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目前国内全膝关节置换以内侧髌旁入路为主,创伤大、恢复慢,而经股内侧肌下入路更符合正常解剖,能完整保留伸膝装置,临床对于二者的相关比较研究极少。
  目的:对比经股内侧肌下入路与内侧髌旁入路行全膝关节置换的早期疗效。
  方法: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55例(70膝)膝关节病变患者被随机分为股内侧肌下入路组26例(35膝)和内侧髌旁入路组29例(35膝),分别采用经股内侧肌下入路与内侧髌旁入路行全膝关节置换。比较2组患者切口长度、手术时间、置换后引流量、依托考昔片追加量、疼痛度、直腿抬高时间、起始下地时间、住院时间、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功能评分、假体力线对位以及并发症情况。所有假体均选用 Johnson&Johnson公司旋转平台的Sigma型假体。
  结果与结论:55例患者获得12-24个月随访,均未出现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血管神经损伤、关节不稳、假体松动或移位等并发症。所有假体均获得正确的力线对位。股内侧肌下入路组患者置换手术时间大于内侧髌旁入路组(P=0.00),而切口长度、置换后引流量、依托考昔片追加量、目测类比疼痛评分、直腿抬高时间、起始下地时间、住院时间、置换后3 d 膝关节活动度及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均优于内侧髌旁入路组(P <0.05)。置换后3个月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功能评分2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提示经股内侧肌下入路全膝关节置换早期疗效显著优于经内侧髌旁入路,而2种入路在假体力线对位方面无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改良股肌下入路微创全膝关节置换术的疗效及其优点。方法将符合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进行前瞻性的对照研究,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标准全膝关节置换术,改良微创组行改良股肌下入路微创全膝关节置换术。比较两组病例的切口长度、麻醉时间、手术时间、术中的出血量、伤口引流量、主观无痛时间、住院时间、负重站立时间、主动直腿抬高时间和术后下地行走时间以及膝关节活动度(ROM)达90°的时间、术后1周、2周、6周、6个月的膝关节HSS评分,评价两组手术的疗效。结果全部获得6~12个月随访,平均7.9个月。对照组和改良微创组的切口长度、麻醉时间、手术时间、术中的出血量、伤口引流量、主观无痛时间、住院时间、负重站立时间、主动直腿抬高时间和术后下地行走时间以及膝ROM达90°的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改良微创组的切口长度、术中的出血量、术后伤口引流量、主观无痛时间、住院时间、负重站立时间、主动直腿抬高时间、术后下地行走时间以及膝ROM达90°的时间均小于对照组,术后1周、2周和术后6周的膝关节HS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股肌下入路微创膝关节置换术不干扰伸膝装置,切口小、损伤小、出血量少,可减轻术后疼痛,术后康复快,可以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郭峰  刘晋平  李正南 《中国综合临床》2012,28(11):1204-1207
目的 探讨髌骨正中入路( MTA)与内侧髌旁入路(MPA)行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术(TKA)的临床疗效,分析两种手术入路的利弊.方法 2008年5月至2010年5月共收治行TKA的患者46例47膝,其中采用MTA 24例25膝,MPA 22例22膝.分别对两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外侧支持带松解率、术后疼痛、首次直腿抬高时间、X线片假体力线对位、髌骨轨迹、术后1年的活动度( ROM)及术后1年HSS评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40例患者获得完整随访,其中MTA组20例21膝,MPA组20例20膝,随访时间12 ~25个月.MTA组出现2例胫骨假体及力线对位不良,MPA组出现1例胫骨假体对位不良,其余患者均获得满意假体位置及下肢力线.MTA组与MPA组术后1年VAS分别为(2.65±2.12)、(3.14±1.26)分,髌骨适应角分别为-(3.00 ±0.36)°、(10.00±0.56)°,直腿抬高时间分别为(3.45±0.62)、(4.23 ±0.54)d,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02、1.74、2.73,P均<0.05).MTA组无一例需行外侧支持带松解,MPA组共8例需行外侧支持带松解,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4.72,P<0.05).两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后1年的活动度和HS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髌骨正中入路可以获得更佳的髌骨运动轨迹,更好地保留伸膝装置的完整性,降低外侧支持带松解率,保留髌骨血供,减少术中胫骨结节撕脱的风险,术后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快,可获得满意的早期疗效.  相似文献   

4.
