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对比经皮椎间孔镜与单纯椎板开窗术两种术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及对腰椎功能的影响。方法按照随机数表法,将2015年9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2例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均有51例。其中,对照组行单纯椎板开窗术,研究组行经皮椎间孔镜手术。分别于术后3~12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并根据MacNab标准,评价二者疗效及优良率。比较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采用Lehmann腰椎功能评分量表评价患者治疗前后的腰椎功能。同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评价患者的疼痛程度。统计术后并发症情况,对患者术后产生的痛觉过敏、足下垂等并发症进行记录,并计算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102例均取得随访,随访时间3~12个月,平均5个月。(1)疗效评价:研究组优良率为92.1%,对照组为82.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02,P=0.0380.05)。(2)手术情况:研究组各指标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VAS评分及Lehmann腰椎功能评分:术前,两组患者VAS评分及Lehmann腰椎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研究组两项指标评分均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统计并发症,研究组发生率为1.9%,对照组为3.9%,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10,P=0.3990.05)。结论相比单纯椎板开窗术,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不仅能够减少患者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减轻疼痛程度,而且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腰椎功能恢复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和使用。  相似文献   

2.
椎板间开窗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椎板间开窗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疗效。方法:从1988年~2000年采用经后路椎板间开窗髓核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02例,并总结相关病例临床资料,观察其疗效。结果:全组诊断符合率100%,,伤口均I期愈合。85例获随访2a~10a,平均5.6a。参照中华骨科学会脊柱学组手术评定标准,其中优62%,(53/85),良33%,(28/85),差5%(4/85)。无严重并发症。结论:椎板间开窗手术对腰椎稳定性破坏小、出血少,术后发生神经根粘连和医源性椎管狭窄机会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4年01月~2015年01月经侧路椎间孔镜手术治疗的2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应用疼痛视觉模糊评分(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指数)及改良Macnab标准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术后1周及术后1、3个月的VAS评分和ODI指数均显著低于术前,(值均0.05)。根据改良的Macnab标准评价疗效:优20例,良4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92.3%。结论应用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对身体干扰小,不破坏脊柱稳定性,术后恢复快,近期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4.
5.
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经皮椎间孔镜治疗保守治疗无效的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近期疗效。 方法 通过TESSYS椎间孔镜技术治疗24例老年性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并使用VAS评分、ODI指数、及改良Macnab标准评价术后疗效。 结果 术后末次随访VAS评分为(1.83±0.48),明显低于术前(7.67±0.82)。术后末次随访ODI指数为(14.42±2.04)% ,明显低于术前 (69.83±2.82)%。改良Macnab疗效评价为:优 20 例,良 3 例,可 1 例。术后患者腿痛症状均得到有效缓解。 结论 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老年人腰椎间盘突出症近期疗效良好,远期效果还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fenestration discectomy,FD)与经皮椎间孔镜(percutaneous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discectomy, PTED)对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组织损伤及加速康复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研究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2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L4-5或L5-S1)患者,其中14例患者行腰椎后路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14例行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记录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突出节段、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以及检测肌酸激酶(serum creatinekinase,CK)、C反应蛋白(C-reaction protein, CRP)、白介素-6(interleukin-6, IL-6)。于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三个时间点记录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定(ODI)进行随访,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患者随访均超过3个月。两组的手术出血量、切口长度、卧床时间、住院时间,PTED组优于F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手术时间无统计学差异;CK、CRP、IL-6术后较术前明显升高并有统计学差异,CK组间比较术后第1、2、3天均有统计学差异,PTED组低于FD组,CRP、IL-6在术后第1、2天有统计学差异,PTED组低于FD组,术后第3天无统计学差异。与术前相比较,术后1个月、3个月VAS及ODI评分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但两组组间评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FD与PTED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均有效,PTED具有对组织损伤小,住院时间短,术后加速康复,可作为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改良椎间孔镜技术(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Spine System,TESSY)下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3年10月~2014年12月我科2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改良TESSY技术的方法治疗,年龄43~68岁,平均51岁,其中L_(4/5)节段11例,L_5/S_1节段8例,L_(3/4)节段5例,L_(4/5)、L_5/S_1双节段3例。