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奚炜  梅昭  谭月晴  关涛  邹莉  邓群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21,41(14):1470-1475,1484
目的:分析某院细菌耐药率与抗菌药物使用频度(DDDs)的相关性,为抗菌药物的临床管控和合理使用提供依据。方法:统计某院2016-2020年临床标本分离细菌的耐药率与同期抗菌药物DDDs,利用Pearson分析法对细菌耐药率与抗菌药物DDDs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2016-2020年检出G-菌排名前4位的是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其中肺炎克雷伯菌对碳青霉烯的耐药率有所升高;G+菌前3位的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屎肠球菌和粪肠球菌。大肠埃希菌耐药率与左氧氟沙星、头孢他啶、亚胺培南的DDDs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911,0.925,0.987,P<0.05或P<0.01);肺炎克雷伯菌耐药率与头孢噻肟的DDDs呈正相关(r=0.891,P<0.05);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率与头孢他啶、头孢哌酮舒巴坦的DDDs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941,1.000,P<0.05);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率与左氧氟沙星、美罗培南的DDDs呈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0.971,0.972,P<0.01);G+菌耐药率与常用抗菌药物DDDs间无相关性(P>0.05)。结论:该院G-菌耐药率与抗菌药物DDDs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应加强监管,规范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缓细菌耐药。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糖尿病足感染(DFI)不同病原菌类型患者的特点,探讨不同病原菌类型与短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21年6月有病原学结果的住院DFI患者224例,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溃疡类型、溃疡严重程度、感染严重程度及预后,根据患者感染的病原菌类型分为革兰阳性(G+)菌感染组(n=97)、革兰阴性(G-)菌感染组(n=65)以及混合菌感染组(n=62),比较各组患者的病例特点及预后情况。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与G+菌感染组比较,G-菌感染的患者年龄显著偏高;G-菌、混合菌感染的患者既往抗菌药物应用比例高,神经型溃疡比例偏低而混合型及缺血型比例显著偏高,Wagner3—5级所占比例大,感染预后偏差,愈合率显著偏低,住院时间显著延长。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G-菌感染、混合型或缺血型溃疡、糖化血红蛋白(HbA1c)>9%、年龄>65岁是与未愈患者密切相关的危险因素。Wagner...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腹膜透析相关腹膜炎(PDAP)病原菌及耐药性,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收集2015年7月1日—2021年12月30日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腹透中心PDAP患者的人口统计学资料,对病原菌、耐药性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共92例患者发生PDAP150例次。腹透液培养阳性率为61.33%,其中革兰阳性(G+)菌65例次(70.65%),以葡萄球菌属和链球菌属为主。革兰阴性(G-)菌16例次(17.39%),以大肠埃希菌和阴沟肠杆菌为主。多重感染11例次(11.96%),其中合并真菌感染5例次。G+菌相关PDAP由2016年14例次降至2021年的8例次。G+菌对甲氧西林的敏感性为35.00%,对利奈唑胺、替考拉宁和利福平敏感率均为100.00%,万古霉素敏感率为98.59%。G-菌对头孢他啶、头孢唑肟、阿米卡星的敏感性为86.36%、88.89%、100.00%。2019—2021年万古霉素对葡萄球菌属的最低抑制浓度(MIC)值有上升趋势。PDAP的总体治...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患者痰样本中细菌分布及耐药性。方法:选取2018-04~2020-03本院ICU VAP患者74例,取痰样本行细菌培养,并检测药物敏感性。记录病原菌分布,同时分析主要病原菌耐药性。结果:74例VAP患者共分离病原菌96株,19株(19.79%)革兰阳性(G+)菌,70株(72.92%)革兰阴性(G-)菌,7株(7.29%)真菌。