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张佳栋  PG  Courtheoux 《中原医刊》2006,33(20):56-57
目的探讨采用HyperForm球囊重塑技术选择性栓塞宽颈颅内动脉瘤的疗效。方法采用HyperForm球囊重塑技术选择性栓塞宽颈颅内动脉瘤11例(12个动脉瘤),评价此种球囊的优点,评估其栓塞效果。结果本组11例病人(12个动脉瘤)均成功地进行了选择性动脉瘤栓塞,术毕复查全脑血管DSA,12个动脉瘤中11个完全闭塞,1例颈部残留。临床结果按改良G lasgow评分来评估结果均很好。结论采用HyperForm球囊重塑技术可以很好地治疗位于颅内动脉分叉处或颅内小动脉的宽颈颅内动脉瘤。  相似文献   

2.
3.
岳四海 《当代医学》2014,(30):90-91
目的探讨血管内不同栓塞方法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6月~2013年6月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50例,根据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不同类型采用不同的栓塞方法,观察各种方法的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经治疗后,动脉瘤腔填塞致密率为80.0%。不同栓塞技术的致密栓塞率情况:3D-GDC为75.0%,双微导管技术为85.7%,球囊辅助技术87.5%,血管内支架辅助技术85.7%。所有患者随访1年,其中20例CTA复查,30例DSA复查,均未发生动脉瘤复发及再出血。结论根据动脉瘤的形态、位置、大小及血流动力学特点,采用双微管技术、球囊或支架辅助技术技术可提高颅内宽颈动脉瘤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为临床常见的血管性疾病 ,具有自发破裂致死的潜在危险性。随着血管内介入治疗材料与技术的发展 ,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已得到广泛的应用。我院自 1998年始 ,应用机械性可脱性弹簧圈 (MDS N)与直流电解脱铂金弹簧圈 (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 13例 ,共计 15个动脉瘤 ,取得了良好效果 ,现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本组 13例 ,男 5例 ,女 8例 ,年龄 2 1~ 70岁 ,平均年龄 5 3岁。临床表现 :蛛网膜下腔出血 8例 ,头痛伴视力障碍 2例 ,动眼神经麻痹 3例。1.2 影像学资料 本组 13例均行脑血管D…  相似文献   

