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比较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患者和非溶栓治疗患者发病7d时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取100例急性脑梗死溶栓患者和100例急性脑梗死未溶栓患者的肘静脉血,检测其发病7 d时血清MMP-2水平。分别于发病前、发病后14 d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发病前及发病后90d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mRS)。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组7 d血清MMP-2水平较未溶栓组低(〈0.01)。溶栓后14 d NIHSS评分改善程度溶栓组明显好于未溶栓组(〈0.01),90 d mRS评分改善程度溶栓组明显好于未溶栓组(〈0.01)。结论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可以明显降低患者发病7d时血清MMP-2水平,改善患者近中期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早期静脉溶栓联合双重抗血小板治疗轻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20年3月本院收治的轻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8例,按照入院编号随机分为对照组(n=34)和观察组(n=34)。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观察组患者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24 h后,给予口服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比较两组患者NIHSS评分、BI评分、mRS评分,并观察症状性颅内出血、无症状性颅内出血、脑梗死复发等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14 d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90 d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BI评分较高,而mRS评分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症状性颅内出血、非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90 d内脑梗死复发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静脉溶栓联合双重抗血小板治疗轻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显著,有利于改善患者神经缺损症状,整体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11):40-43+47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预后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3月在我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3个月后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n=68)与预后不良组(n=52)。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预后良好组比较,预后不良组患者脑梗死面积更大,入院时血糖水平更高,溶栓前NIHSS评分更高,OCSP分型TACI比例更高,TOAST分型LAA型更高,24 h内NIHSS评分改善≥40%比例更低,溶栓后脑出血比例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梗死面积、入院时血糖水平、溶栓前NIHSS评分、TACI分型、LAA分型是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24 h内NIHSS改善≥40%是保护因素(P0.05)。结论影响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预后的相关因素中主要有梗死面积、溶栓前NIHSS评分以及临床分型等,而溶栓后短时间NIHSS改善情况是保护因素,可以作为患者溶栓治疗后预后的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4.
李大军  金平   《四川医学》2023,44(1):51-57
目的 探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轻型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为轻型缺血性卒中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我院轻型缺血性卒中住院患者203例,其中静脉溶栓组(治疗组)109例、常规治疗组(对照组)94例。其中治疗组分为轻型非致残性卒中溶栓组、轻型致残性卒中溶栓组,各71、38例。对比不同时点各组患者BI评分及NIHSS评分、mRS评分情况。统计继发出血转化和总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凝血功能差异。结果 组间比较,各组基线BI指数、NIHSS评分、入院前m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24 h及治疗后7 d治疗组、轻型非致残性卒中溶栓组和轻型致残性卒中溶栓组BI指数均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组内比较,与基线比较,治疗组、轻型非致残性卒中溶栓组和轻型致残性卒中溶栓组患者治疗后24 h及治疗后7 d的BI指数均显著升高(P<0.05),而NIHS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治疗组、轻型非致残性卒中溶栓组和轻型致残性卒中溶栓组在治疗后90 d mRS评分预后良好优于对照组(P...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15):4-8
目的探讨运用品管圈(QCC)和丰田生产方式(TPS)缩短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门-针时间(DNT)的效果。方法收集2012年7月~2015年6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38例为对照组,2015年7月~2018年6月启用QCC和TPS改善溶栓流程后rt-PA静脉溶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70例为试验组,比较两组患者DNT时间及DNT≤60 min比例。并将所有纳入患者按DNT≤60 min与DNT60 min分为院内非延误组和延误组进行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溶栓前和溶栓后24 h、14 d的NIHSS评分及溶栓后90 d的mRS评分的差异。结果使用QCC及TPS的方法有效优化了溶栓流程,使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DNT由81 min缩短为59 min(P=0.002),DNT≤60 min的比例从20.3%提高至62.7%(P0.001),预后良好(90 d的mRS评分0~2分)比例从23.2%提高至71.1%(P0.001);与延误组相比,非延误组患者溶栓后24 h、14 d的NIHSS评分显著降低(P0.05),预后良好比例显著提高(P0.05),即非延误组预后较好。结论使用QCC及TPS的方法可有效缩短门-针时间,使患者能尽早实施静脉溶栓治疗,从而有效减轻神经功能损伤,改善患者预后,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桥接动脉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至2020年10月该院收治的87例ACI患者的临床资料,依照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n=42)和观察组(n=45)。对照组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桥接动脉机械取栓治疗,比较两组血管再通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血管再通率为84.44%(38/45),高于对照组的42.86%(18/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 d、出院时,观察组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30、60、90 d,观察组m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桥接动脉机械取栓治疗ACI患者,可提高血管再通率,降低NIHSS、mRS评分,效果优于单纯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分析替罗非班桥接双抗方案对超溶栓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神经功能及预后的疗效。