆腔感染和术后肠梗阻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腹膜外途径造口显著降低腹腔镜下APR手术后PSH的发生率,推荐腹腔镜下APR手术采用腹膜外途径永久性乙状结肠造口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直肠肛管恶性肿瘤腹会阴联合切除术中两种途径腹膜外乙状结肠造口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行腹会阴联合切除术的67例直肠肛管恶性肿瘤患者,按腹膜外乙状结肠造口方式分为两组,其中A组34例(经腹内斜肌腹膜外造口),B组33例(经腹直肌外缘腹膜外造口),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手术时间、造口水肿、造口回缩塌陷、造口坏死、造口梗阻)和术后远期指标(腹胀感受、排便感觉、控便能力、造口旁疝、造口脱垂)的差异。结果两组均未发生造口回缩塌陷、造口梗阻、造口脱垂;在造口手术时间、造口水肿、造口坏死、排便感觉、腹胀感受和造口旁疝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控便能力方面A组明显优于B组(P<0.05)。结论两种腹膜外乙状结肠造口方式均安全可行,A种术式在预防造口旁疝方面可能有一定优势,适合普通患者;对于肠管较粗、系膜过于肥厚者适合B种术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和评价低位直肠癌、肛管癌行根治性手术后不同的造瘘口制作方法的临床效果比较.方法:选择行低位直肠癌、肛管癌根治性手术患者共195例,其中行传统的Mile's手术人工肛门制作60例(A组),行Golighsr法经腹膜外乙状结肠造口术人工肛门制作80例(B组),行改良经腹膜外通路人工肛门制作方法55例(C组),观察3组病例术后3个月、0.5年、1年造瘘口排便感知能力、造瘘口控制排便功能及与造瘘口有关的并发症.结果:C组在术后3个月、半年、l年的造瘘口排便感知能力,造瘘口控制排便功能明显优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在术后总的造瘘口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和8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位直肠癌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后左下腹改良经腹膜外通路人工肛门制作方法较传统直接经腹膜内造口术和经腹膜外造口术有更好的排便感知能力与控制排便功能,同时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腹膜外斜隧道式乙状结肠造口在经腹腔镜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胃肠外科2015年1月—2017年12月行腹腔镜腹会阴联合切除(Miles)术的低位直肠癌患者104例的临床病例资料,其中观察组52例为经腹腔镜Miles术并行腹膜外斜隧道式乙状结肠造口患者,对照组52例为经腹腔镜Miles术并行腹膜内乙状结肠造口患者。随访24~60个月,统计分析2组患者术后造口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术后住院时间、造口近期并发症(造口分离、造口水肿、造口缺血或坏死、造口肠管破裂、造口肠管梗阻)、造口远期并发症(造口回缩、造口狭窄、造口旁疝、造口脱垂)、术后第6个月排便感获得情况。  结果  观察组造口术后首次排气时间[(3.31±0.42)d]、首次排便时间[(4.18±0.55)d]高于对照组[(3.04±0.30)d、(3.93±0.4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而术后住院时间观察组[(11.96±1.62)d]与对照组[(11.64±2.32)d]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造口近期并发症发生率(15.385% vs. 17.30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造口远期并发症发生率(5.769% vs. 32.692%)、术后第6个月排便感获得率(86.538% vs. 40.3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  结论  低位直肠癌患者行腹腔镜Miles术时采用腹膜外斜隧道式乙状结肠造口安全可行,并且能够明显减少术后造口远期并发症发生率,增加患者排便感获得率。   相似文献   

5.
    
