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分析并评估应用种植钉辅助上颌快速扩弓技术(MARPE)治疗青少年上颌骨宽度不足(MTD)的扩弓效率,为制定其临床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例MTD并进行MARPE治疗的青少年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术(CBCT)测量治疗前后患者颊侧上颌宽度(BMW)、腭侧上颌宽度(PMW)、腭中缝扩大量(SE)、上颌骨性扩弓器(MSE)的扩大量(AE)和第一磨牙角度(MA)及治疗前后BMW和PMW改变值(ΔBMW和ΔPMW),计算骨性扩弓量百分比、牙槽骨的弯曲量百分比及其余效应百分比。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扩弓治疗后MTD患者不同牙位处BMW和PMW增大(P<0.05),双侧MA减小(P<0.05)。与第一磨牙处ΔPMW比较,第一磨牙处ΔBMW较大(t=3.047,P<0.05);与第一磨牙处SE比较,第一磨牙处ΔBMW较大(t=9.655,P<0.05)。与第一前磨牙处ΔBMW比较,第一磨牙处ΔBMW较大(P<0.05)。由第一磨牙、第二前磨牙至第一前磨牙处骨性扩弓效率百分比逐渐降低,而牙槽骨的弯曲量百分比及其余效应百分比逐渐升高。结论:应用MARPE治疗青少年MTD,可有效打开腭中缝,骨性扩弓效率可达74%以上。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锥形束断层扫描技术(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CBCT)研究评价上颌快速扩弓联合前方牵引对替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横向不足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替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患儿19例,平均(8.47±0.70)岁。分别于上颌快速扩弓联合前方牵引治疗前(T1)及扩弓结束3个月后(T2)拍摄CBCT,测量上颌第一磨牙倾斜度、上颌前磨牙段及第一磨牙牙冠宽度、牙槽突宽度、上颌基骨宽度、牙槽嵴高度、第二前磨牙牙胚在牙槽骨中的位置等,比较治疗前后各测量项目的差异。结果 从T1到T2阶段,上颌第一前磨牙牙冠宽度增加(2.37±3.47)mm (P=0.008),第二乳磨牙牙冠宽度增加量中位数为3.37 mm (P=0.009),第一磨牙牙冠宽度增加(2.60±2.53)mm (P<0.001),上颌第一前磨牙、第二乳磨牙、第一磨牙对应牙槽突宽度分别增加(1.63±2.45)mm (P=0.010)、(2.12±2.59)mm (P=0.002)、(1.98±2.10)mm ...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生长发育高峰期患者快速扩弓前后牙齿及牙槽骨的变化。方法:选取生长发育高峰期上颌牙弓狭窄患者30例。扩弓治疗前后分别进行锥体束CT扫描重建,对上颌牙及牙槽骨进行测量并做统计学分析。结果:快速扩弓后牙弓宽度明显增加(P〈0.05),从尖牙到第一磨牙根冠宽度增加量的比值依次为0.97、0.58、0.43、0.40。颊侧牙槽骨厚度减小,腭侧牙槽骨厚度增加,变化量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总宽度不变(P〉0.05)。牙及牙槽骨均发生颊倾,颊侧牙槽骨倾斜度大于腭侧,两侧牙槽骨与牙的颊倾度呈正相关。结论:快速扩弓后牙槽骨随牙的颊倾发生适应性变化,在适应征范围内扩弓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 考察年龄对小细胞肺癌(SCLC)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 方法 登陆监测、流行病学及最终结果(SEER)登记系统,查询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的所有SCLC病例(n=17 237)。青年组定义为年龄≤49岁的患者(n=733),中年组定义为50~64岁的患者(n=6 332),老年组定义为年龄≥65岁的患者(n=10 172)。分析各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获取肿瘤特异性生存(CSS)等数据,应用Kaplan-Meier法及多变量Cox回归模型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均显示,随着年龄的增加,CSS缩短(χ2=342.08, P<0.001),其中青年组患者的OS(χ2=203.90, P<0.001)和CSS(χ2=160.50, P<0.001)均提高。中年组风险比(HR)为1.177(95%CI:1.068~1.296, P=0.001),老年组HR为1.643(95%CI:1.495~1.807, P<0.001)。在Ⅰ期(P=0.015)、Ⅲ期(P<0.001)、Ⅳ期(P<0.001)或接受非手术治疗(P<0.001)的患者中,年龄越小,CSS越具优势。 结论 年龄≤49岁的SCLC患者较更年长患者具有生存优势;在Ⅲ期及接受非手术治疗的患者中,年龄具有较明确的预后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上颌前方牵引结合快速扩弓治疗I I类错牙合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患者分成2组,第一组采用前方牵引器加快速扩弓治疗I I类错牙合畸形,第二组单纯采用前方牵引器治疗I I类错牙合畸形,治疗前后通过X片进行测量分析.结果 实验组矫治后上颌前移明显,下颔基本无明显后移,结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前方牵引加快速扩弓对上颌骨组织影响较大,对治疗青少年骨性反牙合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 采用锥形束CT(CBCT)研究生长发育高峰期唇腭裂患者手术辅助快速上颌扩弓(SARME)前后牙颌系统的变化. 方法 选择11例处于生长发育高峰期的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进行双侧颊侧骨皮质切开术+快速扩弓治疗,手术前(T1)及扩弓后(T2)拍摄CBCT.利用EZ3D2009软件对上颌牙及牙槽骨的变化进行测量,采用配对t检验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扩弓后,牙弓宽度和牙槽骨宽度明显增加(P<0.05);牙槽骨高度无明显改变(P>0.05).牙槽骨厚度在牙1/3处颊侧减小,舌侧增加(P<0.05).裂隙两侧支抗牙颊向倾斜移动.结论 生长发育高峰期的唇腭裂患者进行SARME治疗可以达到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7.