方法选取中国贵航集团三〇二医院2021年1月至2022年5月90例超溶栓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双抗方案治疗,观察组在双抗方案基础上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治疗24 h、14 d、90 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治疗前、治疗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88.89%,高于对照组患者(80.00%)(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 h、14 d、90 d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m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90 d观察组mR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替罗非班桥接双抗方案治疗超溶栓时间窗AIS患者可提高临床疗效,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改善预后,提高治疗的安全性,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溶栓治疗超早期脑梗死(<4.5h)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4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超早期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溶栓组和对照组,各32例。溶栓组给予rt-PA静脉滴注,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活血化瘀药物治疗。对2组治疗前及治疗后24h、7d、14d、28d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神经功能评分及不良反应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治疗前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 4h、7d、14d、28d后两组N1HSS分值与治疗前比较明显下降(P<0.01),不同时间溶栓组NIHSS分值低于对照组,两组相比NIHSS分值差异具有高度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均无致死性的颅内血肿出现,溶栓组发生颅内出血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t-PA静脉溶栓治疗可使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早期恢复,但有增加颅内出血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驻马店市中心医院2014年3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16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动脉溶栓组(n=86)和机械取栓组(n=80)。采用美国国家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定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24 h和7、30、90 d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定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90 d的神经功能状态,观察2组患者术中血管复通情况、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24 h 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机械取栓组患者治疗后7、30、90 d NIHSS评分显著低于动脉溶栓组(P <0. 05)。2组患者治疗前m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 368,P> 0. 05);治疗后90 d,机械取栓组患者mRS评分显著低于动脉溶栓组(t=2. 572,P <0. 05)。动脉溶栓组和机械取栓组患者血管总复通率分别为65. 1%(56/86)和87. 6%(70/80),机械取栓组患者血管总复通率高于动脉溶栓组(χ~2=11. 351,P <0. 01)。动脉溶栓组和机械取栓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60. 5%(52/86)和87. 6%(70/80),机械取栓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动脉溶栓组(χ~2=15. 550,P <0. 01)。动脉溶栓组和机械取栓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67. 4(58/86)和17. 5(14/80),机械取栓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动脉溶栓组(χ~2=42. 092,P <0. 01)。结论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较动脉溶栓治疗能够显著提高闭塞血管的复通率,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及生理功能,提高临床疗效,且不良反应少,治疗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合并心房颤动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的疗效。方法选择在4.5h内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16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存在心房颤动分为房颤组39例和非房颤组124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溶栓后7d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90d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分、颅内出血转化及症状性颅内出血的发生率,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房颤对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预后的影响。结果房颤组患者高龄(≥80岁)、颅内出血转化的比例均明显高于非房颤组(均P<0.01);但两组在症状性脑出血、90d预后良好(mRS评分0~1分)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入院时NIHSS评分(OR=0.822,95%CI:0.751~0.900,P<0.01)、肺部感染(OR=5.101,95%CI:1.739~14.959,P<0.01)与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90d预后良好存在相关性;年龄(OR=1.096,95%CI:1.006~1.194,P<0.05)与颅内出血转化存在相关性;入院时NIHSS评分(OR=1.285,95%CI:1.061~1.556,P<0.05)是90d病死的独立危险因素。心房颤动与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的90d预后良好、颅内出血转化、病死等均未见相关(均P>0.05)。结论心房颤动所致急性脑梗死的比例随年龄增长逐渐增高。房颤不是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预后良好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溶栓治疗仍能获益,同时不增加症状性脑出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川北医学院学报》2020,(2):280-282
目的:探究CT血管成像(CTA)结合CT灌注成像(CTP)预测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预后的价值。方法:7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均行CTA和CTP检查,根据检查结果所有患者分为A组(CTA和CTP均为阳性,n=36)、B组(CTA阳性,CTP阴性,n=12)、C组(CTA阴性,CTP阳性,n=21)、D组(CTA和CTP均为阴性,n=9)。治疗24 h内,采用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估近期预后效果;治疗3个月后,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远期预后。结果:治疗后,A组NIHSS评分低于其余3组,B组和C组NIHSS评分低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和C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A组mRS评分≤2分的患者显著多于其余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C组、D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A结合CTP对预测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预后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采取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后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2月至2013年2月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依照90d后mRS评分划分为观察组(0-1分)与对照组(2-6分),对比两组出现的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36例,对照组44例,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性别、高血压等既往史、抽烟、喝酒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年龄、NIHSS评分、发病至治疗时间、血压变异性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预后90d与年龄、发病至治疗时间、NIHSS评分、收缩压连续变异性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动静脉联合溶栓与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方法选择2012年6月—2014年6月诊断为急性脑梗死颅内血管狭窄或闭塞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溶栓方法不同分为动静脉联合溶栓组(对照组)35例,机械取栓组(观察组)35例。