术前、术后随访腰椎疼痛及功能评定分别按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ore,VAS)与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s association,JOA)来评估。临床疗效按Mac Nab标准评估。对照组为采用常规TESSYS技术的患者32例。结果两组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5.8月。VAS评分:本组术前(7.21±2.35),术后(2.43±1.82);对照组术前(7.15±2.47),术后(3.52±2.13)。JOA评分:本组术前(12.82±2.45),术后(25.81±2.14);对照组术前(12.77±2.69),术后(20.98±4.72)。两组间术前比较0.05,术后比较0.05。临床疗效按Mac Nab标准:本组优良率88.89%;对照组84.37%,两组间优良率比较0.05。结论改良TESSY技术椎间孔镜下视野更宽阔,减压更彻底,术后疼痛缓解更明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分析脊柱全内镜微创系统(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spine system,TESSYS)下侧方经椎间孔入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的近期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单节段椎问盘突出症患者23例,行侧路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椎间盘髓核摘除术(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discectomy,PTED),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ODI)指数及改良Macnab标准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术后1天及术后1个月、半年的VAS评分分别为(3.7±0.7)、(3.1±0.5)、(2.2±0.8)分,均显著低于术前的(8.8±1.2)分,(0.01)。术后1天及术后1个月、半年的ODI指数分别为(34.2±8.2)%、(20.8±4.2)%及(15.8±6.3)%,均显著低于术前的(56.3±12.1)%,(0.01)。根据改良Macnab标准评价疗效:优8例,良11例,可4例,差0例。仅1例患者于术后当天出现一过性神经麻痹,保守治疗3天后症状消失。结论应用PTED技术治疗腰椎问盘突出症的近期疗效可靠,并且作为一种新型的脊柱微创手术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经皮椎间孔入路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transforaminal discectomy,PETD)与椎板间入路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interlaminar discectomy,PEID)治疗L5/S1游离突出型椎间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科2016年9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L5/S1椎间盘游离突出型的患者99例,男45例,女54例;年龄21~65岁,平均(49.95±8.73)岁。病例分别采用PETD(51例)与PEID(48例)治疗,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PETD组与PEID组。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手术效果按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DI)、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和改良MacNab标准,对比分析。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PETD组手术时间为(89.7±23.4)min,术中透视次数为(27.2±6.5)次;PEID组手术时间为(64.0±18.2)min,术中透视次数为(7.4±2.9)次。PETD组,2例患者术后出现减压神经根支配区麻木加重,1例出现局部痛觉过敏,经保守治疗后好转; 1例患者术后12周复发,行后路融合手术; PEID组,1例复发行椎间盘单摘术,1例患者术后出现短暂的下肢感觉异常,1例患者术中硬脊膜撕裂,经保守治疗后好转。两组术前、术后3 d、术后3个月、术后12个月随访时VAS和术后1个月、3个月、12个月ODI评分分别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随访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改良MacNab标准,术后末次随访时,PETD组优良率88.2%; PEID组优良率9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ETD与PEID治疗L5/S1游离型椎间盘突出症效果显著,但PEID手术时间短、辐射暴露少,临床中应根据解剖特点、患者症状特征确定入路,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以获得最佳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靶向穿刺技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5月~2016年6月在泰州市中医院行经皮椎间孔镜治疗的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70例,根据术前、术后1天、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患者VAS评分和ODI指数评价疗效。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术后VAS和ODI评分均较术前降低,术后1天、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与术前相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根据MacNab标准评分优54例,良10例,可6例,优良率91.4%。结论经皮椎间孔镜靶向穿刺技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近期疗效满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术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估经皮穿刺椎间孔镜下采用TESSYS技术治疗椎间盘突出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7年1月~8月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三人民医院采用椎间孔镜系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62例,观察患者年龄、病程、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恢复情况,比较手术前后患者VAS、ODI、JOA评分。结果 62例患者手术顺利,无转为开放手术病例。平均手术时间(74.84±18.74)min,平均住院时间(8.52±1.52)d;随访3~6个月,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分别为(8.20±1.14)分、(2.01±0.86)分和(1.13±0.64)分;JOA评分分别为(10.13±2.56)分、(22.57±1.69)分和(23.72±1.27)分;ODI评分分别为(40.46±5.55)分、(11.97±2.52)分和(9.13±1.48)分。