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通过实例研究探索柴胡疏肝散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和中药内科中的临床应用。方法本次研究选定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100例,应用数理法则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患者,对照组应用吗丁啉和维酶素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柴胡疏肝散进行治疗,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应用柴胡疏肝散进行治疗的方法明显优于对照组的方法。结论中医内科中,应用柴胡疏肝散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具有很好的效果,具有一定的推广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慢性消化性溃疡患者80例,将其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消化性渍疡常规三联疗法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的治疗基础上联合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实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后1年内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临床治疗消化性溃疡时,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疗,能让临床疗效得到有效提高,同时让治疗后的复发率降低.  相似文献   

3.
功能性消化不良(FD)为一种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本病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我们利用中药治疗43例FD患者,与多潘立酮治疗的43例患者经行比较,发现中医药治疗FD无论显效率和有效率均好于西药对照组.因此,中医药治疗FD应强调辨证论治,注重社会因素的变化,利用柴胡疏肝散疏肝行气、活血止痛之法治疗,效果较为满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柴胡疏肝散在中医内科的临床运用,对常见的几种人体内科疾病进行临床治疗,研究柴胡疏肝散的药用药效以及临床运用。方法选取我乡镇卫生院收治的患者病例40例,他们都患有不同的常见内科疾病,运用患者的不同内科疾病进行柴胡疏肝散的中医临床治疗,选取的40例临床患者中,均患有常见内科疾病,如胃疾病患者、十二指肠疾病患者,抑郁症患者,内伤咳嗽病患者。对40例不同内科疾病患者进行柴胡疏肝散的治疗,运用药剂加减法对其进行用药,随之观察患者治疗效果与临床反映。结果运用柴胡疏肝散在中医内科临床上进行治疗,能够显有疗效的治愈患者内科疾病,其中,胃、十二指肠患者的治愈率达到了88.9%,针对治疗抑郁症患者的治愈率达到了86.1%,患有内伤咳嗽的患者在柴胡疏肝散用药后症状减轻或消除,治愈率达到了98.6%。结论柴胡疏肝散在中医内科中具有临床治疗意义,在疏肝解郁和调理气血上能够起到作用,具有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在中医内科气滞型的患者疾病治疗上意义重大,值得在中医内科临床治疗上得到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5.
李忠林  惠彩丽 《医学信息》2009,22(7):1329-1330
柴胡疏肝散出自明·张介宾的<景岳全书>,该方是在<伤寒论>四逆散的基础上加陈皮、川芎、香附而成.具有疏肝理气,活血止痛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肝气郁结所致胁肋疼痛,寒热往来等.笔者在祖国医学理论指导下,遵循异病同治的原则,以柴胡疏肝散为主组方.对一些临床常见病进行治疗,常获得满意疗效.现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柴胡疏肝散对急性应激胃溃疡大鼠血浆、胃、蓝斑中胃泌素及生长抑素含量的干预作用。方法将32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胃溃疡模型组、柴胡疏肝散组、雷尼替丁组,采用不可预知性刺激造成大鼠急性胃溃疡模型,观察各组大鼠血浆、胃、蓝斑中胃泌素及生长抑素含量的变化。结果与模型组相比,柴胡疏肝散不仅能明显降低血浆、胃中胃泌素含量,而且能降低胃组织中的生长抑素含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中生长抑素未见明显降低(P〉0.05),蓝斑中两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雷尼替丁能显著降低蓝斑中胃泌素含量、血浆中生长抑素含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对蓝斑中生长抑素含量则无影响。