5.
水解脱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邱胜利  丁毅  贾德群  曹刘  唐超 《安徽医学》2009,30(5):530-532
目的探讨水解脱弹簧圈血管内栓塞颅内动脉瘤的疗效及技术要点。方法16例动脉瘤破裂者,共17个脑动脉瘤,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下,应用微导丝、微导管技术,采用水解脱弹簧圈实施血管内栓塞治疗;其中3例宽颈动脉瘤,分别采用了双导管技术、球囊辅助和支架辅助栓塞技术。结果17个脑动脉瘤全部栓塞成功,术中即刻造影显示:致密栓塞13个动脉瘤,近致密栓塞3个动脉瘤,不全栓塞1个动脉瘤。平均随访了3~9个月,平均5.5个月,无再发脑出血病例。14例基本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2例达到Et常生活部分自理。结论水解脱弹簧圈血管内栓塞颅内动脉瘤致密栓塞率高,球囊及支架辅助是保证致密栓塞宽颈动脉瘤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6.
动脉瘤破裂出血往往是动脉瘤病人前来就诊的第一原因,动脉瘤的破裂与否及破裂出血后的临床症状轻重和病人的预后等均与动脉瘤的部位、大小及动脉瘤的形态等有着直接关系.本文作者对10例连续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易导致动脉瘤破裂出血的一些影像学特点及其与病人临床症状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血管内介入治疗96例颅内动脉瘤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动脉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96例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对血管内介入治疗动脉瘤的临床效果作出评价.结果:100个动脉瘤,86个行弹簧圈栓塞术,完全栓塞62个(69.8%),次全栓塞22个(25.6%),不完全栓塞2个(2.3%).发生术中动脉瘤破裂3例(3.5%),脑血栓形成或脑梗死3例(3.5%),血管痉挛2例(2.3%).术后动脉瘤复发2例,未见动脉瘤栓塞后再出血,脑积水5例,颅内感染1例.病人出院12mo后完全恢复正常生活、工作者65例(72.2%);有轻度到中度神经功能障碍10例(11.1%);有严重神经功能障碍及死亡者5例(5.6%).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动脉瘤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颅内复杂动脉瘤的血管腔内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兵 《昆明医学院学报》2007,28(2B):112-116
复杂颅内动脉瘤指巨大、宽颈、梭形、微小、夹层及假性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复杂颅内动脉瘤虽然比神经外科有更大的优势,但目前大部分这类病变仍是血管内治疗的难点,就复杂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技术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后的影像学改变,以及临床预后与早期治疗的关系。方法:颅内动脉瘤行血管内栓塞治疗16例并进行临床随访。病例中经栓塞治疗术后半年以上者有9例,其中7例在第一次栓塞治疗后6-10月进行了血管内造影复查。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造影复查7例中,复查的影像学资料与栓塞完成影像相比较无明显改变,动脉瘤瘤体无明显扩大,未需要进行动脉瘤补充填塞治疗;栓塞物无游走或脱出,载瘤动脉通畅。1例接受栓塞治疗4月后在运动时死于不明原因的骤发性心跳、呼吸停止,其余8例随访生存良好。结论:应用可脱性弹簧圈治疗颅内动脉瘤,致密栓塞可有效降低颅内动脉瘤复发或再次破裂的机会;有条件的患者及时进行脑血管造影复查可了解动脉瘤的改变.必要时补充填塞。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血管内治疗高龄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的安全性、有效性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1年11月弋矶山医院收治并行血管内治疗的年龄≥75周岁的76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基本资料、围手术期并发症及治疗结果。预后随访采用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进行评价。采用统计学分析患者预后影响因素。结果:76例高龄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中,36例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6例采用双导管辅助弹簧圈栓塞,34例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3个月随访结果显示:53例(69.7%)预后良好,18例(23.7%)预后较差,5例(6.6%)死亡。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WFNS分级、改良Fisher(mFS)分级及脑梗死是临床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mFS分级Ⅲ级(OR=4.819,95%CI:1.297~17.907)和脑梗死(OR=22.837,95%CI:4.144~125.843)是影响血管内治疗高龄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临床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血管内治疗高龄颅内破裂动脉瘤安全有效,其中术前mFS分级Ⅲ级和脑...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颅内多发动脉瘤的影像学特点、诊断与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96例共234枚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结合头颅CT提示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式及DSA结果判定责任动脉瘤。对责任动脉瘤均采取显微夹闭术或者血管内介入栓塞术积极治疗,对于非责任动脉瘤予以选择性治疗。结果96例多发动脉瘤行栓塞治疗56例,夹闭治疗28例,未治疗12例。44例一期治疗所有动脉瘤,4例分期处理所有动脉瘤,36例仅治疗责任动脉瘤。接受治疗的84例患者,出院时预后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分5分62例,4分12例,3分8例,1分2例。术后6个月DSA随访30例,1例复发接受再治疗,余29例治疗效果稳定。结论颅内多发动脉瘤应在诊断全面的基础上,正确判断责任动脉瘤并积极治疗,对于非责任病灶需要综合评估出血风险,采取个体化治疗措施,尽量一期治疗所有动脉瘤,减少再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回顾性探讨和分析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动脉瘤直径≤3.0mm)的临床可行性、难度及其适应证。方法总结分析55例经血管内栓塞治疗的颅内微小动脉瘤的相关临床因素,包括术前患者的临床一般状况、Hent-Hess分级、血管内栓塞治疗的并发症以及临床预后。结果 55例患者均进行血管内栓塞治疗,其中50例为破裂动脉瘤,5例为未破裂动脉瘤。血管内完全栓塞30例(54.55%),近全栓塞和部分栓塞25例(45.45%)。栓塞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4例(7.27%),术后再出血1例(1.81%),术后死亡1例(1.81%)。术后6个月随访显示,临床治愈47例(85.46%),轻度肢体活动功能障碍5例(9.09%),重度肢体活动障碍2例(3.64%),无复发及颅内再出血。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是有效、可行的;另外,结合患者的临床状况、预后选择最佳血管内治疗方案也很重要。  相似文献   

13.
姚晓峰  宋波 《西部医学》2014,(12):1650-1652
目的 研究颅内多发性动脉瘤(MIA)开颅和介入手术对比及手术入路的选择分析.方法 分析2008年1月~2013年1月在我院接受住院治疗的172例MIA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分为开颅组82例和介入组96例,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炎症指标、住院时间及费用.结果 两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501,P=0.479);术后第1天炎症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而术后1周介入组患者的CRP(t=3.364,P<0.001)和IL-6(t=2.952,P=0.004)水平显著低于开颅组;介入组患者住院费用略高于开颅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住院时间却明显少于开颅组(t=3.725,P<0.01).结论 介入组患者炎症指标下降速度、住院时间均优于开颅组,且适应证更为广泛.在微创技术势不可挡的发展趋势下,将取代传统开颅手术而成为MIA的治疗首选.  相似文献   

