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研究65~75 次/min心率下患者使用Force CT前瞻性心电触发大螺距Turbo Flash扫描模式采集舒张期与收缩期不同时相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方法 选取2016年9—12月于浙江医院行Force CT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检查的 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检查时预设触发采集时相的不同分为A组(30例,使用大螺距Turbo Flash舒张期时相采集模式)和B组(30例,使用大螺距Turbo Flash收缩期时相采集模式)。对两组患者冠状动脉CTA图像进行主观及客观图像质量评价,记录并比较两组的辐射剂量。结果 两组患者共779个冠状动脉节段,其中A组冠状动脉节段392个,图像质量最好的节段是第二钝缘支(OM2),图像质量最差的是右冠状动脉(RCA)中段;B组冠状动脉节段387个,图像质量最好的节段是OM2,图像质量最差的是回旋支(LCX)远段。A组第一对角支(D1)、LCX近段及中段、OM1图像质量优于B组(P<0.05)。两组RCA近端、左冠状动脉(LM)近端、前降支(LAD)近端、LCX近端的CT值、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和主动脉的CT值、SNR、CNR、图像噪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有效剂量(E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orce CT前瞻性触发大螺距Turbo Flash扫描配合低管电压(100 kV)技术和ADMIRE迭代重建算法,所得冠状动脉各分支图像能够达到临床影像诊断的需要,且有效辐射剂量<1 mSv。当患者心率在65~75 次/min时建议使用大螺距Turbo Flash舒张期采集模式,其LCX的图像质量优于收缩期采集模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在中心静脉CT血管成像(CTV)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连续选取2016年7月至2020年1月在丽水市中心医院用西门子第3代双源Force CT行中心静脉CTV检查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均采用120 kV管电压,有效管电流100 mAs,开启Care Dose 4D技术,准直宽度192×0.6 mm。常规组采用常规扫描模式,螺距0.8,转速0.5 s/圈。前瞻性心电门控组转速0.25 s/圈,当心率≤70次/min时,采用60%~70%时相触发扫描,当心率>70次/min时,采用30%~45%时相触发扫描,并由系统自动重建最佳时相图像。比较两组的有效辐射剂量(ED)、扫描时间、中心静脉的图像质量。结果:常规组和前瞻性心电门控组的年龄、性别、心率、BMI、扫描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常规组的扫描时间(3.29±0.41)s,明显少于前瞻性心电门控组的扫描时间(9.91±0.95)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常规组DLP为(234.26±26.52)mGy·cm,CTDIvol为(9.27±0.88)mGy,ED为(3.98±0.45)mSv;前瞻性心电门控组的DLP为(233.01±25.89)mGy·cm,CTDIvol为(9.24±0.97)mGy,ED为(3.96±0.44)mSv,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比较2组患者共420段的中心静脉图像质量,前瞻性心电门控组上腔静脉、左头臂静脉、右头臂静脉的图像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常规组(P <0.05),而2组的左锁骨下静脉、右锁骨下静脉、左颈静脉、右颈静脉的图像质量评分均较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应用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可显著提高中心静脉CTV中上腔静脉段及左、右头臂静脉段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第2代双源CT的三种扫描模式在不同心率、心律患者冠状动脉检查的应用效果,比较其图像质量和扫描剂量。方法根据不同心率、心律将166例冠状动脉检查者分为A、B、C组(A组:平稳低心率组,B组:平稳高心率组,C组:不稳定心律组),分别行炫速双源CTHash、Sequence或Routine扫描模式检查,记录扫描时的心率、心率变异幅度,和扫描剂量,并评价冠脉三支主干的图像质量(0~3分)。结果Flash法扫描患者67例,平均扫描剂量为(0.73±0.09)mSv;Sequence法扫描35例,平均扫描剂量为(3.73±1.27)mSv;Routine法扫描64例,平均扫描剂量为(9.07±2.96)mSv,三种扫描模扫描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种扫描模式下,各支冠状动脉主干的图像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率和图像质量有相关性(P〈0.01),而心率变异幅度与前降支的图像质量有相关性(P〈0.01),与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的图像质量无相关性(P〉0.05)。结论第2代双源CT能依据患者的心率、心律情况进行个性化选择冠脉CT扫描模式,在保证较高的图像质量的同时可以最大程度降低患者的扫描剂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Force CT大螺距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TA)检查在心脏不同时期的成像质量。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9年3月在我院行Force CT大螺距CTA检查的72例疑似冠心病患者,根据检查过程中采集时相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在心脏收缩期即R-R间期30%处进行图像采集,观察组在心脏舒张期即R-R间期60%处进行图像采集,比较两组剂量参数、客观图像质量、主观图像质量。结果观察组中OM~2段图像质量最好,RCA中段图像质量最差;对照组中LAD远段图像质量最好,RCA中段图像质量最差。观察组LCX近段、OM~1、OM~2、LCX中段图像质量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RCA、LM、LAD、LCX、AO的CT值、SNR值、CNR值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扫描长度、CTDlvol、DLP、ED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Force CT大螺距CTA检查在心脏舒张期采集冠状动脉LCX节段的图像质量优于收缩期,且有效辐射剂量低于1mSv。建议临床Force CT大螺距CTA检查于心脏舒张期采集图像。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双源CT大螺距前瞻性心电门控双次扫描模式(Double Flash)显示冠状动脉的图像质量、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
