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董振献  何贤松  靳妍  徐一文 《现代预防医学》2014,(19):3484-3485,3491
目的了解浙江省台州市2005-2012年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影响因素,为制定乙脑防控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和分析2005-2012年台州市乙脑疫情监测资料。结果台州市2005-2012年共报告乙脑120例,死亡3例,年平均发病率为0.26/10万,病死率为2.50%,其中2007年发病率最高为0.49/10万,2011年发病率最低为0.119/10万;椒江区最高(0.57/10万),黄岩区最低(0.08/10万);病例主要集中在7月,发病数占病例总数的90%;病例中15岁的儿童占86.67%,其中最小的为5月龄。结论台州市乙脑疫情呈现波动性下降趋势。加强乙脑病例监测和媒介蚊虫监测,落实适龄儿童常规免疫接种、加强防蚊灭蚊为主的综合防控措施是降低乙脑发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2008-2017年山东省猩红热流行特征和流行趋势,为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国家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中2008-2017年山东省猩红热病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山东省2008-2017年累计报告猩红热病例40920例,年均发病率为4.21/10万;2008-2017年猩红热发病率整体呈逐年上升趋势(χ2趋势=10960.22,P<0.05);4-6月份和11月份-次年1月份为发病高峰,分别占报告发病总数的35.85%和34.55%;各市均有发病,以莱芜市(11.79/10万)、济南市(11.69/10万)、青岛市(8.98/10万)、东营市(7.64/10万)和泰安市(5.49/10万)年均发病率较高。男性发病率(5.23/10万)高于女性(3.20/10万)(χ2=2359.01,P<0.05);发病年龄以15岁以下年龄组为主,尤其以3~9岁高发,占报告发病总数的87.79%;幼托儿童、学生和散居儿童占报告发病总数的98.57%。结论 2008-2017年山东省猩红热发病率整体呈上升趋势,冬春季是猩红热高发季节,学校和托幼机构是发病的高危场所,应加强冬春季学校和托幼机构猩红热疫情监测和健康教育工作,有效控制猩红热的发生和蔓延。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1956-2018年阆中市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趋势和流行病学特征,为探索有效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1956-2018年阆中市乙脑疫情数据、工作报表,根据乙脑疫苗免疫发展历程,将1956-2018年划分为疫苗使用前阶段(1956-1970年) 、推广使用乙脑灭活疫苗阶段(1971-1988年) 、推广使用乙脑减毒活疫苗和乙脑灭活疫苗阶段(1989-2007年 ),扩大免疫规划阶段(2008-2018年 )4个阶段,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乙脑的发病和死亡变化情况。结果 1956-2018年阆中市累计报告乙脑2234例,死亡284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4.54 /105,死亡率为0.58/105,病死率 12.71%。 各阶段报告发病率分别为7.67/105,8.78 /105,1.47 /105和0.38/105,报告发病率总体呈下降趋势(〖XC小五号.EPS;P〗趋势=1470.20,P<0.001)。病例年龄以15岁及以下儿童为主,占96.91% 。季节以7~9月为发病高峰,占93.29%。2004-2018 年病例疫苗接种史无及不详儿童占77.41%。结论 近年来,阆中市乙脑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未免疫儿童仍是乙脑发病的高危人群,仍应加强以预防接种为主,主动监测和健康教育,防蚊、灭蚊、环境卫生治理爱国卫生运动的综合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4.
