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了解唐山地区精神科住院患者年出院人次及诊断构成比的变化趋势,为该地区及国内类似地区精神卫生政策发展提供依据.方法: 分析唐山地区全部精神病专科医院1986、1996、2001和2006年出院患者的基本信息和诊断类别及其变化情况.结果: 唐山地区1986、1996、2001和2006各年度出院的精神科住院患者分别为832、1705、2279和3154人次,区间增长近4倍,估计每5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39.出院患者的诊断分布在4个年度间存在不同.精神分裂症的出院诊断构成比有下降趋势,而物质滥用或依赖、癔症和应激相关障碍的比例增加.结论: 唐山地区精神障碍患者住院服务利用在20年间呈快速上升趋势;与县级精神病院相比,市级精神病院提供的住院服务增长显著;物质滥用和老年精神障碍住院治疗需求呈快速上升趋势,但精神分裂症、情感障碍和神经症仍然是精神科住院服务的重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精神卫生法》实施前后5年,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非自愿住院和自愿住院占比有无差异,非自愿住院的主要原因分布及占比有无变化。方法 统计2008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中心住院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按前后各5年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10年间,每年随机向60位非自愿住院患者的家属发放调查问卷,了解迫使患者家属为患者选择非自愿住院的最直接原因。结果 10年共入组1728例,对照组904例,观察组824例。对照组中非自愿住院占比为69.58%,观察组为70.75%,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对象中,非自愿住院的原因分类构成比均依次为:无自知力或者治疗依从性差>伤人行为或者倾向>自伤自杀行为或者倾向>其他,但观察组相较对照组,因伤人行为或倾向而非自愿住院的构成比呈增加(P<0.01),因无自知力或者治疗依从性差而非自愿住院的占比下降(P<0.05)。结论 ①首发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依然以非自愿住院为主;②在《精神卫生法》实施前后5年里,迫使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非自愿住院的原因分类占比排序,均依次为无自知力或治疗依从性差、伤人行为或倾向、自伤自杀行为或倾向、其他;③《精神卫生法》的实施后,在非自愿住院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中,伤人行为或倾向的占比上升,无自知力或者治疗依从性差的占比下降。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某院2009年-2016年8年间住院老年精神障碍患者疾病构成比,为制定防治政策提供数据支持。方法:收集2009-2016年期间65岁及以上老年住院精神障碍患者的一般资料,疾病诊断等信息,并逐年对比,分析其疾病构成的变化。结果:某院2009年至2016年8年间老年住院患者共1513例,其中男性568例(37.54%),女性945例(62.46%),男女比例为1:1.66;年龄65~86岁,平均年龄为69.13±4.13岁,主要集中在65~70岁,占比70.85%;8年间精神障碍构成比相对稳定,疾病顺位前4位分为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器质性精神障碍、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症及双相情感障碍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精神分裂症所占比例呈下降趋势。结论: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器质性精神障碍及双相情感障碍为老年住院患者的主要精神障碍,以女性患者为主。  相似文献   

4.
近十年住院精神病人疾病谱变化的调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了解1989~1999年住院精神病人疾病谱变化。方法 调查1989及1999年每季度第二月份(2、5、8、11月)住院的所有精神病人。结果 分别收集243例及506例病例的统计表明,10年中的反应性精神障碍、情感性精神障碍及人格障碍构成比,无显著差异,精神分裂症构成比显著减少,神经症、海洛因依赖则显著增加,平均住院天数显著减少,治愈率显著提高,精神分裂症病人中偏执型、单纯型、青春型比例显著减  相似文献   

5.