张瑜  王蒙 《安徽医学》2013,34(8):1176-1177
目的为探讨腹膜外乙状结肠造瘘预防造瘘口并发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98例肛管或低位直肠癌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腹膜外造瘘(A组,51例)和腹膜内造瘘(B组,47例),随访时间6~36个月,比较两种乙状结肠造瘘方式的应用效果。结果 A组平均手术时间190 min,平均住院11 d,出现造瘘口周接触性皮炎1例,切口感染1例,无造瘘口坏死、造瘘口回缩及狭窄,无机械性肠梗阻,无造瘘口旁疝;B组平均手术时间186 min,平均住院16 d,出现造瘘口周接触性皮炎1例,切口感染2例,造瘘口回缩2例,造瘘口狭窄1例,造瘘口旁疝2例,机械性肠梗阻1例。结论腹膜外乙状结肠造瘘较腹膜内乙状结肠造瘘明显减少并发症,在行结肠永久性造口术中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对行腹腔镜辅助腹会阴联合切除(APR)直肠癌根治术病人采用乙状结肠腹膜外造口、一期乳头成形联合生物补片重建盆底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收集同时行腹膜外乙状结肠造口一期乳头成形和生物补片盆底重建的病例15例(试验组),以及腹膜内乙状结肠造口和未行盆底腹膜重建的病例50例(对照组),比较两种术式在造口手术所用时间、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术后造口相关并发症、术后肠梗阻发生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对照组发生术后肠梗阻与造口并发症共17例(肠梗阻6例,造口附近皮肤溃疡3例,造口黏膜脱垂2例,造口回缩1例,造口狭窄1例,造口旁疝4例),试验组发生术后肠梗阻和造口相关并发症共3例(肠梗阻、造口溃疡、造口狭窄各1例)。对照组术后肠梗阻和造口相关并发症发生数量明显超过试验组(P<0.05),且试验组无一例发生补片排异反应。结论:腹膜外乙状结肠造口一期乳头成形联合盆底生物补片重建术在腹腔镜辅助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术(APR)的术后肠梗阻发生率和造口相关并发症更低,是更加安全可靠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7.
李天明  李永秀 《吉林医学》2010,31(13):1902-1903
目的:探讨Mile′s术经腹直肌腹膜外回结肠造口效果。方法:对23例低位直肠癌患者行回结肠造口术后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3例患者术后造口情况良好,未发现有造口血运障碍、内陷、坏死,未发现有造口旁疝、腹内疝。3例患者术后早期出现黏膜水肿。结论:经腹直肌腹膜外回结肠造口能有效降低回结肠造口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排便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探讨腹膜外造口在晚期直肠癌及低位直肠癌的临床应用、意义及其优越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以往病例,进行比较、对照及分析讨论.结果:腹膜外造口的病例无1例腹腔感染、造口回缩、造口旁疝等出现,反而排便感觉早出现且功能良好.结论:腹膜外造口较传统的造瘘有一定的优越性,避免了很多并发症,排便感觉功能较早出现,并且良好,排便较早出现规律性.  相似文献   

9.
[摘要]目的 了解直肠癌永久性乙状结肠造口患者常见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直肠癌行永久性乙状结肠造口术后3个月以上73例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直肠癌永久性乙状结肠造口患者并发症有造口旁疝(25,34.3%)、粪水性皮炎(7例,9.6%)、造口脱垂(6例,8.2%)、造口狭窄(3例,4.1%)、造口回缩(2例,2.7%)。影响造口旁疝的因素是年龄(t=0.44,P<0.01),术前造口定位(t=0.37,P<0.01)以及漏味问题(t=0.29,P<0.05)。结论 造口并发症往往都是病人出院后自我护理的过程中并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发生的。要减少或避免各种并发症的发生,造口护士的术后定期随访尤为重要。 关键词:永久性乙状结肠造口;并发症;护理对策  相似文献   

