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3 毫秒
1.
吴锋  陈士云  邹永凯 《中外医疗》2012,31(30):166-167
目的研究分析使用CT引导下射频热凝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方法将该院2010年2月—2012年4月收治的81例三叉神经痛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3组患者均采用CT引导下射频热凝方法进行治疗。I组患者最高温度为80℃,II组最高温度为85℃,III组最高温度为90℃,观察比较3组患者治疗1个月、6个月和3年的疗效。结果 3组患者治疗1个月、6个月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治疗3年后的面部麻木感和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CT引导下射频热凝治疗三叉神经痛具有较好的疗效,85℃最高温度即可以满足临床需要。  相似文献   

2.
何西  杨志涵  陈蓓 《吉林医学》2023,(7):1791-1794
目的:探讨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与射频热凝术(RFT)对三叉神经痛(TN)的临床效果。方法:以2019年12月~2020年12月因长期遭受三叉神经痛而治疗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接受三叉神经节的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的CB组和接受RFT的RFT组各40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天、1个月、6个月、1年疼痛减轻程度及术后麻木情况差异,比较两种不同手术模式患者发生术后并发症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治疗开始前疼痛数字评分量表(NRS)评分接近,接受手术治疗后NRS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1天、1个月、6个月以及1年后两组之间的NR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FT组30例(75.0%)在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面部麻木(Ⅱ~Ⅳ级),而20例(50.0%)在接受低温等离子消融术后出现面部麻木,1例患者出现疼痛性麻木(Ⅳ级),术后1年降至Ⅲ级;而CB组中未出现疼痛性麻木,两组患者接受不同微创手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和射频热凝术均能有效缓解疼痛,但前者更易出现术后面部麻木。  相似文献   

3.
姜远柏  周宁  胡量  李晶  陈宏  陈诚 《当代医学》2021,27(36):4-7
目的 探究不同程度射频毁损术治疗复发伴上颌支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本院2012年3月至2016年8月收治的106例单独或伴有上颌支疼痛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经射频毁损半月神经节后复发并仍有上颌支疼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第1组(n=54)与第2组(n=52).两组经皮穿刺卵圆孔再次对半月神经节进行射频毁损,固定毁损温度均为常用的75℃,第1组采用针尖裸露端为10 mm的射频针进行毁损,第2组采用针尖裸露端为5 mm的射频针进行毁损.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疼痛评分、麻木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当天及36个月面部麻木感、术后12及24个月复发率、术后12及24个月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12及24个月面部麻木评分、术后36个月复发率及术后36个月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复发伴上颌支疼痛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再次进行射频毁损术时,选取针尖裸露端长的射频穿刺针,可明显降低远期复发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采用Meta分析评价射频热凝术(radiofrequency thermocoagulation,RFT)与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治疗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Embase、Cochrane Library、PubMed、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库等中英文数据库,检索时限为建库开始至2021年8月。选取包含RFT与MVD治疗TN的临床研究,使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19篇文献,共2 698例TN患者。Meta分析显示,MVD组的有效率高于RFT组[OR=0.45,95%CI(0.30,0.69),P=0.000 2],MVD组的治愈率高于RFT组[OR=0.26,95%CI(0.16,0.42),P<0.000 01],RFT组有更高的术后面部麻木发生率[OR=2.84,95%CI(1.28,6.30),P=0.01]及复发率[OR=3.56,95%CI(2.25,5.63),P<0.000 01],两组术后并...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不同射频温度热凝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方法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80例,在C型臂X线机定位下行射频温控热凝术,两组分别逐渐升温至75℃(38例,Ⅰ组)和85℃(42例,Ⅱ组)治疗,比较两组术后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术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均下降(P〈0.05);1年后I组和Ⅱ组优良率分别为89.5%(34/38例)和97.6%(41/4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有3例复发,Ⅱ组未见复发。