2004-2010年许昌市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2004-2010年许昌市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特征,为制定和完善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描述流行病学法对2004-2010年许昌市流行性出血热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4-2010年许昌市共报告流行性出血热148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0.50/10万,发病呈逐年下降趋势;发病主要集中在30~59岁之间(占发病总数的76.35%);以农民为主(占总病例数的81.76%),冬季高发。结论应以农村地区为主,通过以灭鼠防鼠为主的综合性防控措施,减少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病。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2010-2018年西安市其他感染性腹泻的流行特征和病原学分布特征,以更好的指导其防治工作。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0-2018年西安市其他感染性腹泻的发病数据和病原学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报告其他感染性腹泻72131例,年均发病率92.49/10万,年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年均实验室诊断率47.45%,也呈逐渐上升趋势。冬季(11-12月及次年1月)是其发病高峰,报告病例数占39.82%(28724/72131)。城区年均发病率(132.26/10万)高于郊县(50.57/10万)。病例职业构成以散居儿童(57128例,占79.20%)为主,其占比逐渐上升。0~1岁人群发病率最高(4523.33/10万),其次是1~2岁人群(2553.92/10万)。有明确病原报告的病例占23.84%(17197/72131),其中病毒感染病例占98.32%(16908/17197)。轮状病毒感染病例占93.88%(15874/16908),0~1岁组占92.04%(14611/15874),散居儿童占97.90%(15540/15874),发病高峰在冬季。细菌感染病例占1.61%(277/17197),0~1岁组占65.70%(182/277),散居儿童占88.09%(244/277),发病高峰在夏秋季。重症病例331例,经病原学诊断的有13例,均为轮状病毒感染;死亡10例,均未经病原学诊断,其中8例为散居儿童。结论 西安市其他感染性腹泻冬季高发,病例以散居儿童为主,病原谱分析显示轮状病毒是其主要病原。目前疫情防控形势仍很严峻,应在高发地区对重点人群采取针对性防控措施,以有效降低其发病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黔东南州乙脑的流行规律及疫情趋势,为有效控制乙脑的流行,制定乙脑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黔东南州2005-2010年乙脑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黔东南州2005-2010年乙脑发病391例,发病率为1.59/10万。发病有明显季节性,91.56%的病例集中在6-8月。年龄以<10岁的儿童为主,占81.84%,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职业以散童和学生为多。结论黔东南州自2006年将乙脑疫苗纳入免疫规划后,乙脑发病率呈下降趋势,但散发病例时有发生,从江、凯里等县市发病率还较高,因此黔东南州乙脑预防工作不容乐观,要采取疫苗接种、防蚊灭蚊等综合措施降低乙脑发病。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三明市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三明市1955—2012年乙脑疫情进行分析。结果 1955—2012年全市累计发病5 760例,年均发病率4.79/10万,年均死亡率0.73/10万,病例主要集中在1965—1974年,共报告4 130例(71.7%);自然流行、疫苗试点推广和计划免疫3个时期的平均发病率和平均死亡率均呈下降趋势;各县区年均发病率在7.82/10万~16.66/10万间,农村年均发病率(2.29/10万)高于城区(2.18/10万);发病有明显的季节分布,7~8月占91.4%。1990—2012年间男女病例数比例为1.63∶1;0~14岁儿童占95.0%,发病以散居儿童为主(64.7%)。结论开展以预防接种为主的综合防控措施是防控乙脑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2013-2017年海南省的性病疫情数据,了解其流行病学特征,为相应调整现有的性病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海南省各市县网报的2013-2017年性病监测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3-2017年,海南省5种性病报告病例数为67383例,年均发病率为148.01/10万,年均增长率为16.17%。5种病种中,以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的年均发病率(61.74/10万)最高,后依次为梅毒(47.93/10万)﹑淋病(18.46/10万)﹑尖锐湿疣(14.17/10万)和生殖器疱疹(5.72/10万),5种性病的发病率均呈上升趋势(P<0.05)。男女性病发病率分别为125.63/10 万和172.91/10 万。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女性的发病率(98.18/10 万)高于男性(28.97/10 万),淋病则是男性的发病率(28.56/10 万)高于女性(7.22/10 万)。以20~34岁年龄段的人群报告病例数最多,为37106例,占55.0%,15~24岁人群病例数为16611例,占39.9%,>60岁的老年人群7211例,占10.7%。职业以家务及待业,农民和商业服务为主,三者占69.33%;地区分布以海口市报告的性病病例数最多,其次为三亚市和琼海市,三者占报告病例数的58.82%。结论 2013-2017年海南省性病疫情呈总体上升趋势,防控形势不容乐观,应重点加强梅毒、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和淋病的防控。未来应加大健康教育宣传力度,提高医疗机构性病患者的规范诊疗率,防治结合有效控制疫情发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高县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流行特征,为预防和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高县1960-2013年乙脑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960-2013年高县累计报告乙脑629例,死亡57例,总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2.70/10万和0.25/10万,1972-2013年各年发病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29.22,P〈0.01)。