准确性及辐射剂量。方法入选采用Double Flash 模式CT冠状动脉成像(CTCA)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的患者,根据检
查时心率不同,将患者分为A组(心率<65次/min)和B组(65次/min≤心率<80次/min),评价两组冠状动脉各段图像质量(1~4
分);以CAG结果为金标准,分别基于患者和血管评价该扫描模式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
值和准确度;并评价患者辐射剂量。结果114例患者共显示冠状动脉1725个节段(A组933段、B组792段):(1)图像质量:A组
采用Double Flash模式两次扫描综合显示可诊断的血管节段百分比为98.5%,而B组为97.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2);两
组血管的图像质量总体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准确性评价:基于患者水平分析,A组Double Flash模式两次扫描
综合显示有意义的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度分别为100%、90.5%、95.4%、100%和
96.7%,而B组为100%、88.5%、94.5%、100%和96.2%,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辐射剂量:平均有效辐射剂量为
1.63±0.52 msv。结论双源CT Double Flash模式具有临床可行性,尤其对于65次/min≤心率<80次/min的患者,在较低的辐射
剂量条件下,可保证较好的图像质量和诊断冠状动脉狭窄准确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静脉注射艾司洛尔在低剂量冠脉CT大螺距前瞻性双次扫描(Double Flash)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于2013年3-10月在解放军总医院心内科采用Double Flash模式行CT冠脉成像(CT coronary angiography,CTCA),并且扫描前心率低于65/min的319例患者。根据是否静脉应用艾司洛尔控制心率,将入选患者分为A组(注射艾司洛尔)157例和B组(未注射艾司洛尔)162例,比较两组患者心率变化、图像质量和接受辐射剂量。结果扫描指令下达时心率A组[(56.17±4.94)/min]低于B组[(61.22±3.79)/min](P<0.05);图像质量Likert评分A组(3.29±0.36)高于B组(3.12±0.37)(P<0.05);两组辐射剂量分别为A组(1.75±0.58) mSv,B组(1.86±0.69) mSv(P>0.05)。结论对于行Double Flash患者,扫描前静脉应用艾司洛尔控制心率,可有效提高重建图像质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新双源CT冠脉成像的3种不同心电采集模式的人体X线吸收剂量及价值。方法:2012年3月~2012年6月CT冠脉成像的患者共362例,根据心率分为三组,A组161例为节律规整,心率≤75次/min,B组126例为节律规整,心率>75次/min的患者,C组75例为心律不齐,早搏≥5次/min,心率>75次/min的患者,三组患者根据心率分别采取三种扫描模式(Flash Cardio SAFIRE)扫描模式即高螺距低剂量螺旋扫描模式;DS_CoronaryCTA_AdaptSeq扫描模式即前瞻性ECG触发三维序列扫描模式;DS_CoronaryCTA_SAFIRE扫描模式即回顾性ECG门控并通过SAFIRE减少剂量的螺旋扫描模式)进行扫描,所有患者检查前均未使用心率控制药物,观察三组患者X线吸收剂量:结果:41例因呼吸运动图像出现错列,确定为成像失败,其中A组失败7例(7/161),B组失败22例(22/126),C组失败14例(14/75);失败率为11.33%,符合诊断要求的321例(321/362),占88.67%。比较三种不同心电采集模式的人体X线吸收剂量,A组DLP为(53±19)mGry.cm,ED为(0.601±0.361)mSv,B组DLP为(241±81)mGry.cm,ED为(1.252±0.802)mSv;X线吸收剂量大大低于C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lash_Cardio_SAFIRE扫描模式和DS_Coronar-yCTA_AdaptSeq扫描模式的X线吸收剂量大大低于DS_CoronaryCTA_SAFIRE扫描模式,并且可同样获得有价值的冠脉成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128层双源CT3种扫描模式下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的显像价值差异。方法选取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的12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A、B、C三组,每组各41例。A组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低螺距螺旋(LS)模式扫描,B组采用前瞻性心电触发序列(S)模式扫描,C组采用的高螺距螺旋(FS)模式扫描。比对三组患者不同扫描模式下图像质量、扫描时间、辐射剂量长度乘积(DLP)及有效剂量(ED)差异。