14.
Background Aneurysms with wide-necked or a large neck/fundus ratio, especially located on an arterial bifurcation or a small artery, are challenges for interventional neuroradiologist because of the risk of coil migration or coil protrusion into the parent vessels. Our study was designed to improv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the "remodeling technique" with the HyperForm balloon for these difficult aneurysms and was confirmed by a follow-up result.
Methods From June 2004 to September 2006, forty-two patients (20 men, 22 women) with wide-necked or large neck/fundus ratio aneurysms were treated by using the "remodeling technique" with the HyperForm balloon.
Results Forty wide-necked aneurysms were successfully treated with the HyperForm balloon remodeling technique with only two failed cases. Final results consisted of total occlusion in 34 cases (80.9%), subtotal in 4 (9.5%) and incomplete in 2 (4.8%). One aneurysmal rupture occurred, but no clinical consequence was shown. No thromboembolic events were observed during treatment. Final angiographic follow-up time ranged from 3 to 18 months.
Conclusions The "remodeling technique" with the HyperForm balloon is a very useful tool in the treatment of wide-necked or unfavorable neck/fundus ratio intracranial aneurysms - located on an arterial bifurcation or a small artery and, especially, located on the bifurcation of a large artery and a small one. In our experience, this technique provided a safe and efficient treatment for difficult aneurvsms when the standard remodelina techniaue miaht have failed.  相似文献   

15.
机械可脱性微螺旋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总结使用机械可脱性微螺旋圈(MDS-N)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经验,探讨其适应证、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对29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行股动脉Seldinger’s法穿刺,用MDS-N系统送入合适大小的微螺旋圈到达动脉瘤腔内填塞动脉瘤。结果:本组完全栓塞26例,次全栓塞3例,载瘤动脉保持通畅,无死亡或永久性并发症,患者恢复良好。结论:使用MDS-N治疗颅内动脉瘤是一种有效、安全、经济的方法,其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16.
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并发症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并发症的防治,以提高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微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66例(70个),4例发生动脉瘤破裂出血,2例发生血栓,1例发生微弹簧圈误栓,5例发生血管痉挛,分别进行对症处理.结果 因并发症而死亡2例(3.03%),因脑血管痉挛而出现的一过性神经功能障碍2例(3.03%),经积极处理后,预后良好.结论 栓塞技术的提高,栓塞材料的改进,术中发生情况的正确处理,有助于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总结血管内栓塞治疗55例62枚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体会,探讨颅内宽颈动脉瘤介入治疗方法、技术操作要点及存在问题。方法:55例颅内动脉瘤患中49例为破裂动脉瘤,按Hunt-Hess分级;Ⅰ级9例,Ⅱ级15例,Ⅲ级18例,Ⅳ级7例。采用双弯塑形、横向成篮、分部填塞及篮外填塞等方法治疗51例,瘤颈重塑形技术2例,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DC)栓塞治疗3例。结果:栓塞程度:致密栓塞50个(80.6%),90%以上8枚(12.9%),90%以下4枚(6.5%)。术中出血2例(3.6%),死亡2例(3.6%)。结论:GDC栓塞颅内动脉瘤具有微创、安全、效果可靠的优点。采用双弯塑形、横向成篮、分部填塞、篮外填塞及重塑形(remodelling)技术等方法,可以明显提高宽颈动脉瘤的致密栓塞率。血管内支架结合GDC可能成为治疗颅内梭形及宽颈动脉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颅内巨大动脉瘤的手术时机、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2010年1月南方医院神经外科治疗的15例颅内巨大动脉瘤。动脉瘤夹夹闭8例;动脉瘤孤立并颅内-颅外血管架桥术1例;大隐静脉移植颅内-颅外血管架桥并载瘤动脉闭塞3例;瘤体切除,瘤壁缝合1例;单纯孤立2例。结果死亡2例(13%)。其余13例经半年的随访,好12例(80%),差1例(7%)。结论巨大动脉瘤手术设计应个体化,术者应是具备血管重建能力的有经验的显微神经外科医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单侧扩大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多发动脉瘤术后相关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方法:对我院2006年9月至2013年9月26例行单侧扩大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多发动脉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术后并发症。结果:本组颅内多发动脉瘤术后脑血管痉挛6例(23.07%),脑积水2例(7.69%),癫痫发作2例(7.69%),低钠血症4例(15.38%),高钠血症3例(11.54%),颅内感染1例(3.85%)。结论:单侧扩大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多发动脉瘤术后的并发症主要有:脑血管痉挛、脑积水、癫痫发作、颅内感染、电解质紊乱等,术中规范操作及术后合理的治疗措施是减少并发症及其危害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一侧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多发动脉瘤的手术时机、方法及影响手术效果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7例16个颅内多发动脉瘤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采取一侧入路显微手术处理颅内多发动脉瘤的方法,先处理破裂动脉瘤,再处理未破裂动脉瘤。结果动脉瘤直接夹闭16个。依据GOS判断:优良5例,轻残2例。结论一侧入路显微外科手术可处理部分颅内多发动脉瘤,选择好适应证、正确判断责任动脉瘤并首先处理可达到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