主要G-菌对氨苄西林耐药性可达100.00%,另外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耐药性较弱;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耐药性较弱。而主要G+菌对利奈唑胺、替加环素、万古霉素无耐药性。结论:ICU VAP患者痰样本中病原菌分布多样,且不同病原菌耐药性不同,经菌株鉴定、药物敏感性检测有利于临床合理用药,以增强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腹透相关腹膜炎的病原菌分布,耐药性情况,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5年6月入住医院的腹透相关腹膜炎54例次,统计病原菌分布、敏感性情况及转归情况。结果:(1)54例次病原菌培养阳性38例次(70.4%),其中革兰阳性菌27例次(71%),以葡萄球菌和链球菌居多;革兰阴性菌10例次(26.3%),以大肠埃希菌最多;真菌1例次(2.6%)。(2)革兰阳性(G+)菌对复方磺胺、环丙沙星、克林霉素、糖肽类敏感率分别是71.4%,74.1%,80%,100%;革兰阴性(G-)菌对环丙沙星、头孢他啶、阿米卡星、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敏感率分别是72.7%,81.8%,81.8%,90.9%,90.9%,100%。(3)腹膜炎总体治愈率87%,G+菌治愈率(96.3%)高于革兰阴性菌治愈率(80%)。(4)重现、复发性腹膜炎病原菌敏感性均出现下降。结论:腹透相关腹膜炎病原菌以G+菌为主,经验治疗可选三代头孢联合万古霉素。最终仍要根据药敏结果及时调整用药。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巴山榧树组织分离产生二萜类物质紫杉醇的植物内生菌及其产生的紫杉醇类似物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方法:分离纯化出植物内生菌,研究其对革兰阳性(G+)和革兰阴性(G-)细菌的抗性,并对菌株BP6T3进行了分类鉴定,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其代谢产物的保留时间、百分含量,液质联用仪(HPLC-MS)分析该物质形成离子片段的特征。初步探讨紫杉醇物质对Hela细胞的抑制作用,并采用添加前体物质等,以提高代谢产物产量。结果:分离得到的菌株BP6T3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具有抗G+和G-细菌的双抗活性,该菌株经初步分类鉴定为青霉sp(Penicillium sp)。其发酵液提取物保留时间为12.8 min,与紫杉醇对照品的保留时间基本一致。百分含量为15.8%,发酵液中紫杉醇类似物的含量达到16.59 mg·L-1。HPLC-MS测定其代谢抽提物中该物质形成离子片段的特征,表明其离子片段信息与紫杉醇对照品完全一致,可初步判定青霉BP6T3可产生紫杉醇类化合物。该菌株产生的紫杉醇物质对Hela细胞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不同前体物质对该菌株产生紫杉醇代谢物有明显的影响,以L-苯丙氨酸为前体,产量增加最多,增长率为425.17%。结论:菌株BP6T3可被用于大规模生产抗癌药物紫杉醇。  相似文献   

7.
目的 筛选新型抗耐药的具有抗菌活性的6-氟-4-喹诺酮类杂合化合物。方法 以诺氟沙星和6-氟-4-喹诺酮-3-羧酸乙酯为主体,与异烟肼、妥曲珠利、青蒿素衍生物和1,2,4-三唑衍生物等结构单元进行杂合,设计了一系列新杂合分子,通过酰胺缩合、烷基化、Mannich反应以及Schiff反应等得到目标化合物。采用测定最小抑菌浓度法,测定目标化合物对革兰阳性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革兰阴性菌-铜绿假单胞菌(Pae)的体外抗菌活性。结果与结论合成了11个全新的6-氟-4-喹诺酮类杂合分子,所有目标化合物的结构经ESI-MS、1H-NMR谱确证。体外抗菌活性测试结果表明绝大部分目标化合物具有一定的抗菌活性,其中化合物D对Pae表现出更好的抗菌活性(MIC值为1.0μg·mL-1,优于阳性对照药诺氟沙星3.9μg·mL-1);化合物J对MRSA表现出更好的抗菌活性(MIC值为4.2μg·mL-1,优于阳性对照药诺氟沙星7.8μg·mL-1)。结合修饰过的分子结构和反应位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血清降钙素原(PCT)对血液透析患者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某院2017年1月—2021年1月行血液透析发生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的留置导管患者62例,根据培养结果分为革兰阳性(G+)菌感染组(38例)和革兰阴性(G-)菌感染组(24例)。检测2组血清PCT、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等血清指标差异。结果:血液透析发生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患者中G+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及粪肠球菌为主;G-菌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及鲍氏不动杆菌为主。