结论柴胡疏肝散改善外周或中枢胃泌素及生长抑素含量可能是治疗应激性胃溃疡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柴胡疏肝散联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治疗胃神经官能症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21年10月本院收治的81例胃神经官能症患者,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柴胡疏肝散治疗)38例,观察组(柴胡疏肝散+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43例.对比两组治疗后4周临床疗效、症状积分、胃肠功能[胃蛋白酶原I(Pepsinog...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观察柴胡疏肝散对二氯二丁基酯(DBTC)联合乙醇所致慢性胰腺炎小鼠胰腺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影响,探讨柴胡疏肝散防治胰腺纤维化的机制。方法:健康昆明小鼠12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柴胡疏肝散治疗组(n=40)。除空白组外,其余小鼠经尾静脉一次性注射DBTC(8 mg/kg)后,联合饮用10%乙醇诱发慢性胰腺炎。造模后3 d 治疗组小鼠给予柴胡疏肝散 (6 g·kg-1·d-1)灌胃,空白组和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于造模前及造模后1、2、4、8周分批处死小鼠,HE染色检测各组小鼠胰腺组织的形态学改变及纤维化程度; 化学比色法和ELISA法分别检测血清淀粉酶和透明质酸的变化;酶化学法检测胰腺组织匀浆SOD和MDA 的水平; Western blotting检测胰腺组织Ⅰ型胶原的表达。结果:DBTC联合饮用乙醇2周和4周血清淀粉酶及透明质酸处于较高水平,8周时淀粉酶明显降低,而透明质酸水平进一步升高,各指标与相应时点空白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 造模后2、4、8周胰腺组织匀浆MDA 的水平持续升高,SOD活性持续降低,与相应时点空白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造模后1周胰腺实质肿胀、坏死,2周可见小叶间纤维化。造模4周和8周显示胰腺腺泡明显萎缩,出现典型、广泛的不规则纤维化,胰腺Ⅰ型胶原的表达亦呈现较高水平。柴胡疏肝散治疗后,血清淀粉酶活性和透明质酸含量降低,胰腺组织匀浆MDA 的水平降低,SOD活性升高,各时点胰腺的纤维化损伤程度明显减轻。结论: 柴胡疏肝散通过抗氧化机制,发挥防治慢性胰腺炎胰腺纤维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柴胡疏肝散对高脂饮食建立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大鼠肝组织脂质代谢和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sirtuin 1(SIRT1)通路相关蛋白的影响。方法: 选用SPF级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正常(NC)组、高脂(HFD)组和柴胡疏肝散(CSP)组,每组8只。采用高脂饲料喂养大鼠16周建立NAFLD大鼠模型,用药组大鼠同时灌服柴胡疏肝散浸膏剂(9.6 g·kg-1·d-1)进行干预,16周后取血和肝组织样本,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血清和肝匀浆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以及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含量;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损伤变化;油红O染色观察肝组织脂质蓄积程度,透射电镜观察肝细胞内超微结构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肝组织AMPK、磷酸化AMPK(pAMPK)、SIRT1和解偶联蛋白2(UCP2)的蛋白水平。结果: 大鼠肝组织HE染色、油红O染色和电镜结果证实肝细胞脂质蓄积严重,提示NAFLD大鼠模型建立成功。与NC组比较,HFD组血清和肝组织匀浆TC、TG含量显著升高(P < 0.01),血清AST含量显著升高(P < 0.01),肝组织pAMPK和SIRT1蛋白水平显著降低(P < 0.01),UCP2蛋白水平显著升高(P < 0.01);与HFD组比较,CSP组大鼠肝组织脂质蓄积程度明显改善,血清和肝匀浆TC和TG含量呈下降趋势,其中肝匀浆TC和TG含量下降显著(P < 0.05),血清AST含量显著降低(P < 0.05),肝组织pAMPK和SIRT1蛋白水平显著升高(P<0.05),UCP2蛋白水平显著下调(P < 0.01),但各组大鼠总AMPK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性。结论: 柴胡疏肝散能够改善16周高脂饮食诱导的NAFLD大鼠肝脏脂肪代谢紊乱、减轻肝脏脂质蓄积,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激活AMPK/SIRT1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0.
