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早期液体复苏容量对脓毒性休克的治疗意义。方法:定义正平衡即液体入量大于液体出量,负平衡即液体入量小于液体出量。回顾性分析80例脓毒性休克患者入院后24h和入院后72h液体复苏正平衡组及负平衡组的资料,分析两组间患者的预后。结果:入院后24h内负平衡组,负平衡液体量-218±21.4ml,死亡率显著低于正平衡组,正平衡液体量3206±57.9ml(P<0.01)。入院后72h内负平衡组,负平衡液体量-278±25.9ml,死亡率显著低于正平衡组,正平衡液体量5265±98.7ml(P<0.01)。结论:脓毒性休克患者早期液体复苏容量负平衡可以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超声心输出量监测仪(USCOM)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补液治疗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50例DKA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生命体征监护仪监测生命体征,并及时调整补液量和补液速度。实验组在被动抬腿试验(PLR)前后使用USCOM进行监测。以△每搏输出量(△SV)≥10%定义为有液体反应性,若△SV≥10%时,需要继续补液治疗,若△SV<10%,则根据实际临床需要尽可能控制补液量或减慢补液速度。比较实验组入院时及补液治疗结束时USCOM的相关参数;比较2组入院24、48、72 h后的液体净入量和血糖;比较2组患者相关临床并发症发生情况、尿酮体转阴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结果 2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经补液治疗后,SV与心输出量(CO)高于入院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实验组患者入院48、72 h后的液体净入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01)。实验组不良事件发生总例数少于对照组。2组患者的血糖水平随时间延长而降低。实验组患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影响急诊危重症患者的超声心输出量监测仪(USCOM)图像质量的预测因素,优化USCOM图像质量,以提供准确的血流动力学数据。方法:前瞻性队列临床观察研究方法对2017.2-2018.6期间,在我院急诊科重症监护室(EICU)就诊的,年龄≥18周岁患者进行观察,在患者入院后6小时内使用USCOM获取血流动力学数据,并记录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Cattermole评分法对USCOM多普勒图像质量进行评分。结果:纳入研究的196例急危重症患者,图像质量评分良好组(CS≥5分)70.4%,图像质量评分不佳组(CS5分)29.6%。危重患者BMI指数与图像质量不良成正相关(P0.05);NT-proBNP值与图像质量不良成负相关(P0.05)。BMI值预测患者USCOM图像不良的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是0.598(95%CI 52.7%-66.9%),在cutoff为21.41时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66.5%(95%CI 51.9%-77.5%)和51.9%(95%CI 44.2%-61.4%)。NT-proBNP值预测USCOM图像质量不良的AUC是0. 638(95%CI 55.8%-71.2%),在cutoff为4740 pg/ml时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是79.17%(95%CI 65.0%-89.5%)和49.56%(95%CI%)。结论:急诊危重症患者的BMI值和NT-proBNP值与USCOM的图像质量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乳酸清除率对早期脓毒性休克患儿组织缺氧情况和预后判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液体复苏治疗48例早期脓毒性休克患儿,在液体复苏治疗前、24 h后分别测定血乳酸水平,计算乳酸清除率,并与小儿危重病例评分法(PCIS)作比较.结果:治疗成功组乳酸水平在液体复苏前后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而MODS组则无显著意义(P<0.05).成功组的乳酸清除率为55.2%±32.4%,MODS组为(25.1±38.7)%(P<0.01).乳酸清除率与小儿危重病例评分PCIS存在明显相关.结论:早期乳酸清除率可作为判断脓毒症患儿预后的-个指标.  相似文献   

5.
