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认识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MPP)的影像表现。方法:56例经血清学检查证实的MPP,回顾分析了所有病例的胸部平片或/和CT及高分辨率CT(High-Resolution CT,HRCT)。结果:最常见的影像表现为磨玻璃样影21例,其中9例呈斑片状小叶分布518例为含气支气管实变:小叶间隔增厚11例,支气管血管束增粗18例等。肺纹理增粗、模糊并网状影11例。47例同时出现2种以上影像表现。3例影像正常。结论:MPP的影像表现多样性,需结合血清学确诊。  相似文献   

2.
何洪浩 《广东医学》2012,33(9):1301-1303
目的 对比儿童与成人支原体肺炎的CT表现,探讨两者的差异.方法对130例儿童支原体肺炎与44例成人支原体肺炎的CT表现进行对比.结果 儿童与成人MPP于左肺舌叶及下叶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儿童支原体肺炎的CT影像为小斑片状影、磨玻璃样影所占比例低于成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儿童支原体肺炎的CT影像为大片实变影、肺不张、肺门淋巴结肿大及胸腔积液、细支气管扩张所占比率高于成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儿童与成人由于生理结构、功能是否发育成熟及免疫反应能力不同,导致两者的支原体肺炎CT表现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3.
夏继国 《中外医疗》2014,(10):46-47
目的:了解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调查自2011年10月-2013年10月该院收治的80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患儿肺部CT病灶的分布及形态。结果80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其中单侧肺叶病变的46例,双侧病变的34例,左上叶21例,左下叶26例,右上叶23例,右中叶15例,右下叶27例。病灶呈大斑片状影66例,肺纹理增多27例,斑点状影31例,条索状影16例,磨玻璃样影12例。病变肺叶可见支气管管壁增厚的62例,肺实变13例,肺门、纵膈淋巴结肿大8例,胸腔积液9例,肺部CT可见空洞2例。结论支原体肺炎患儿以单侧肺叶发病较常见,其肺部CT以病变肺叶的斑片状或大片实变影、支气管管壁增厚为特征性表现。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总结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MPP)胸部CT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儿科2010年9月—2011年2月间明确诊断的54例MPP患儿的临床资料及胸部CT。结果胸部CT显示病变部位:单侧者39例(72.22%),双侧者15例(27.78%);单侧中右侧者20例(51.28%),左侧者19例(48.72%);多个叶段受累30例(55.56%)多于单个叶段受累24例(44.44%),各受累叶段分布情况为:右下叶18例(33.33%),左下叶15例(27.78%),左上叶11例(20.37%),右上叶7例(12.96%),右中叶7例(12.96%),左中叶2例(3.70%);病变性质显示为大片实变影31例(57.41%),斑点状及斑片状实变影22例(40.74%),云絮状或磨玻璃样或网格样密度增高影各1例(1.85%),双肺散在斑片影7例(12.96%),其中非单个叶段受累者大片实变与斑点状及斑片状实变多同时存在。其他病变还有胸腔积液14例(25.93%),肺门淋巴结肿大7例(12.96%),肺不张7例(12.96%),心包积液1例(1.85%)。婴幼儿MMP胸部CT以散在斑片影为主,年幼儿以斑点状及斑片状实变影为主,年长儿则多表现为大片实变影。结论小儿MPP单侧病变多于双侧,右肺病变多于左肺,大片实变影最多,其次为斑点及斑片状实变影,也可见双肺散在斑片影。其影像学特点与年龄有关。胸部CT影像学特点有助于婴幼儿及年幼儿MPP的诊断及儿童MPP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46例小儿支原体肺炎的胸部CT,提高本病的影像学诊断水平。方法采用回顾资料方法,选择2011年6月-2011年12月入住我院儿科治疗支原体肺炎的46例患儿的CT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单侧肺叶病变者34例占73.9%(其中右侧者20例,占58.8%,左侧者14例,占41.2%),双侧病变者12例占26.1%;单叶段病变者20例占43.5%,多叶段病变者26例,占56.5%。病变累及分布右侧肺上叶14例、中叶6例、下叶21例;左侧肺上叶16例、中叶6例、下叶18例。其中,肺段实质浸润性病变(大片实变影)共32例;肺小叶实质浸润性病变(斑点状或斑片状实变影)30例;肺间质浸润性病变(散在斑点或斑片状影)10例,磨玻璃影4例,多数多叶片病变中大片实变影和斑点或斑片状实变影共同存在。此外,其他病变还包括肺门淋巴结肿大3例,胸腔积液11例,肺不张2例。经系统治疗后,肺间质浸润性病变10例治疗后7天内复查CT发现病灶全部吸收;肺实质浸润性病变36例中,7天内病灶吸收11例,14天内13例,21天内7例,5例超过21天病灶吸收者均合并有其他脏器受累情况。