背景:目前国内全膝关节置换以内侧髌旁入路为主,创伤大、恢复慢,而经股内侧肌下入路更符合正常解剖,二:能完整保留伸膝装置,临床对于二者的相关比较研究极少。目的:对比经股内侧肌下入路与内侧髌旁入路行全膝关节置换的早期疗效。方法: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t55例(70膝)膝关节病变患者被随机分为股内侧肌下入路组26例(35膝)和内侧髌旁入路组29例(35膝),分别采用经股内侧肌下入路与内侧髌旁入路行全膝关节置换。比较2组患者切口长度、手术时间、置换后引流量、依托考昔片追加量、疼痛度、直腿抬高时间、起始下地时间、住院时间、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功能评分、假体力线对位以及并发症情况。所有假体均选用Johnson&Johnson公司旋转平台的Sigma型假体。结果与结论:55例患者获得12-24个月随访,均未出现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血管神经损伤、关节不稳、假体松动或移位等并发症。所有假体均获得正确的力线对位。股内侧肌下入路组患者置换手术时间大于内侧髌旁入路组(P=0.00),而切口长度、置换后引流量、依托考昔片追加量、目测类比疼痛评分、直腿抬高时间、起始下地时间、住院时间、置换后3d膝关节活动度及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均优于内侧髌旁入路组(P〈0.05)。置换后3个月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功能评分2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提示经股内侧肌下入路全膝关节置换早期疗效显著优于经内侧髌旁入路,而2种入路在假体力线对位方面无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活动半月板单髁关节置换术(UKA)及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两种术式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随访接受单髁关节置换术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各10例(UKA组10膝,TKA组10膝)。所有患者均由同一手术者完成。20例患者均获得了完整的随访,其中UKA组平均随访时间为9.5个月,TKA组平均随访时间为11.3个月。对2组患者手术前后HSS评分、膝关节最大屈曲度、出血量及术后4 d血红蛋白下降量等进行比较。结果UKA组和TKA组均获得满意疗效,2组患者随访中均未发现感染、切口不愈合、假体松动等并发症。2组患者术前HS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2组患者术后HS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与TKA组相比,UKA组出血量较少(P<0.05),术后血红蛋白下降少(P<0.05)。术后UKA组HSS评分较TKA组高(P<0.05),UKA组膝关节最大屈曲度较TKA组大(P<0.05)。UKA组患者术后膝关节HSS评分、最大屈曲度均优于TKA组,出血量和血红蛋白下降量均低于TKA组。结论对于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UKA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功能良好的优点。  相似文献   

6.
背景:传统的人工全膝关节置换采用标准内侧髌旁入路,但其手术创伤大、康复时间长,且易对股四头肌腱在髌骨上极的止点造成干扰。经股内侧肌下方入路作为一种不干扰伸膝装置的入路方式,由于其无法提供充分的术野暴露,易对股肌造成损伤,目前其应用及安全性仍存在争议。目的:比较分析内侧髌旁和经股内侧肌下方入路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8例(82膝)择期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9例41膝)和对照组(39例41膝),治疗组采用经股内侧肌下方入路,对照组采用内侧髌旁入路。观察两组患者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膝关节功能、关节活动度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的手术时间明显增加,但其置换后伤口引流量明显减少、直腿抬高时间及下地行走时间均明显缩短(P〈0.05)。两组置换前、置换后12周的HS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治疗组置换后1周、6周的HS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置换后,两组患者膝关节的关节活动度和股四头肌‘MMT分级均显著改善(P〈0.05),而治疗组置换后关节活动度和股四头肌MMT分级的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更为明显(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2.6%和15.4%,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表明经股内侧肌下方入路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对伸膝装置影响小,可促进置换后关节功能及关节活动度的恢复,减少置换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中髌骨翻转与髌骨侧方移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年9月至2014年7月进行的85例首次单侧TKA,髌骨翻转组45例、髌骨侧方移位组40例。比较分析两组术后主动直腿抬高(SLR)时间、术后1年的Insall-Salvati指数;术后6周、3个月、1年的活动范围(ROM)、膝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膝关节外科协会(KSS)膝评分和功能评分。