176例儿童精神障碍住院临床资料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了解住院儿童精神障碍患者临床特征,方法:对我院十年间住院儿童精神障碍患者(≤15岁)病历资料回顾性调查,主要对患者诊断及治疗情况进行分析,结果:176例儿童住院患者占住院病人的1.15%,男性92例(52.27%),女性84例(47.72%),诊断以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病最多分别占54.6%,13.6%,氯氮平,氯丙嗪,奋乃静,舒必利占用频度的前四位,联合用药偏多,治疗方法不理想,结论:儿童精神障碍在住院精神病人中所占比例不高,以重型精神病为主,治疗手段,服务模式落后,应重视儿童精神卫生工作,加强儿童精神卫生 知识的宣传。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80年代与90年代精神科门诊首诊诊断患者分布变迁。方法 对1985年的1351例及1994年的1323例门诊首诊病例的诊断进行比较研究。结果 与80年代相比,90年代精神科门诊首诊诊断分布发生显著变化,阿尔采木氏病(P<0.05),酒精所致精神障碍(P<0.01),情感性精神障碍(P<0.01),神经症(P<0.05),睡眠与觉醒障碍的诊断增多(P<0.01);精神分裂症及分裂样精神病(P<0.01),精神发育迟滞的诊断减少(P<0.01)。结论 阿尔采木氏病,酒精所致精神障碍及神经症等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原精神障碍也应列入精神科门诊的防治重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未治疗精神病期与后期阴性症状和阳性症状的关系。方法 104名首发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在他们首次住院前行阴性症状量表(SANS)、阳性症状量表(SAPS)、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评定及出院6月后随访对患者行SANS、SAPS评定。结果 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未治疗精神病期与治疗出院6月后阴性症状、阳性症状没有显著相关,但与患者阳性症状缓解有显著的关系。未治疗的精神病期大于1年的患者比未治疗的精神病期小于12天的患者出院6月后的阴性和阳性症状有显著差异。结论 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早期干预具有较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比不同药物治疗方案对全面改善大学生首发精神分裂症认知障碍的近期及远期疗效.方法 按就诊时间先后选择2008-2012年间我市7所各级精神病院收治的高校在读期间首次发病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5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医生选择的药物治疗方案不同分为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组(FGA) 56例和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组(SGA) 102例,治疗初、治疗1、3、6月时使用中文版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评定量表(SCoRS)对患者认知功能进行全面评定并进行组间组内比较.结果 与治疗初比较FGA组、SGA组各阶段SCoRS各因子发生明显改善:神经认知:FGA(t=5.71,13.84,34.08;P<0.01),SGA(t=22.52,55.43,125.91;P <0.01);社会认知:FGA(t=1.66,P<0.05;17.62,39.16;P<0.01),SGA(t=11.44,58.43,96.08;P<0.01);日常生活状态认知:FGA(t =5.65,22.39,55.21;P<0.01),SGA(t=37.63,116.42,187.98;P <0.01).FGA和SGA组治疗各阶段在认知各方面改善程度上存在明显差异:神经认知(t=12.71,27.28,48.61;P <0.01);社会认知(t=6.15,30.48,42.99;P <0.01);日常生活状态认知(t=18.46,49.87,73.30;P <0.01).结论 抗精神病药能全面改善大学生首发精神分裂症的认知障碍;第二代药物改善程度明显优于第一代药物,远期改善更突出.  相似文献   

9.
陈宽玉    孔骞  黄玉桃   《医学信息》2019,(4):182-185
目的 通过探讨首发缓解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日常生活模式,分析主动活动在促进患者认知水平、社会功能上的积极作用,旨为医护人员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5年8月~2017年8月江苏省扬州五台山医院门诊或住院的首发缓解期精神分裂症患者68例作为患者组,选取同期该院职工及其家属5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日常生活模式量表(DRM)评定日常生活行为,连线测验(TMT)评估认知功能,社会功能缺陷量表(SDSS)评估患者的社会功能,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对患者精神症状进行评定。结果 患者组从事工作的人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组PANSS阳性症状得分为(9.54±4.73)分,阴性症状分数为(12.49±5.47)分,一般精神病理分数为(18.22±5.21)分,总分为(40.25±4.36)分;氯丙嗪当量为(396.53±169.62)mg/d,SDSS评分为(6.57±1.67)分。患者组DRM主动活动次数和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组花费在主动活动上的时间与社会功能存在相关性(r=-0.348,P<0.05),并且患者主动活动的次数和认知功能TMT-A(r=-0.302,P<0.05)和TMT-B(r=-0.251,P<0.05)密切相关。结论 首发缓解期精神分裂症患者主动活动次数和时间减少,并且社会功能越差的患者消耗在主动活动上的时间越少。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神经症患者与其他类别精神障碍患者(除神经症外的精神障碍患者)在主观幸福感上的差异以及不同性别的神经症患者在主要幸福感上的差异。方法应用总体幸福感量表(GWB)对30名神经症患者和30名其他类别精神障碍患者进行主观幸福感的测定,采用t检验进行数据统计。结果其他类别精神障碍被试与神经症被试在总体幸福感及各分量表分数上均存在显著的差别(t=2.42,P0.05);不同性别的神经症患者在正性情绪、负性情绪、总体幸福感的差别具有显著性(t=-2.970,-3.171,2.900;P0.05);女性在幸福感体验和情感体验上都比男性高。结论神经症患者的主观幸福感相对其他类别精神障碍患者较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心理健康教育干预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心理状态的矫治效果。方法将108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113名家属随机分为研究组(心理健康教育干预组)59例,对照组54例,分别在入院时、干预6周后进行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艾森克人格量表(EPQ)评分。结果研究组干预6周后抑郁、焦虑程度显著降低(P〈0.01),且抑郁、焦虑减轻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具有不稳定性人格特征的家属干预6周后抑郁、焦虑减轻程度明显大于稳定性人格特征的家属(P〈0.01)。结论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和情绪障碍,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干预能不同程度地减轻患者家属的抑郁、焦虑情绪和具有不稳定性人格特征家属的抑郁、焦虑情绪。  相似文献   

12.