疫苗使用前期,发生3次暴发流行,总发病率为5.56/10万,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趋势χ2=77.22,P〈0.01);疫苗使用初期,总发病率为2.23/10万,与疫苗使用前期相比,发病下降71.82%,总发病率呈现下降趋势(趋势χ2=14.82,P〈0.01);计划免疫冷链运转期,总发病率为1.73/10万,1990-1994年与疫苗使用初期相比,发病率下降7.18%;规范门诊接种期,总发病率为1.04/10万,2004-2013年与冷链运转期相比,发病率下降20.44%。发病高峰在8-9月,占病例总数的75.83%。病例集中在7岁以下,占病例总数的64.39%。男女性别比为1.78∶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9.80,P〈0.01)。发病最多的是散居儿童,其次是托幼儿童和学生,共占病例总数的85.85%。结论高县乙脑发病率呈现逐年下降趋势,提示疫情得到较好控制。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男性发病高于女性,7岁以下散居儿童和托幼儿童是高危人群,应加强预防接种和防蚊灭蚊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2012-2018年江西省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的流行病学特征,为评价乙肝免疫策略效果和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NNDRS)中下载江西省2012-2018年急性乙肝疫情资料,运用流行病学方法对其流行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2012-2018年江西省共报告急性乙肝病例10409例,年平均发病率为3.27/10万,报告发病数和发病率均呈逐年下降趋势;各设区市均有急性乙肝病例报告,报告发病率最高的设区市为萍乡市(13.90/10万);报告发病率最高的年龄组为25~岁组(6.58/10万),最低的为5~岁组(0.18/10万);15~45岁病例6524例(62.68%),<15岁病例283例(2.72%);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男女性别比为2.38〖DK〗∶1;病例以农民最多(6347例,占60.98%),其次是家务及待业人群(1234例,占11.86%)。结论 2012-2018年江西省急性乙肝病例以男性、农民、15~45岁人群为主,报告发病数和发病率均逐年降低,地区间发病水平及其变化趋势有差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2008-2017年江苏省乙型脑炎(Japanese encephalitis,JE)流行特征,为JE的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8-2017年江苏省JE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JE IgM抗体的检测。结果 江苏省2008-2017年共报告269例JE病例,年均发病率为0.034/10万,JE发病率总体呈下降趋势(χ趋势2=104.47,P<0.001);病例主要发生在7~9月份,8月为发病高峰;病例主要分布于宿迁市、连云港市、苏州市、淮安市和徐州市5市(占72.86%);男女发病比为1:0.72,发病年龄集中在﹤10岁(占80.67%),职业为散居儿童。JE患者血清/脑脊液标本有462份,阳性率为78.35%(362/462);病例以无免疫史和免疫史不详为主,有接种史的病例占42.75%。经过一系列的防治措施,近几年JE发病数下降明显。结论 江苏省JE发病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本省JE疫苗的接种人群效果显著,今后应继续做好JE的防控工作,加强宣传教育,同时做好防蚊灭蚊等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2.
云南省2001-2010年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莉 《实用预防医学》2012,19(3):376-377,375
目的分析云南省2001-2010年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动态变化趋势和流行病学特征,为探索有效的乙脑预防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云南省2001-2010年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中的流行性乙型脑炎数据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01-2010年共报告乙脑病例4 918例,死亡246例,年均发病率为1.1287/10万,年均死亡率为0.0563/10万;乙脑报告发病率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个别年份波动较大,病例主要集中在西双版纳州、德宏州、保山市、昭通市、文山州、普洱市和红河州等,发病季节性明显,6-9月为流行季节,以〈15岁儿童发病为主,发病以散居儿童和学生为主。结论云南省乙脑发病率总体呈下降趋势,表明乙脑预防控制取得显著成效,但个别年份发病率波动较大,仍存在局部暴发流行的隐患,但发病率有所波动,在边境一线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乙脑的威胁仍然存在,应继续加强防控措施。今后几年应采取疫苗常规免疫和季节性突击接种相结合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庆阳市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的流行特征,为制定乙脑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5-2018年庆阳市报告的乙脑病例数据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5-2018年庆阳市共报告乙脑病例119例,年均报告发病率0.37/10万(0~3.06/10万);死亡11例,病死率11.46%。发病覆盖范围逐年扩大,南部县区发病率(5.53/10万)较北部县区(0.63/10万)高。病例集中在7-9月份,8月份最多(63.87%);病例年龄中位数为59岁(4~84岁),45岁以上年龄人群发病数最多,占74.79%;职业以农民为主,占88.24%;98.32%的病例无明确的疫苗免疫史。结论 庆阳市乙脑发病率南部县区高于北部县区,主要发病人群为农村居住的中老年人,绝大多数病例无免疫史。应及时调整防控策略,提高成人乙脑疫苗接种率,加强农村地区环境卫生整治和农村居民的健康宣教。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邯郸市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 发病趋势和流行病学特征,为今后制定乙脑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1997—2018年邯郸市乙脑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 邯郸市1997—2018年共报告乙脑病例290例,年平均发病率为0.15/10万。