2组间血清白蛋白(Alb)[(30.54±4.58) g/L vs(33.36±6.42) g/L]、白细胞[(12.84±3.58)×109/L vs(11.58±4.27)×109/L]、血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3.98±9.57)%vs (79.54±7.25)%]、血红蛋白(Hb)[(102.65±13.57)g/L vs (110.54±12.55)g/L]及CRP[(49.25...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重症胸部创伤术后机械通气并发肺部多重耐药菌(MDR)感染的病原学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21例重症胸部创伤术后机械通气并发肺部感染者的临床资料、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性。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分析MDR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MDR感染率为46.61%,以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常见。药敏结果显示,G-菌对碳青霉烯类、替加环素、阿米卡星耐药率较小,G+菌对莫西沙星、利福平和复方新诺明耐药率较小,未检出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耐药的G+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显示,昏迷时间≥7 d(OR=3.321)、APACHE-Ⅱ评分≥25分(OR=2.716)、合并慢性呼吸系统疾病(OR=2.378)、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OR=2.108)、机通气时间≥7 d(OR=1.846)和低蛋白血症(OR=1.772)是MDR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重症胸部创伤术后机械通气并发肺部MDR感染率较高,其中昏迷时间≥7 d、APACHE-Ⅱ评分≥25分、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预防...  相似文献   

10.
利用中压反相色谱、凝胶柱色谱和HPLC等多种色谱分离方法对两株海洋来源微生物——链霉菌IMB18-531与枝孢菌IMB19-099的共培养发酵物进行分离纯化,共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根据波谱学数据分析并结合化学方法,分别鉴定为:铝草氨菌素E (1)、去铁胺E (2)、铁草氨菌素E (3)、terragine E (4)、卡巴西霉素(5)、环(L-脯氨酰-L-酪氨酸)(6)、邻氨基苯甲酸(7)、(Z)-14-甲基十五烷-9-烯酸(8)和(Z)-十六烷-8-烯酸(9)。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活性筛选结果表明,化合物2显示出抗肝纤维化活性,能够抑制肝纤维化相关基因COL1A1、MMP2和TIMP2的表达。化合物5、8和9对甲氧西林耐药金葡菌、表皮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显出抗菌活性, MIC为16~64μg·mL-1。化合物5对人胰腺癌细胞MIA Paca-2和结肠癌细胞HT-29显示出显著的细胞毒活性, IC50分别为2.9和6.3μmol·L-1。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测定天仙果根提取物各极性部位总黄酮含量,并评价其体外抗氧化抗炎活性与总黄酮含量的关系。方法 用浓度为60%的乙醇对天仙果根黄酮类成分进行回流提取,分别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水萃取,得到4个不同极性组分;采用NaNO2-Al(NO3)3-NaOH法测定各组分总黄酮含量;采用DPPH、ABTS自由基清除及Fe3+还原能力试验测定各组分抗氧化活性;构建LPS诱导RAW264.7释放NO的细胞模型及稳定转染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的人胚肾细胞(HEK293)模型评价各组分的抗炎活性。结果 天仙果根提取物总黄酮含量(241.73±3.02)mg·g-1,各极性部位中,乙酸乙酯部位的总黄酮含量最高,为(764.00±7.37)mg·g-1;抗氧化、抗炎活性结果表明,天仙果提取物及各组分都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抗炎活性,乙酸乙酯部位的活性最高,对DPPH、ABTS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和Fe3+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以rakicidin B1为起始原料,经2步反应合成得到4个全新结构的rakicidin B1衍生物,并对其进行生物学活性研究,以期获得低细胞毒、高效抗艰难梭菌活性的化合物。方法 课题组前期首次发现rakicidin B1具有较强的抗艰难梭菌活性,在其结构基础上进行修饰和优化,通过氨基甲酸酯连接基团引入含氮杂环,设计合成得到4个全新目标化合物。所有化合物结构经高分辩质谱和核磁确证,并经抗艰难梭菌活性测试和细胞毒性活性测试。结果 在合成的4个化合物中,有3个化合物具有与先导化合物更强或相当的抗艰难梭菌活性;同时,MTT测试结果表明,3个化合物的细胞毒性降低,以3b的细胞毒性降低最多。结论 通过对rakicidin B1母核结构进行修饰和优化,获得全新结构的rakicidin B1衍生物并对其进行抗菌和细胞毒活性筛选。