结论85℃射频温控热凝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效果较75℃佳,且无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耳穴贴压时长对乳腺增生症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于2012年3月-2013年7月,在杭州市萧山区中医院乳腺外科门诊抽取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症患者120例。按患者门诊号顺序,将其平均分为4个组(中药组及3、5、7 d组)。中药组患者采用常规中药治疗;3、5、7 d组患者在常规中药治疗的基础上,进行耳穴贴压治疗,分别以3、5、7 d为更换另一耳的间隔时长。3个疗程后,比较并分析4组患者的疗效和3个耳穴贴压组患者的复发率。结果 (1)4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8.93,P<0.05);3、5、7 d组与中药组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3 d=24.63,D5 d=32.28,D7 d=30.21,P<0.05);而3 d组与5 d组(D=7.65,P>0.05)、3 d组与7 d组(D=5.58,P>0.05)、5 d组与7 d组(D=2.07,P>0.05)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3个耳穴贴压组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9,P<0.05);5、7 d组与3 d组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 d=4.72,χ27 d=4.99,P<0.05);而5 d组与7 d组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P>0.05)。结论 常规中药联合耳穴贴压治疗乳腺增生症的临床效果较好,贴压时长为3、5、7 d的患者疗效无差异;贴压时长为3 d的患者复发率较高,但贴压时长为5 d和7 d的患者复发率无差异。在保证患者疗效、降低患者复发率的前提下,将贴压时长定为5 d可缩短患者治疗时间,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在中国汉族人群中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SCZ)患者中并发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与五羟色胺2C受体(serotonin 2C receptor,5-HTR2C)基因多态性(rs2192371、rs5988072)的关联性。方法 纳入服用氯氮平伴有T2DM(共病组257例)或不伴有T2DM (单纯SCZ组288例)的长期住院SCZ患者,单纯T2DM患者(单纯T2DM组264例)以及正常人群(对照组625例)为研究对象,采用Taqman基因分型技术对5-HTR2C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位点(rs2192371、rs5988072)进行基因分型,比较各研究组的等位基因、基因型及单体型分布频率有无差异。结果 (1)单位点分析显示:共病组与对照组比较,rs2192371(χ2=19.799,df=2,P<0.001;χ2=7.437,df=1,P=0.006)和rs5988072 (χ2=28.682,df=2,P<0.001;χ2=24.127,df=1,P<0.001)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单纯T2DM与对照组比较,rs2192371基因型频率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715,df=2,P=0.001),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s5988072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1.378,df=2,P=0.003;χ2=7.142,df=1,P=0.007)。单纯SCZ组与对照组相比,rs2192371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s5988072基因型频率分布差异为边缘性(χ2=6.026,df=2,P=0.049),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虽然有差异(χ2=4.964,df=1,P=0.025),但经过Bonforrnie校正后无差异。而在SCZ患者中,共病组与单纯SCZ组相比,rs2192371 (χ2=11.279,df=2,P=0.003;χ2=8.061,df=1,P=0.004)和rs5988072 (χ2=7.013,df=2,P=0.030;χ2=5.931,df=1,P=0.014)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单体型分析显示:共病组和单纯SCZ组比较,由rs2192371-rs5988072组成的单体型AC (OR=1.351,χ2=5.841,P=0.015)和GT (OR=0.692,χ2=7.592,P=0.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体型A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共病组和单纯T2DM组比较,两组间单体型AC、GT和A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中国汉族人群中,SCZ并发T2DM与5-HTR2C基因多态性(rs2192371、rs5988072)存在关联,其可能是SCZ患者伴发T2DM的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阿霉素外周神经阻滞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方法:选取8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无水乙醇组与阿霉素组,各40例,对比2组患者临床疗效、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阿霉素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无水乙醇组(P<0.05)。2组患者术后1周、1个月、6个月、1年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1),而阿霉素组术后1周、1个月、6个月、1年VAS评分较无水乙醇组降低更加显著(P<0.01)。2组患者恶心呕吐、头晕头痛、区域麻木和复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霉素外周神经阻滞治疗三叉神经痛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缓解疼痛,未增加不良反应,值得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9.