上颌骨宽度发育不足是错合畸形的常见问题,常常会影响下颌骨的矢状向位置。上颌快速扩弓(Rapid palatal expansion, RPE)是正畸临床中常用的治疗手段。上颌骨邻近的组织结构十分复杂,快速扩弓的矫治力通过牙以及腭部施加到周围骨组织,并传导分散至全部上颌骨和它边缘组织。腭中缝骨性扩弓量随年龄增长而减少。由于青春期后的患者腭中缝骨化程度增高,牙性扩弓代偿使上颌骨缝扩弓效果存在不确定性,因此,临床治疗中亟需一种切实可行的腭中缝骨化程度的预测方法,指导上颌骨缝扩弓策略。本文就评估青春期前后上颌骨缝快速扩弓不同方法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人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与脑梗死急性期认知功能的关系。 方法 选择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神经内科确诊的脑梗死急性期患者105例,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评估患者认知功能。根据受教育年限不同,将患者分为受教育年数<6年组(n=36)和受教育年数≥6年组(n=69)。分析SAA与各个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包括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α2-巨球蛋白(α2-MG)、吸烟和其他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以及与MMSE中各个认知领域的相关性。 结果 受教育年限<6年组患者MMSE评分以及时间和地点定向、短时记忆和图形执行力等认知域评分显著低于受教育年限≥6年组(P<0.05或P<0.01)。认知评估中,时间与地点定向评分在前循环梗死组(n=53)、后循环梗死组(n=44)和全循环梗死组(n=8)之间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表明,SAA与α2-MG水平呈明显正相关(r=0.29, P<0.01);广义线性回归分析显示,SAA与时间和地点定向以及计算能力下降相关(P<0.05或P<0.01)。 结论 血清SAA水平升高与脑梗死急性期认知功能障碍有关,尤其是时间与地点定向和计算力障碍。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测量唇腭裂患者手术辅助快速上颌扩弓前后头颅侧位片及模型的相关数据,观察扩弓治疗对患者牙颌系统的影响。 方法 选择11例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进行手术辅助快速上颌扩弓,扩弓前后拍摄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由软件生成侧位片后进行头影测量分析,制取石膏模型并测量其变化。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头影测量及模型分析显示扩弓后上切牙轴倾度减小,上下第一磨牙垂直向压低,牙弓宽度和牙槽骨宽度增加,与扩弓前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下颌平面角及腭平面角扩弓前后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扩弓前后牙颌系统改变主要在横向上,矢状向和垂直向上改变较小。生长发育期的唇腭裂患者进行手术辅助扩弓可以达到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临床及影像学方法,针对罹患重度牙周病变伴有骨壁缺损的磨牙拔牙即刻植入Bio-Oss?覆盖Bio-Gide?胶原膜,采用翻瓣后冠向复位和微翻瓣胶原蛋白覆盖两种创口封闭方法进行牙槽嵴保存,比较6个月后软、硬组织变化。方法 纳入23名患者共24颗重度牙周炎拔除磨牙,根据纳入时间分为牙槽嵴保存一组(翻瓣后冠向复位)和牙槽嵴保存二组(微翻瓣胶原蛋白覆盖),每组各12颗磨牙。