6.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12):2771-2772
选取2013年12月~2015年3月在本院接进行早期液体复苏治疗的脓毒性休克患者48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4例患者放置中心静脉导管和桡动脉导管监测血流动力学,研究组24例患者在PICCO监测下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组患者MODS发生率为10例(41.7%);死亡率为4例(16.7%)。对照组患者MODS发生率为15例(62.5%);死亡率为9例(3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脓毒性休克患者早期液体复苏治疗中,PICCO有良好的效果,应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超声监测在儿童脓毒性休克(Septic Shock,SS)早期液体复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茂名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SS患儿6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给予早期液体复苏治疗,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给予超声监测引导治疗,比较2组的临床治...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脉搏指数连续心排血量监测(PICCO)在脓毒性休克早期液体复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40例符合脓毒性休克入选标准的病例随机分为PICCO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在抗感染等基本治疗基础上, PICCO组患者于PICCO监测容量指标指导下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参照中心静脉压指导进行常规治疗。通过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复苏治疗6 h、24 h 后,血乳酸值<2 mmoL/L 和中心静脉氧饱和度≥70%的病例数,以及24 h复苏液体量、去甲肾上腺素用量、肺水肿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入住ICU天数、28 d病死率等指标评价PICCO的应用价值。结果经过液体复苏6 h后,两组的血乳酸<2 mmoL/L 和中心静脉氧饱和度≥70%的例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分别=0.11、0.11,P均>0.05),而经复苏24 h后两组的发生例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2.75、2.98,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PICCO组24 h复苏的液体量、去甲肾上腺素用量及肺水肿比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2.33、-2.27,χ2=5.16,P均<0.05),而两组的机械通气治疗时间、住ICU天数和28 d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1.97、-1.72,χ2=0.00,P均>0.05)。结论 PICCO监测可以准确、可靠地评估患者容量状态,指导对脓毒性休克患者早期液体复苏治疗及血管活性药物应用,但不能明显改善脓毒性休克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入住ICU天数、28 d病死率等方面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脉搏指数连续心排血量监测在脓毒性休克早期液体复苏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5月—2013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脓毒性休克患者4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抗感染治疗,研究组在脉搏指数连续心排血量监测下进行治疗,对照组在中心静脉压的指导下进行治疗,比较两组复苏6h和24h后患者血乳酸值低于2mmol/L和中心静脉氧饱和度超过70%的比例、机械通气时间、24h复苏液体量、肺水肿的发生率及去甲肾上腺素的用量。结果复苏6h后,研究组血乳酸值低于2mmol/L和中心静脉氧饱和度超过70%的比例分别为40.0%、35.0%,对照组分别分35.0%和3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1,0.11,P0.05);复苏24h后研究组和对照组血乳酸值低于2mmol/L和中心静脉氧饱和度超过70%的比例分别为85.0%、85.0%和50.0%、55.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58,4.29,P0.05);研究组机械通气时间、24h复苏液体量以及去甲肾上腺素用量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1.03,10.98,11.26,P0.05);研究组肺水肿发生率为5.0%,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03,P0.05)。结论脉搏指数连续心排血量监测能够较好地指导患者早期液体复苏治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代谢复苏疗法对于脓毒性休克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纳入138例脓毒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69例)和试验组(6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给予氢化可的松+维生素C+维生素B1注射液。在治疗前和治疗后24、48 h检测血流动力学参数[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同时比较两组炎性因子的水平,随访预后。结果:治疗48 h后,试验组的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高于对照组,Lac、PCT、IL-6、TNF-α、APACHEⅡ评分以及SOFA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的ICU治疗时间、总住院时间、血管活性药物应用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以及CRRT应用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代谢复苏疗法能够改善脓毒性休克患者的氧化应激反应,清除炎症,预防器官功能障碍,并且能够减少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时间。  相似文献   

11.
金友红 《全科护理》2012,(35):3320-3321
脓毒性休克(sepsis shock,SS)是各种感染性因素引起的、以器官功能损害为特征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循环血量明显降低和组织器官低灌注是脓毒性休克的血流动力学特征,其基本的病理生理特点是组织缺氧。脓毒性休克病情凶险、病死率高。2011年1月—2012年3月对16例脓毒性休克病人进行了积极治疗和护理,取得较好效果。现将护理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2.
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2014年9月我院接治的53例脓毒性休克患儿的临床记录资料。结果液体复苏后,患儿的72h SOFA评分、72h APACHEⅡ评分、24h血乳酸水平均明显下降,尿量、MAP、CVP、ITBVI、EVLWI均明显增加,和液体复苏前相比,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液体复苏可明显降低脓毒性休克患者的血乳酸水平,增加尿量,改善血清动力学参数,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脓毒性休克的病理生理过程涉及低血容量性、分布性以及心源性等多个方面.液体复苏是早期干预脓毒性休克的关键环节.本文将从液体复苏的内在机制,液体复苏过程中的评估以及复苏液体的选择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为脓毒性休克的液体复苏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脓毒性休克的死亡率居高不下,且无明显有效可行的治疗方法.最近,代谢复苏疗法备受瞩目,本文就脓毒性休克治疗时联合营养素补充措施的代谢复苏治疗的相关内容进行综述,为脓毒性休克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策略在脓毒性休克患者治疗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将医院2019年9月至2022年8月诊治的脓毒性休克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30例。对照组根据相关诊疗指南采用充分液体复苏策略治疗,研究组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策略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4周内生存率、治疗相关指标(补液量、利尿剂用量、24 h乳酸清除率、ICU住院时间)、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乳酸]、肝肾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尿素氮(BUN)、血肌酐(SCr)]、心肌损伤指标[超敏肌钙蛋白Ⅰ(CTnⅠ)、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记录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后1~4周内生存率较对照组略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补液量较对照组低,ICU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24 h乳酸清除率较对照组高(P<0.05);研究组治疗后HR、乳酸水平较对照组低,而MAP较对照组高(P<0.05);研究组治疗后ALT、AST、BUN及SCr水平较对照组低(P<0.05);研究组治疗后CTn...  相似文献   

16.