结果 1根据15段分法,此次入组的123例患者共评价1736个冠状动脉节段,三组患者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及图像质量优良率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三组患者中A组扫描时间、DLP及ED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其次为B组,C组则最低,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28层双源CT的LS、S、FS等三种扫描模式均具有理想的显像价值,图像质量良好;其中FS模式较S及LS模式辐射剂量较低,可作为实现低辐射剂量冠状动脉CTA检查的有效手段应用于临床诊疗工作中,以提升患者预后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双源CT低剂量冠状动脉成像在诊断冠心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我院收治的90例行双源CT(dual source computed tomography,DSCT)检查冠心病患者纳入研究,以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低剂量组与常规剂量组,各45例,比较2组扫描过程中剂量参数[CT容积剂量指数(Volume CT dose index,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ose-length produet,DLP)、有效剂量(effective Dose,ED)]、螺距、图像质量、图像噪声。结果 2组患者扫描过程顺利,低剂量组CTDIvol、DLP及ED均明显低于常规剂量组(P0.05);2组ROI面积、螺距、可评价节段、图像优良率、图像质量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图像噪声明显高于常规剂量组(P0.05)。结论患者心率基本不会对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模式产生影响,失败率低,适当减小球管电压与电流值亦能达到图像质量要求,并且降低辐射剂量,DSCT低剂量冠状动脉成像对冠心病诊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李健  郭满涛  张艳  杨晓  高芳  李娜 《安徽医学》2016,37(10):1241-1244
目的 对胸痛三联症患者应用128排双源CT扫描,比较前瞻性和回顾性门控扫描模式对患者的辐射剂量及采集的图像质量的差异。方法 选择陕西省人民医院2015年1~6月可疑胸痛三联症患者41例(女性23,男性18),根据患者心率不同分别采用回顾性门控扫描模式(心率>80次/min)和FLASH Spiral前瞻性门控扫描模式(≤80次/min),其中低心率组19例,高心率组22例,采用t检验比较两组辐射剂量,以及主动脉、肺动脉、冠状动脉显影质量。结果 2种扫描模式图像质量的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无明显差异。有效剂量(ED)和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由回顾性门控扫描模式的(22.54±9.49)mSv和(25.32±12.34)mSv下降到前瞻性扫描模式的(2.36±0.70)mSv和(3.14±1.25)mSv,平均下降20.18 mSV(89.53%)、22.18 mSV(87.6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982,P<0.001,t=-14.582,P<0.001)。结论 无论是FLASH前瞻性门控扫描模式还是回顾性门控扫描模式均可得到较好的图像质量,而FLASH前瞻性门控扫描模式能明显降低患者辐射剂量。为了保证扫描的一次成功,高心率组患者应用回顾性门控扫描模式仍是胸痛三联症扫描的可行性方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128层双源CT大螺距扫描模式下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准确性及辐射剂量。 方法: 123例怀疑或已知冠心病患者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行前瞻性心电触发序列扫描技术(序列扫描组,n=58)与前瞻性心电触发大螺距扫描技术(大螺距扫描组,n=65);2名有经验的放射医师,利用双盲法、以5分法评定系统对冠状动脉成像质量进行评分,计算2名医师评价图像质量的一致性,并对辐射剂量进行分析。以DSA为金标准,评价双源CT诊断冠状动脉狭窄(≥50%)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结果: 123例患者,1 920段(97.6%)冠状动脉节段可满足影像学评价;序列扫描组和大螺距扫描组满足影像学评价的冠状动脉节段分别为98.1%(910/928)和97.1%(1 010/1 040),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30,P=0.867);123例患者冠状动脉成像质量均分为(4.7±0.8)分;其中序列扫描组冠状动脉均分(4.7±0.7)与大螺距扫描组冠状动脉均分(4.6±0.9)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03,P=0.548);2名评价者之间的Kappa值为0.799(P<0.01)。大螺距扫描组的有效剂量为(1.08±0.11)mSv,明显低于序列扫描组(2.26±0.49)mSv,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642,P=0.000);双源CT诊断冠状动脉分支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序列扫描组:97.6%、97.5%,大螺距扫描组:98.1%、96.5%。 结论: 在低心率及律齐人群中,双源CT前瞻性心电触发序列扫描及前瞻性心电触发大螺距扫描冠状动脉的图像质量及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均较高,但大螺距扫描技术能显著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低kVp扫描技术在肺静脉及左心房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搜集临床行肺静脉及左心房MSCTA检查的中等体型患者40例,随机分成A、B两组,每组各20例。A组使用常规kVp 120,B组使用低kVp 90。记录两组病例扫描时机器自动显示的扫描长度(L)、容积CT剂量指数(CTDI vol)及剂量长度乘积(DLP),计算有效剂量E值。测量并计算左心房中部水平胸主动脉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以客观评价图像质量;双盲法主观评价肺静脉及左心房后重组图像,评判标准依据肺静脉及左心房清晰度、空间分辨率、噪声及伪影,将图像分为优、良、差3个等级。对两组间的L、CTDI vol、DLP、E值、SNR及CNR进行t检验,主观图像质量评价采用x2检验。