氟西汀与阿米替林治疗抑郁症对照研究的Meta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进一步认识氟西汀与阿米替林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和副作用差异。方法 收集 1 7篇主要在国内精神科杂志上公开发表的关于氟西汀与阿米替林对照研究的文章 ,取其研究结果作 Meta分析。结果 氟西汀治疗前后自身对照比较 :综合检验 Z1 =50 .97,P<0 .0 1 ,提示氟西汀治疗抑郁症前后症状学变化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d1 =4 .4 2 ,表明这种治疗效应极大。与阿米替林对照组的组间比较 :Z2 =-1 .2 0 ,P>0 .0 5,提示两种药物的疗效没有显著性差异 ;d2 =0 .1 0 ,表明这种差异效应极小。治疗后副作用综合检验 Z3=1 2 .96,P<0 .0 1 ,提示氟西汀的副作用显著少于阿米替林 ;d3=1 .90 ,表明两者差异效应极大。氟西汀组恶心呕吐多于阿米替林组 ,差异有显著性 ( P<0 .0 1 ) ,强度介于轻与中度之间 ( d=0 .33)。其余 8种副作用氟西汀组显著低于阿米替林组 ( P<0 .0 1 ) ,强度较为明显 ( d=0 .34~ 1 .0 7) ,其发生的比值比在 3.5~ 7.2之间。结论 氟西汀与阿米替林在 6周左右的疗效无差异 ,但副作用有显著不同  相似文献   

11.
武珊珊 《医学信息》2018,(14):64-69
目的 评价喜炎平注射液治疗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检索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有关喜炎平注射液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观察指标包括临床总有效率、咳嗽消失时间、啰音消失时间、退热时间、白细胞计数、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结果 最终纳入13篇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喜炎平注射液组与对照组相比,临床总有效率提高:比值比为4.24,95%置信区间2.93~6.14,P<0.00001;咳嗽消失时间缩短:加权均数差为-2.67,95CI:-3.91~-1.44,P<0.0001;啰音消失时间缩短:标准化均数差为-0.91,95%CI:-1.16~-0.66,P<0.0001;退热时间缩短:WMD为-1.83,95%CI:-2.92~-0.74,P=0.001;WBC水平无明显变化: WMD为-1.14,95%CI:-2.77~0.48,P=0.17;PCT水平降低:SMD为-1.86,95%CI:-3.02~-0.70,P=0.002;CRP水平降低: SMD为-1.86,95%CI:-2.82~-0.89,P=0.0002。结论 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喜炎平注射液治疗CAP可以明显提高患者临床总有效率,缩短咳嗽、啰音、发热持续时间,降低患者体内PCT、CRP水平,但对降低患者体内的WBC,无明显临床意义;喜炎平注射液治疗CAP患者有较好的疗效,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2.
朱鸣峰 《医学信息》2019,(17):157-158
目的 观察舒肝解郁胶囊联合西酞普兰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6月~2018年12月在我院诊治的88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对照组采用舒肝解郁胶囊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西酞普兰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HAMD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生活能力改善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HAMD评分为(10.13±2.18)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9.72±3.21)分,均低于对照组的(16.72±2.42)分、(13.02±3.1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生活能力改善率(72.72%)优于对照组(45.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舒肝解郁胶囊联合西酞普兰治疗脑卒中后抑郁效果确切,有助于提高患者生活能力,改善神经功能缺损,其临床治疗效果优于单纯采用舒肝解郁胶囊治疗效果,且较安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meta分析的方法探讨丁螺环酮在抑郁症治疗中的增效作用。方法对13个丁螺环酮联合抗抑郁剂与单用抗抑郁剂治疗抑郁症的随机对照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13个研究的合并效应量(WMD)为-3.41,95%可信区间为(-4.02,-2.81),合并效应检验z=11.05,P〈0.01。结论丁螺环酮在抑郁症治疗中的增效作用肯定。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单独认知行为疗法和帕罗西汀对轻性抑郁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依从性差异。方法将64例轻性抑郁障碍患者分为认知行为治疗组和药物治疗组,治疗6周,利用汉密顿抑郁量表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2、4、6周评定减分值及6周后疗效,并评定各期依从性。结果①治疗第6周末两组HAM D减分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3,P=0) ②帕罗汀治疗组和认知行为治疗组在第6周末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316.5,P=0.06) ③治疗初期2周时药物治疗组和认知行为治疗组在依从性上差异显著(u=385.5,P〈0.05),4~6周治疗后,患者依从性没有显著差异(u=424.5和348.0,P〉0.05)。结论单独认知行为治疗与药物治疗在一定程度上疗效相当,且患者依从性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舒肝解郁胶囊与氟西汀胶囊对血管性抑郁症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随机将63例血管性抑郁症的患者分为舒肝解郁胶囊组33例,氟西汀胶囊组30例,疗程6周。在治疗前及治疗1、2、4、6周评定。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并用不良反应症状量表(TESS)记录不良反应(P0.01)。结果舒肝解郁胶囊与氟西汀胶囊对血管性抑郁症疗效相近,治疗6周,舒肝解郁胶囊有效率90%,显效率72.4%(t=19.45,P0.01)。氟西汀胶囊有效率91%,显效率73.3%(t=16.60,P0.01)。结论舒肝解郁胶囊与氟西汀胶囊治疗血管性抑郁症均有明显疗效,且疗效相近,舒肝解郁胶囊副反应轻于氟西汀胶囊。  相似文献   

16.