魏华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19):4489-4490
选取我院2013年8月~2014年8月50例实施早期液体复苏治疗的脓毒性休克患者,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监测,观察组在PICCO监测下实施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血乳酸2mmo L/L以及中心静脉氧饱和度≥70%的例数对比,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复苏6h差异不大(P0.05),复苏24h差异明显(P0.05);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在复苏6h和24h其输液量较多、多巴胺用量较少,差异显著(P0.05);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和病死率明显偏低,差异显著(P0.05)。PICCO在脓毒性早期液体复苏中的应用,能够进一步纠正患者血流动力学和氧代谢异常,从而改善患者复苏效果,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在脓毒性休克治疗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纳入重症医学科住院脓毒性休克患者77例,随机分为试验组(38例,接受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和对照组(39例,接受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分别观察治疗效果、预后和并发症情况。结果试验组休克逆转时间、高血糖发生率、胃肠道出血发生率、90天病死率和再感染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可降低脓毒性休克90天病死率和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脓毒性休克早期液体复苏的临床反应性。方法对2008年2月~2010年2月38例采用早期目标定向治疗方案治疗的脓毒性休克患者按是否存活进行分组,就中心静脉压、心率、平均动脉压、输液量、尿量、血乳酸等指标进行评价。结果 38例采用早期目标定向治疗方案治疗6h均达标,存活21例(55.26%),死亡17例(44.74%),两组患者输液总量及输液种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组6、24h尿量及血乳酸清除率明显优于死亡组(P〈0.05)。结论血乳酸清除率及尿量可作为脓毒性休克液体复苏有效的临床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9.
脓毒性休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柴艳芬  崔书章  郭仓 《临床荟萃》1999,14(6):276-278
近十年来,脓毒性休克(SS)发病率逐渐增加。Zimmermann报告G菌脓毒病发病率增加10倍,其病死率高达95%,即使诊断治疗及时病死率也在60%以上。在美国,每年有15万人死于58。本文对SS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进行综述。 1 定 义 1991年,美国胸科医师学会(ACCP)和危重病医学协会(SCCM)举行联合会议,制定了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脓毒病、SS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定义。 1.1 SIRS ①36℃>T>38℃;②心率(HR)>90次/分;③呼吸频率(RR)>20次/分或Pa(CO_2)<32mmHg(4.26kPa);④(WBC)>12×10~9/L或<4×10~9/L或不成熟杆状核>0.1。 1.2 脓毒病 SIRS+明确的感染过程。 1.3 SS 脓毒病+低血压[收缩压<90mmHg(11.97kPa)]或较基础压下降>40mmHg(5.32kpa),除外其他原因的低血压,且液体复苏无效,并伴有灌注异常减少(少尿、乳酸酸中毒及精神状态改变)。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并研究脓毒性休克患者的相关临床特点及液体复苏策略。方法:选取我院急诊科[包含抢救室、重症监护室(EICU)]在2016-01-01—2019-12-31期间收治的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脓毒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首先根据临床结局将研究对象分为生存组及死亡组,分析其相关临床特点;然后按液体复苏策略,将研究对象分为白蛋白+晶体液体复苏组和单纯晶体液体复苏组,观察并记录2组患者24 h的输液量、血流动力学恢复指标。结果:①纳入研究的脓毒性休克患者共81例,腹腔感染(37例,45.68%)及肺部感染(21例,25.93%)占绝大多数;死亡16例,病死率为19.75%;其中革兰阴性菌占培养阳性病例数约2/3(67.44%)。②采用白蛋白+晶体复苏组首个24 h输液量明显低于单纯晶体复苏组(P0.05),其中白蛋白+晶体液体复苏组使用白蛋白量为(45.00±8.51) g;2组患者经过24 h的治疗心率、血乳酸均明显下降,MAP、CVP明显升高;但白蛋白+晶体液体复苏组比单纯晶体复苏组心率、血乳酸明显降低(P0.05)。结论:脓毒性休克患者病死率高,感染源主要来源于腹腔及肺部,且大多数感染为革兰阴性菌所致。白蛋白+晶体液体复苏可以维持并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减少对机体内环境的影响,有利于脏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