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统计学意义显著(P<0.01)。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效果优56例,良5例,可1例。MacNab标准优良率达到98.39%。术后髓核残留1例,发生率为1.61%,术后复发3例,发生率为4.84%,术后神经根性痛觉过敏10例,发生率为16.13%,术后脑脊液漏患者2例,发生率为3.23%。59例患者末次随访时症状均无复发。结论 通过椎间孔镜下手术操作后,术后VAS、ODI、JOA与术前比较均显著改善,术中出血量较的传统手术有明显下降,微创手术缩短下地时间,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了患者的功能恢复的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研究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PLDD)及其改良术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评估PLDD改良术式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比较应用Nd:YAG激光进行常规单点髓核照射汽化19例和改良多点小能量髓核激光照射120例的治疗效果。结果通过12~24个月随访,对二者的疗效进行比较。二种不同的治疗方法产生了显著不同的疗效。参照改良MacNab手术评价标准,常规PLDD术组19例,疗效优2例,良10例,差7例,有效率63%。改良PLDD术组120例,疗效优52例,良50例,差18例,有效率85%。结论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减压效果好、安全性高、并发症少、术后康复快、术后复发率低。改良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明显优于常规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减少二次手术机会及其造成的痛苦,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大大降低了手术和住院费用,是适合我国国情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微创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经皮腰椎间盘切吸术(automated percutaneous lumbar discectomy,AP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并对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226例腰椎间盘突出经APLD治疗后,观察术后疗效和分析术后恢复时间、椎间盘突出类型、切吸量以及术后处理等相关因素对术后疗效的影响.结果 经平均2.8年随访,治疗有效率为93.8% (212/226),其中术后2-4周治疗有效率达到77.83% (165/212);切吸量>2g的治疗有效率为98.5%(205/208);中央性局限性突出的有效率为99.1%(118/119).结论 APLD是一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肯定且简单有效的方法.术后2~4周为恢复最佳时期:后正中突出并良好的后纵韧带为最佳适应证;术后适时、适度牵引治疗有助于APLD疗效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介绍应用小切口单侧关节突间开窗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方法。方法:1998年至2002年采用此手术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50例。结果:本组50例均治愈,无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这种手术方法切口小、出血少、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椎板截骨回植腰椎管扩大成形椎间盘切除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伴侧椎管狭窄症36例.术中应用薄骨刀于关节突的内侧缘斜形截骨,完整取下椎板及棘突,扩大侧椎管,切除突出椎间盘,回植椎板.结果:36例中31例获得6~36个月随访,优25例,良3例,可3例,差无,优良率90.2%.结论:本术式腰椎管扩大,减少瘢痕粘连,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16年1月~2018年1月乌鲁木齐市中医医院骨伤科应用PVP治疗OVCF住院患者50例,观察手术前、术后1 d、1个月、1年的视觉疼痛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椎体前缘高度及Cobb角的变化,记录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1 d、1个月、1年的VAS评分分别为(2.20±0.99)分、(1.78±0.65)分、(1.71±0.34)分,ODI分别为(19.87±5.05)、(13.90±4.23)、(13.07±3.61),椎体前缘高度分别为(18.92±1.72)mm、(18.81±1.26)mm、(17.96±1.15)mm,Cobb角分别为(12.31±1.14)°、(12.42±1.25)°、(13.01±1.37)°,均较术前有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随访12个月,20例患者胸腰背疼痛症状完全缓解,28例疼痛症状明显缓解,2例患者疼痛症状减轻。骨水泥渗漏5例,未见椎管内渗漏,患者均无明显不适症状,未予特殊处理,无椎弓根骨折、无伤口感染,术后均无神经脊髓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PVP治疗OVCF的疗效较好,具有安全、有效、微创、快速的优点,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腰椎间盘突出后炎性因子与神经根性疼痛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6年10月~2017年10月住院治疗的符合纳入标准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0例作为观察组,依据MRI检查结果将观察组分为膨出型6例(观察组A)、突出型9例(观察组B)和游离型5例(观察组C);收集正常人20例作为对照组。入院后采集静脉血,采用Elisa检测炎性因子IL-1、IL-6、IL-18和TNF-α表达水平,采用VAS评分评价各组神经根性疼痛程度,采用相关性分析研究IL-1、IL-6、IL-18和TNF-α表达水平和VAS评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A组、B组和C组的炎性因子表达水平和VAS评分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比较,B组和C组的炎性因子表达水平和VAS评分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比较,C组的炎性因子表达水平和VAS评分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间盘突出后炎性因子IL-1、IL-6、IL-18和TNF-α表达水平与神经根性疼痛呈正相关。结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静脉血中炎性因子IL-1、IL-6、IL-18和TNF-α表达水平较正常人高,且随着腰椎间盘突出程度的加重而升高,与神经根性疼痛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可作为一项指标反映神经根性疼痛程度,将神经根性疼痛量化和数据化,有利于指导临床用药剂量和治疗,更好地评判疗效。  相似文献   

18.
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PLD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组89例应用日本产脉冲式ND.YAG激光治疗仪(波长1064nm)进行治疗,其中68例得到6个月以上随访,男46例,女22例,平均年龄41岁。结果优28例,良27例,差13例;优良率80.88%。结论PLDD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随着年龄增大治疗优良率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