结果 85例均获得随访,髌骨翻转组获得平均13(12~15)个月随访,髌骨侧方移位组获得平均13.4(12~15)个月随访。两组SLR时间、术后1年的Insall-Salvati指数及术后各时间点的VAS评分、ROM、KSS膝评分和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KA术中髌骨翻转与髌骨侧方移位均可获得满意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泰隆假体全膝关节置换术的中期疗效。方法选择40例(共40膝)需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患者,按术中安装假体不同分为2组:观察组20例应用单半径假体(泰隆假体)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对照组20例应用多半径假体(NexGen假体)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比较2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引流量,并于术后6周、3个月、6个月及1~6年进行随访,观察2组直腿抬高时间、自由坐-立时间、KSS膝关节评分及膝关节X线表现。结果2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感染、深静脉血栓、假体松动及假体周围骨折等并发症发生;观察组完成随访18例,对照组19例,随访时间4~6年,平均5.2年。2组出血量及引流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直腿抬高时间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0.005),2组术后KSS膝关节评分均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结论泰隆假体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抗阻伸膝功能较好,中期效果与多半径假体相当。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术(TKA)治疗膝关节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20例(共136膝)膝关节病患者采用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于TKA术前和术后3个月采用纽约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表(HSS)评价膝关节功能情况,同时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估量表(VAS)对患者的疼痛情况进行评分。结果所有患者均一期愈合,随访3个月发现出现轻度膝前痛6例,出现单侧下肢肌间静脉血栓15例,无其他手术并发症发生。术前膝关节主动屈曲度为(104±23)°,术后恢复至(128.8±10)°,术前术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VAS评分、HSS总评分及其各项评分均显著高于术前(P<0.05)。120例患者(136膝)膝关节功能恢复优112膝,良17膝,一般5膝,差2膝,优良率为94.85%。结论采用TKA术治疗膝关节病可改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促使患者早日康复。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大骨节病患者膝关节影像学定量测定对TKA的指导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3月~2020年3月在本院确诊的大骨病患者6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观察组患者采用术前膝关节影像测定+术中视野解剖探查完成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对照组采用术中视野解剖探查完成人工关节置换术(TKA)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时间;两组患者分别于手术前及术后7天行下肢全长X线检查和膝关节正侧位,比较两组患者胫股角变化(FTA)以及下肢全长力线的变化;对比两组术前、术后膝关节功能评分(HSS)和疼痛评分(VAS)。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FTA和下肢全长力线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术前术、后的VAS和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骨节病患者膝关节影像学定量测定对TKA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治疗晚期膝关节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PVNS)的近期疗效。方法将60例(60膝)择期手术治疗的晚期膝关节PVN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TKA(置换组,n=30)、膝关节镜下滑膜切除术(关节镜组,n=30)。比较两组患者术后HSS评分、关节活动度、并发症及复发情况。结果术前及术后1周,两组HS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置换组术后6周、12周的HSS评分显著高于关节镜组(P0.05)。术后,两组患膝关节功能相比术前均明显改善(P0.05),但置换组术后关节活动度与股四头肌MMT分级均优于关节镜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随访1年,置换组复发率显著低于关节镜组(P0.05)。结论 TKA可促进术后膝关节功能、关节活动度的恢复,减少术后复发,是晚期膝关节PVNS治疗的首选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2.