目的回顾分析新疆精神卫生中心近20年儿童精神障碍住院患儿一般临床资料的变化情况。方法对1991年9月至2011年8月间住院的年龄≤12岁的病历共123份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近20年精神障碍患儿住院人数先缓慢增加,2003年后增加明显并趋于平稳。随年龄增长住院人数递增。男性74例(60.2%),女性49例(39.8%)。诊断前6位为:癫痫或癫痫所致精神障碍(以下统称癫痫)、心境障碍、精神分裂症、癔症、精神发育迟滞及应激相关障碍。后10年组少数民族患儿住院及治疗有效比例显著高于前10年组(χ2=4.676,6.532;P<0.05)。结论儿童精神问题日益突出,需进一步关注西部儿童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3.
Forty‐nine children's (G‐ and PG‐rated) films were viewed and rated with respect to the depiction of mental illnesses. Material about mental illnesses was included in 33 (67%) of these films. Twelve (24%) had one or more characters labeled as having a mental illness; an additional 21 films contained references to mental illnesses. Characters with mental illnesses tended to be male, adult, Caucasian, single or of unknown marital status, and identified by disparaging slang terms rather than formal diagnoses. Of the 12 movies containing characters with mental illnesses, 8 (67%) included depictions where that character was violent. Other characters responded in generally favorable ways to the mentally ill characters: most worked cooperatively with the character and helped and trusted the character. However, nearly two‐thirds also showed fear of the character. Results suggest that mental illness depictions are common in children's films, and that, despite some positive responses from other characters, mentally ill characters tend to be feared and disparaged. Study limitations and possible implications for children's developing understanding of mental illnesses are discussed. © 2003 Wiley Periodicals, Inc. J Comm Psychol 31: 553–560, 2003.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首发与复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父父、母母及首发患者父母心理健康、应对方式。方法:将精神分裂症患者父母186例,按患者首发与复发分为父父、母母和首发父母3组,分别测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及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首发父亲组SCL-90除抑郁、敌对、偏执及其他与复发父亲组无差异外(P0.05),其余各因子及总分均高于复发组(t=1.884~5.613,P0.05或0.01),消极应对高于复发组(t=4.154,P0.01);首发母亲组SCL-90除敌对、恐怖与复发母亲组无差异外(P0.05),其余各因子及总分均高于复发组(t=2.011~5.942,P0.05或0.01),积极无差异(P0.05),消极应对高于复发组(t=4.672,P0.01);首发父、母组间SCL-90除恐怖、其他无差异外(P0.05),其余各因子及总分父亲低于母亲(t=-1.774~-5.120,P0.05或0.01),积极应对无差异(P0.05),消极应对父亲低于母亲(t=-1.783,P0.05)。结论: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父母心理健康水平低,应对方式简单消极,母亲的心理健康更需关注。  相似文献   

15.