张彦芳  薛朝霞  胡珊  李晓洁  谢浩文 《安徽医学》2022,43(10):1192-1196
目的 探讨射频热凝术(RFT)与经皮球囊压迫术(PBC)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收治PTN患者104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射频热凝组(RFT组,n=48)和球囊压迫组(PBC组,n=56)。通过电子病历、电话随访获取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天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分,术后1、3、6、12月有效率,术后单发面颊部麻木、咀嚼肌力下降、角膜不适、口唇疱疹发生率及术后随访小于12个月与大于12个月的复发率。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VA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差值比较,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t=2.147,P<0.001)。两组患者术后1月、3月和6月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12月PBC组有效率高于RF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ald χ2=6.005,P=0.014)。RFT 组术后单发面部麻木、咀嚼肌力下降、口唇疱疹及角膜不适发生率均低于PBC组(χ2=5.992、13.691、4.321、5.286,P<0.05)。随访小于12个月,PBC组术后复发率(14.29%)低于RFT组(31.25%)(P<0.05);随访大于12个月,两组患者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FT和PBC均能有效治疗PTN患者,PBC远期疗效优于RFT;RFT 术后不良反应少,但短期复发率高于PBC。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粤西地区复发性流产(RSA)患者接受RSA流程图诊治的效果,实施流程规范化。方法 选取2010—2016年在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生殖医学中心进行诊治确诊为RSA患者180例。按照患者流产次数和治疗意愿将其进行分组。A组为发生自然流产1次,接受RSA流程图诊治;B组为发生自然流产2次,接受RSA流程图诊治;C组为发生自然流产≥3次,接受RSA流程图诊治;D组为发生自然流产1次,不接受RSA流程图诊治;E组为发生自然流产2次,不接受RSA流程图诊治;F组为发生自然流产≥3次,不接受RSA流程图诊治。每组各30例。对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记录6组患者再次妊娠成功率、对RSA疾病认知度、满意度和抑郁症发生率。结果 A、D组再次妊娠成功率分别为73.3%(22/30)、63.3%(19/3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9,P>0.05);B组再次妊娠成功率为66.7%(20/30),高于E组的36.7%(11/30)(χ2=5.41,P<0.05);C组再次妊娠成功率为53.3%(16/30),高于F组的23.3%(7/30)(χ2=5.71,P<0.05)。A、D组疾病认知度分别为26.7%(8/30)、20.0%(6/3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7,P>0.05);B组疾病认知度为63.3%(19/30),高于E组的33.3%(10/30)(χ2=5.41,P<0.05);C组疾病认知度为83.3%(25/30),高于F组的53.3%(16/30)(χ2=6.24,P<0.05)。A、D组满意度分别为70.0%(21/30)、60.0%(18/3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6,P>0.05);B组满意度为73.3%(22/30),高于E组的43.3%(13/30)(χ2=5.55,P<0.05);C组满意度为63.3%(19/30),高于F组的33.3%(10/30)(χ2=5.41,P<0.05)。A、D组抑郁症发生率分别为16.7%(5/30)、20.0%(6/3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1,P>0.05);B、E组抑郁症发生率分别为23.3%(7/30)、30.0%(9/3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4,P>0.05);C组抑郁症发生率为26.7%(8/30),低于F组的56.7%(17/30)(χ2=5.55,P<0.05)。结论 RSA患者诊治流程图的规范化及推广,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和对疾病的认知度,降低抑郁症发生率,改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1.
苏加丽  张怡  许英 《中国全科医学》2018,21(20):2493-2498
目的 了解社区人群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防治知识与防治行为的现状,为社区DR重点人群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在花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由服务站就诊或配药的501例糖尿病(DM)患者或糖耐量异常(IGT)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开展调查,包括居民对DR的认知情况(题目1~7)、居民采取DR防治措施的现状及意愿调查(题目8~10)。结果 DM患者与IGT者题目2(DR病因)、3(DR可预防控制)、5(DM定期检查眼底)、6(了解DR的途径)的认知情况分布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217、13.198、15.721、25.168,P<0.05)。DM患者与IGT者题目9(最近眼科检查时间)、10(是否定期眼底检查)的防治行为分布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2.156,χ2=4.474,P<0.05)。不同性别IGT者题目10的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50,P=0.007)。不同年龄DM患者题目9、10的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9.614,P=0.022;χ2=23.449,P<0.001)。其中,<60岁与70~79岁的DM患者题目9的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0岁DM患者选择“会定期检查”的比例均高于60~69、70~79、≥80岁DM患者,60~69、70~79岁DM患者选择“会定期检查”的比例均高于≥80岁DM患者(P<0.05)。不同病程DM患者题目8(DR知识讲座)、10的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539,P=0.005;χ2=6.353,P=0.042)。其中,病程>10年DM患者选择“参加过”的比例均高于病程<5、5~10年DM患者,病程<5年DM患者选择“会定期检查”的比例均高于病程5~10、>10年DM患者,病程5~10年DM患者选择“会定期检查”的比例高于病程>10年DM患者(P<0.05)。结论 本社区居民对DR知晓率较低,且IGT者在认知程度和防治行为上均不及DM患者,因此对社区居民开展DR相关知识的健康宣教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2.