贫困大学生抑郁倾向的元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我国贫困大学生的抑郁倾向作一次总的效度检验与评估。方法从中国期刊网、维普资讯网查阅国内关于这方面的报道,经过筛选得到有效资料24篇,利用元分析的方法对其进行检验。结果贫困生和非贫困生抑郁水平对照研究的总效果为0.3,95%置信区间为-0.11~0.705,经过齐性检验,各项研究g值差异不显著。结论贫困生和非贫困生抑郁水平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7.
团体人际心理治疗对住院抑郁症患者的疗效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目的:探讨团体人际心理治疗对住院抑郁症患者缓解抑郁症状和改善社会功能的效果。方法:选择符合DSMⅣ抑郁症诊断标准的60例住院病人,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人,实验组接受团体人际心理治疗联合药物治疗,对照组仅接受药物治疗,观察12周。治疗前对两组病人实施人际问题调查。治疗前后分别对两组施测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结果:1、住院抑郁症患者人际问题的悲伤、角色转变、人际冲突以及人际关系缺乏分布分别为3(5%)、33(55%)、18(30%)、6(10%),χ2=31.87,P<0.01;2、治疗12周末,实验组抑郁症状缓解和社会功能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更为显著(14.90±4.57/18.27±3.57,6.80±4.37/10.73±3.18,t=3.18、3.98,均P<0.05)。结论:1、住院抑郁症患者的人际问题以角色转变和人际冲突最为常见;2、团体人际心理治疗联合药物治疗对于住院抑郁症患者的疗效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8.
王建华 《医学信息》2019,(10):81-84
目的 以Meta分析的方法来评价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方案治疗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疗效。方法 计算机检索维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pubmed数据库等,检索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随机对照试验,并手工检索相关会议记录及纸质文献,应用国际Cochrane协作网的系统评价方法对所得数据进行质量评分,进行资料提取后,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检索到14个随机对照试验,共包括2433例患者,异质性检验P>0.1,基线具有可比性,选择固定效应模型分析所得结果显示R-CHOP方案化疗组的完全缓解率高于单纯CHOP化疗组(RR=1.3,95%CI为1.3~1.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CHOP方案总有效率高于CHOP组(RR=1.32,95%CI为1.22~1.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不良反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CHOP方案相对CHOP方案治疗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来说具有更高的完全缓解率和总有效率,进一步证明其治疗效果需开展更多的随机对照试验。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认知行为疗法、帕罗西汀治疗及两者联合治疗对轻性抑郁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方法将96例轻性抑郁障碍患者分为认知行为治疗组、药物治疗组及联合治疗组,治疗6周,利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 D)分别在治疗前、治疗2、4、6周末评定减分值及疗效,6个月时评定再燃率。结果①治疗第2周末3组HAM D减分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4.07,P=0.052);治疗第4周末3组HAM D减分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40,P=0.036);治疗第6周末联合治疗组减分值高于其它两组,但3组HAM D减分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4.58,P=0.061);②3组第6周末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75.6,P=0.04);③6个月随访3组再燃率有统计学意义(U=112.6,P=0.041)。结论认知行为治疗联合药物治疗是轻性抑郁障碍的最佳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