结果:A组和B组的L值分别为(26.52±1.36)cm和(26.33±1.21)cm,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33),但A组和B组的CTDI vol分别为(19.40±0)mGy和(8.40±0)mGy,DLP为(514.49±26.29)mGy·cm和(221.13±10.13)mGy·cm,E值为(8.75±0.45)mSv和(3.76±0.17)mSv,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B组比A组分别降低了56.70%、57.02%、57.03%。A组和B组SNR分别为27.73±1.91和24.00±2.33(P=0.000),CNR分别为23.25±1.89和20.86±2.15,两组比较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B组比A组分别降低了13.45%、10.28%。A组和B组的图像质量主观评判诊断满意率均达1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静脉及左心房MSCTA检查使用低kVp扫描技术可以较大幅度降低辐射剂量,避免或降低了因辐射效应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前门控模式下低体质量指数人群降低管电压的图像质量与辐射剂量。方法:本研究入选行CTCA检查的病人40例,其中心率( heart rate,HR)〈65 bpm、心率变异( 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5 bpm、体质量指数( body mass index,BMI)≤24 kg/m2,所有病人均进行前瞻性心电门控CTCA,管电压设置为100 kV,管电流400mA。统计描述冠状动脉节段可评估率与CTCA辐射剂量。结果:40例病人共显示冠状动脉节段数527个,平均每例病人显示13.18个节段。冠状动脉节段可评估率为99.05%。40例病人平均计量长度乘积( DLP)为(91.41±13.36)mGy·cm,范围80.52 mGy·cm--103.37 mGy·cm;平均有效剂量(ED)为(1.58依0.23)mSv,范围1.37 mSv---1.83 mSv.结论: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下管电压设置为100 kV可以大幅度减低辐射剂量,并且可以获得满意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4.
张威 《四川医学》2013,(12):1920-1922
目的 探讨低剂量CT扫描在外伤胸痛患者胸部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78例因外伤胸痛行CT胸部扫描的患者随机分成2组,分别行低剂量螺旋CT扫描和常规剂量螺旋CT扫描,测量、计算并评估2组患者的图像主观质量评分和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指标:CT 剂量指数(CTDI)、剂量长度乘积(DLP)、有效剂量(ED).结果 低剂量组与常规剂量组图像主观质量评分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图像均能满足诊断需求.低剂量组与常规剂量组的CTDI、DLP以及ED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管电流量的下降,辐射剂量下降.结论 通过降低管电流量进行胸部CT检查的方法是可行的,既能获得满足临床诊断的合格图像,又能明显降低患者群体接受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颈动脉CTA扫描时通过降低管电压以达到降低辐射剂量的可行性。方法:将40例需行颈动脉CTA检查的患者依据管电压不同而分为A(120 kV)、B(80 kV)两组,每组20例。分析比较两组图像的CT值、对比噪声比(CNR)、信号噪声比(SNR)及辐射剂量,并对重建图像质量、血管边缘形态进行评估分析。结果:B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及有效剂量(ED)较A组分别降低63.97%、63.83%及63.79%,图像质量评价结果:B组颈动脉平均CT值较A组显著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CNR、SNR值组间比较及两两比较差异均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且A、B两组颈动脉重建图像质量、血管边缘形态整体满意,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80 kV低管电压颈动脉CTA扫描在不影响图像质量的前提下,最大能够降低约64%的辐射剂量。因此,颈动脉CTA检查通过降低管电压的低剂量扫描是可行的,可常规使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高级模型迭代重建算法(ADMIRE)低管电压CT扫描对上腹部平扫患者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该院收治的70例行上腹部CT扫描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管电压不同分为观察组36例和对照组34例。对照组采用ADMIRE常规管电压CT扫描,观察组采用ADMIRE低管电压CT扫描,比较两组肝脏、竖脊肌CT值,辐射剂量相关指标[剂量长度乘积(DLP)、有效辐射剂量(ED)、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水平,主观图像质量、客观图像质量[背景噪声标准差(SD)、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结果:两组肝脏、竖脊肌C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CTDIvol、DLP、ED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主观图像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背景噪声SD低于对照组,肝脏SNR、肝脏CNR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DMIRE低管电压CT扫描在上腹部平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较好,可减少辐射剂量,提高客观图像质量,优于ADMIRE常规管电压CT扫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