背景 婴儿痉挛症为婴幼儿期常见的灾难性癫痫,对多种抗癫痫药物反应欠佳。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作为其首选用药,有效率在60%~80%。寻找影响ACTH疗效的因素,并加以利用而提高ACTH有效率,成为当前该领域研究的热点及难点之一。目的 探讨ACTH对不同黑素皮质素受体2(MC2R)基因型婴儿痉挛症疗效及高度失律缓解的影响,进而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选取2016年10月—2018年10月在河北省儿童医院住院部行ACTH治疗且符合入组标准的婴儿痉挛症56例,进行体格检查、视频脑电图、基因全外显子检查等。根据MC2R基因启动子区4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构成的单体型类型分为TCCT携带组(n=46)即TCCT/TCCT或TCCT/0,TCCT非携带组(n=10)即0/0型。均给予ACTH治疗:1 U/kg×3 d+2 U/kg×25 d(共28 d,最大量不超过25 U)。观察两组患儿治疗有效率及高度失律缓解率。结果 治疗28 d后,TCCT携带组有效36例,无效10例,有效率为78.2%;TCCT非携带组有效3例,无效7例,有效率为3/10。TCCT携带组有效率高于TCCT非携带组(χ2=9.26,P<0.05)。视频脑电图检查结果显示高度失律检出率为43例,占76.8%(43/56),TCCT携带组36例,治疗28 d后,缓解24例,未缓解12例,缓解率为66.7%;TCCT非携带组7例,治疗28 d后,缓解3例,未缓解4例,缓解率为3/7。两组高度失律缓解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6,P>0.05)。结论 在婴儿痉挛症治疗中,ACTH对MC2R基因TCCT携带型的痉挛发作治疗效果显著,而两组高度失律缓解率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北京市通州区社区居民的高血压患病情况、控制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确诊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与社区卫生服务利用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5年7—9月北京市通州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范围内的≥18岁的7 008例常住人口,采用《通州区社区居民健康状况和卫生服务需求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行体格检查,包括身高、体质量、腰围、血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诊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的影响因素。结果 高血压患病率为30.66%(2 149/7 008);男性患病率为34.01%(1 191/3 502),高于女性的27.32%(958/3 506)(χ2=36.820,P<0.001)。高血压确诊率为61.47%(1 321/2 149);男性确诊率为54.58%(650/1 191),低于女性的70.04%(671/958)(χ2=53.620,P<0.001)。确诊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率为43.38%(573/1 321)。不同医疗保险、半年内健康体检情况、1年内基层医生提供血压测量的确诊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60.195、4.319、11.014,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家庭总月收入〔OR=1.087,95%CI(1.022,1.157)〕、新农合〔OR=1.775,95%CI(1.185,2.659)〕、1年内基层医生提供血压测量〔OR=1.383,95%CI(1.095,1.745)〕是确诊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情况的保护因素,城镇职工医保〔OR=0.654,95%CI(0.431,0.993)〕是确诊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情况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通州区社区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情况较严重,确诊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情况较差。应采取提供定期血压测量、改善经济状况等综合措施来加强居民的血压控制,对城镇职工和公费医疗人群应给予高度关注和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调查江西省城乡高血压患病率、知晓率、服药率及控制率,了解高血压患者降压药服用及血压控制现状。方法 于2013年11月—2014年8月在江西省随机抽取8个地区,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在每个地区抽取2个乡镇/街道,每个乡镇/街道抽取3个村/居委会,选取15 364例年龄≥15岁且在该地区居住≥6个月的意识清晰者。通过问卷调查记录高血压患病及服药情况,并进行血压测量等体格检查,计算高血压患病率、高血压知晓率、降压药服用率、高血压总体控制率、服药后血压控制率。