原19 个县(市、区)均有乙脑病例报告,各地发病情况有差异。发病呈明显季节性,主要集中于夏秋季,8—9月份病例最多。年龄组主要分布在5~9岁年龄组,其次为10~14岁、50~54岁和60~64岁年龄组,且呈现向大年龄组推移趋势。排在前 3位的职业分别是农民、学生和散居儿童。结论 目前乙脑低发态势下,邯郸市乙脑防控工作要在继续保持乙脑疫苗高接种率基础上,关注重点人群(成人)和重点地区,做好健康教育,开展蚊虫监测工作,及时清除蚊虫孳生地,将蚊密度控制在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郑州市2005 - 2018年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流行病学特征,为乙脑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通过《中国乙脑监测信息系统》收集郑州市2005 - 2018年乙脑发病数据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郑州市2005 - 2018年乙脑发病共123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0.11/10万,死亡2例,病死率1.63%。报告发病率由2005年的0.25/10万(13例)降至2018年的0.02/10万(2例)。乙脑发病主要集中在7 - 9月,8月份达到高峰(占56.10%)。男性发病率(0.14/10万)高于女性(0.09/10万)。<15岁年龄组发病占58.54%。农村发病率(0.13/10万)高于城区(0.06/10万)。结论 郑州市乙脑发病水平得到有效控制,仍需加强常规免疫规划接种工作。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许昌市手足口病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控制手足口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描述流行病学的方法,对2009-2010年许昌市手足口病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许昌市8个县(市、区)均有手足口病报告,2010年发病率较2009年上升2.94%,病死率降低了35.37%,呈现局部高发态势;近两年手足口病4月份达发病高峰;年龄分布以4岁以下儿童为主,发病和死亡均以散居儿童为主;病原学检测以EV71感染为主,其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41,P〈0.05);2009年重症病例265人,2010年重症病例742人,重症病例在各县(市、区)的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97.34、431.24,P〈0.01)。结论许昌市手足口病呈上升态势,4月份为发病高峰,局部高发;病原体主要为EV71型肠道病毒;应以4岁以下儿童、特别是散居儿童为重点防治对象,警惕地区性聚集性疫情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收集茂名市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实验室病例监测结果,分析近十年乙脑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为乙脑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用ELISA对2010—2019年茂名市乙脑监测病例进行IgM抗体检测,使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对确诊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10—2019年茂名市共报告乙脑监测病例423例,其中实验室确诊病例69例,死亡4例。年平均发病率0.11/10万,病死率5.80%。男女比例为1.76∶1;流行时间以5—6月份为主;地区分布呈高发区域环形分布特点;发病人群以散居儿童和学生为主,病例集中在2~12岁年龄儿童,无成人病例。病例人群以无免疫史和免疫史不详为主,占89.86%。病例临床分型以中重型为主,临床症状明显。结论 茂名市近十年乙脑的流行呈明显下降趋势,病例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人群特异性和周边县区多发的地域特点,发病以低龄免疫空白的散居儿童为主。需加强乙脑疫苗适龄儿童的查漏补种和防蚊灭蚊的控制措施,并持续开展乙脑病例和媒介的监测,以防止乙脑的流行暴发。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河北省2011-2015年流行性乙型脑炎(JE)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有效控制乙脑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乙脑监测管理系统信息、个案调查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结果 河北省2011-2015年共报告乙脑病例272例,死亡3例,年均发病率0.075/10万,年均死亡率为0.001/10万,病死率为1.10%。其中2013年乙脑发病234例,发病率达到0.32/10万。病例散发且相对集中在河北省中南部地区的石家庄(44.49%)、衡水(19.85%)、邢台(11.76%);乙脑发病季节性明显,10月达到高峰(占68.01%);病例主要集中在15岁以上人群,占病例总数的73.90%;有免疫史的占11.74%,无免疫史和免疫史不详的分别占31.74%、56.52%。 结论 河北省2011-2015年乙脑发病率维持在较低水平。2013年出现乙脑发病高峰,乙脑发病年龄明显后移,需加强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9.
常豫红  陈航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7):1608-1610,1613
目的了解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的流行状况及防治效果,为制定预防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泸州市1993~2010年乙脑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8年共报告乙脑1563例,死亡56例,年均报告发病率、病死率分别为:1.85/10万、3.58%,各年度均为散发。2000年以前,年报告发病率呈波动上升,2000年以后,发病率从4.08/10万(2000年)波动下降至0.32/10万(2008年);病死率从7.94%(1998年)下降为0(2008~2010年)。从流行特征看:7~9月高发(占92.39%),8月为最高峰;10岁以下儿童为主要发病人群(占93.09%);古蔺、叙永、江阳区为历年高发地区(占68.20%),年平均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县区。2007~2010年个案资料显示,有免疫史者重型和极重型发生率较无免疫史和免疫史不详者要低。结论近10年泸州市乙脑防控成效显著。在流行季节前开展适龄儿童乙脑疫苗接种为有效防控措施,贫困县和边远农村仍为重点防控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