结论支原体肺炎患儿胸部CT表现有一定特点,单侧多于双侧,右肺多于左肺,大片实变影最常见,其次是斑点状或斑片状实变影,最少是散在斑点或斑片状影,根据这些特点可以立于本病早期诊断和治疗,并可以确定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肺部CT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与支原体肺炎(MPP)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20年1月20日至2020年2月5日于华润武钢总医院确诊的COVID-19患者45例,另选取2017年9月1—21日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08医院住院诊断治疗的MPP患者38例。对COVID-19和MPP的肺部CT影像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COVID-19肺部CT征象1)分布:单侧发病5例,双肺发病40例,主要以胸膜下(40例)及小叶核心(38例)为主,2例重症患者见两肺弥漫分布;2)密度:仅为毛玻璃影(GGO)10例,GGO+实性兼有者35例;3)伴随征象:血管增粗43例,胸膜平行征33例,铺石路征38例,"反晕征"3例,2例出现胸腔积液,2例可见肺气囊征象,未见空洞出现。MPP肺部CT征象1)分布:病变呈大叶性分布2例,大部分呈小叶性分布36例;双肺下叶病灶27例;2)密度:GGO 36例,病灶有实变21例;3)伴随征象:典型树芽征25例,小叶间隔局限性增厚21例。纵隔和肺门未见明显肿大的淋巴结,两侧胸腔未见明显的积液征象。COVID-19实变率较MPP高(P<0.05),两者GGO及胸腔积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OVID-19和MPP的CT表现都以GGO为主,但COVID-19少见支气管壁增厚,分布为胸膜下及小叶核心区域,与支气管分布无关,病变实变率较高;MPP病灶与支气管分布关系密切,并有一定的特征性影像征象。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肺炎支原体(MP)肺炎爆发流行的临床特征及肺部影像学表现。方法 16例爆发的MP肺炎患者痰和咽拭子标本及其静脉血清检测MP抗体,同时对胸部X线和CT表现进行分析。结果本组16例患者均有发热、咽痛,伴有全身肌肉疼痛、极度乏力等症状,咳嗽症状不甚明显,肺部无明显阳性体征,MP-IgM抗体增高13例(81%),MP-IgG抗体增高15例(94%),MPP患者发病前后4周血清IgM、IgG均明显升高(P〈0.05),血沉均增快。X线胸片影像特点:右肺上野中外带单发小淡片状阴影(6例)、右肺下野内带单发小淡片影(2例)、双肺多发小淡片影(3例)、双肺下单发大斑片影(3例)。胸部CT影像13例为双肺散在多发类结节状阴影、右肺单发大斑片状阴影3例(少量胸腔积液1例)。结论医务人员MP肺炎的爆发流行具有群体发病、发热、咽痛、极度乏力、无明显咳嗽和多发结节状阴影等特征。早期CT检查更能真实地反映病变的大小、多少和分布范围,诊断时应与SARS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MPP)区别于普通肺炎(非MPP)的临床危险因素。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收集88例MPP和101例非MPP的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方法筛选危险因素。结果年龄(OR=1.462)、IgM抗体阳性(OR=2.243)、结节影(OR=2.724)、磨玻璃样影(OR=3.369)、树芽征(OR=12.954)均为MPP发病的危险因素。结论肺炎支原体是儿童下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体,与普通肺炎鉴别诊断时,早期考虑影像学检查结果,晚期可依据IgM抗体检测结果进一步确诊。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35例成人支原体肺炎患者的CT影像学特点做评价分析。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3年12月入院治疗的35例成人支原体肺炎患者的胸部CT做回顾性分析。结果:35例患者中CT表现最常见的是磨玻璃影和实变影,另外其他表现有结节影、支气管血管束增粗、胸腔积液等等。病变一般是集中在双肺下叶,一般呈现出的分布形式是小叶性。部分患者的病灶吸收相比临床表现改善相对较慢。结论:支原体肺炎的CT表现特点鲜明,对于临床早期诊断现实意义突出。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13):122-125
目的 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高分辨率CT影像学特点,为支原体肺炎患儿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佳木斯市妇幼保健院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52例,所有患儿均采用高分辨率CT影像诊断,总结病变分布特点、肺实质以及纵膈胸膜情况,分析支原体肺炎影像学特点与临床表现的关系。结果 ≤3岁组支原体肺炎肺部于右肺、下侧分别为50.0%、45.8%,3岁组右肺、下侧分别为53.6%、57.1%,在所有部位分布占比最高。影像学特点表现为支气管壁增厚及支气管充气,且≤3岁患儿磨玻璃样改变及散在斑片影分别为25.0%、66.7%,高于3组患儿的10.7%、3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岁组树芽征及肺实变分别为35.7%、53.6%,高于≤3岁组的25.0%、3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影像学改变与病程的关系,发现患儿病程早期主要表现为树芽征与磨玻璃改变,发病后5~6 d会出现支气管壁增厚,胸腔积液症状及肺实变多发生在发病后10 d左右。结论 高分辨率CT诊断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能够帮助明确病变位置,影像学特点表现为树芽征及支气管壁增厚充气,且与患儿病程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MP)感染引起肺炎支原体肺炎(MPP)及其肺外并发症的临床表现及防治。