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探讨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在老年重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治疗中的疗效.方法 对46例老年重症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早期进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随机分为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组(治疗组)和有创机械通气组(对照组),在肺部感染控制窗出现后,治疗组拔出气管插管,改用经鼻面罩无创通气模式,逐渐减低压力参数,直至成功脱机.对照组继续有创通气治疗,逐渐减低SIMV频率及PSV水平直至脱机成功.观察两组患者有创通气时间、总机械通气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例数和住ICU时间.结果 治疗组的有创通气时间、总机械通气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VAP发生率明显减少(P<0.05),住ICU时间明显缩短(P<0.05).结论 对于老年重症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在肺部感染控制窗出现后,应用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可取得明显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采取无创序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整理收集我院收治的60例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配合无创机械通气序贯治疗和对照组30例患者进行常规机械通气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撤机失败及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等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有创通气时间、机械通气总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 05);观察组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13 3%)以及撤机失败率(3 3%)均明显低于对照组33.3%、30%,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应用无创序贯通气治疗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缩短有创机械通气时间,减少住院治疗时间,降低呼吸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提高撤机成功率,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有创和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在治疗临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严重呼吸衰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0年4月~2013年12月收治的40例COPD并严重呼吸衰竭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随机将其分成两组,每组各20例,分别给予其持续性的有创机械通气治疗(对照组)与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有创通气时间、住ICU病房时间与总机械通气时间以及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的患病率。结果通过分析发现,观察组有创通气时间、住ICU病房的时间,同对照组,均有显著优势(<0.05);同时,观察组中,患者总机械通气时间与VAP的患病率分别为(13±6)d与5%,同对照组的(23±15)d与25%相比,优势比较明显(<0.05)。结论对于临床上因严重的肺部感染所导致的COPD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抓住其肺部感染控制窗时机,并给予其有创和无创序贯性的机械通气治疗,将能大大缩短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与住院时间,且降低了VAP的患病率,整体效果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4.
党强  仝建 《医学信息》2005,18(3):257-258
目的评价序贯机械通气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呼吸衰竭有创机械通气后脱机过度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择19例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COPD呼吸衰竭患者作为序贯治疗组,待“肺部感染控制窗”出现,拔出气管插管,改为经面罩Bi-PAP无创通气渐至脱机,回顾性研究既往COPD呼吸衰竭患者14例为对照组,行常规机械通气,最后以PSV方式至撤机,对比两组的机械通气总时间,有创通气时间,重新插管例数等. 结果序贯治疗组较对照组机械通气总时间差异无显著性,有创通气时间明显缩短(P<0.05)重新插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有创及无创序贯通气能明显缩短有创通气时间,使机械通气患者顺利脱机,减少重新插管。  相似文献   

5.
赵志国 《医学信息》2018,(11):110-112
目的 对照研究以肺部感染控制窗为切换点行有创与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所致严重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7年2月~2018年2月在我院诊治的13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所致严重呼吸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有创通气治疗,观察组采用有创-无创序贯通气治疗,观察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生率、通气时间等指标。结果 观察组动脉血氧饱和度、二氧化碳分压、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气指标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有创通气时间短于对照组,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ICU入住时间短于对照组,病死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以PIC窗为切换点采用有创与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合并呼吸衰竭,可缩短有创通气时间,显著改善动脉血气指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有创一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救治非COPD病因所致急性严重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及护理。方法:选择非COPD病因所致急性严重呼吸衰竭患者20例为序贯通气组,先经口气管插管有创通气,根据病情在3~7d内拔除气管插管改为无创正压通气;选择相似病情病例20例作为对照组,经Kr气管插管有创通气,以同步间歇强制通气+压力支持通气方式撤机。对2组患者均进行密切观察、精心护理以配合治疗。观察两组病例的机械通气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撤机成功率、住院死亡率、总住院时间等,并对护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序贯通气组VAP发生率、有创通气时间、总机械通气时间、总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有创一无创序贯机械通气策略不仅可应用于COPD所致的重症呼吸衰竭,结合有效的护理措施,对非COPD病因所致急性严重呼吸衰竭的救治也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清肺排毒汤辅助氨溴索肺泡灌洗预防重症肺炎继发急性呼吸衰竭(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Syndrome,ARDS)的效果观察.方法:选取我院自2019年2月至2021年2月收治的110例重症肺炎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55例,清肺排毒汤+氨溴索肺泡灌洗治疗)与对照组(55例,氨溴索肺泡灌洗治疗),观察两组生化指标、治疗时间以及继发ARDS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动脉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及氧合指数、酸碱值、临床肺部感染评分系统等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各指标比较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机械通气时间、重症监护室住院时间、继发ARDS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清肺排毒汤辅助氨溴索肺泡灌洗治疗重症肺炎合并急性呼吸衰竭能够快速改善患者呼吸功能,减轻炎性感染,预防继发ARDS的风险,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8.