10.
腹膜外结肠造口一期乳头成形术的临床效果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腹膜外结肠造口加一期乳头成形术的临床效果。②方法对51例肛管和直肠癌病人施行腹膜外结肠造口一期乳头成形术,并与施行传统Miles腹膜内结肠造口术40例病人的效果进行比较,观察造口并发症和排便功能改善情况。③结果51例腹膜外结肠造口术病人经1~5年的随访,仅有1例发生造口旁疝,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9%,40例病人获排便感。对照组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0.0%,无1例病人有排便感。两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χ2=13.80,P<0.001)。④结论腹膜外结肠造口一期乳头成形术具有并发症少,排便功能好,易于术后管理等优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腹膜外乙状结肠造口在腹腔镜Miles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行腹腔镜Mile's术腹膜外乙状结肠造口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1例患者都在腹腔镜下完成,无中转开腹,造瘘肠管有1例发生扭转,无造口旁疝、内疝、狭窄、坏死梗阻、造口感染等并发症,术后10周逐渐形成排便规律.结论 腹腔镜Miles术经腹膜外隧道结肠造口并发症低,控便能力好,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保护性回肠造口对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并发症及排便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淇县人民医院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70例低位直肠癌患者,按照临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观察组采用双吻合器手术与保护性回肠造口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双吻合器手术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排便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未发生吻合口瘢痕狭窄、吻合口瘘,且大部分患者在手术后3 d内排气、排便;对照组患者术后发生2例吻合口瘢痕狭窄,6例吻合口瘘,并发症发生率为22.85%,大部分患者在手术3 d后才可正常排气、排便。观察组排气排便时间较对照组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中行保护性回肠造口能够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有效促进患者排便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介绍一种新的乙状结肠单腔造口术并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将乙状结肠造口段通过腹膜外隧道及腹外斜肌腱膜狭条裂隙拉出造口切口外,并在隧道内口处将乙状结肠沿纵轴折叠环形缝合形成一个缩窄环。用此术式对37例直肠下段及肛管癌患者行乙状结肠单腔造口术,并对其术后并发症及排便次数、排便感觉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结果:37例患者术后随访30例,均无内疝、造口旁疝、造口肠段回缩、脱出等并发症;大便成形后,排便前均有排便的感觉;随访3个月以上的28例患者日常排便除有腹泻外均为1-2次/日。结论:本乙状结肠单腔造口改进术式疗效佳,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腹膜外结肠造口预防造口旁疝的临床价值.方法 方便选取2012年1月—2016年1月期间在该院确诊的50例直肠癌患者作为该调查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差异对患者进行分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按照传统方法造口(经腹造口);观察组患者进行腹膜外结肠造口,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肛门排气时间等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患者的造口旁疝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膜外结肠造口可有效预防造口旁疝的发生,对改善患者预后意义显著.该种方法可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应用,以帮助更多患者受益.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乙状结肠永久性造口术后减少并发症的办法。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低位直肠癌、肛管癌患者10例作为研究对象,行常规大肠癌根治术后腹膜瓣乙状结肠造口术,随访术后早期及晚期并发症。结果所有病人如期痊愈出院。无一例出现术后感染、狭窄、梗阻及造口周围皮炎;未出现腹内疝,造口旁疝、造口坏死等并发症。结论腹膜瓣乙状结肠造口术可显著降低术后造口并发症发生率,操作简单,在结肠永久性造口术中具有更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经腹膜内和经腹膜外乙状结肠造口进行较为客观、准确评价.方法 对采用经腹膜内、外结肠造口的128例患者围手术期情况、术后并发症、造 口功能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经腹膜内造口组、经腹膜外造口组在性别、年龄、造口定位选择、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等方面无差异.经腹膜内 造口组首次排气、排便时间均少于经腹膜外造口组.经腹膜内造口组造口并发症发生率高于经腹膜外造口组.一般并发症发生率无差异.经腹膜外结肠造口组排 便信号出现的时间明显要比经腹膜内造口组早,自主控制排便功能明显强于经腹膜内造口组.结论 经腹膜外乙状结肠造口术后造口并发症明显少于经腹膜内乙 状结肠造口,具有更好控制排便能力.  相似文献   

17.
腹膜外乙状结肠造口术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腹膜外隧道式乙状结肠造口术在直肠癌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本院自2003~2006年收治的直肠癌施行腹膜外隧道乙状结肠造口术26例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26例,术后造口粘膜出现缺血坏死l例,造瘘口感染l例,造口旁疝2例,其他病例恢复良好。经过3~36个月随访,6~9个月病人排便开始有规律,每天l~2次或隔天1次,每次基本上都能排净,随访病人中约60%病人有便意。结论 腹膜外隧道式乙状结肠造口具有并发症少、排便功能好、易于术后管理等优点,明显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总结腹膜外结肠造口在低位直肠癌手术中应用的体会。方法: 回顾分析腹膜外结肠造口治疗低位直肠癌42例的病例资料,并与102例经腹结肠造口作比较,观察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术后造口的排便感。结果: 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腹膜外结肠造口40例经6~42个月的随访,有1例(2.5%)发生造口狭窄,35例(87.5%)患者获得排便感。腹膜内结肠造口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0.6%,28例(27.5%)患者获得排便感。两种方法比较,并发症发生及术后排便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该手术方法操作简单,具有并发症发生率低和排便功能恢复良好的优点,便于患者对造口的清洁护理,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直肠癌根治术经腹膜外结肠造口的治疗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直肠癌根治术经腹膜外结肠造口效果。方法:对16例中低位直肠癌根治术(Miles术)采用腹膜外造瘘。结果:无死亡病例。术后4~6天排便。无内疝形成,造瘘口无坏死、回缩,无狭窄。结论:直肠癌根治行腹膜外结肠造口,可减少与造口有关的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术式简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单吻合器法经肛门取出标本在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1月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胃肠肛肠外科行腹腔镜直肠前切除术的112例超低位直肠癌患者临床资料。其中单吻合器法经肛门取标本手术83例,双吻合器法小切口手术29例,对比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初次造口排便时间、淋巴结检出数、下切缘长度、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肛门Wexner失禁评分以及1年无病生存率(disease-free survival, DFS)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全部112例手术顺利完成,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出血量、淋巴结检出数、肛门Wexner失禁评分及1年DFS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吻合器组住院天数少于双吻合器组,分别为(7.9±3.5)d和(10.2±2.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初次造口排气时间分别为(13.7±6.0)h和(44.6±5.2)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肿瘤下切缘长度分别为(1.8±0.3)cm和(1.6±0.2)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吻合口瘘发生率分别为2/83和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与传统双吻合器法相比,单吻合器法经肛门取出标本进行超低位直肠癌保肛安全可行,可缩短住院时间、促进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