治疗前后分别对患者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临床有效性、近期疗效与远期预后观察。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97.14%vs.80.0%,x~2=5.081,P<0.05)。观察组治疗后3 d及14 d NIHS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t=5.667,5.850,P<0.05)。对照组治疗后3 d与治疗前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83,P>0.05),治疗后14 d NIHS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t=8.326,P<0.05);2组治疗后3 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67,P<0.05),治疗后观察组TIMI血流≥2级明显多于对照组,血管急性再闭塞率明显少于对照组(x~2=17.481、10.403,P<0.01)。治疗后2组病变残余狭窄率、24 h内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及3个月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188、0.159、0.348,P>0.05)。结论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效果优于动静脉联合溶栓,对神经功能改善时间较早,且其远期临床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4.
姚明仁  王幼萌  刘洪波 《安徽医学》2021,42(12):1388-1391
目的 分析发病4.5~6 h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尿激酶静脉溶栓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至2021年2月阜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发病4.5~6 h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溶栓组(34例)和对照组(46例),溶栓组接受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价神经功能,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周后NIHSS评分,出血发生率以及治疗90 d预后优良率.溶栓组根据入院时的NIHSS评分,分为低分组(≤5分)和高分组(>5分),比较两组患者出血发生率和90 d预后优良率.溶栓组进一步根据90 d预后分为预后优良组(mRS≤1分)及预后不良组(mRS>1分),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溶栓组治疗1周后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90 d预后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组和对照组出血发生率及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患者中低分组90 d预后优良率高于高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分组和高分组患者出血发生率及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患者中预后优良组溶栓前NIHSS评分低于预后不良组,发病至溶栓时间短于预后不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溶栓前NIHSS评分、发病至溶栓时间是尿激酶溶栓预后的危险因素(OR=3.797,95%CI:1.007~14.315,P<0.05;OR=1.087,95%CI:1.005~1.175,P<0.05).结论 尿激酶静脉溶栓应用于发病4.5~6 h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疗效显著,且不增加出血并发症和死亡率,溶栓前NIHSS评分越低或发病至溶栓时间越短,预后越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静脉溶栓治疗急性重度脑梗死的疗效、安全性,分析溶栓后预后不良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共纳入152例急性重度脑梗死患者,发病时间均在4.5 h之内,随机信封法分为对照组(76例)和观察组(76例),对照组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调脂固斑、神经保护及活血药物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给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记录两组患者治疗24 h、1周和1月后的NIHSS评分;治疗3月后的mRS评分;治疗1周后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的例数。依据治疗3月 后mRS评分将观察组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30例)、预后不良组(46例),对影响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观察组治疗24 h、1周及1月后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F=24.684,P<0.001)。治疗3月后,观察组mR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t=4.396,P<0.001),预后良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13.636,P<0.001)。治疗1周后,观察组和对照 组分别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4例和2例,无明显差异(χ2=0.694,P=0.405)。发病至溶栓间隔时间(OR=0.173,P=0.035)、溶栓前收缩压(OR=0.869,P=0.019)及入院时NIHSS评分(OR=0.466,P=0.011)是静脉溶栓治疗急性重度脑梗死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急性重度脑梗死应用静脉溶栓治疗是有效且安全的;发病至溶栓间隔时间、溶栓前收缩压及入院时NIHSS评分是 静脉溶栓后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24 h内使用丁基苯酞(NBP)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1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8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rtPA溶栓治疗,在rtPA溶栓后24 h复查头颅CT或MRI,未出血者参照指南根据具体病情加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等。治疗组患者在上述治疗的同时,于rtPA溶栓24 h内使用NBP注射液静脉滴注,连续静脉滴注8~10 d后改用NBP软胶囊口服,NBP治疗至少维持30 d。于rtPA溶栓前、溶栓24 h后及发病90 d时评价两组患者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A)评分,计算mRA评分在0~2分的患者百分比;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天数以及溶栓后24 h内出现脑出血、再闭塞的例数。结果:溶栓24 h后及发病90 d时,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较溶栓前均明显降低(P0.05),两组中mRS评分在0~2分的患者比例较溶栓前明显升高(P0.05);且发病90 d时,治疗组患者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mRS评分在0~2分的患者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住院天数及溶栓后出血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溶栓后再闭塞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rtPA溶栓24 h内使用NBP持续治疗能够明显改善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减少溶栓后血管再闭塞,可在临床中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   

17.