吴萌  王平 《医学信息》2018,(16):118-119125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啶用于老年重症肺炎有创机械通气患者镇静中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6月需呼吸机辅助呼吸的ICU老年重症肺炎患者40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2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以右美托咪定治疗,对照组以咪达唑仑镇静治疗,观察两组患者达到理想镇静状态所需时间、谵妄发生率、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ICU驻留时间等指标。结果 观察组达到理想镇静状态所需时间、血压及心率下降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谵妄发生率为5.00%及ICU驻留时间为(187.89±15.86)h,均低于对照组15.00%、(235.56±16.42)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对照组比较,在老年重症肺炎有创机械通气患者中使用右美托咪啶可以有效降低患者谵妄发生率,缩短患者的ICU驻留时间,进一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中药治疗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呼吸衰竭患者机械通气治疗中的影响作用。方法回顾分析125例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在机械通气及常规治疗过程中,据分期辨证施治结果加用中药组与未用中药组。比较两组患者呼吸力学参数,观察两组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生率、死亡率、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等。结果两组机械通气呼吸参数、总的住院时间、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VAP发生率降低,病人机械通气时间及ICU住院时间明显缩短,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治疗结合常规治疗能有效降低COPD患者机械通气VAP发生率,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及ICU住院时间,但对机械通气呼吸参数、总的住院时间、死亡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0.
张小桐 《医学信息》2019,(8):182-184
目的 结合临床实践经验,探讨老年重症肺炎并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护理观察及并发症。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6月~2018年6月收治的老年重症肺炎并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9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性综合护理,观察组给予加强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治疗前后PEEPi、PEF水平,以及焦虑情况、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分别为(14.57±3.60)d、(10.16±2.54)d,均短于对照组的(19.65±4.03)d、(14.32±3.81)d,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6.52% vs 28.2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PEEPi水平低于对照组,PEF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1周和出院后1个月,观察组患者SAS、SD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身体疼痛、总体健康、活力、社会职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等方面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老年重症肺炎并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进行加强护理干预,可改善患者的肺功能,降低发生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的风险,减少并发症发生,缩短住院时间,减轻患者焦虑状态,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王维 《医学信息》2018,(4):172-173
目的 探讨在预防重症患者VAP中运用针对性护理的效果。方法 抽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我院使用呼吸机治疗的重症患者86例,随机分为研究组44例和参照组42例。参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采用针对性护理,分析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和VAP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分别为(7.5±2.4)d、(16.4±2.6)d,均少于参照组的(13.5±2.6)d、(23.5±3.5)d,且VAP发生率(4.55%)低于参照组(19.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预防重症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中运用针对性护理方式,效果显著,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和机械通气时间,减少了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金玉珍  封海霞 《医学信息》2019,(15):101-103
目的 研究连续肾脏替代治疗(CRRT)治疗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时容量平衡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6月我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54例高脂血症重症胰腺炎患者,入住后均给予液体复苏,并予床旁CRRT治疗,液体复苏完成后,按照患者的出入量分成负平衡组(72 h液体入量<出量)和正平衡组(72 h液体入量>出量),收集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序贯器官衰竭SOFA评分、血肌酐;比较两组氧合指数、白细胞(WBC)、C反应蛋白(CPR)、血乳酸、膀胱内压、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及28 d病死率。结果 两组72 h乳酸、WBC、CPR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负平衡组氧合指数大于正平衡组,膀胱压小于正平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负平衡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少于正平衡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28 d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时液体复苏完成后限制性容量管理可能对患者有益,患者的临床指标改善更快,预后更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有创通气治疗、有创-无创通气治疗方案在肾移植术后巨细胞病毒性肺炎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50例肾移植术后巨细胞病毒性肺炎并发ARD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以接受常规有创通气治疗者为对照组,以接受有创-无创通气治疗者为观察组,每组25例,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两组治疗前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Ph值(Ph)、心率(HR)及收缩压(SBP)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经治疗7天后,两组以上指标均明显改善(P<0.05),两组改善程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的首创通气时间、总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及肺炎治疗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有创-无创通气治疗方案可显著降低肾移植术后巨细胞病毒性肺炎并发ARDS患者死亡率,改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并可降低通气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咪达唑仑联合芬太尼辅助治疗机械通气重症肺炎患儿的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16年7月~2018年7月60例行机械通气治疗的重症肺炎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单独应用咪达唑仑镇静镇痛,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芬太尼镇静镇痛,比较两组患儿的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用药后6、12、24 h的心率、血压、Ramsay 评分及FLACC评分。结果 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6、12、24 h观察组患者心率、血压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6、12、24 h观察组Ramsay评分高于对照组, FLACC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上采取咪达唑仑联合芬太尼的,镇静镇痛效果均能明显提升,可稳定血流动力学,缩短患者苏醒时间和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5.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 (VAP) remains one of the major causes of infection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ICU) and is associated with the length of hospital stay, duration of mechanical ventilation, and use of broad-spectrum antibiotics. We compared the frequency of VAP 10 months prior to (pre-intervention group) and 13 months after (post-intervention group) initiation of the use of a heat and moisture exchanger (HME) filter. This is a study with prospective before-and-after design performed in the ICU in a tertiary university hospital. Three hundred and fourteen patients were admitted to the ICU under mechanical ventilation, 168 of whom were included in group HH (heated humidifier) and 146 in group HME. The frequency of VAP per 1000 ventilator-days was similar for both the HH and HME groups (18.7 vs 17.4, respectively; P = 0.97). Duration of mechanical ventilation (11 vs 12 days, respectively; P = 0.48) and length of ICU stay (11 vs 12 days, respectively; P = 0.39) did not differ between the HH and HME groups. The chance of developing VAP was higher in patients with a longer ICU stay and longer duration of mechanical ventilation. This finding was similar when adjusted for the use of HME. The use of HME in intensive care did not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VAP, the duration of mechanical ventilation, or the length of stay in the ICU in the study popul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