陈红云  陈丽宜  贾晗 《实用医学杂志》2012,28(15):2621-2622
目的:研究股内侧肌入路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患者主动功能锻炼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0年2-10月在我院行股内侧肌入路全膝关节置换术的5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25例,术后行主动功能锻炼,对照组25例,术后应用CPM机按常规行膝关节功能锻炼.记录术后第1、3、7天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关节屈伸活动度,记录术前、术后1周和术后1、3个月的膝关节功能评分(HSS评分).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3~9个月的随访.术后第1天,两组VAS疼痛评分及关节屈伸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7天,两组VAS疼痛评分及关节屈伸活动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1周,两组膝关节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个月,两组膝关节H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内侧肌入路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主动功能锻炼为患者的康复创造了有利条件,使患者的关节功能最大限度地得到了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周围组织注射鸡尾酒式镇痛混合剂的镇痛效果。方法 68例拟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膝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4例,观察组术后关节周围组织注射鸡尾酒式镇痛混合剂(吗啡+罗哌卡因+复方倍他米松+肾上腺素),对照组34例注射生理盐水;术后48h内均经静脉应用镇痛泵。比较2组术后6,24,48,72h静息及术后24、48h活动时VAS评分、主动直腿抬高时间、膝关节活动度。结果观察组术后第6,24,48,72h静息VAS评分及术后24,48h活动时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主动直腿抬高时间及术后第2,3天膝关节活动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鸡尾酒式镇痛混合剂可有效缓解全膝置换术后早期疼痛。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止血带的不同使用方法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150例行TKA治疗的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按照术中充气止血带使用方法分为全程组、前半程组和后半程组各50例。对比3组手术疗效及术后康复的指标。结果 3组术中失血量、引流量、隐性失血量和止血带使用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d,全程组和前半程组膝关节VAS评分明显大于后半程组患者(P0.05)。全程组和前半程组的下肢血栓发生率明显高于后半程组(P0.05)。后半程组和前半程组患者术后屈膝90°时间和主动直腿抬高时间均明显少于全程组(P0.05)。后半程组患者的术后1周HSS评分明显高于全程组和前半程组(P0.05);术后1月、3个月及术后6个月,3组患者HSS评分均显著提高(P0.05)。结论截骨后应用止血带可明显缩短止血带应用时间,减轻患者术后膝关节周围疼痛,有助于患者早期康复,且不增加手术时间和手术总出血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外科治疗膝关节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PVNS)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6年12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35例膝关节PVNS行手术治疗病例,术后病检均为弥漫性PVNS,其中24例选择膝关节镜下滑膜切除(ASR组),11例PVNS选择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组).ASR组采用Lysholm评分,TKA组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比较手术前后患膝的关节功能.[结果]35例患者均获有效随访,随访时间12~60个月,平均41.3个月.统计学分析表明TKA组膝关节功能HSS评分由术前的(65.9±8.4)分提高到术后的(87.6±8.9)分,差异有显著性(P=0.029<0.05).ASR组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为(86.3±10.3)分明显高于术前的(55.5±13.2)分(P=0.016<0.05).[结论]ASR结合术后辅助放疗治疗膝关节PVNS可取得较好治疗效果;TKA治疗晚期膝关节弥漫型PVNS,可较好恢复膝关节功能,复发率较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全膝置换术(TKA)后早期大角度膝关节被动活动度(ROM)练习与常规被动ROM练习对TKA后膝关节功能改善的影响。方法:将34例老年骨性关节炎(OA)患者按手术顺序随机分成术后常规被动ROM练习组和大角度被动ROM练习组。所有患者均由同一术者用微创全膝置换术式(MIS-TKA)进行手术。大角度被动ROM组在术后2周内的被动ROM练习角度比常规被动ROM练习组大20°—30°,其他康复方案和术后镇痛方案均相同。结果:两组患者术前HS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但术后第1、2、6、12和24周大角度被动ROM练习组的HSS评分均高于常规被动ROM练习组。其中,术后第1、2周的HSS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的术前膝关节主动和被动ROM差异均无显著性,但术后第4天、1周、2周、6周、12周、24周膝的主动和被动ROM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对MIS-TKA患者术后早期大角度被动ROM练习不仅能改善患膝的主动和被动ROM,还能改善膝HSS功能评分。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股内侧肌下入路联合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 ERAS)理念应用对全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术后短期康复的作用。