其中,化合物3b保留潜在抗艰难梭菌活性且细胞毒性降低最多,作为全新结构类型的抗艰难梭菌活性化合物,有潜在的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蒙特卡洛模拟评价标准给药方案(600 mg/q12h)的利奈唑胺(LIN)静脉治疗中国成人休克患者常见革兰阳性(G+)球菌感染的临床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搜集LIN静脉给药在中国成人休克患者中的群体药动学参数及其对常见G+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值(MIC)和其分布频率,分别以24 h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与MIC之比(AUC24h/MIC)和稳态最小血药浓度(CminSS)作为研究微生物学疗效和临床安全性的目标指数,模拟10 000例次后得到对应目标(AUC24h/MIC ≥80,CminSS<7 mg·L-1)的达标概率(PTA)。结果: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仅当MIC≤2 mg·L-1时方可达满意抗菌活性(PTA=100%),而对肺炎链球菌,均可达满意抗菌活性(PTA=100%);CminSS与协变量血小板计数呈负相关关系,当CminSS <7 mg·L-1时的PTA为6.53%。结论:对于LIN静脉治疗中国成人休克患者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感染,当MIC≤2 mg·L-1时,标准给药剂量能获得较好抗菌疗效,而对于肺炎链球菌感染则均可达满意抗菌活性。此类患者标准给药剂量方案下其血小板减少症风险亦较高,必要时应根据临床情况适当减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和对比中晚期肝病并发感染患者单用抗菌药物治疗及抗菌药物联合免疫球蛋白治疗的效果,为患者找到一种高效的治疗方案。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88例中晚期肝病并发感染患者作为本次研究主体,患者入院时间为2019年1~12月,入组后,采用单双号法对其进行分组,44例拿到单号者为对照组,44例拿到双号者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抗菌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基础上联合免疫球蛋白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等炎性因子水平以及T淋巴细胞(CD3+)、辅助性T细胞(CD3+)、细胞毒性T细胞(CD8+)、辅助性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CD4+/CD8+)等免疫功能指标,对比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IL-6、CRP等炎性因子水平及CD3+、CD4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赤芝子实体的化学成分及其体外抗肿瘤活性。方法:用硅胶柱色谱法,Sephadex LH-20柱色谱法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分离纯化,依据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用MTT法测试化合物体外抗肿瘤活性。结果: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其结构鉴定为ganoderone A(1)、麦角甾醇(2)、麦角甾醇过氧化物(3)、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β-三醇(4)、灵芝酸DM (5)和7-oxo-灵芝酸Z(6);化合物1,3对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K562和人结肠癌细胞SW620的IC50分别为9.61,10.70 mg·L-1和22.38,32.48 mg·L-1,化合物1~6对人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HL60的IC50分别为7.14,11.07,2.80,7.54,51.82和7.39 mg·L-1。结论:ganoderone A为首次从赤芝中分离得到;灵芝中的甾醇及三萜类化合物均有一定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具有正丙基侧链和二取代苯环结构的三唑醇类化合物的抗真菌活性。方法 设计合成了11个目标化合物;其结构通过1H NMR确证,部分化合物还通过13C NMR、高分辨质谱(HRMS)确证;选择3种真菌为实验菌株,根据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NCCLS)推荐的标准化抗真菌敏感性实验方法,进行体外抑菌活性测试。结果 化合物B11对白念珠菌SC5314的活性较氟康唑更好,与泊沙康唑相当;化合物B10、B11、B4对新型隐球菌H99的活性较氟康唑更好,化合物B2、B3、B5、B6、B7对新型隐球菌H99的活性与氟康唑相当;所有化合物对烟曲霉菌活性欠佳。结论 部分引入正丙基侧链和二取代苯基结构的目标化合物有一定抗真菌活性,可作为潜在的先导抗真菌药物。  相似文献   

17.
