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乳腺癌根治术后伤口胸带与传统弹力绷带的临床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伤口胸带包扎与传统弹力绷带包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乳腺改良根治术后的病人60例按年龄,体质量、手术方式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伤口置双管引流并胸带包扎的为A组,伤口置双管引流并传统弹力绷带包扎的为B组,分别记录其临床效果.将有关数据用统计学的方法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在总引流量、拔管时间、疼痛时间和术后并发症上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采用改良结构性胸带加压包扎法,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切口愈合,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2.
改良负压引流器和弹力绷带用于乳腺癌术后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加患者舒适感,减少并发症。方法:对100例需行根治手术的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采用弹力绷带包扎和改良负压引流器引流为观察组,用纱布绷带加压包扎,用普通一次负压引流器接引流管引流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呼吸受限、舒适感及皮下积液并发症发生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呼吸受限、舒适感、皮下积液并发症发生有明显意义(P<0.05),以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结论:改良负压引流器和弹力绷带应用于乳腺癌术后,能使患者的舒适度增加,同时能有效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切口的愈合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万特普安局部注射联合加压包扎治疗乳腺癌术后腋窝淋巴漏的疗效。方法将60例乳腺癌术后腋窝淋巴漏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万特普安局部注射联合加压包扎治疗,对照组采用局部穿刺抽吸联合加压包扎治疗,观察其疗效。结果观察组治愈率为76.7%、有效率为96.7%,对照组分别为20.0%、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观察组KP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引流时间、住院时间缩短(P<0.05),预计生存期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万特普安局部注射联合加压包扎治疗乳腺癌术后淋巴漏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对乳腺癌患者采用改良乳腺癌根治术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6年6月—2018年6月鞍山市立山区人民医院收治的乳腺癌患者98例,根据手术方式的差异将其分为对照组(标准根治术,42例)与观察组(改良根治术,56例).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协同护理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病人的效果.方法:选取50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手术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在常规护理模式的基础上行协同护理模式.比较2组病人焦虑情绪、首次下床时间、上肢肿胀消退时间以及术后睡眠时间、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焦虑自评量表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首次下床时间、上肢肿胀消退时间以及术后睡眠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手术后生活质量评分,观察组的家庭角色功能、身体功能、社会角色功能、情绪功能及综合生活质量方面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采取协同护理干预措施,可改善病人不良负面情绪,提高预后效果及躯体恢复效果,缩短住院时间,改善出院后的生活质量,提高了护理工作质量.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寻求一种更好的乳腺癌术后伤口包扎方法,以降低术后皮下积液、皮瓣坏死和肺部合并症的发生率。方法 把105例施行乳腺癌根治术或改良根治术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A组60例,其伤口予弹性绷带加压包扎;B组45例,其伤口予传统的绷带加压包扎。结果 两种方法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有显性差异。结论 弹性绷带加压包扎法压力均匀,利于伤口愈合,牢固舒适,可以降低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皮瓣坏死和肺部合并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瓣坏死的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甫兰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1,14(3):352-353
皮瓣坏死是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16.1%~77.0%。国外文献报道发生率10%~60%[1]。虽然其并不对患者生命直接构成威胁,但增加了患者的精神负担,且延迟了手术后进行辅助治疗的时间,对患者的治疗不利。2005年5月--2010年5月我院对75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采用了预防皮瓣坏死的新方法,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心理干预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配偶心理状况的影响.方法 将72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配偶(患者配偶组)随机分为配偶干预组和配偶观察组,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及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心理状况评定,观察心理干预后两组心理状况的不同变化.结果 患者配偶组的SAS、SDS及SCL-90总分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均P<0.05).两组干预前SAS、SDS及SCL-90总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干预组SAS、SDS及SCL-90总分均明显低于心理干预前(均P<0.05)及观察组(均P<0.05).结论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配偶存在较明显的心理障碍,心理干预能有效地缓解这些配偶的焦虑及抑郁情绪.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了提高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早期患肢肩关节的有效制动率,在品管圈活动步骤的指导下,对传统患肢肩部固定带进行了改良并应用于临床。方法选取2013年12月至2014年5月在我科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9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45例观察组使用传统肩部固定带,45例对照组使用改良肩部固定带。结果2种方法的舒适度及术后皮下积液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皮下积液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而舒适度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应用改良肩部固定带,降低了术后皮下积液的发生率,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改良根治术治疗乳腺癌的疗效。方法 :对采用改良根治术 1 0 6例 (A组 )和Halsted根治术 56例 (H组 )的乳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对比。结果 :1 62例中 ,1 4 1例获随访 (A组 92例 ,H组 49例 ) 2~ 8年。随访 3年以上 93例 (A组 61例 ,H组 32例 ) ,5年以上 58例 (A组 38例 ,H组 2 0例 )。A组和H组 3、5年生存率分别为 93 85 % ,65 52 %和 94 1 2 % ,60 52 % ;3、5年局部复发率为 6 1 5 % ,1 7 2 4 %和 5 88% ,1 9 35 % ,两组各指标均无显著差异 (P >0 0 5)。而A组患者上肢活动功能较H组明显为佳 (P <0 0 1 )。结论 :改良根治术治疗乳腺癌 ,其根治性疗效同Halsted根治术 ,而患侧上肢功能好 ,并发症少 ,是一种有效、满意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保留肋间臂神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04年7月-2009年7月在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和廊坊市人民医院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患者共有120例,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60例,均在术中保留肋间臂神经;对照组60例,均在术中切除肋间臂神经.观察二组患者临床资料、术中情况、术后并发症、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远期生存率.结果 二组患者术中情况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6个月感觉障碍在疼痛、烧灼、麻木、感觉减退或消失方面,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0.87,8.08,8.68,9.31,P<0.05;x2值分别为11.70,9.00,18.22,9.40,P<0.05);术后5年出现局部复发、远处转移及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0.10,0.44,1.29,P值均>0.05).结论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保留肋间臂神经,能够明显降低患侧上肢的感觉障碍,不明显延长手术时间,也不会增加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术中保留肋间臂神经可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14.