结果 江西省≥15岁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29.0%(4 436/15 296),标准化率(2010年中国人口标化)为14.1%,高血压知晓率为64.8%(2 874/4 436),降压药服用率为27.6%(1 223/4 436),高血压总体控制率为12.6%(561/4 436),服药后血压控制率为45.9%(561/1 223)。城市高血压患病率、高血压知晓率、降压药服用率、高血压总体控制率均高于农村,服药后血压控制率低于农村(P<0.05)。高血压患者中服药者收缩压、舒张压和脉压均低于未服药者(P<0.05)。高血压患者中,单一用药者占75.1%(918/1 223),两药联合者占12.7%(155/1 223);不同服药方式的高血压患者服药后血压控制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692,P=0.611);农村两药联合者服药后血压控制率高于城市(χ2=4.262,P=0.039)。单一用药患者中,服用钙拮抗剂(CCB)者占76.1%(699/918),服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者占18.6%(171/918);服用不同药物的单一用药患者服药后血压控制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6.779,P=0.148)。单一服用CCB类患者中,服用尼群地平者占39.9%(279/699),服用苯磺酸氨氯地平者占24.7%(173/699);服用不同CCB类降压药者服药后血压控制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995,P=0.407)。单一服用ACEI类患者中,服用卡托普利者占76.6%(131/171),服用依那普利者占12.9%(22/171);服用不同ACEI类降压药者服药后血压控制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241,P=0.524)。结论 江西省高血压患者以短效降压药治疗为主,高血压总体控制率和服药率较低;城乡高血压患者就医服药意识有待提高,政府应加大投入改善服药需求。  相似文献   

15.
背景 带状疱疹相关性神经病理性疼痛是疼痛科常见病,包括带状疱疹性神经痛(HN)及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疼痛应该在急性期或亚急性期控制好,以降低PHN的发生率。利多卡因作为局部麻醉剂,在临床中应用广泛,目前已有文献报道静脉应用利多卡因可用于治疗顽固性疼痛。目的 探讨静脉滴注利多卡因治疗急性期或亚急性期HN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18年3-10月于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疼痛科住院治疗的急性期和亚急性期HN患者各40例,根据病程及是否静脉滴注利多卡因治疗分为急性期常规治疗组、常规治疗加利多卡因组和亚急性期常规治疗组、常规治疗加利多卡因组,排除10例未完成治疗患者,四组分别有18、20、15、17例。急性期常规治疗组的用药为膦甲酸钠注射液+加巴喷丁胶囊+甲钴胺分散片+阿普唑仑片,急性期常规治疗加利多卡因组的用药为膦甲酸钠注射液+加巴喷丁胶囊+甲钴胺分散片+阿普唑仑片+1%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亚急性期常规治疗组用药为加巴喷丁胶囊+甲钴胺分散片+阿普唑仑片,亚急性期常规治疗加利多卡因组的用药为加巴喷丁胶囊+甲钴胺分散片+阿普唑仑片+1%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3、7、14、30、60、90 d评估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睡眠质量评分法(QS)得分,于治疗前和治疗后7、14、30、60、90 d评估患者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观察患者在治疗期间和治疗后是否出现不良反应。结果 急性期及亚急性期各两组患者不同时间VAS、QS、SDS评分比较,治疗方法与时间存在交互作用(P<0.05),治疗方法及时间主效应均显著(P<0.05)。治疗前急性期常规治疗组与常规治疗加利多卡因组、亚急性期常规治疗组与常规治疗加利多卡因组患者VAS、QS、SD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3、7 d急性期常规治疗加利多卡因组患者VAS、QS评分低于急性期常规治疗组,治疗后7 d SDS评分低于急性期常规治疗组(P<0.05);治疗后1、3、7、14、30、60、90 d亚急性期常规治疗加利多卡因组患者VAS、QS评分低于亚急性期常规治疗组,治疗后7、14、30、60、90 d SDS评分低于亚急性期常规治疗组(P<0.05)。四组患者治疗后各时间点VAS、QS、SD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四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20与1/18、2/17与1/15,χ2=0.009、0.013,P=0.924、0.909)。结论 静脉滴注利多卡因联合常规药物治疗HN的疗效优于传统的常规药物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疼痛程度、睡眠质量及抑郁情绪,并未增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6.