方法 40例术前合并轻度贫血的原发性重度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采用股内侧肌下入路进行TKA,并应用ERAS方法进行围手术期管理;对照组采用髌旁内侧入路进行TKA,按传统方法进行围手术期管理。记录患者术前及术后48 h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血红蛋白水平、股直肌肌电量的均方根值(root mean square, RMS)及日均活动量,并进行2组间比较。结果 2组术前血红蛋白、VAS评分、RMS及日均活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 h,观察组血红蛋白[(101.68±11.11)g/L]、RMS(50.19±18.83)高于对照组[(94.85±4.18)g/L、39.75±20.40](P<0.05),日均活动量[(68.85±5.03)m]大于对照组[(54.55±4.38)m](P<0.05),VAS评分[(2.65±0.81)分]与对照组[(3.10±0.97)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股内侧肌下入路联合ERAS围手术期管理方法有助于纠正合并贫血的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TKA术后贫血,提高活动能力和活动量,对术后康复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及出院后康复管理对膝关节功能恢复的重要性。方法:62例(85膝)TKA患者,术后早期康复训练,出院后定期门诊、随访、指导等系统管理。结果:术后6个月,58例获随访,HSS评分,术前62.4分,术后3周78.2分,24周88.6分(均P<0.01)。结论:TKA术后早期及出院后系统管理,对保证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很必要。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个体化术前康复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6周功能转归的影响。方法 2013年3月~2015年8月,将拟行TKA的患者随机分为术前康复组(n=30)和对照组(n=29)。术前康复组从入组开始进行个体化康复训练,对照组无术前康复干预。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常规术前康复教育、手术治疗及术后康复治疗。分别在入组时、术前3 d内和术后6周采用疼痛数字分级量表(NRS)、关节主动活动范围(AROM)、徒手肌力检查(MMT)、跌倒指数、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UG)和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KS)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患者术后6周的NRS评分均低于术前(t2.342,P0.05),术前康复组的NRS评分在术前及术后6周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2.827,P0.01)。两组患者术侧膝屈曲AROM在入组时和术前无显著性差异(t0.648,P0.05),术后6周时对照组AROM较入组时和术前均明显增加(t3.555,P0.01),术前康复组无显著性差异(t1.608,P0.05);对照组的术侧膝伸展AROM在术前增大(Z=-2.257,P=0.024),术前康复组无显著性差异(Z=0,P=1.000),两组术侧膝伸展AROM在术后6周时较入组时和术前均降低(Z2.247,P0.05)。术前康复组的躯干屈伸肌群肌力在术前均增强(t2.387,P0.05),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t0.940,P0.05);两组躯干后伸肌群肌力及腹直肌上段肌力在术后6周时无显著性差异(t1.656,P0.05),术前康复组的腹直肌下段及腹外斜肌肌力在术后6周时大于对照组(t=2.585,P=0.013)。两组患者的跌倒指数在入组及术前无显著性差异(t0.350,P0.05),术后6周时术前康复组明显低于对照组(t=-2.837,P=0.007)。术前康复组的TUG时间在术前明显缩短(t=3.554,P=0.002),对照组则显著延长(t=-4.507,P0.001),两组在术后6周无显著性差异(t=-0.497,P=0.622)。术前康复组HSS-KS评分在术前升高(t=-2.621,P=0.015),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t=2.073,P=0.053),术前康复组HSS-KS评分在术前及术后6周均高于对照组(t2.092,P0.05)。结论个体化术前康复能够在TKA术前减轻患者疼痛,提高患者躯干屈伸肌群肌力、步行能力及膝关节整体功能表现;能够在TKA术后6周使患者疼痛减轻,躯干屈肌群肌力、立位平衡能力及膝关节整体功能提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同一住院周期内进行一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和分期双侧TKA的临床差异。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至2008年因双膝原发性骨关节炎, 在本院一个住院周期内接受双膝关节表面置换手术且随访资料满2年的患者233例。根据双侧膝关节手术时间不同分为一期手术组和分期手术组, 分别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因素、治疗因素和疗效间的差异。术前因素包括年龄、体重指数(体重kg/身高m2)、病程时间(从起病到手术)和术前合并症; 治疗因素包括术前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双侧手术总时间、双侧术中总止血带时间、双侧手术总引流量、总输血量; 疗效判定采用术前HSS评分、术后2年时HSS评分及HSS评分改善程度(末次与术前HSS评分的差值)作为量化标准, 并统计并发症的种类及例数。  结果  一期手术组患者191例(男性31例, 女性160例), 分期手术组患者42例(男性5例, 女性37例)。分期手术组术前合并症率明显高于一期手术组, 但两组年龄、体重指数、病程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期手术组总住院时间明显长于一期手术组(P < 0.01), 但一期手术组总输血量明显多于分期手术组(P < 0.01), 两组术前住院时间、总手术时间、总止血带时间、总引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术后2年时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期手术组术后伤口并发症率高于分期手术组, 两组仅有小腿肌间静脉发生血栓, 且发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住院死亡率均为0。  结论  在合理选择患者并进行完善的术前准备下, 同一住院周期内一期双膝TKA和分期双膝TKA具有相同的安全性和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