时间管理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分析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疗效及预后,探讨时间管理对疗效的影响.方法 将2013年9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脑血管病中心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19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溶栓后24 h NIHSS评分分为有效组(n=74)及无效组(n=124),单因素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疗效的因素;按3个月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n=157)及预后不良组(n=41),单因素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疗效的因素.同时比较有效组及无效组间从发病至用药的各段时间的差异,评价时间管理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有效组和无效组患者溶栓前NIHSS评分、发病至溶栓开始的时间及冠心病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溶栓前NIHSS评分低、发病至溶栓开始的时间短、溶栓前无冠心病史是疗效良好的独立预测因素.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患者的年龄、发病时的血糖水平、患者的糖尿病史、房颤史、溶栓前NIHSS评分、溶栓前GCS评分及发病至溶栓开始的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溶栓前NIHSS评分低是预后良好的独立预测因素.在时间管理上,有效组与无效组患者,发病至溶栓开始的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主要是由发病至就诊时间的差异(P<0.01)导致的.结论 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rt-PA静脉溶栓治疗中,溶栓前NIHSS评分低、发病至溶栓开始的时间短、溶栓前无冠心病史预示rt-PA静脉溶栓疗效良好,溶栓前NIHSS评分低预示静脉溶栓预后良好.降低患者发病至就诊的时间可提高静脉溶栓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和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48例,按照使用药物分为rt-PA组和尿激酶组,进行溶栓治疗,其他常规治疗相同,连续治疗1周,观察两组患者溶栓治疗前后的mRS评分,两组患者溶栓治疗前、溶栓后24 h、溶栓后7 d的NIHSS评分[1],比较两组患者溶栓后颅内出血、再梗死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死亡例数。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mRS评分和NIHSS评分均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例数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t-PA和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相似,两组药物安全性能也相当,临床医生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9):39-42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安全性和90 d预后。方法选择2015年10月~2018年9月在北京市顺义区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10例轻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根据是否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分为溶栓组和非溶栓组,其中溶栓组42例,非溶栓组68例。比较两组溶栓后24 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90 d改良Rankin评分及出血转化发生率。结果非溶栓组基线NIHSS评分为(1.86±0.55)分,溶栓组基线NIHSS评分为(1.94±0.58)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溶栓组24 h NIHSS评分为(1.69±0.32)分,溶栓组24 h NIHSS评分为(0.95±0.23)分。与非溶栓组患者相比,溶栓组患者24 h NIHSS评分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组中,与溶栓前NIHSS评分比较,溶栓后24 h NIHSS评分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组发生出血转化为2例(4.8%),非溶栓组发生出血转化为3例(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脑实质出血。溶栓组预后良好(mRS≤1分)的患者为38例(90.5%),预后不良(2≤mRS≤6分)的患者为4例(9.5%);非溶栓组预后良好的患者为51例(75.0%),预后不良患者为17例(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轻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在发病4.5h内进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有助于降低24 h NIHSS评分,改善90 d预后,并不增加出血转化。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使用阿替普酶(rt-PA)静脉溶栓后的急性超溶栓时间窗(超窗)的轻型卒中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4月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24例起病4.5~6 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4分的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其中研究组61例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对照组63例接受常规治疗。通过分析患者基线资料及溶栓后24 h及7 d的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rt-PA静脉溶栓治疗方案的有效性,随访1 a,统计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24 h及7 d后研究组NIHSS、mR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24 h后NIHSS及mR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7 d后,NIHSS及mRS评分均较24 h时及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急性超溶栓时间窗患者接受rt-PA静脉溶栓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