吴春香  于杰 《中国全科医学》2019,22(10):1203-1208
背景 糖尿病患病率的持续上升,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开展社区糖尿病高危人群筛查,能及时发现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患者,通过早期干预,有助于延缓或逆转疾病进程,减少糖尿病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目的 利用上海市普陀区糖尿病高危人群筛查结果,分析相关因素对筛查结果的影响。方法 2017年3—9月对上海市普陀区符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中的糖尿病高危人群标准的常住居民通过问卷评估、身体测量、实验室检测的形式,收集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糖尿病危险因素及相关症状、体格检查数据及血糖数据,对筛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调查13 057例高危人群,糖尿病检出率为10.61%(1 386/13 057),糖尿病前期检出率为11.93%(1 558/13 057)。男性糖尿病检出率为12.19%(747/6 127),女性为9.22%(639/6 9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256,P<0.001)。男性糖尿病前期检出率为12.15%(744/6 127),女性为11.75%(814/6 9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88,P>0.05)。随年龄升高,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的检出率逐渐升高(χ2趋势=244.746,P<0.001;χ2趋势=144.104,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糖调节受损史、超重/肥胖/中心性肥胖、一级亲属中糖尿病家族史、巨大儿生产史或妊娠糖尿病史、高血压或正在接受降压治疗、血脂异常或正在接受调脂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病史、一过性类固醇糖尿病史是居民糖尿病检出阳性的影响因素(P<0.05);年龄、糖调节受损史、超重/肥胖/中心性肥胖、一级亲属中糖尿病家族史、高血压或正在接受降压治疗、血脂异常或正在接受调脂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病史是居民糖尿病前期检出阳性的影响因素(P<0.05)。具有不同危险因素数量的居民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9.623,P<0.001;χ2=129.073,P<0.001)。具有4个及以上危险因素居民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检出率均高于危险因素数量为1个的居民(P<0.05)。结论 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检出率随危险因素数量的增长而增长,≥40岁、高血压、超重/肥胖/中心性肥胖、血脂异常的人群属于糖尿病筛查的重点对象,应持续开展社区高危人群特别是重点高危人群的筛查工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降阶梯思维在老年颅脑损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7月—2016年7月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老年颅脑损伤患者67例为常规组,行常规急救干预;选取2016年8月—2017年8月收治的老年颅脑损伤患者65例为研究组,行降阶梯思维的急救干预。比较两组急诊救治时间、急救效果、存活预后效果及满意度情况。结果 研究组急诊救治时间短于常规组(t=21.843,P<0.05);研究组存活率高于常规组,总病死率低于常规组(χ2=6.453、6.872,P<0.05);研究组存活患者的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高于常规组(t=7.924,P<0.001);研究组急救总满意率高于常规组(χ2=14.678,P<0.001)。结论 老年颅脑损伤患者急救中应用降阶梯思维方式可明显缩短急诊救治时间,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效果,提高急救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背景 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相对罕见,但在疾病进展过程中可发生局部淋巴结、肝、肺和骨转移,以肝转移最为常见,约有50%患者容易发生肝转移,治疗方式影响患者的生存率,对患者的生命质量有一定的影响。目的 探讨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肝转移患者手术治疗对预后的影响,为临床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04—2013年SEER数据库中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数据,纳入476例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肝转移患者。根据患者是否切除原发性肿瘤,将其分为手术治疗组和非手术治疗组。提取患者基线资料和临床特征,研究的终点是总体生存时间。结果 476例患者中,手术治疗组125例(26.3%),非手术治疗组351例(73.7%)。