方法:用血清冷凝集试验及测定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MP-IgM)确诊MPP172例,其中有肺外并发症者52例,并进行临床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现1996年5月到1998年5月收治的960例肺炎中有MPP172例,占同期肺炎的18%(172/960),合并肺外并发症的52例,占肺炎总数的5.4%(52/960),占MPP总数的30.2%(52/172)。治疗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红霉素治疗有特效。结论:MP是除细菌和病毒以外引起肺炎的重要病原体,且能引起肺外多种并发症,红霉素治疗有特效。  相似文献   

12.
袁红娟  杨文杰 《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11,32(10):1036-1037,1064
目的研究肺炎支原体感染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临床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感染科2009年7月-2010年11月确诊的32例成人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资料。结果成人肺炎支原体肺炎约占社区获得性肺炎的10%,胸CT结果显示以实变影表现81.2%,磨玻璃影表现53.1%,胸腔积液15.7%。均治愈后出院。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在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具有较高比例,其起病急骤,但重症病例少,胸部影像学表现呈实变影改变者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MPP)64排螺旋CT的影像学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89例MPP及40例细菌性肺炎患儿的胸部CT影像学表现,比较两组表现类型的差异.结果:两组比较,MPP组肺叶/段实变表现高于细菌性肺炎组,小叶性肺炎及支气管炎表现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合并其他类型的CT表现包括胸膜增厚、胸腔积液、磨玻璃样改变、肺门淋巴结肿大、肺不张等,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MPP肺叶/段实变表现比例高于细菌性肺炎,无特异性影像学表现,临床工作中应综合分析评估病情.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小儿支原体肺炎的胸部CT影像学特征。方法对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北京市上地医院儿科收治的126例确诊为支原体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患儿均进行了胸部螺旋CT检查,并由3名医师对造影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26例患儿的CT影像形态表现以磨玻璃密度斑片影为主[77.8%(98例)],其次为网格结节影[58.7%(74例)]和实变影[57.9%(73例)],肿块影最少[4.0%(5例)];患儿肺部特点表现为以支气管充气征和淋巴结肿大为主,分别62例(49.2%)、59例(46.8%),其次为支气管壁增厚[37.3%(47例)]和胸膜改变[35.7%(45例)],肺不张例数最少[10例(7.9%)];肺炎患儿的病变特点为单侧肺炎(66.7%,84例)多于双侧肺炎(33.3%,42例),单叶段病变(57.9%,73例)略高于双叶段病变(42.1%,42例);患儿肺部(左肺、右肺和双肺)受累情况分别为31.0%(39例),35.7%(45例)和33.3%(42例)。结论小儿支原体肺炎有影像学特点明显,分析小儿胸部CT影像学特点有助于小儿支原体肺炎早期的辅助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CT影像学表现,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0年9月~2011年3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行CT检查的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32例为研究对象,对其CT结果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本组患儿斑片影12例,实变影9例,肺间质浸润性影5例,胸腔积液5例,腺泡结节影4例,肺门淋巴结增大5例。结论支原体肺炎CT影像可呈多种表现,部分患者可同时存在多种影像学改变。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MPP)的胸部CT影像学特点,指导临床早期诊断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08年12月间64例诊断明确的MPP患儿的临床资料及胸部CT。结果①64例患者中,男35例(58.6%),女29例(41.4%)。年龄〈1岁2例(3.1%),1—3岁14例(21.8%),4~7岁18例(28.1%),8—10岁20例(31.2%),〉10岁10例(15.6%)。②病变影像局限于单侧的病变中,右侧30例(69.8%),左侧13例(30.2%)。