拔牙前及术后6个月测量颊侧角化龈宽度,术后即刻及术后6个月拍摄平行投照根尖片评价牙槽骨高度的变化。术中及术后6个月种植手术时测量牙槽嵴顶中央处骨宽度。结果 牙槽嵴保存一组及牙槽嵴保存二组的颊侧角化龈宽度分别减少了(1.6±1.5) mm (P=0.004)和(0.3±1.6) mm (P>0.05)。术后6个月两组牙槽窝中央牙槽骨高度均显著增加,牙槽嵴保存一组增加了(5.53±4.20) mm,牙槽嵴保存二组增加了(7.70±4.35) mm,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6)。种植手术时,牙槽嵴保存一组的牙槽嵴顶中央颊舌/腭侧骨宽度为(9.5±2.2) mm,牙槽嵴保存二组为(9.3±1.0) 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两种牙槽嵴保存方法均有利于达到保持并改善拔牙位点牙槽骨的高度、减少牙槽骨吸收的目的,术后6个月牙槽骨宽度满足种植要求,微翻瓣覆盖胶原蛋白方法有利于保存更多颊侧角化龈。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利用三维有限元分析方法,对比研究牙支抗快速扩大上颌与种植体支抗辅助快速扩大上颌在相同载荷条件下上颌骨的生物力学反应,为临床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建立上颌骨三维有限元模型。模型一为以牙齿为支抗扩弓的有限元模型;模型二为以牙齿和种植体为支抗扩弓的有限元模型。模型一与模型二均进行水平方向20N扩弓力的加载。分别计算2种加载条件下各点的X、Y、Z轴位移,评价正畸载荷下上颌骨及牙齿的应力分布和位移趋势。结果:2个模型均表现为水平方向上,腭中缝打开量前大后小;冠状面上,从牙槽骨到颅底,打开量呈底边向下的三角形。第一前磨牙和第一磨牙呈冠颊向根舌向倾斜移位。但模型二中位移差量不如模型一明显。模型二中牙齿应力值低于模型一。结论:种植体支抗辅助快速扩弓与临床常用的固定螺旋快速扩弓方法相比,宽度开展的矫形效果能够增加骨性效应,减小牙性效应,减轻了上磨牙颊倾、舌尖下垂、下颌平面开大等不利倾向。  相似文献   

12.
将小耳畸形患者56例(58只耳)随机分为观察组(反复快速扩张法,n=30)和对照组(常规扩张法,n=26),用不同扩张方式扩张耳后乳突区皮肤,观察两种方法临床效果利弊。结果表明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耳后扩张疼痛计分明显降低(P<0.01)。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平均扩张时间60.67 d,对照组扩张时间90.89 d。两组患者扩张器埋置及扩张时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快速螺旋扩弓器扩大腭中缝在临床应用中的效果。[方法]通过对12例错牙合畸形的病例运用快速螺旋扩弓器快速扩大腭中缝,在扩弓前和扩弓后均拍摄头颅后前位X线片,在X线片上测量其上颌骨宽距,归纳总结出制作快速螺旋扩弓器的经验、临床矫治的时机及最佳的加力方式。[结果]12例错牙合畸形的病例全部成功打开腭中缝,测量后发现,所有病例扩弓后上颌骨宽距较扩弓前均有增大,其中最大为6.15mm,最小为3.17mm,平均增大4.82mm。扩弓时间一般为14~28d。[结论]在青春迸发期前期的病例运用快速螺旋扩弓器扩大腭中缝具有疗效肯定、不易复发、疗程短、避免拔牙且制作简单、易于操作等优点,适合临床上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建立两种大鼠上颌快速扩弓模型,比较选择一种更为适合扩弓实验研究的扩弓动物模型。方法 将28只7周龄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两组,分别安装“W”型和“Ⅱ”型扩弓装置,进行扩弓1周和保持2周,在扩弓结束后和保持结束后分别制作大鼠腭骨脱钙骨切片并光镜观察。结果全部实验步骤已被Wistar大鼠耐受,两组大鼠扩弓保持后可见扩宽的腭中缝处有新形成的骨组织,两组大鼠的腭中缝组织变化相同。结论 两种动物模型满足实验研究的需要,但从简单、科学、可重复性等方面比较,“W”型动物模型为首选。  相似文献   

15.