手术治疗组生存时间长于非手术治疗组(χ2=57.649,P=0.001)。将患者分别按照T分期、淋巴结转移和组织学分化程度进行分层分析,结果显示,T1、T2、T3期患者中,手术治疗组生存时间均长于非手术治疗组(χ2=5.543,P=0.019;χ2=11.494,P=0.001;χ2=34.240,P<0.001)。有淋巴结转移和无淋巴结转移患者中,手术治疗组生存时间均长于非手术治疗组(χ2=29.392,P<0.001;χ2=30.722,P<0.001)。组织学分化程度Ⅰ~Ⅱ级和Ⅲ~Ⅳ级患者中,手术治疗组生存时间均长于非手术治疗组(χ2=18.513,P<0.001;χ2=11.219,P<0.001)。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年龄>60岁〔HR=1.973,95%CI(1.476,2.637)〕、组织学分化程度为Ⅲ级或Ⅳ级〔HR=3.864,95%CI(2.279,6.551);HR=2.801,95%CI(1.278,6.141)〕、非手术治疗〔HR=4.845,95%CI(2.853,8.226)〕是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肝转移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肝转移患者的手术切除提高了生存率。淋巴结转移和不同T分期与生存率无关,而年龄和组织学分化程度对生存率有显著影响。对于年龄<60岁的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肝转移患者,原发性肿瘤切除术应被视为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9.
背景 高尿酸血症(HUA)和高血压都是心脑血管疾病重要的可控危险因素,常与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并存,加速心血管病的进程。目的 探讨高血压人群HUA发病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随访北京市某体检中心2012—2016年3 930例高血压患者1~4年,分析其HUA的发病水平,比较非HUA组与HUA组人口统计、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资料,并采用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高血压患者HUA发病的影响因素。结果 高血压人群HUA的发病率为23.31%(916/3 930),男性高于女性〔24.76%(742/2 997)比18.65%(174/933),χ2=14.853,P<0.001)〕。<45、45~<60、60~<75、≥75岁年龄组HUA的发病率分别为25.67%(295/1 149)、21.76%(363/1 668)、21.44%(149/695)、26.08%(109/418)。不同年龄段高血压患者HUA累积发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67,P=0.495)。HUA组男性占比、白细胞计数、γ-谷氨酰转移酶、肌酐、三酰甘油、尿酸、体质指数、腰臀比高于非HUA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低于非HU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高血压人群进展为HUA的因素有肌酐、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三酰甘油、空腹血糖、红细胞沉降率、是否肥胖(P<0.05);男性HUA发病的影响因素有血红蛋白、肌酐、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三酰甘油、空腹血糖、是否肥胖(P<0.05);女性HUA发病的影响因素有年龄、总胆固醇、是否肥胖(P<0.05)。结论 高血压人群HUA的发病水平随年龄增加未呈现增高趋势。影响高血压人群进展为HUA的因素包括肌酐、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三酰甘油、空腹血糖、红细胞沉降率及是否肥胖;男性和女性的HUA发病影响因素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评估测试(CAT)在评估COPD患者临床预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入选舟山市普陀区人民医院门诊COPD稳定期患者100例进行CAT评分和BODE指数评分,对两者结果做Spearman相关分析。记录3年随访患者病情急性加重次数和生存情况,并分析两种指标评估预后的差异。结果:CAT评分1、2、3和4级患者分别为28、30、29和13例,而根据BODE评分1、2、3和4级患者分别为31、29、28和12例。CAT评分与BODE指数总分、4个变量得分均存在显著的相关性(r=-0.237、-0.772、0.789、-0.767、0.888,均P<0.05)。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AT与BODE中的气流阻塞程度、呼吸困难程度、运动能力3个变量相关。随着CAT分级级别增加,COPD患者急性加重发作次数和病死率也相应增加两种指标在评估各级COPD患者急性加重发作次数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死人数两者之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1级: χ2=0.919,2级: χ2=0.001,3级: χ2=0.177,4级: χ2=0.322,均P>0.05)。结论:CAT评分与BODE指数相关性较好,CAT适用于评价COPD患者生活质量,便于医师和患者简易快捷地了解病情,指导和监督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