新型噁唑烷酮类抗菌药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阐述唑烷酮类抗菌药物的最新研究进展。方法根据近期关于新的唑烷酮类抗菌药物研究开发现状的29篇相关文献,对唑烷酮的3位芳基和5位侧链的结构改造特点进行整理和归纳。结果与结论大多数化合物具有提高的抗G+菌活性,部分化合物显示出抗G-菌的活性。另外,还介绍了一类具有扩大的抗菌谱的唑烷酮与其他类型抗菌药物形成的拼合化合物。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海洋真菌Aspergillus violaceus WZXY-m64-17中的抗菌活性成分。方法 利用硅胶、反相ODS、Sephadex LH-20、半制备HPLC等色谱学方法对菌株固体发酵物行分离纯化;利用NMR、MS、UV、IR等波谱学技术手段,结合文献数据比对,确定化合物的结构。并通过肉汤稀释法测定了单体化合物的抗金葡萄球菌和抗耐药菌活性。结果 分离鉴定了6个化合物,分别为2-hydroxyemodin(1)、emodin (2)、nidurufin (3)、versicolorin B (4)、sterigmatocystin (5)、terrequinone A(6),其中化合物4、6具有较好的抗菌活性。 结论 海洋真菌Aspergillus violaceus能够产生一系列醌类化合物,其中部分化合物具有良好抗金葡萄球菌和抗耐药菌活性。  相似文献   

19.
林丹彤  李奔  刘铜林  熊鹏  黄浩  袁义  陈萍  付丽娜  陈瑜 《医药导报》2022,(12):1860-1864
目的 分析儿童重症监护室(PICU)常见细菌分布特点和耐药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3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某三甲医院PICU微生物培养结果,统计分析该PICU常见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和耐药性。结果 9年共培养分离细菌1284株,革兰阳性(G+)菌385株(30.0%),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肺炎链球菌最常见。革兰阴性(G-)菌899株(70.0%),其中肺炎克雷伯菌、不动杆菌属、流感嗜血杆菌最常见。细菌耐药性分析发现:克雷伯菌属产ESBLs菌株占55.9%,对青霉素和头孢类耐药率达到40.0%,对美洛培南、亚胺培南的耐药率高达41.0%和39.7%;大肠埃希菌产ESBLs菌株占57.3%,对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青霉素类和头孢类抗菌药物耐药率低;鲍曼不动杆菌总体耐药率较高,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也高达57.2%;铜绿假单胞菌对复方磺胺甲唑耐药率达到95.1%,米诺环素达到67.9%;流感嗜血杆菌ESBLs菌株的检出率为53.8%,对复方磺胺甲唑(61.2%)和氨苄西林(55.6%)耐药率高;耐甲氧西...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设计合成N-甲酰羟胺类肽去甲酰酶抑制剂,初步评价其体外抗菌活性.方法 以丙二酸二乙酯为起始原料,经多步反应合成目标化合物;采用对倍稀释法,测定目标化合物对金葡菌、表葡菌以及耐甲氧西林金葡菌、表葡菌的抑菌活性.结果与结论 合成了14个未见文献报道的目标化合物,其结构经1H-NMR、MS确证.体外试验表明:目标化合物均表现出一定的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