改良乳腺癌根治术治疗乳腺癌3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乳腺癌施行改良根治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002年4月~2010年8月手术治疗的34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治疗效果。结果手术治疗乳腺癌发生皮缘坏死1例(2.9%),皮下积液4例(11.8%),上肢淋巴性水肿2例(5.9%),切口瘢痕或胸肌挛缩伴同侧上臂运动障碍1例(2.9%)。3年生存率82.6%,5年生存率60.5%。其中Ⅰ期为82.3%,Ⅱ期为50.4%,Ⅲ期为29.9%。结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目前已成为治疗Ⅰ、Ⅱ期乳腺癌的常用手术方式,Ⅰ、Ⅱ期乳腺癌应用根治术及改良根治术的生存率无明显差异,其术式保留了胸肌,术后外观效果较好,且并发症少,操作易于掌握,值得基层医院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改良根治术治疗乳腺癌的经验。方法:对63例乳腺癌患者实施保留胸大、小肌改良根治术,术后辅以化疗。结果:63例乳腺癌患者术后有6例发生皮下积液,1例皮缘坏死,术后5年生存率为71.4%。结论:改良根治术治疗乳腺癌安全、快速、创伤小,恢复期短。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早期乳腺癌保留乳头乳晕的乳腺皮下切除,腋窝淋巴结清扫即期人工假体乳房重建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例早期乳腺癌患者(TNM分期:Ⅰ期6例,Ⅱ期14例)行保留乳头乳晕的的乳腺皮下切除,腋窝淋巴结清扫即期人工假体乳房重建手术,术后给予CMF(环磷酰胺、氨甲蝶呤、5-氟脲嘧啶)方案或FEC(5-氟脲嘧啶、表阿霉素、环磷酰胺)方案化疗,放疗及内分泌治疗等综合治疗。结果术后平均随访期为52.3个月,其中18例患者随访期超过36个月,全组患者均存活,无局部或区域肿瘤复发,1例患者在术后9个月发现多发肝转移及骨转移,现带瘤生存5年。结论保留乳头乳晕的乳腺皮下切除,腋窝淋巴结、清扫即期人工假体乳房重建手术并不增加术后并发症、肿瘤局部或区域复发、远处转移的危险性,不影响术后化疗、放疗及内分泌治疗等综合治疗和长期生存,该术式可获得满意的美容效果,从而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引流方式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瓣坏死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不同引流方式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瓣坏死的影响。方法1999年7月~2005年4月106例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患者,均采用Stewart横切口,术后随机采用两种方式进行引流,A组采用单纯闭式持续负压引流,B组采用胸壁绷带加压包扎加闭式负压引流。结果两组患者发生皮瓣坏死的情况:A组轻度7例,中度4例,重度2例;B组轻度10例,中度7例,重度6例,两组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32)。结论乳腺癌术后单纯闭式负压引流效果较好,绷带加压包扎加闭式负压引流有增加皮瓣坏死的风险,不宜提倡。 相似文献
18.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保留肋间臂神经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乳腺癌手术中保留肋间臂神经(ICBN)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我院72例乳腺癌患者并随机分成两组(ICBN保留组及ICBN非保留组),比较两种患者手术时间、术后上肢皮肤感觉异常、术后24月的复发率。结果:ICBN保留组及ICBN非保留组在手术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肢感觉异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24个月,72例患者均未出现腋下和胸臂转移、复发。结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保留肋间臂神经术式能减少术后患者上肢感觉异常,而不增加手术时间及术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保留肋间臂神经对预后改善的价值,讨论该项操作用于乳腺癌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我院2000年3月~2010年6月行改良根治术的89例乳腺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47例完整保留肋间臂神经(观察组),42例切除(对照组),对两组患者术后患侧上臂内侧及腋窝区皮肤感觉状况进行跟踪随访。结果:经过术后12个月随访,观察组感觉正常41例(87.23%),异常6例(12.77%);对照组感觉正常22例(52.38%),异常20例(47.62%),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肋间臂神经的保留可以预防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上臂及腋窝感觉障碍的发生,且并不增加复发的风险,值得作为一项标准纳入乳腺癌改良根治手术。 相似文献
20.
改良根治术应用于乳腺癌中治疗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改良根治术治疗乳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6例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n=45)和对照组(n=41),对照组给予传统根治术治疗,实验组给予改良根治术治疗。结果实验组实并发症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两年内生存率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于病变情况不太严重的乳腺癌患者来说,改良根治术能减少并发症、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