青少年上颌快速扩弓对龈沟液中AST活性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上颌快速扩弓前后龈沟液中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活性的变化,研究AST与上颌快速扩弓牙周组织改建的关系。方法:选择43例上颌快速扩弓患者,10.2~12.5岁,分为对照组(21例)和加力组(22例)。利用全自动化生化分析仪检测快速扩弓前、快速扩弓24h后、1周、2周、3周、4周龈沟液中AST活性的变化,用酶总量/30s表示。结果:加力组AST水平在快速扩弓24h开始升高,至4周后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且与对照组存在差异。结论: 龈沟液中AST的活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上颌快速扩弓牙周组织的改建。  相似文献   

16.
目的:使用锥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以传统的上颌单次快速扩弓的方法为对照,研究上颌反复快速扩缩后上气道不同部位的三维变化。方法:选择36例上颌骨发育不足患儿,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18例,A组上颌单次快速扩弓,B组上颌反复快速扩缩。使用Dolphin软件对所有病例扩弓或扩缩前后CBCT影像进行测量。结果:B组2例患者在治疗中失访。A、B两组性别分布、年龄及治疗前各测量项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对比显示,两组患者在上颌单次快速扩弓或反复快速扩缩后,鼻腔底部宽度、鼻腔外缘宽度、鼻腔体积及鼻咽体积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大(P<0.05),口咽体积、下咽腔体积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鼻腔底部及外缘前/中/后三段宽度增加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所有测量项目的变化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颌反复快速扩缩可使鼻腔、鼻咽体积增大,增大程度与上颌单次扩弓相似,对口咽及下咽腔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上颌前方牵引和扩弓联合矫治对生长发育中的安氏Ⅲ类骨性错牙合的影响。方法 对1 5例混合牙列期上颌发育不足为主的骨性Ⅲ类错牙合儿童进行快速扩弓和前方牵引治疗 ,选择与年龄、人数及错牙合程度相匹配的未治疗患者做对照。应用Paneherz法 ,比较 2组治疗前后的头影测量变化。结果 经过治疗实验组无论上颌还是下颌均比对照组有明显的变化。实验组上颌比对照前移 1 9mm ,覆盖增大 3 5mm ,下颌前移减少 2 1mm ,通过wits值测量 ,矢状关系上颌增加 4 0mm ,A点前移。结论 快速扩弓和前方牵引有利于混合牙列期Ⅲ类错牙合患者的骨骼和侧面外形改变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头影测量及模型分析,研究快速腭开展后所引起的骨骼、牙齿变化。方法15名患者。男6名,女9名,年龄10-13岁,手腕骨片示骨龄为生长发育高峰前期(MP3-F-MP3—FG期),为单侧和双侧后牙反合。应用RME治疗,测量扩弓前后及治疗结束后头颅定位正位片、侧位片及模型测量方面的变化。结果所有患者均有腭中缝扩大,头颅定位正、侧住头影测量分析均有多项指标的变化,模型测量表现为牙齿的移动及牙弓宽度的增加。结论生长发育期的患者,快速腭开展后均产生骨骼、牙齿的变化,经至少3个月的保持到治疗结束后未见复发;所引起的上颌复合体的扩弓以外的变化直至治疗结束,仍未发现对治疗结果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快速上颌扩展(rapid maxillary expansion,RME)在吮拇指所致开牙合畸形的正畸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有长期吮拇指习惯的恒牙列早期的开牙合患者10例,10~12岁,平均11.63岁,前牙区开牙合约10 mm。在进行宣教自行破除吮拇指的不良习惯3~4个月以后,对吮拇指所致的上颌及上牙弓狭窄用RME行上颌横向扩展。RME的开展速度为每日将螺旋开大0.5 mm(每日旋转2次,每次1/4圈),直至上后牙腭尖和下后牙颊尖相对为止。扩展矫治前后均取模、摄上颌前部咬合片、头颅正、侧位定位片。利用SPSS 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 腭中缝被打开,上颌基骨横向宽度增大,左右侧颧点间距、左右侧上颌牙槽基座点间距和左右侧上颌第一恒磨牙颊侧面最外点间距均增大,增加量分别为2.30、2.30和4.85 mm;上牙弓横向宽度增大,上颌左右侧尖牙牙尖间距及左右侧第一恒磨牙近中颊尖间距增大,上牙弓弓形得到明显改善,并为排齐牙列创造了间隙。结论 RME通过打开腭中缝增加上颌基骨宽度,在较短的治疗时间内获得所需的骨骼效应,对吮拇指导致开牙合的恒牙列早期患者矫治上颌及上牙弓狭窄疗效显著,为进一步的固定矫治纠正开牙合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