昆明市普通人群精神卫生知识知晓率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调查城市人群精神卫生知识知晓情况,为制定精神卫生工作相关策略和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自编成套调查问卷,对514名社区及学校人群进行无记名的调查。结果普通人群精神卫生知识各项知晓率均低于45%,对精神卫生相关的法律法规的知晓率最低(8.4%),不同职业人群、家人中有无精神障碍患者的人群对精神卫生知识的知晓率存在显著差异。对精神障碍患者的理解与认识方面,85%的人群对精神障碍患者表示关心和同情,47.5%的人认为精神障碍患者只有一部分人是危险人物;家人中有精神障碍患者的被调查者持负面看法的比例更高,且两组间存在显著的差异。结论城市人群精神卫生知识匮乏,应加强精神卫生的宣传和教育,建立健全精神卫生法规和相关政策,全面推进新世纪精神卫生工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不同人群对精神病的态度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目的:了解社会不同人群对精神病的态度。方法:采用定性研究方法建立精神病态度问卷,然后使用该问卷在北京地区对精神分裂症病人及其病人家属、社区居民和精神科医护人员进行调查,结果:病人认为宝现人不会给他人带来危险,对精神病人的社会人才 治疗希望持最积极态度;家属与病人的看法趋向一致。但对精神病人的可治疗性和社会贡献不乐观;与病人、家属比较、社区居民对精神病则持最悲观和最消极态度;精神科医护人中峄精神病人的社会价值,行为的危险性以及是否要限制精神病人的社会活动等问题的看法,与病人,家属比更显悲观,但较社区居民的看法更开明,在精神病因上精神科医护人员的看法与其他三组人群不同,更倾向精神病是生物因素导致,而非人和家庭问题引起。论:尽快实施有效的干预措施,改变人对精神病的人不良态度,消除歧视,提高病人,家属的自信心和适应能力,将会对精神病的治疗与健康,改善精神病人的生活质量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上海郊区首发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家庭负担及家属心理健康的状况,及其与患者自知力的关系。方法:研究选取上海市浦东新区南汇精神卫生中心2014年8月-2016年8月的首发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评估患者的基本情况、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量表(ITAQ),家属的基本情况、家庭负担(FBS)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根据患者的自知力的平均得分3.86,分为高自知力水平组(ITAQ3)71例和低自知力水平组(ITAQ≤3)44例,比较高低自知力治疗态度水平下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庭负担和家属心理健康水平。结果:家庭负担得分有95%的阳性率;低自知力首发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的家庭负担在总分、日常活动、娱乐活动、家庭关系、心理健康因子得分上高于高自知力患者组家庭负担得分(t=3.798,3.873,2.913,2.11,2.155;P0.05);在躯体化、抑郁和焦虑得分上,低自知力组的家属得分高于高自知力组的家属得分(t=2.378,2.425,2.737;P0.05)。结论:自知力作为病情因素是首发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的家庭负担和家属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8.
BACKGROUND: Mental disorders often begin during the formative years of education. They may disrupt education and lead to social underachievement. METHODS: We examined the impact of mental disorders treated in hospital (ages 16-29) on educational attainment up to 31 years in the Northern Finland 1966 Birth Cohort (N = 10581). People discharged due to mental illness were grouped by DSM-III-R diagnoses (of schizophrenia, other psychoses and non-psychotic disorders) and were compared with those having no such hospital treatment. Associations between diagnoses and educational outcome (completion of basic level, upper secondary or tertiary education) were analysed stratified by age at onset (early onset < 22 years v. later), and adjusted for confounding by perinatal risk, early motor development, maternal education, family structure, parental social class, and school achievement using prospective data from earlier assessments and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RESULTS: Twelve per cent of the comparison group completed basic level education, 62% upper secondary, and 26% tertiary education. People with early onset disorder tended to stagnate in the basic level. Early onset schizophrenia and all non-psychotic cases had 3- to 6-fold adjusted odds for this outcome. Many with early onset schizophrenia completed secondary education, but none completed the tertiary level. Hospitalization for non-psychotic disorder increased the risk of underachievement in tertiary education for those with early onset. CONCLUSIONS: Mental disorder treated in hospital truncates education. Failure to complete higher education may contribute to the 'social exclusion' of the mentally ill through reduced opportunities in later occupational life and failure to accumulate social capital.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甲状腺B超异常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一般临床资料的特征。方法:对2015年3月至2016年6月在我院儿少科住院、年龄≤18岁行甲状腺B超共236例进行调查。结果:被试甲状腺B超异常检出率为20.8%。甲状腺异常组与非异常组的性别(χ~2=5.089,P0.05)、族别(χ~2=4.824,P0.05)、治疗情况及精神疾病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年龄、治疗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甲状腺异常组的前3位疾病诊断为:抑郁发作、精神分裂症及双相情感障碍。结论:儿童青少年精神疾病患者中甲状腺异常的患病率较高,以女性患者为主,汉族多见,抑郁发作患者更易共病甲状腺异常,治疗以心境稳定剂联合精神病药物治疗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