右侧明显多于左侧;多个叶段受累(65.5%)多于单个叶段受累(34.3%);各叶段受累情况分析以右下叶最多,共22例(34.2%),其次为右中叶(18.7%)、左上叶(18.7%)。③病变影像以大片实变影最多(84.3%),余分别为胸腔积液(31.2%)、肺不张(25.0%)、肺门淋巴结肿大(15.6%)和散在斑片状影(12.5%),年龄不同影像改变也有一定差异。结论儿童MPP年长儿发病率高于婴幼儿,右肺发病多于左肺,大片实变影最多,其影像特点与年龄有关,胸部CT影像学特点有助于儿童MPP的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MSCT检查对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MP)与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肺炎链球菌感染肺炎(SP)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76例MP和MP+SP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MP和MP+SP两组患者的MSCT表现,并比较气道和肺间质病变征象的出现率及肺内病变形态出现率。结果两组患者磨玻璃影、网状影、支气管壁增厚、支气管血管束增厚出现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支气管充气相和肺气肿出现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P组28例出现扇形薄片影,10例无规律肺内实变影;MP+SP组5例出现扇形薄片影,33例无规律肺内实变影(P0.05)。结论 MSCT检查可有效显示MP与MP+SP图像表现,根据MSCT图像表现可有效鉴别MP与MP+SP。  相似文献   

18.
李光   《中国医学工程》2015,(1):98+102
目的探讨成人支原体肺炎患者的CT影像学特征。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0年2月-2013年7月期间收治的确诊为成人支原体肺炎的患者70例,对患者的病史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单侧肺内病变患者中,左侧肺叶发病率(54.3%)明显高于右侧(17.1%),左下叶发病率(65.7%)明显高于其他叶段,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CT检查结果中,以磨玻璃影检出率(97.1%)最高,其次为实变影、结节影、纵隔淋巴结肿大及胸腔积液,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成人支原体肺炎患者的临床CT检查结果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对其进行掌握有助于提高诊断率,改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胸部CT在98例小儿支原体肺炎(MPP)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03月至201 6年2月确诊为MPP 98例患儿临床资料及胸部CT结果。结果单侧肺叶病变64例中,局限于右侧44例,局限于左侧20例,其中右侧病变例数44例多于左侧20例,而多叶段病变62例,明显多于单叶段病变例数34例,其中多叶段病变中以右侧下叶受累例数最多为32例。患儿病变以大片实变状影为主(79.59%),明显多于其他影像学病变例数,其余影像学病变主要变现为斑点状及斑片状实变影(32.65%)、胸腔积液(25.51%)、肺不张(20.41%)、散在斑片状影(13.27%)、肺门淋巴结肿大(12.24%)。婴幼儿多表现为散在斑片状影和肺不张,年幼儿多表现为大片实变状影、斑点及斑片状实影,也伴随胸腔积液。结论小儿支原体肺炎胸部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且存在年龄差异,胸部CT诊断有助于不同年龄段患儿支原体肺炎的早期诊断,有助于指导支原体肺炎患儿早期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成人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特点,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确诊肺炎支原体肺炎患者99例临床资料,对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验、CT影像改变、治疗方案及特异性抗体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临床表现特点:发病年龄以中青年居多(80.8%),女性多于男性(64例vs 35例),常见症状为发热、咳嗽,咳嗽以刺激性咳嗽为主(81.8%),具有肺外表现患者较少(18.2%),过半数病例无肺部阳性体征(54.5%);(2)胸部CT影像学改变:以双侧为主(64.6%),可以表现为结节状或小斑片状气腔实变影(90.9%),磨玻璃密度影(88.9%),支气管血管束增粗(68.7%),树芽征(47.5%),胸腔积液(8.1%),淋巴结肿大(9.1%);(3)实验室检验中,85.6%患者CRP增高,83.8%患者血常规正常或偏低;病程7~14天的患者中MP-IgM、MP-IgG阳性率均达72%以上,治疗后患者MP-IgM、MP-IgG阳性率较前下降;(4)莫西沙星组有效率95.2%(60/63),阿奇霉素组有效率94.4%(34/36),两种治疗方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详细询问症状、完善胸部CT及血常规、CRP等检查及动态检测肺炎支原体抗体有助于诊断MP,莫西沙星、阿奇霉素疗效显著,宜尽早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